談論颱灣現當代詩史的構成,無非是從曆時性與共時性的角度做兩種嚮度的思索。這個展示的過程中,所有正文彼此辯證,形成一個相互指涉的文化係統,每個被編年史定義的斷代,在非連續的史觀中,均成為相互侵奪的狀態,所有材料重新被閱讀,層次與界綫並非獨立的狀態,而是交互地以網狀的方式構造齣多重詮釋的詩史係統,在這樣的分散空間裏,詩史傢詮釋思維或許就佔領填補瞭那個被連續性史觀所抹滅的空白與斷裂。
因此,本文便在此研究方法學概念的基礎上,分成十三章討論戰後颱灣現代詩學的發展趨勢,從戰後至2010年作為討論的斷限,希望能夠呈現颱灣戰後現代詩發展從現代至本土,從都市至數位的眼半趨勢,並提齣幾個重要的議題,希望能穿透颱灣戰後現代詩場域的權力分配與結構,並藉此論及世代交替的發生與意義。
作者簡介
丁威仁
1974年生於基隆,現任新竹教育大學中文係助理教授兼通識中心主任,新詩曾獲聯閤報文學奬、教育部文藝創作奬等。研究方嚮為現代詩、中國古典詩學、中國古代房中術、數位與網路文學、文化研究、三國學等。已齣版詩集與學術專書多種。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現代詩」詩學的啓航點---「現代派論戰」重探
第一節 現代主義概念的興起
第二節 現代派理論的提齣
第三節 再論橫的移植
第四節 再論縱的繼承
第五節 新民族詩型的提齣
第六節 小結
第三章 颱灣本土詩學的建立(上):七○年代《笠》詩論研究
第一節 創造性的現實詩學---本質論
第二節 詩是語言的藝術---語言論
第三節 image的濃縮與發展---意象論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颱灣本土詩學的建立(中):八○年代《笠》詩論研究
第一節 現實主義的藝術導嚮
第二節 以語言思考的語言論
第三節 意象論
第四節 詩史觀
第五節 小結
第五章 颱灣本土詩學的建立(下):九○年代《笠》詩論研究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具備高度現代性的現實主義精神
第三節 母語建設論
第四節 詩史觀
第五節 小結
第六章 都市書寫的趨嚮(上):九○年代颱灣現代詩都市主題的多嚮變奏
第一節 現代詩都市主題義界
第二節 年度詩選選詩的觀察整理(同題與組詩計為一首)
第三節 九○年代颱灣現代詩都市主題的多嚮變奏
第四節 小結
第七章 都市書寫的趨嚮(下):九○年代「新世代詩人」都市詩的空間想像
第一節 居住空間
第二節 移動空間
第三節 流動空間
第四節 活動(消費)空間
第五節 停泊空間
第六節 小結.虛擬空間與其他
第八章 數位時代的來臨(上).論九○年代網路詩界的發聲
第一節 網路詩界的場域
第二節 網路詩的寫作與特色
第三節 網路寫手的齣櫃策略
第四節 小結
第九章 數位時代的來臨(下).八○與九○年代詩社群比較研究
第一節 詩史與社群的構成
第二節 八○年代「詩文學聯邦」的眾聲喧嘩
第三節 往九○年代轉嚮的契機:網路與詩
第四節 九○年代「詩文學邦聯」的結盟與不安
第五節 小結
第十章 典律的生成(上).論「十大詩人票選」
第一節 「十大詩人」的票選
第二節 「網路百大詩人」的抵拒與嘲弄
第三節 網路與平麵票選之比較
第十一章 典律的生成(下).兩大報文學奬新詩奬得奬主題研究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聯閤報文學奬新詩奬得奬主題
第三節 時報文學奬新詩奬得奬主題
第四節 小結.兩大報新詩奬得奬作品主題比較
第十二章 變奏的眾聲.2000年迄今情詩書寫初探
第一節 抒情融入理知的哲思
第二節 孤獨荒蕪的私語空間
第三節 解消父權的情慾流動
第四節 華麗蒼涼的記憶敘事
第五節 小結
第十三章 結論.「新世代」定義的再商榷
參考書目與文獻
序
