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錶於2024-11-19
談論台灣現當代詩史的構成,無非是從歷時性與共時性的角度做兩種向度的思索。這個展示的過程中,所有正文彼此辯證,形成一個相互指涉的文化系統,每個被編年史定義的斷代,在非連續的史觀中,均成為相互侵奪的狀態,所有材料重新被閱讀,層次與界線並非獨立的狀態,而是交互地以網狀的方式構造出多重詮釋的詩史系統,在這樣的分散空間裡,詩史家詮釋思維或許就佔領填補了那個被連續性史觀所抹滅的空白與斷裂。
因此,本文便在此研究方法學概念的基礎上,分成十三章討論戰後台灣現代詩學的發展趨勢,從戰後至2010年作為討論的斷限,希望能夠呈現台灣戰後現代詩發展從現代至本土,從都市至數位的眼半趨勢,並提出幾個重要的議題,希望能穿透台灣戰後現代詩場域的權力分配與結構,並藉此論及世代交替的發生與意義。
作者簡介
丁威仁
1974年生於基隆,現任新竹教育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兼通識中心主任,新詩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等。研究方向為現代詩、中國古典詩學、中國古代房中術、數位與網路文學、文化研究、三國學等。已出版詩集與學術專書多種。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現代詩」詩學的啟航點---「現代派論戰」重探
第一節 現代主義概念的興起
第二節 現代派理論的提出
第三節 再論橫的移植
第四節 再論縱的繼承
第五節 新民族詩型的提出
第六節 小結
第三章 台灣本土詩學的建立(上):七○年代《笠》詩論研究
第一節 創造性的現實詩學---本質論
第二節 詩是語言的藝術---語言論
第三節 image的濃縮與發展---意象論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台灣本土詩學的建立(中):八○年代《笠》詩論研究
第一節 現實主義的藝術導向
第二節 以語言思考的語言論
第三節 意象論
第四節 詩史觀
第五節 小結
第五章 台灣本土詩學的建立(下):九○年代《笠》詩論研究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具備高度現代性的現實主義精神
第三節 母語建設論
第四節 詩史觀
第五節 小結
第六章 都市書寫的趨向(上):九○年代台灣現代詩都市主題的多向變奏
第一節 現代詩都市主題義界
第二節 年度詩選選詩的觀察整理(同題與組詩計為一首)
第三節 九○年代台灣現代詩都市主題的多向變奏
第四節 小結
第七章 都市書寫的趨向(下):九○年代「新世代詩人」都市詩的空間想像
第一節 居住空間
第二節 移動空間
第三節 流動空間
第四節 活動(消費)空間
第五節 停泊空間
第六節 小結.虛擬空間與其他
第八章 數位時代的來臨(上).論九○年代網路詩界的發聲
第一節 網路詩界的場域
第二節 網路詩的寫作與特色
第三節 網路寫手的出櫃策略
第四節 小結
第九章 數位時代的來臨(下).八○與九○年代詩社群比較研究
第一節 詩史與社群的構成
第二節 八○年代「詩文學聯邦」的眾聲喧嘩
第三節 往九○年代轉向的契機:網路與詩
第四節 九○年代「詩文學邦聯」的結盟與不安
第五節 小結
第十章 典律的生成(上).論「十大詩人票選」
第一節 「十大詩人」的票選
第二節 「網路百大詩人」的抵拒與嘲弄
第三節 網路與平面票選之比較
第十一章 典律的生成(下).兩大報文學獎新詩獎得獎主題研究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聯合報文學獎新詩獎得獎主題
第三節 時報文學獎新詩獎得獎主題
第四節 小結.兩大報新詩獎得獎作品主題比較
第十二章 變奏的眾聲.2000年迄今情詩書寫初探
第一節 抒情融入理知的哲思
第二節 孤獨荒蕪的私語空間
第三節 解消父權的情慾流動
第四節 華麗蒼涼的記憶敘事
第五節 小結
第十三章 結論.「新世代」定義的再商榷
參考書目與文獻
戰後台灣現代詩的演變與特質(1949-2010) epub pdf txt mobi 電子書 下載 2024
戰後台灣現代詩的演變與特質(1949-2010) pdf epub mobi txt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