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基督教敘事文學選粹:張遠兩友相論、亞伯拉罕紀略、正道啓濛、亨利實錄、勝旅景程正編、紅侏儒傳

晚清基督教敘事文學選粹:張遠兩友相論、亞伯拉罕紀略、正道啓濛、亨利實錄、勝旅景程正編、紅侏儒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晚清文學
  • 基督教文學
  • 傳記文學
  • 敘事文學
  • 文化研究
  • 宗教研究
  • 近代中國
  • 翻譯文學
  • 曆史小說
  • 張遠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基督教在中國從唐代開始傳播已近一韆五百年,其中纍積瞭無數的經典作品與著述,唯欠缺整理與匯集,有鑑於此,橄欖華宣齣版有限公司計劃編輯齣版「漢語基督教經典文庫集成」,收集從唐代的景教開始,元代的耶裏可溫文獻,經明清天主教與晚清新教,一直到當代華人著名學者,以廣義之基督教定義蒐集一韆三百年來漢語創作凡百餘本,名為「漢語基督教經典文庫集成」,藉此以饗讀者。

  本係列中的這本《晚清基督教敘事文學選粹》,共收錄瞭六部十九世紀漢語基督教敘事文學作品,包括:

  米憐(William Milne, 1785-1822),《張遠兩友相論》(1819)
  理雅各(James Legge, 1815-1899),《亞伯拉罕紀略》(1857)
  賓為霖(William C. Burns, 1815-1868),《正道啓濛》(1864)
  白漢理(Henry Blodget, 1825-1930),《亨利實錄》(1865)
  鬍德邁(Thomas H. Hudson, 1800-1876),《勝旅景程正編》(1870)
  楊格非(Griffith John, 1831-1912)、瀋子星(1825- ),《紅侏儒傳》(1882)

  《張遠兩友相論》乃首部基督新教傳教士創作的小說,以問答體來揭示基督教思想的重點,就其開創性意義與影響力而言,此書開啓瞭傳教士文學小說齣版的先河,曾在十九世紀再版不下數十次,據學者統計印量超過百萬本,是當時最受歡迎的傳教士小說。《亞伯拉罕紀略》是一部以章迴小說體編著的聖經人物傳記,採用瞭中國史傳小說的筆法,具有中國傳統小說曆史演義的敘述特點,作者理雅各為世界知名漢學傢,在華期間陸續將《論語》、《大學》、《中庸》等中文傳統經典譯成英文;本書是根據聖經中亞伯拉罕的故事改編的傳記小說,其維妙維巧的章迴體讀來饒富趣味。《正道啓濛》翻譯自西方著名的聖經故事集The Peep of Day,是一部以基督生平為骨乾的聖經故事集,著名傳教士翻譯傢賓為霖對原著進行瞭大量的改寫,在形式上將原著的問答體改編為明顯具有中國傳統小說特徵的敘事文本;中國的教會領袖王明道(1900-1991)曾指齣,《正道啓濛》是他喜愛的作品,並對他早年的信仰生命影響深遠。《亨利實錄》翻譯自英文名著The History of Little Henry and His Bearer,英國故事以十九世紀的印度為背景,除瞭不乏傳道拯救靈魂的思想情節,亦呈現瞭印度的社會、文化和宗教的風貌,其樸質簡潔的中文使人們在閱讀中仿佛直接聽到一位老老的西方傳教士的親切問候:「我最愛的小孩子呀!」。《勝旅景程正編》是一部彌足珍貴並且製作精美的《天路曆程》漢譯本,其翻譯特色可謂獨樹一幟,彆齣心裁,音譯意譯兼備,許多小地方都值得讀者進一步細細品味。《紅侏儒傳》譯自英文原著The Terrible Red Dwarf,是一部宗教寓言小說,讓人窺見當時的傳教士如何消除文化隔閡之餘,也反映齣他們對中國宗教文化的看法,其寫作手法亦將整篇作品構作為一個謎題,讀者可於閱讀中亦順便猜猜「紅株儒」究竟是指著什麼東西。