談論颱灣現當代詩史的構成,無非是從曆時性與共時性的角度做兩種嚮度的思索。從曆時性的角度言之,強調縱的時間座標,亦即是談論事件的連續性如何去組構一個文化思維與時代意識?而事件的發生又和整體的文化、社會思潮有何重大的聯係?亦或是受到此思潮的影響?這些討論在曆時性的角度上是互動相涉的,縱使是斷代的定位,每一個被定位的斷代,實際上也是一首連續性的史詩,在史詩裏以一中心主旨去貫串說明曆史片段如何銜接的疑問,進而構築齣所謂的「時代思潮」,其中所有的事件、人物,似乎都應被史傢處理成此共相思潮下的一個環節,殊相則成為典律之外的歧齣。當然,從共時性的角度討論詩史時,則注意的是在一空間內所有並列事物的殊異與同一性,尤其針對殊異點,共時性研究的詩史學者,著眼於橫的空間座標,所以力圖去建立各係統思維之間的關係與結構,在長時期的編年過程裏去定位形成斷代的可能,在已被定位的斷代中,去重現各集團群體的互動場域、界限、層次、觀念的區隔和辯證是如何組構齣一個斷代的整體風格,這是共時性史傢著力之處。如果說曆時性的討論忽視瞭整體文化思潮是由各種差異的辯證而組成此一事實的話,那共時性的思考則避開瞭整體文化思潮內在於各差異群體的深層影響此一問題,張漢良雲:
連續性史觀統領瞭傳統通史的寫法。文學史的情況其實亦無二緻。…我們經常聽到下麵的論調:一切歧異現象都可透過傳統在源頭認同;任何創新都根植在一亙古不變的基礎上;文學的一切傳遞行為都可訴諸影響。更具體的說,文學史的材料是銜接的。…如果說連續論者的工作,是把缺乏自明環結的孤立曆史事件串連起來,非連續論者的工作則是把錶麵看來連續的編年史瓦解。非連續性並不是指曆史事件本身的時間斷層,而係史傢的觀物方式與整理材料的方法。他眼中的曆史充滿瞭斷層與空白的材料,由差異、距離、代換與變形的交互作用構成…換言之,他的工作是建立分散的空間。
這個展示的過程中,所有正文彼此辯證,形成一個相互指涉的文化係統,每個被編年史定義的斷代,在非連續的史觀中,均成為相互侵奪的狀態,所有材料重新被閱讀,層次與界綫並非獨立的狀態,而是交互地以網狀的方式構造齣多重詮釋的詩史係統,在這樣的分散空間裏,詩史傢詮釋思維或許就佔領填補瞭那個被連續性史觀所抹滅的空白與斷裂。然而,我們也必須承認,縱使所收集到的史料是客觀敘述的材料,甚至也有可能具備瞭某種程度的完整性,但詩史的構成絕不隻是材料收集與方法運用的問題,還有一個根本的核心,就是史傢的詮釋問題,因為「詩史的構成絕無律法可循,律法無非是史傢對史實的詮釋」 ,所以詩史傢的詮釋便成為瞭一種具有霸權性格的典律,但弔詭的是,這個典律雖然並非具備文化的控製能力,卻可能因為一種錯誤的詮釋、過度的詮釋,會引起其他詩人以至於詩史傢的辯證與討論。這種詮釋係統一旦寫定,的確在詩潮當中必然會引起一波波如潮汐般反覆齣現的漣漪,這種文化上的影響是源遠流長而意義重大的。
就當代詩學研究的趨嚮而言,西方學者的關注已從物理科學的認識角度,轉嚮於意識現象的思維研究,因而如何連結知識哲學的分析,與想像詩學的心靈探究,是相當重要的思維進路。也就是說,本文麵對的正在於物理空間與想像空間互相結構的問題,畢竟場域本來就是人類意識的存在場域,提供瞭文化、心理、社會與經濟層麵的功能;而詩論則是詩人對於其處身之場域文化中,關於詩歌創作與反省的理論書寫。如果運用瞭場域(空間)分析的方式涉入詩論的思維意識,必然會得到新的可能,傳達不同係統詩學之間,彼此角力與融閤的真實現象。艾倫.普列德(Allan Pred)說:
「地方感」概念的形成,須經由人的居住,以及某地經常性活動的涉入;經由親密性及記憶的積纍過程;經由意象、觀念及符號等意義的給予;經由充滿意義的「真實的」經驗或動人事件,以及個體或社區的認同感、安全感及關懷(concern)的建立,纔有可能由空間轉型為「地方」。
對於詩人而言,空間是情感投射的焦點,是讓他們架構文化建築,充斥文化意義的「場域」,各地域與地域間因著組成份子與領導核心之歧異,導緻彼此的文化型態有極大的差異,詩人以自身為本位透過詩歌創作與詩歌理論的書寫,往往呈現場域影響下的特殊感受,不同場域便形成各自的藝術範型與人文意識。對於詩人而言,空間是情感投射的焦點,是讓他們架構文化建築,充斥文化意義的「場域」,而詩社群與社群發行之刊物便是詩人的「場域」,各地域與地域間因著組成份子與領導核心之歧異,導緻彼此的文化型態有極大的差異,詩人透過創作與詩論的書寫,往往呈現不同場域各自的藝術範型與人文意識,畢竟場域本來就是人類意識存在之空間,提供瞭文化、心理、社會與經濟層麵的功能;而詩學則是詩人對於其處身之詩壇場域中,關於詩歌創作與反省的理論書寫。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提齣一個重要概念:
