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把那句話刺在心上!」
什麼樣的話,讓一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發現自己竟然也有扭轉人生的魄力?
什麼樣的力量,讓無數邊緣少年在生命的徬徨時刻,做齣勇敢的選擇?
直探最黑暗、最堅硬的心,寫給每個相信生命能改變的人!
★《洛杉磯時報》暢銷書,一部直探你我內心深處的靈性巨作!
★《齣版人週刊》2010年最佳圖書
★2011年國際筆會美國中心文學奬非小說類得奬作品
★2010年南加州獨立書商協會圖書奬非小說類得奬作品
這不隻是一個神父輔導迷失少年的故事,更讓你在其中照見自己生命的幽微角落!
這不隻是一本催淚的心靈勵誌書,你在書裏的字字珠璣中,將看見精采的轉摺與改變生命的洞見!
老葛神父被譽為「幫派世界的甘地」,多年來,他一直在幫助迷失的年輕人。他提供他們工作機會,與他們誠摯互動,讓他們願意愛自己,發現自己靈魂的價值,瞭解自己內心深處需要的是什麼。
在本書中,老葛神父將自己多年來從這些被「妖魔化」的年輕人身上看見的動人故事,精煉成一部令人為之屏息的心靈文學經典。他認為,當我們和所謂最不可能成功的人站在一起、和最「不守規矩」的人站在一起,纔能看穿錶象,體認到他們的許多行為其實源自內心深處的傷口,以及超齣負荷的重擔。
全書傳達瞭愛、憐憫、接納、感恩等人類共通的經驗,幽默而感人。他以精妙的文筆讓人瞭解到,如果可以在無條件的愛與被愛中找到喜悅,生命就有可能因而改變——所有人都一樣。
這是一本你捨不得一口氣讀完的書,因為它會引發你自我覺察,讓你必須不時停下來緩和一下心情。這也是一本隻看一次不夠的書,因為你會想要一遍又一遍地重新閱讀,以尋求啓發,然後把最足以改變自己的那句話刺在心上。
作者簡介
葛雷格裏.波以爾 Gregory Boyle
一九八四年被任命為耶穌會教士。在威士頓耶穌會神學院取得道學碩士學位,在柏剋萊耶穌會神學院取得神學碩士學位,又在羅耀拉瑪麗濛特大學取得英語碩士學位。一九八八年創立瞭後來成為「道上兄弟就業機構」的組織,該機構目前位於洛杉磯市區。
他每年發錶將近兩百場演說,曾獲加州和平奬、《胃口大開》雜誌頒發的年度人道精神奬、關懷學會的二○○七年關懷善行奬,以及洛杉磯商會頒發的二○○八年公民榮譽勛章,並於二○一一年底進入「加州名人堂」。
一九八六至一九九二年間,他在洛杉磯的波以爾高地社區擔任朵羅勒絲傳教堂的主任神父。此教堂坐落於兩大片公共住宅區之間,這個區域數十年來嚮以世界幫派首都的名號著稱。洛杉磯郡共有一韆一百個幫派,成員總計八萬六韆人,而波以爾高地的幫派活動密集度更是全郡最高。自從被人暱稱為老葛的他在二十多年前創立道上兄弟就業機構以來,這個組織已經服務過洛杉磯半數以上幫派的成員。在道上兄弟就業機構的各個企業——包括烘焙、絲網印刷與造景——當中,年輕人都把幫派身分拋在門外,並肩工作,藉由同心協力完成任務,學習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敬重。
譯者簡介
陳信宏
颱灣大學外國語文學係畢業。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奬、梁實鞦文學奬及文建會文學翻譯奬等奬項,目前為專職譯者。譯有《幸福建築》《我愛身分地位》《最美的奉獻》(先覺齣版)、《幸福的曆史》《偷畫賊》(究竟齣版)、《最後的演講》(方智齣版)等書。
推薦序 真希望所有的老師或傢長都能看到這本書
作者序 我要把那句話刺在心上
引言 我們成立瞭「道上兄弟就業機構」
第一章 比上帝更偉大的上帝
第二章 關注的力量
第三章 你是真材實料
第四章 不要動,你正立足於自己的美好之中
第五章 改變該花多久,就得花多久
第六章 愛永遠不會失敗
第七章 改變看待世界的方式,纔能開始改變世界
第八章 以最溫柔的心投入最棘手的問題
第九章 我們之間沒有距離
推薦序
真希望所有的老師或傢長都能看到這本書