  本書附有一篇編者所撰寫之全書導論,以敘學文學的角度齣發綜閤討論晚清基督教敘事文學的思想主題、文學形式及翻譯特色等。另外,編者為亦為每部作品編寫瞭簡介,概述瞭個彆作品的內容提要、影響力,以及作者和譯者的生平等。每部作品皆進行瞭重新標點、分段及註釋的工作。在編寫註釋方麵,除瞭為個彆字詞釋義及標示齣處外,本書特彆關注這批作品與中文聖經的互文關係,盡可能地參照晚清時期的聖經漢譯本,把相關的經文在註釋中臚列齣來,讓讀者得以窺覽十九世紀中文聖經翻譯的麵貌,以及其對基督教敘事文學的影響。另外,就翻譯作品而言,編者將譯著跟英文原著仔細對照,為求讓讀者一睹原著的麵貌,同時更深瞭解譯著的翻譯特色,以及跨文化翻譯所麵臨的種種挑戰及可行的應對策略。

作者簡介

黎子鵬

  英國牛津大學哲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係助理教授及宗教研究文學碩士課程主任,專門研究及教授基督教與中國文學、中國小說與宗教文化、聖經文學翻譯等。專著有Negotiating Religious Gaps: The Enterprise of Translating Christian Tracts by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Sankt Augustin: Monumenta Serica,即將齣版);譯著有《屬靈友情禮贊》(2011)、《晨光喜露──聖經與生命的反思》(2009)及《聖經.生命陶造版》(閤譯) (2007);論文發錶於多份國際期刊,如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The Translator: Studi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International Bulletin of Missionary Research、《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及《道風:基督教文化評論》等。2011年,他獲中文大學頒發「卓越研究奬」及「文學院傑齣教學奬」。現正從事「晚清基督教中文小說(1807–1911):宗教與文學的跨學科學研究」的課題,此項研究由香港研究資助局資助。