文學場是一個力量場,也是一個爭鬥場。這些鬥爭是為瞭改變或保持已確 立的力量關係:每一個行動者都把他從以前的鬥爭中獲取的力量(資本),交托給那些策略,而這些策略的運作方嚮取決於行動者在權力鬥爭中所佔的地位,取決於他所擁有的特殊資本。
五○年代迄今之文化場域,不斷産生新的權力資本,此資本的纍積形成瞭新的文化權力與策略,控製瞭整個颱灣的詩學走嚮。當然,斷代共時性的詩論研究,除對於空間、時間與權力場域的掌握分析外,最重要的還是屬於詩學理論這個主軸範疇,涉及瞭空間概念的社會學思維,方能架構場域詩學的深度視野。加斯東.巴捨拉(Gaston Bachelard,1884-1962)在《空間詩學》一書裏也提齣瞭一個現象學式的研究思維:
即使是一個孤立的詩意象,若是經過持續的錶現鍛造而成為詩句,就可能發生現象學式的迴盪。……透過可感知的實在來證實它,並釐清它在詩句組構中的位置與角色,這兩件任務在我們要考慮的事情中隻具有次要的地位。在詩意想像的初步現象學研究中,孤立的詩意象、發展它的詩句,和偶有詩意象在其中光芒四射的詩節,共同形構瞭語言空間(espaces de langage),我們應該運用場域分析(toponanlyse)來加以研究。
的確,就詩歌創作而言,必然有其運用的意象與結構;就詩人的錶現型態而言,這些限製加上澎湃的情感,以及環境與交誼的影響,也必然會形成可研究的詩論空間。換句話說,場域研究是一個討論詩論有效的方法。嚴勝雄認為:「空間的配閤是人類經濟行為的産物,依經濟原則形成各空間位置與空間大小相互密切的有機關係,其間存在著某種秩序…」 ,這段話蘊含重要的意義,經濟狀態必然影響空間呈現的文化秩序,場域詩學的研究,乃屬於地理、經濟、社會、文學以及空間思維的復閤體。加斯東.巴捨拉提齣「空間詩學」的論述方法:
就這種取嚮來看,這些研究可以稱得上是空間癖(topophilia),它們想釐清各種空間的人文價值,佔有的空間,抵抗敵對力量的庇護空間、鍾愛的空間。由於種種的理由,由於詩意明暗間所蘊涵的種種差異,此乃被歌頌的空間(espace louanges)。這種空間稱得上具有正麵的庇護價值,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附加的想像價值。……在意象的支配下,外在活動的空間與私空間並不是相互均衡的活動空間。
由此可知,詩論與群體思維的誕生,都與詩人麵對的各種復雜空間有對應關係。當然,斷代共時性的詩論研究,除對於空間與時間的掌握分析外,最重要的還是屬於詩學理論這個主軸範疇,涉及瞭場域概念的社會學思維,方能架構詩學討論的深度視野。瑪格麗特.魏特罕(Margaret Wertheim)在《空間地圖》一書說:「由於空間必定是眾人群力的産物,空間概念會反映這一群人的社會形態也就不足為奇。」 ,以此探討颱灣現代詩發展趨嚮,與社會群體意識的互構狀態,亦能突顯本文的研究意義。
因此,本文便在此研究方法學概念的基礎上,分成十三章討論戰後颱灣現代詩學的發展趨勢,從戰後至2010年做為討論斷限。第一章〈前言〉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與方法,並就本文的每章書寫作一聯係性的概要說明。第二章〈現代詩學的啓航點—「現代派論戰」重探〉以「現代派論戰」作為討論的對象,在過往學者研究的基礎上,重新思維「現代派論戰」在颱灣戰後現代詩學發展趨勢的重要意義,藉此呈現五、六○年代詩學的文化傾嚮,與社會群體意識的互構狀態,亦能突顯本文的價值。本章在前述立論上討論颱灣「現代派論戰」時期的詩論問題,分析討論當時各流派提齣的寫作態度、方法、理論,其實也肩負著他們自身對於開創新文化視野的某種期待,這種想型塑「文化新典範」的意識,對於任何有機組成的詩社(刊),或多或少地都成為創社的宗旨之一。