李偉文(牙醫師.作傢.環保誌工)
在讀《心上的刺青》這本書時,好多次激動得掩捲而無法竟讀。一方麵是被作者精采又讓人身曆其境的文筆所感動,一方麵又感傷,即便在今天的颱灣,還是有許多青少年像楚浮拍攝的電影《四百擊》裏那個孩子一樣,在大人的誤解與嚴厲對待下,一步步走嚮不歸路。
我小時候傢住萬華,念的是老鬆國小,有許多同學的傢長就是流氓黑道,有一位甚至小學還沒畢業,就因為全傢遭遇黑道火拚而消失。但由於我是班長,所以跟班上五十多個同學都還算熟,覺得那幾位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其實一點問題也沒有,隻要把他們當朋友、尊重他們,那些人反而特彆講義氣。
曾經有社會學的調查研究發現,社會上的許多大企業傢、大冒險傢或大政治傢,跟那些混黑道的流氓一樣,在青春期多少都有些叛逆,因為滿足他們內心渴望或驅動他們的動力是類似的,而且他們都有自己的想法,敢於錶達自己的意見,也同樣勇於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相較於其他百分之九十幾敢怒不敢言,或人雲亦雲的孩子來說,那些特立獨行的青少年,不就是大人眼中的叛逆嗎?
若能同情並理解這樣的孩子,陪伴他們,讓他們將精力放在對的地方,這些孩子就會成為引領社會進步、帶來貢獻的精采人物。然而,若是一味地貼標簽,嚴苛地對待他們,也許未來就會多瞭許多反社會分子。
這些特彆重視義氣的孩子,也凸顯齣青少年大腦裏負責理性思考的前額葉在還沒發展成熟時,他的行動與決策是受情緒所左右的。因此,不是這些孩子不想做對的事,而是他們沒有辦法,因此非常容易受成長環境所影響。如果他的傢人和街坊鄰居都是反社會分子,那麼,要一個孩子超脫環境的影響,其實是非常睏難的,除非付齣更大的耐心與包容,以及有好的典範與學習對象,可以讓他們建立對未來的信心。
看著老葛神父所寫的故事,童年玩伴的身影又浮現心頭,真希望所有的老師或傢長都能看到這本書,以提醒自己找到對的方法,與那些特彆的孩子互動。
作者序
我要把那句話刺在心上
我想寫這本書,大概已經有十年瞭。許多人一再鼓勵我,我卻總是覺得自己沒有足夠的自律能力(或充足的時間)可以完成這項工作。
我有許多故事和寓言收藏在我腦中的「公共倉儲」裏,一直想為它們找個永久的歸屬。每一年,我都會對社工、執法人員、大學生、教區團體和教育人士發錶近兩百場演說,在演講的時候,我會適時穿插各種故事。這些故事就像一個個散置的磚塊,我希望在本書裏能夠以一緻的主題貫穿其間,像灰泥一樣把這些磚塊黏在一起。幸運的話,這些故事將會提升我們的心性,讓我們的視野得以超越自身的限製。
有某些角色是本書不打算扮演的。這本書不是我輔導幫派成員二十多年來的迴憶錄,內容也不會切實遵循時間先後順序。
此外,我的書不會教導讀者如何與幫派打交道,也不會提齣全麵性的計畫,協助政府預防及處理日益嚴重的幫派問題。
明顯可見,本書中貫穿各個故事的主題,乃是我所重視的事物:憐憫、同胞情誼、救贖、仁慈,以及我們共同的任務——以彼此為樂。如果這些故事中存在著一項基本的挑戰,那麼這項挑戰就是要求我們改變潛藏於自己內心深處的一種心態——認為有些人的價值低於其他人的心態。英國詩人布雷剋寫道:「上天把我們放在這個世界上一小段時間,好讓我們學習承受愛的光輝。」我後來發現,原來這正是我們所有人的共同點,不論是幫派分子或非幫派分子都一樣:我們都隻是努力學著如何承受愛的光輝。
接著要提一下我在本書中選擇的寫作方式。這些故事裏所有年輕男女的姓名幾乎都經過更改,除非他們的名字就是故事的主題。我也沒有指齣任何一個幫派的名稱,這些幫派已經在我們的社區造成瞭太多心痛、哀傷與死亡,沒有必要在本書中進一步宣揚它們的名氣。就我記憶所及,書裏提到的一切都是實際發生過的事,但如果我遺漏瞭某些細節、人物或細微寓意,那麼我也要事先嚮讀者緻歉。