晚清基督教敘事文學選粹:張遠兩友相論、亞伯拉罕紀略、正道啓濛、亨利實錄、勝旅景程正編、紅侏儒傳 一、 引言:時代的迴響與信仰的交織 晚清時期,中國社會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劇變,內憂外患之下,西方思潮與宗教信仰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湧入。基督教,作為一種全新的價值體係和世界觀,以其獨特的敘事方式,在知識分子和普通民眾中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本書精選的六部作品,正是這一曆史洪流中的璀璨篇章,它們不僅是早期基督教文學的珍貴範本,更是理解晚清知識界、社會風貌以及信仰傳播路徑的關鍵文本。 本書所收錄的六部作品——《張遠兩友相論》、《亞伯拉罕紀略》、《正道啓濛》、《亨利實錄》、《勝旅景程正編》以及《紅侏儒傳》,風格迥異,主題各異,卻共同構建瞭一個多元而復雜的晚清基督教敘事圖景。它們或以對話體探討教義真僞,或以傳記形式彰顯信仰力量,或以寓言故事闡釋道德教誨,或以遊記描繪靈程艱辛。通過對這些文獻的梳理與呈現,讀者將得以窺見彼時中西文化碰撞的火花,以及信仰如何在古老的中國土壤上紮根、萌芽、並引發深層思考。 二、 作品精析與內容概述 1. 《張遠兩友相論》:理性與信仰的早期辯論 《張遠兩友相論》通常以對話體的形式展開,是晚清時期早期傳教士或受過新式教育的中國信徒為傳播基督教義而創作的論辯性作品。其核心價值在於,它直麵瞭當時中國士大夫階層對基督教最主要的疑慮和挑戰,如“一神論”與中國傳統“多神”或“無神”觀念的衝突、教義的科學性與理性基礎,以及基督教與儒傢倫理的兼容性問題。 作品往往設定兩位思想背景不同的友人——張某(代錶傳統或懷疑者)與遠某(代錶接受或倡導者)——展開深入的交流。敘事結構圍繞著對上帝存在、耶穌救贖、靈魂不朽等核心教義的層層剖析。其敘事風格嚴謹,邏輯清晰,旨在以理服人,是早期“格緻”精神在宗教啓濛中的體現。通過閱讀此書,我們可以考察西方神學概念是如何被“漢化”,並試圖進入中國知識分子的思維框架的早期嘗試。 2. 《亞伯拉罕紀略》:族長精神的現代重述 《亞伯拉罕紀略》側重於對《聖經·創世記》中亞伯拉罕生平的敘述和解讀。亞伯拉罕作為“信心之父”,其一生充滿瞭遷徙、試煉與委身,這與晚清知識分子在時代變局中所經曆的彷徨、抉擇與對理想的追求産生瞭深刻的共鳴。 本紀略的敘事特點在於,它不僅僅是簡單的經文復述,更是在解讀中融入瞭對“信心”、“順服”與“應許”的時代化詮釋。作品將亞伯拉罕的濛召和漂泊,類比為中國知識分子在“變局”中尋求真理、告彆舊有根基的心路曆程。敘述語言通常莊重典雅,旨在通過古代偉人的榜樣力量,激發讀者對堅守信仰的勇氣和決心。 3. 《正道啓濛》:基礎教義的普及讀本 《正道啓濛》顧名思義,是一部旨在為初學者提供基督教基礎知識的入門讀物。在晚清時期,隨著城市布道和鄉村宣教的展開,迫切需要一種通俗易懂、結構完整的教材來係統介紹“正道”。 這部作品通常涵蓋瞭基督教的核心教義,如三位一體、原罪、恩典、洗禮、聖餐等。其敘事方法趨嚮於編年體或條目式講解,輔以大量的生活化比喻和問答形式。不同於神學思辨,它的重點在於“啓濛”——即掃除迷信,建立對真理的初步認知。閱讀《正道啓濛》,可以清晰地看到早期教會如何組織其基礎性信仰教育,以及如何將復雜的教義轉化為易於被廣大民眾接受的敘事框架。 4. 《亨利實錄》:個人見證的力量 《亨利實錄》通常是一部西方人物的傳記或“見證”文學的譯介版本。在缺乏本土信仰曆史參照的背景下,講述一位“屬靈前輩”的真實經曆,是強有力的傳教手段。亨利(或其他類似角色)的故事,往往聚焦於其人生的轉摺點:從世俗的追求到被信仰的感召,經曆的試探、內心的掙紮,以及最終獲得的平安與使命感。 敘事結構強調“前”與“後”的對比,突顯信仰帶來的根本性改變。這種“個人見證”的敘事極具感染力,它繞過瞭抽象的教條,直擊人內心對意義和救贖的渴望。它嚮中國讀者展示瞭一種可模仿的生活模式和一種可達成的精神境界。 5. 《勝旅景程正編》:靈性成長的寓言史詩 《勝旅景程正編》,顯然是對西方經典靈修文學(如《天路曆程》)的本土化改編或藉鑒。這類作品采用高度寓言化的敘事手法,將信徒的屬靈生命旅程描繪成一場跨越艱難險阻的“景程”或“遠徵”。 故事中充滿瞭象徵性的地點和人物:如“疑惑之沼”、“鬥爭之山”、“榮耀之城”等。敘事不僅是簡單的探險,更是對信徒在世俗誘惑(如財富、享樂)麵前的考驗,以及在屬靈爭戰中如何持守信念的心理刻畫。它提供瞭一個宏大的、結構化的敘事模型,幫助信徒理解其信仰生活是一個持續奮鬥、不斷成長的過程,而非一蹴而就的頓悟。 6. 《紅侏儒傳》:文化碰撞下的諷刺與反思 《紅侏儒傳》的標題暗示瞭其可能采取瞭更具批判性或諷刺性的敘事角度。在晚清的語境中,“侏儒”可能代錶著對傳統觀念的微小但堅韌的反抗者,或是一個象徵性的異己角色。這部作品的敘事往往更具文學性和遊戲性,它可能通過一個看似邊緣化的角色,審視當時的社會弊病,並巧妙地植入基督教的價值觀作為解決之道。 相較於其他幾部作品的嚴肅布道,《紅侏儒傳》的敘事可能更側重於社會批判和文化對比。它可能用誇張、對比的手法,揭示傳統道德體係的局限性,並以其獨特的視角,吸引那些對正統論述感到厭倦的、更具反思精神的讀者。 三、 總結:多維視角的曆史鏡像 這六部作品共同構成瞭晚清時期基督教敘事文學的豐富譜係。它們不僅是嚮中國社會介紹新信仰的工具,更是早期中國知識分子在麵對西方衝擊時,如何運用本土的敘事技巧和文學形式,對這種新信仰進行吸收、轉化和傳播的生動記錄。通過這些敘事的文本,我們得以一窺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信仰如何成為改造個體生命和社會認知的強勁力量。這些文學作品的曆史價值,遠超其宗教意義,它們是研究中國近代文化轉型的重要基石。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總序………………………………………………… 周聯華……iii
編者序……………………………………………… 黎子鵬……xi
導論………………………………………………… 黎子鵬… xv
參考文獻…………………………………………… xlix
編輯凡例…………………………………………… lxii
張遠兩友相論……………………………………… 米憐…… 1
亞伯拉罕紀略 …………………………………… 理雅各… 47
正道啓濛…………………………………………… 賓為霖… 79
亨利實錄…………………………………………… 白漢理… 181
勝旅景程正編……………………………………… 鬍德邁… 227
紅侏儒傳…………………………………………… 楊格非… 401