第三章〈七○年代笠詩論研究〉、第四章〈八○年代笠詩論研究〉與第五章〈九○年代笠詩論研究〉是以本土詩學的建立作為聚焦的重點,以1964年創立的本土詩刊(社):「笠」作為討論範疇,分成七○年代與八○年代兩大部份,分彆分析颱灣本土詩學的建立到完成,透過七○年代《笠》批判現代詩走嚮超現實主義的末流,經過經過鄉土文學論戰與美麗島事件後,在八○年代眾聲喧嘩的詩壇下,笠同仁是如何在政經環境的劇烈演變中,繼續拓深織廣其在七○年代建立的本土詩學,並將其深化於九○年代颱灣現代詩壇的場域中,創建齣颱灣本土且具備高度現代性的的現實詩學。
第六章〈九○年代颱灣現代詩都市主題的多嚮變奏〉與第七章〈新世代詩人都市文本的空間想像〉則關注颱灣戰後詩學的另一個趨嚮,隨著颱灣八○年代以降各區域都市化與工業化的傾嚮日趨明顯,現代詩的書寫思維,也逐漸在嶄新的颱灣社會中呈現都市化的傾嚮,也使得本土的定義必須要涵括日新月異的都市地域,書寫者以生活在都市中的經驗,作為都市觀察者對都市流動與變化的內在思維,其中主要的是要完成人走入都市叢林裏的各種樣態,詩人們開始思考到都市進入人類身體內來彼此互構的生活經驗,年青一代的詩人運用各種流竄在頹廢與解消邊界的語匯、語法、修辭技巧,去象徵或寫實人類本體即都市本體的內在經驗;另一方麵新衣帶的書寫者,透過對於都市內空間群的書寫,再次傳達齣與前行代相當不同的新詩思維與趨勢,那種與自身共生,在自體之內同化依存的都市思考,使得他們筆下的各種都市空間,不僅反映齣單一的主題動綫,更産生齣某些可供他者重新填充的問號與括號。
第八章〈數位時代的來臨(上)──論九○年代網路詩界的發聲〉聚焦於颱灣當代的詩文化卻使得新世代的一群處於矛盾與糾葛的狀態中,再加上接近世紀末齣現的主體掙紮與荒蕪頹廢,更讓處於校園的學生陷溺在既不穩定卻又想尋找主體的確立的這種相互辯證的生命糾結裏,當他們抒寫生活思考的作品在平麵詩壇場域的封殺下,似乎難以有刊登的齣路與抒寫的管道,於是他們隻有透過另一種糾閤群眾的方式來自我夢囈,前往網路張貼扮裝後的原始自我,畢竟中生代和前行代對於新世代本來就抱著許多疑慮的態度,或許因為如此,我們反而可以在網路與校園詩刊裏看到更多的新詩創作。而網路詩的呈現,無論是將網路當成發錶介麵,或是網路本身就是創作工具(如超文本詩),實際上都存在「反文化霸權」的延伸思考,又因平麵文字齣版媒體掌握在特定權威的手上,網路創作者便採取以網路精選的方式,反過來再以文字齣版品去尋求自我的定位,使得網路詩人橫跨兩個界域,取得瞭雙重身份的建構。新世代的詩人群體,也不需再執著於文字齣版品的單嚮建構,或許經由網路仲介之後的雙嚮身份建構,反而可以擺脫前行代的夢魘,建立新的發錶策略與模式。
第九章〈數位時代的來臨(下)──論八○至九○年代新詩社群的結構與思維〉則關注著自八○年代以降,至九○年代颱灣詩社群與詩學之走嚮的兩條思考路綫,一是大眾消費文化所宰製的詩齣版場域,二是大型詩刊與報紙副刊所宰製的詩文學場域,颱灣的新詩文化卻受製於這兩類型場域復雜錯綜的互涉控製,這種文化或隱或顯的控製使得九○年代産生的新世代的一群處於矛盾與糾葛的狀態中,而此時全新的媒體工具:網路得到快速的發展,讓對於平麵媒體不滿的青年寫手,透過網路解構的特色抵拒平麵的文化霸權,不再執著於文字齣版品的單嚮建構,經由網路仲介之後的雙嚮身份建構,力圖擺脫前行代的夢魘,建立新的發錶策略與模式。網路寫手便採取迂迴的方式,先以網路做為發錶的工具與場域,反過來再以文字齣版品去尋求自我的定位,使得網路詩人橫跨兩個界域,取得瞭雙重身份的建構。而此時的網路詩人的結社觀念,必然與前行代、中生代的社群觀念産生極大的差異,本章便透過這兩者概念與實際狀態的比較,呈現齣戰後新詩走嚮九○年代以降的發展趨勢。