我生長在號稱「世界幫派首都」的洛杉磯,有一對非常瞭不起的父母,還有五名姊妹和兩名兄弟。我的成長過程相當順遂,就讀於私立天主教學校,成年之後從來不曾失業。對我來說,迪士尼樂園不是「地球上最歡樂的地方」,我位於諾頓街的傢纔是。我確實可以這麼說:身為一名成長於洛杉磯的青少年,我完全不可能有機會加入幫派。這是事實。不過,這個事實並不錶示我的道德修養就比本書中那些年輕男女更加崇高。恰恰相反。我現在已經可以更清楚地看齣,我永遠不可能比書裏那些人更高尚、更勇敢,甚至更接近上帝。
非洲人說:「唯有透過其他人,一個人纔能真正成為人。」道上兄弟無疑讓我找迴瞭自己。在他們的耐心引導下,我學會崇敬基督在他們身上的體現。我大可在此呼應英國詩人霍普金斯的這句話:「我見到他,便問候他;一旦理解,便祝福他。」
有一次,我遇上一個特彆令人頭痛的道上兄弟,名叫鯊奇。我和他打瞭幾次交道都不得要領,於是改變策略,決定在他做齣正確行為時逮住他。我看得齣自己對他的要求太過嚴苛,畢竟他已經盡瞭最大的努力。所以,我對他說他真的非常英勇,也說他現在為瞭扭轉自己的人生而展現齣來的魄力,遠遠超越他過去混幫派時那種血氣方剛而毫無意義的「勇氣」。我對他說,他是個小巨人。這是我的肺腑之言。鯊奇一時之間似乎不知所措,隻是一語不發地盯著我。過瞭一會兒,他說:「靠,老葛……我要把那句話刺在我心上。」(道上兄弟都稱呼我老葛,是葛雷格裏的簡稱。)
藉由替這些故事在這本微不足道的小書裏找到歸宿,我也希望可以將書中那些人物刺在我們所有人心上。盡管這本書的目的不在於解決幫派問題,卻希望能擴展我們的關懷範圍。本書不隻希望呈現幫派分子的人性麵,也希望這些寓言裏那許多男男女女的破碎人生與艱苦奮鬥可以讓讀者體認到自己生命中的傷口。
我們共有的仁愛之心都渴望接納那些遭到排擠的人。一旦有機會促成改變,打造齣更接近上帝心意的環境,我們就會發現自己正是這樣的人。也許,我們可以教導彼此如何承受愛的光輝,協助彼此真正成為人,同時也找迴我們自己。
《心上的刺青:寫給相信生命能改變的人》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劑心靈的良藥,潤物細無聲地滋養著我的靈魂。它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也沒有戲劇性的轉摺,但每一個字句都仿佛帶著溫度,直抵人心。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改變”時所呈現齣的那種循序漸進、積少成多的過程。它不是讓你一夜之間變成另一個人,而是讓你在日常的點滴中,感受到微小的進步,然後這種進步會慢慢纍積,最終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常常會想起書裏提到的那些關於“習慣”和“信念”的討論,它讓我明白瞭,很多時候,阻礙我們改變的,並不是外部的客觀條件,而是我們內在的思維模式和固有的認知。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深處的猶豫和恐懼,但同時,它也給瞭我勇氣和力量,讓我願意去打破那些束縛,去嘗試那些我曾經認為不可能的事情。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變得更加柔軟,也更加堅定,相信自己的人生,確實有無限的可能。
评分拿到《心上的刺青:寫給相信生命能改變的人》這本書的時候,我其實是抱著一種半信半疑的態度。現在的社會,充斥著太多勵誌口號和速成雞湯,很容易讓人覺得浮誇不實。但是,這本書的名字卻帶給我一種特彆的觸動,“心上的刺青”,那是一種深刻、難以磨滅的印記,是生命經曆的具象化,不是輕易就能抹去的。而“寫給相信生命能改變的人”,這又是一種溫柔的邀請,一種對未來的期許。它沒有強迫你一定要改變,而是點齣瞭一種可能性,一種存在於我們內心的力量。我喜歡這種不疾不徐的敘事方式,它讓我覺得這本書不是要販賣給我一個虛幻的“成功學”,而是要和我一起,去探索生命中那些看似難以逾越的障礙,去尋找那些隱藏在日常瑣碎中的轉機。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更深入的視角,讓我看到那些我未曾察覺到的改變的可能性,或許是從心態的微調,或許是從行動的小小突破,最終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讓我能夠真正感受到生命是可以、也一定會變得更好的。
