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andy
The Flaneur
The Translator
一九三○年代,上海、東京、巴黎
浪蕩子、漫遊者、譯者
以「跨文化現代性」重新思索「現代性」的本質
一個集閤瞭人物、文類、觀念、語匯及文本的旅行故事
探明百年前外來元素究竟如何蛻變成本土的一部分
本書探討源自於法國的「新感覺派」文風進入中國的曆程,重點置於在橫跨東西文化與地理的脈絡中,人物、文類、觀念、語匯與文本的流動鏈結。作者主要以現代性的三大推手:浪蕩子、漫遊者與文化翻譯者三者的故事,歸結齣「跨文化的現代性」的觀念,企圖挑戰現有的語言與學科分界綫。
源自於法國的「新感覺派」文風的流行時間雖短,卻對一代中國與日本文學産生瞭無可比擬的影響。在橫跨東西文化與地理的脈絡中,人物、文類、觀念、語匯與文本互相流動鏈結,交織齣一張錯綜復雜的網。現代性的三大推手:浪蕩子、漫遊者與文化翻譯者三者,共同描繪帶齣一個「跨文化的現代性」的故事,挑戰我們現有認知中語言與學科的分界綫。
「以異性為自我的投射、緻力於藝術的追求及自我的創造、持續不墜的跨文化實踐」是浪蕩子的三大特色。每一位在跨文化場域中緻力創造自我、追求完美的男男女女,不都流著浪蕩子的血液?他們的追求與探索,産生的影響力跨越瞭國界,無遠弗屆。
浪蕩子推動著的現代性,並非曆史上特定的時期。無論古今中外,任何人隻要以突破傳統、追求創新為己任,都在從事跨文化實踐,都是現代性的推手。文化創造者時時處於現代性的門檻,生活、行動於文化前沿,在持續的越界行為中汲取靈感。跨文化場域是文化接觸、重疊的所在,是藝術傢、文學傢、譯者、思想傢等,尋求錶述模式來抒發創造能量的場所。本書探究跨文化場域中創造性轉化的可能性,討論的是語言、文學及文化的創造力,而非單純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摹仿、同化。
作者簡介
彭小妍
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擅長颱灣現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與跨文化研究。曾齣版學術專書《超越寫實》(一九九三),小說《斷掌順娘》(一九九四)與《純真年代》(二○○四),並主編《楊逵全集》(二○○一年起)。
序
跨文化現代性
本書視新感覺派文風為一種跨越歐亞旅行的文類或風格,探討其源自法國、進而移置日本、最後進入中國的曆程。日人推崇保羅.穆航(Paul Morand)為此流派的宗師,但他從未自稱為新感覺派。研究一九三○年代上海新感覺派作傢與其日、法同行間的淵源,筆者關注的議題遠超越傳統的影響或平行研究,更遠非新感覺派書寫中的「異國情調」(exoticism);現代日本及中國文學中,異國情調俯拾皆是。相對的,筆者嘗試在跨歐亞脈絡中,探討人物、文類、觀念、語匯及文本流動的鏈結關係,亦即探究它們從西方的「原點」(points of origin)旅行至日本及中國的過程,並在此過程中如何産生蛻變,同時改變瞭接受方的文化。因此,本書各章節講述的,是人物、文類、觀念、語匯及文本旅行的故事。旅行的發生,絕非「強勢文化的單嚮宰製」(one-way imposition of the dominant culture),而是「雙嚮的施與受」(two-way give and take),如同拉丁美洲的跨文化(transculturation)概念所示。
以新感覺派文風為起點,筆者提齣「跨文化現代性」(transcultural modernity)的概念,來重新思索現代性的本質。筆者認為,現代性僅可能發生於「跨文化場域」(the transcultural site)中──所謂跨文化,並非僅跨越語際及國界,還包括種種二元對立的瓦解,例如過去∕現代、菁英∕通俗、國傢∕區域、男性∕女性、文學∕非文學、圈內∕圈外。「跨文化」的概念也許更具有包容性。簡言之,跨文化現代性的概念,既挑戰語言界限,也挑戰學科分際。就筆者的理念而言,現代性並非指涉曆史上任何特定時期。無論古今中外,任何人隻要以突破傳統、追求創新為己任,都在從事跨文化實踐;他們是現代性的推手。文化創造者時時處於現代性的門檻,生活、行動於文化前沿,在持續的越界行為中汲取靈感。 跨文化場域是文化接觸、重疊的所在,是藝術傢、文學傢、譯者、思想傢等,尋求錶述模式來抒發創造能量的場所。本書主旨是探究跨文化場域中創造性轉化的可能性,主要是討論語言、文學及文化的創造力,而非外來文化的影響、摹仿、同化。筆者感興趣的是,創造性轉化過程中語言的流動及蛻變,而非固定及僵化──固定僵化是語言文化滅亡的前兆。
跨文化場域正是文化翻譯的場所。在全球化及多元族裔的當代社會,就某種層次而言,每人每天都在從事文化翻譯。無論我們是否意識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可見或不可見的「外來」事物充斥,使我們不得不時時進行文化翻譯:從古典辭匯到科學話語,從翻譯文本到外來語匯,從外語到方言,從專業術語到俚語。雖說如此,本書的研究主體是以文化翻譯為誌業的人。他們是現代主義者,自視為領導時代新氣象的人物,透過文化翻譯,在跨文化場域中施展創造性轉化。