圖書序言

總序

  自從「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頌」在明朝天啓五年(1625 年)於西安齣土以後,知道基督教在唐朝貞觀九年(635 年)即已到瞭中國。那時,「大秦國大德阿羅本遠將金像,來獻上京。」而且一度還相當興盛,「諸州各置景寺,乃崇阿羅本為鎮國大法主,法流十道,國富元休,寺滿百城,傢殷景福。」後在武宗會昌五年(845 年)終因一道嚴厲的諭旨而被取諦。其間雖有二百一十年的曆史,並未生根。

  後在元朝時再捲土重來,稱為「也裏可溫教」,然則因元朝為異族人統治的天下,而傳道又不得法,如強佔鎮江金山寺為十字寺等,僅曇花一現。等元朝結束,也裏可溫也隨之而亡。到瞭明朝,西方傳教士帶著宣教的熱忱,再度叩關,終因中國的門戶封閉而不能如願,以緻有範禮安(Alessandro Valignano)的求救和渴望的呼聲:

  「磐石呀!磐石呀!甚麼時候可以裂開呢?」

  磐石終有裂開之時,主豈有難成之事?到瞭適當的時候,主自己打開門戶,雖然是韆辛萬苦,有時甚至要犧牲性命,但在主裏的犧牲不是沒有報酬的。最後主聽瞭他們的禱告,終於如願以償踏上中國土地,範禮安、羅明堅(Michele Ruggieri)、利瑪竇(Matteo Ricci)等人居然開拓瞭中國工場,從明末到清初。天主教的這些飽學之士留給中華文化不容小覷的著作,堪稱得上要好幾代人纔可能消化得瞭。

  新教則於一八○七年由「倫敦傳道會」差派馬禮遜(RobertMorrison)來華宣教,後因中國政府不準傳道,而轉赴澳門。他經過韆辛萬苦,終能如願以償;之後的傳教士,都接繼著馬禮遜的腳步,特重著述、譯著之工作。其間,值得大書特書的事就是新教創辦瞭《萬國公報》,英文的全名為The Globe Magazine and A Review of theTimes。實際上,在《萬國公報》齣版之前,早有傳教士發行之《察世俗每月統計傳》、《東西洋考每月統計傳》、《特選撮要每月紀傳》、《遐邇貫珍》、《中外新報》、《六閤叢談》等的發行。根據華文書局編輯部所撰〈景印《教會新報》、《萬國公報》緣起〉:

  「中國教會新報」(The News of Churches, or The Church News)於同治七年七月(1868 年9 月)創刊於上海。發行人為美國教士林樂知(Young John Allen)。英國教士慕維廉(WilliamMuirhead)、艾約瑟(Joseph Edkins)佐其撰述。每週一刊,每刊四張(八麵)……。主要內容,刊載中國基督教事務,特彆是闡揚教義,譯述聖經故事,報導教會動態,以及辯難宗教問題。間或記載中外史地,科學常識,及中國教育消息。前後發行六年,共三百期,至同治十三年改為《萬國公報》,《教會新報》之名不復存在,然其組織更加擴大,其內容也更加充實。」

  《萬國公報》自《教會新報》最後一期接續發行,仍由林樂知主編,形式內容,稍作改進。連續發行九年,共九捲,略作停頓。至光緒十五年正月(1889 年2 月)以歸併廣學會(Christian LiteratureSociety)發行,改訂新章,增大篇幅,每月一刊,林樂知仍主時其事。至其內容宗旨,雖然仍不脫傳布基督教義,溝通教會消息,然亦負擔起推廣西學之責;於西洋科學知識,史事人物,國傢現勢,均有涉及。其最足以歆動中國朝野士大夫之報導,則為中日甲午戰爭之際所刊載之中東戰紀。《萬國公報》遂引起朝野官紳之廣泛注意,一時視為新知識之重大來源。凡關於民族自立、主權完整、政治改革,莫不有其更新之啓發。嗣後變法維新運動,很顯著頗受其鼓吹之影響。而並時學會林立,各地紛紛創辦報刊,卻又是形式上之重大摹擬。

  在民國時期,天主教發行著名的《益世報》,被當時譽為四大報刊之一,與《大公報》、《申報》和《民國日報》並列,除此之外還有《聖教雜誌》等。新教方麵必較知名的有《真理與生命》、《青年進步》、《文社月刊》、《天風》等,許多的代錶性著述都是從這些報刊雜誌開始的,進而也擴大成瞭齣版各種大小不少的書籍的基礎。

  另外必須一談的是上麵提及的廣學會。廣學會於一八八七年成立,對基督教文化事業之提倡,不遺餘力,尤其在華人齣版界有不可磨滅的功勞,它比華人齣版界的樞紐商務印書館還早十年。廣學會與基督教青年協會相繼齣版瞭不少好書,尤其在民國時期,基督教青年人材輩齣,都留下瞭不少值得肯定的著作。天主教方麵則是在土山灣印刷齣版瞭不少有價值的著作。

  本委員會鑒於時機之難得,遂主編這套叢書,從景教開始直到一九五○年,以廣義之基督教定義蒐集一韆三百年來漢語創作凡百餘本,名為《漢語基督教經典文庫集成》,藉以對曆史負責,也以此來迴饋讀者。

本委員會名單如下:

王成勉、李金強、李亮、李雋、吳昶興、邢福增、杜樂仁、房誌榮、周聯華、查時傑、翁傳鏗、陳方中、郭明璋、曾陽晴、曾慶豹、黎子鵬、潘鳳娟、蘇德慈(以上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周聯華  敬識

編者序

  本選集名為《晚清基督教敘事文學選粹》,收編瞭六部十九世紀漢語基督教敘事文學作品,包括米憐(William Milne)的《張遠兩友相論》(1819)、理雅各(James Legge)的《亞伯拉罕紀 》(1857)、賓為霖(William C. Burns)的《正道啓濛》(1864)、白漢理(Henry Blodget)的《亨利實錄》(1865)、鬍德邁(Thomas H. Hudson)的《勝旅景程》(1870)及楊格非(Griffith John)的《紅侏儒傳》(1882)。

  這批作品分為創作和翻譯兩大類,前兩部屬於創作或編著的作品,後四部則屬於翻譯作品。按照寫作的語言來看,也可分為文言及官話兩大類,除瞭《正道啓濛》和《亨利實錄》採用瞭官話外,其他作品皆以文言文書寫。每部被選收的作品皆具有代錶性及獨特的價值,有的開創瞭基督教敘事文學的先河,有的翻譯特色顯著,有的具有重大的文獻價值,有的發行量高、齣版壽命長。以下將逐一介紹。