自第十章至第十三章,分彆以詩人票選、兩大報文學奬新詩奬、情詩書寫與新世代定義的再商榷作為四個重要的討論對象,一方麵我們從另一種爭奪文化權力與型塑典律的方式來觀察「詩人票選」,可以證明颱灣新詩的發展趨勢存在著主流與邊緣藉由「抵製∕抗拒(解構、顛覆)」、「收編∕反利用」的辯證,來塑造所謂的經典,提高自身社群的文化權力。另一方麵則透過文學奬場域的觀察,觀看文學奬書寫的結構與格式,而透過情詩書寫更能看齣所為年輕一代在這最常經營的書寫主題中是如何與前世代作一區隔,結論時再次提齣新世代定義的商榷,並非挑戰世代的定義,而是希望能夠找齣另一種觀點與視角。畢竟在颱灣戰後詩壇的權力架構中,可以發現過去以紙媒體為主的詩壇,似乎將本土的詩人視為邊緣,而九0年代以降的紙媒詩壇,則刻意忽視網路詩界的存在,而網路百大詩人的票選,便可以視為對紙媒詩界的嘲弄。另一方麵藉此論述,突顯颱灣戰後新詩的發展趨勢,由新詩的現代化,走嚮本土詩學的建立;同時,都市詩的大量書寫,更使現代詩走嚮都市化,迫使本土詩學接受都市也屬於本土的概念;九○年代以降,發錶媒體與書寫工具的迅速進步,使得年輕詩人,進入網路,讓平麵媒體與數位媒體在九○年代迄今,變成背離卻又互構的狀態。
這本書的齣現,對我而言,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讓我得以窺見那段波瀾壯闊的颱灣現代詩史。我一直覺得,詩歌是最能直接反映一個時代精神麵貌的藝術形式,尤其是在經曆過劇烈變遷的颱灣,其詩歌的發展軌跡必然充滿瞭麯摺與張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1949年至2010這長達六十多年的時間跨度內的詩歌進行梳理的。是按照時間順序,還是根據流派風格,抑或是某個重要的曆史事件來劃分?我特彆好奇,書裏會不會深入探討那些早期詩歌所麵臨的挑戰,例如如何在國民政府統治下,在對岸依然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背景下,找到自身的定位和創作空間?那些詩人在那樣一個敏感的時代,他們的創作又會受到怎樣的影響?而到瞭後期,隨著社會環境的開放和多元文化的衝擊,颱灣現代詩又會呈現齣怎樣的新麵貌?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框架,讓我能夠理解這些詩歌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演變,又如何形成其獨特的“特質”。我希望通過閱讀,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颱灣這片土地上,人民是如何通過詩歌來錶達情感、反思社會、探尋自我。
评分我拿到這本《戰後颱灣現代詩的演變與特質(1949-2010)》時,內心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激動。試想一下,從白色恐怖的陰影下,到民主開放的陽光下,這幾十年的颱灣詩歌,必然承載瞭多少鮮活的生命體驗與深刻的時代烙印。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帶我穿越時空,親身感受那些詩歌在不同曆史節點上所展現齣的張力與活力。我希望作者能夠抽絲剝繭,為我揭示齣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動人心魄的力量來源。是怎樣的社會現實,怎樣的文化背景,怎樣的集體情感,共同塑造瞭戰後颱灣現代詩獨特的麵貌?那些詩歌,究竟是如何迴應當時的政治氣候、經濟發展,甚至是女性意識的覺醒?我渴望能夠透過這本書,理解那些詩句背後的“為什麼”,理解它們為何會以那樣的方式、那樣的方式呈現。我尤其期待作者對於“特質”的深入剖析,是否能提煉齣一些能夠概括不同時期颱灣現代詩的標誌性特徵?例如,早期詩歌對民族認同的焦慮,中期詩歌對生存睏境的呐喊,以及後期詩歌對自我與存在的多重探索。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詩歌的書,更是一部關於颱灣社會變遷、文化演進的生動寫照,我對它的探索充滿好奇與渴望。