比較文化研究者常以「接觸地帶」(the contact zone)或「翻譯地帶」(the translation zone)的概念,來探索文化的接觸;兩者皆難免「交戰地帶」(the war zone)的意味。藉由跨文化場域一詞,筆者希望消解其中的軍事意味。我感興趣的是不同文化如何彼此連結及相互轉化,而非它們之間的衝突或「撞擊」(clash)。除此之外,與其探索文化接觸地帶所銘刻的文化記憶 ,本書著重的是身為文化翻譯者的知識分子,如何在跨文化場域中引領潮流。如果以舞颱為譬喻,他們是跨文化場域中具有自覺的演員,而非劇中的角色──角色的身體可比擬為跨文化場域本身。對於自身所處的跨文化網絡的運作邏輯,劇中角色可能渾然不覺;相對的,演員雖與角色共同經曆跨文化的過程,卻對自身的錶演有高度自覺。當然,演員並非總是能完全掌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而且往往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如同劇中角色一般,他們對從其身心流進流齣的資訊也可能隻是半知半覺。茱蒂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所謂的「心理過剩」(psychic excess)──心理能量總是超越意識主體的範疇(the psychic that exceeds the domain of the conscious subject)──當然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將這個問題復雜化 。然而筆者要強調的是,文化翻譯者不僅是被動的角色;他們是在跨文化場域中行動的藝術傢,透過個人的能動性來轉化分水嶺兩邊的文化元素。
為瞭說明何謂跨文化現代性,本書凸顯跨文化場域上的三種人物形象:浪蕩子(the dandy)、漫遊者(the flaneur)及文化翻譯者(the cultural translator)。浪蕩子∕漫遊者及文化翻譯者,是跨文化場域中的現代性推手;相對的,在形形色色思潮資訊交匯的跨文化場域中,漫遊男女(如新感覺派小說中的角色)充其量隻是隨波逐流、鸚鵡學舌。就某種意義來說,我們都是生命的過客。在時間洪流裏,多數大眾纍積記憶,未經思考就人雲亦雲;惟獨少數菁英能運用創造力來改造、創新記憶。他們的錶現是跨文化現代性的精髓:對自己在分水嶺或門檻上(on the threshold)的工作具有高度自覺,總是不斷測試界限,嘗試踰越。在曆史的進程中,他們的創造轉化環環相扣、連綿不絕,以緻外來元素融入我們的日常現實中,不可或缺,其異質性幾乎難以察覺。本書嘗試探討外來元素如何蛻變為本土成份,更進一步顯示持續不墜的跨文化實踐(主要是旅行及翻譯,但不僅止於此),如何將來自不同文化的個人及概念聯係起來。
本書的導言鋪陳全書的理論架構,以浪蕩子美學為跨文化現代性的核心概念,進而區分身為藝術傢的浪蕩子∕漫遊者,以及不以藝術為職誌的城市漫遊者。結論闡釋本書主要目標之一:跨文化現代性的實踐如何將異文化聯係起來。相對於目前後殖民文化研究盛行的對抗式取徑,本書的核心慨念是「相互依存」。
這本書讓我對“浪蕩子”這個詞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僅僅是過去那種有些貶義的標簽,而是一種充滿生命力和創造力的象徵。三十年代的上海、東京、巴黎,這三個充滿魅力的城市,在書中被賦予瞭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我一直對那個時代充滿瞭嚮往,尤其是那種紙醉金迷背後隱藏著的深刻思考和文化碰撞。書中對於“浪蕩子”的描繪,不僅僅停留在他們的生活方式上,更深入地挖掘瞭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及他們是如何在這種環境中進行自我錶達和探索的。我尤其想知道,當這些“浪蕩子”穿越文化界限,成為“漫遊者”,他們在異國他鄉的經曆,對他們自身的思想和藝術創作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是迷失,還是更加清晰地認識瞭自己?而“譯者”的角色,則為整個敘事增添瞭更為宏觀的視角。他們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選擇和解讀作品的?他們的翻譯,是否也在悄悄地改變著一個社會的文化基因?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獨特,它沒有從宏大敘事入手,而是從一群“浪蕩子”的視角,去展現那個時代獨特的現代性特徵,這種視角非常有感染力,讓我仿佛也跟隨他們一同經曆瞭那段動蕩而又充滿生機的歲月。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腦海中久久不能平靜的是對“跨文化現代性”這個概念的全新理解。書中對三十年代上海、東京、巴黎這三個都市的描繪,不僅僅是簡單的地理空間展示,更像是一場關於現代性如何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精彩案例分析。我一直以為現代性是一個相對均質化的概念,但這本書通過“浪蕩子”、“漫遊者”和“譯者”這三個鮮活的群像,揭示瞭現代性背後復雜而多元的演進路徑。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是如何將這些看似邊緣的個體,置於宏大的曆史敘事之中,他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甚至是每一次跨洋的旅途,都成為瞭理解當時社會變遷的重要綫索。我特彆好奇,當西方的“浪蕩子”精神,比如薩特式的存在主義哲學,與東方文化的含蓄內斂相遇時,會産生怎樣的化學反應?而當巴黎的藝術浪潮席捲上海的十裏洋場,又會帶來怎樣的本土化解讀?書中對於“譯者”的關注,更是點睛之筆。譯者不僅僅是文字的搬運工,他們更是文化的擺渡人,他們的選擇和翻譯策略,無形中塑造著不同文化之間的認知和理解。這本書的分析,讓我重新審視瞭現代性並非是單嚮的西方輸入,而是一個多方互動、相互塑造的動態過程。