评分這幾天我沉浸在《心上的刺青:寫給相信生命能改變的人》這本書裏,仿佛和作者一起踏上瞭一段心靈的旅程。書中沒有那些華而不實的理論,也沒有空洞的口號,更多的是細膩的觀察和真摯的感悟。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接受不完美”的章節,它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無法前進,是因為我們太過執著於“應該”的樣子,而忽略瞭“已經是”的狀態。那些生命中留下的“刺青”,不正是我們經曆過的痕跡嗎?它們是痛苦的,但也塑造瞭我們,讓我們變得更堅韌,更有智慧。作者用非常平實但充滿力量的文字,引導讀者去審視自己的內心,去理解那些睏擾我們的根源。讀到某些段落時,我甚至會停下來,望著窗外發呆,默默地與自己對話。它不是強行灌輸,而是像一位溫柔的長者,輕聲在你耳邊訴說,讓你慢慢品味,慢慢領悟。這種感覺很舒服,很真實,讓我覺得自己不是一個人在麵對生活的挑戰,而是有人能理解我的掙紮,並給我方嚮。
评分讀完《心上的刺青:寫給相信生命能改變的人》,我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同時又充滿瞭莫名的衝勁。這本書觸及瞭我內心深處最柔軟也最堅硬的部分。我一直以為,“刺青”是外在的符號,是彆人給的標簽,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刺青”往往是刻在心裏的,是我們自己對過往經曆的印記。有時候,這些印記會變成一種束縛,讓我們不敢嘗試新的事物,不敢相信自己可以變得不一樣。然而,作者卻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深刻的思考,告訴我們,這些“刺青”也可以是力量的源泉。它們是成長的勛章,是經曆的見證。我最欣賞的一點是,作者並沒有迴避生活中的痛苦和挫摺,而是直麵它們,並從中提煉齣積極的改變之道。它不是教你如何“忘記”過去的傷痛,而是教你如何“擁抱”它,並讓它成為你前行的動力。這種積極麵對的態度,對我來說是一種巨大的啓發,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曾經讓我畏懼的東西。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取得真有意思,《心上的刺青:寫給相信生命能改變的人》。光是書名就讓人忍不住想去探究,心上的刺青,聽起來有點痛,又有點烙印深刻的意味。我最近心情有些低落,總覺得生活好像卡住瞭,找不到前進的方嚮,也覺得很多事情都無法改變,好像被睏住瞭。朋友推薦我看看這本書,她說這本書很能給人力量,讓人重新找迴希望。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情買瞭下來,雖然還沒開始讀,但光是想象它可能帶來的改變,就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個溫暖的擁抱,或者是一盞指引方嚮的燈,幫助我度過這個迷茫的時期,讓我相信,即便是心上留下瞭痕跡,生命也依然有重新綻放的可能。畢竟,誰的心上沒有點“刺青”呢?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去麵對它們,以及如何讓它們成為我們成長的養分,而不是阻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