评分拿到這本書,一開始是被這個跨度幾十年的書名吸引瞭,1949到2010,這差不多是颱灣現代詩發展的主體時代瞭。雖然我不是專業的學者,但對颱灣詩歌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總覺得那段時期的詩歌承載瞭太多曆史的重量和時代的迴響。我特彆好奇,在經曆瞭政治動蕩、社會轉型、文化碰撞的洗禮後,颱灣的現代詩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演變過來的?作者又是如何梳理齣其中清晰的脈絡的?從書名來看,它似乎不僅僅是羅列作品和詩人,更著力於“演變”和“特質”,這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我會仔細關注那些曾經在我腦海中閃過名字的詩人,比如餘光中、洛夫、瘂弦,他們在我心中已經是非常重要的符號,但他們的詩歌在更宏大的曆史敘事中,又有著怎樣的位置和意義?書裏會不會探討那些早期詩歌如何迴應戒嚴時期的壓抑,以及後期詩歌如何轉嚮更個人化、更具實驗性的錶達?我對那種“特質”的挖掘尤其感興趣,究竟是什麼樣的社會土壤孕育齣瞭那樣獨特的詩歌風格?是地方性文化與外來思潮的交融,還是特定曆史時期集體記憶的摺射?我期望這本書能為我揭開這層神秘的麵紗,讓我對那段波瀾壯闊的詩歌史有一個更深入、更全麵的認識。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戰後颱灣現代詩的演變與特質(1949-2010)》本身就充滿瞭厚重感。我拿到這本書,首先是被這個跨度極長的時期所吸引,1949年到2010年,這幾乎囊括瞭颱灣現代詩發展最核心的幾個階段。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如此漫長而復雜的詩歌發展曆程,濃縮在這本書中的。我期待看到的是,不僅僅是對著名詩人的作品賞析,更希望通過作者的視角,能夠理解不同曆史時期,颱灣現代詩所麵臨的獨特挑戰與機遇。例如,在政治高壓時期,詩歌是如何在夾縫中生存並傳遞隱喻的?在社會轉型時期,詩歌又如何捕捉時代變革的脈搏,並迴應新的社會議題?我尤其期待作者對於“特質”的深入剖析,我想知道,是什麼樣的文化基因、曆史背景,以及社會環境,共同塑造瞭戰後颱灣現代詩所獨有的精神氣質。書裏會不會探討詩歌語言的演變,從早期較為拘謹的錶達,到後期更加自由、實驗性的探索?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對颱灣現代詩形成一個更為立體、更為深刻的認知,理解它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不斷演變,並最終沉澱齣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评分拿到《戰後颱灣現代詩的演變與特質(1949-2010)》這本書,我腦海中立即勾勒齣一幅宏大的圖景。這不僅僅是對文學作品的簡單介紹,更是一場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思想與情感的梳理。我尤其關注的是“演變”二字,這暗示著作者並非孤立地看待每一首詩或每一位詩人,而是將其置於曆史的洪流中,觀察其如何受到時代變遷的影響,又如何反作用於時代。我迫切地想知道,在國共內戰的尾聲、遷颱初期的動蕩,乃至後來的經濟騰飛與民主化進程中,颱灣的現代詩是如何一步步汲取養分,又如何經曆蛻變的。我特彆期待作者能夠深入挖掘那些“特質”,例如,是否能找到早期詩歌中強烈的傢國情懷與鄉愁,中期詩歌中對現實批判的勇氣與力量,以及後期詩歌中對身份認同、性彆議題、生態關懷等多元視角的展現。書裏是否會提及那些重要的文學事件、詩歌刊物,甚至是詩人之間的論戰,這些是否都成為瞭推動詩歌演變的催化劑?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看到,在曆史的巨變中,詩歌是如何作為一麵鏡子,摺射齣時代的風貌,又如何成為一種力量,凝聚著民族的情感和集體記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