评分《浪蕩子美學與跨文化現代性:一九三○年代上海、東京及巴黎的浪蕩子、漫遊者與譯者》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覺得特彆吸引人。想象一下,三十年代的上海、東京、巴黎,這三個充滿異域風情又在現代性浪潮中翻湧的城市,聚集著一群“浪蕩子”。我一直對那個時代的文化碰撞很感興趣,尤其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如何相互影響,如何在這種碰撞中塑造自己的身份和對世界的認知。書名中的“浪蕩子”和“漫遊者”這兩個詞,立刻勾勒齣一幅畫麵:他們可能是在咖啡館裏高談闊論的文人,也可能是穿梭於聲色場所的藝術傢,亦或是對異國文化充滿好奇的旅行者。他們身上帶著一種不羈和探索精神,不受傳統束縛,勇於嘗試新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而“譯者”的角色又增添瞭一層深度,譯者是跨越語言和文化鴻溝的橋梁,他們的工作本身就充滿瞭跨文化的張力。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描繪這些“浪蕩子”在三個不同城市中的具體生活狀態,他們之間的交流和碰撞是怎樣的?他們是否像海明威筆下的那位巴黎客,在異國他鄉尋找著某種精神的寄托?或者,他們是否也像魯迅筆下的人物那樣,在時代的洪流中掙紮與思考?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讓我能夠深入瞭解那個動蕩卻又充滿活力的時代,以及那些在時代浪潮中閃爍著獨特光芒的個體。
评分讀這本書,就像是翻開瞭一本老照片集,每一頁都承載著一個時代的故事。三十年代的上海、東京、巴黎,這三個被賦予瞭特彆意義的城市,因為書中的“浪蕩子”、“漫遊者”和“譯者”而變得更加立體和生動。我一直對那段曆史中的文化交流充滿瞭好奇,尤其是當西方現代性的浪潮席捲亞洲時,本土文化是如何迴應,又是如何進行自我轉化的。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非常細緻的觀察視角。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浪蕩子”的描繪,他們身上那種反叛、自由的精神,在那個時代的文化背景下,究竟意味著什麼?他們是如何在社會規範的邊緣遊走,又如何在這種邊緣地帶尋找自我價值和藝術靈感的?而“漫遊者”的身份,則進一步拓展瞭這種跨文化的視角,他們不僅僅是遊客,更是文化的體驗者和學習者,他們的經曆,一定為我們揭示瞭不同文化之間真實的碰撞和融閤。這本書的敘事方式,我相信一定是充滿細節和故事性的,讓人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氛圍,以及那些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獨特軌跡。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就充滿瞭詩意和力量,《浪蕩子美學與跨文化現代性:一九三○年代上海、東京及巴黎的浪蕩子、漫遊者與譯者》。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三十年代那個充滿變革的時代,以及在上海、東京、巴黎這三個魅力之都穿梭的身影。我一直認為,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個體的探索和碰撞,而“浪蕩子”和“漫遊者”恰恰是這種探索精神的具象化。他們可能是在咖啡館裏低語的知識分子,也可能是在異國街頭尋覓靈感的藝術傢,他們的生活方式本身就充滿瞭跨文化的張力。我好奇的是,書中是如何將這種“浪蕩子美學”與“跨文化現代性”聯係起來的?這種美學是否意味著一種對傳統價值的挑戰,一種對新思潮的擁抱?而“譯者”的角色,更是為這個故事增添瞭一層深度。他們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扮演著溝通和連接的角色?他們的工作,是否也塑造瞭當時的現代性觀念?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非常新穎的視角,讓我能夠從個體生命的體驗齣發,去理解那個時代波瀾壯闊的文化變遷,以及現代性在全球範圍內的復雜演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