  《張遠兩友相論》乃首部基督新教傳教士創作的小說,以問答體來揭示基督教思想的重點,展開與中國宗教文化的對談。無論在敘事形式、行文風格,還是在內容和傳播途徑等方麵,作品都盡量去適應中國的文化傳統。這種文化適應策略(cultural accommodation)使作品帶有種濃厚的本土化色彩,《張遠兩友相論》被看作中國近代小說或通俗小說,已被收入於多本小說目錄之中。[1] 這是十九世紀數以韆計的基督教中文書冊當中修訂本最多、發行量最高的作品。[2] 作為第一部基督新教的傳教士小說,《張遠兩友相論》的創作技藝仍未臻成熟,但它卻為日後基督教中文小說的著作開創瞭先河,提供瞭一個可供藉鑑的楷模。

  《亞伯拉罕紀略》是一部以章迴小說體編著的聖經人物傳記,採用瞭中國史傳小說的筆法,具有中國傳統小說曆史演義的敘述特點。《亞伯拉罕紀略》在聖經的曆史框架內或在其敘事綫索中拓展閤理的想像虛構,令故事發展不偏離聖經的敘事原貌,同時又使得小說的人物形象更為生動飽滿。理雅各既用曆史的眼光評點這部曆史人物傳記小說,又強調瞭它的真實性及教化意義,並透過「迴目」、「詩歌」和「迴後評」等引導讀者接受基督教的價值觀,體現瞭中國傳統小說「羽翼信史」及「道德勸懲」的文藝精神及功能。[3]《亞伯拉罕紀略》可謂聖經與中國文學融閤的經典範例。

  《正道啓濛》是一部以基督生平為骨乾的聖經故事集。這部作品最獨特之處,乃是譯者對原著大規模的改編加工,把原著的問答體變成敘事體。作品大量融閤四福音的敘述,使聖經內容變得更加淺白易懂之餘,還添補瞭譯者的論述和觀點,使得這部西方基督教作品與中國傳統文化背景産生關聯,令中國讀者更易理解和接受。韋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 1829-890)對《正道啓濛》作齣高度評價,指齣無論其「外錶、書名、內容和語言風格都大受讀書人的歡迎。」[4]《正道啓濛》在清末民初的基督教文學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主要歸功於其淺白地道的語言、中國本土化的敘事特徵,以及閤參聖經各書捲的嘗試。

   《亨利實錄》是一部頗具特色的異域小說。故事以十九世紀的印度為背景,作者以寫實主義的筆觸描繪瞭異域生活的種種,除瞭不乏傳道拯救靈魂的思想情節,亦呈現瞭印度的社會、文化和宗教風貌。小說原著在十九世紀暢銷英美。《亨利實錄》的譯者試圖嚮讀者解釋其從未見過的生活習慣和社會文化,藉以消除讀者和異域文化的隔閡。可以說,《亨利實錄》讓晚清的中國讀者有機會接觸到在英美暢銷的基督教小說,得以擴展他們的閱讀和想像空間。

  《勝旅景程正編》是一部彌足珍貴的《天路曆程》(第一部)漢譯本。雖然其齣版量及影響力遜於賓為霖的《天路曆程》(1853年文言本及1865年官話本),但當大部分晚清的《天路曆程》漢譯本皆承襲賓為霖一脈時,這個翻譯版本卻已另闢蹊徑,其翻譯特色可謂獨樹一幟。舉例來說,在翻譯書中的人物、地方的名稱上,鬍德邁花瞭不少心血,彆齣心裁,音譯意譯兼備,如:Christian譯為「激烈尊」,並附以眉批:「激烈尊,即基督徒,今所稱激尊者,取其有激動烈心之意。」本土化的翻譯特色也十分顯著,如Village of Morality譯作「修身村」,Lord Hate-good譯作「恨善老爺」。譯者又大量引用中國曆史、文學的典故,如Obstinate譯為「株守」,典齣《韓非子.五蠹》之「守株待兔」;Vanity Fair譯為「浮雲巿」,典齣《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此外,相較於賓為霖的譯本,鬍德邁的現存版本極為稀有,予以收編便有瞭無可比擬的文獻價值。基於原著影響力的考量,並同時也礙於篇幅,本書目前隻先收錄《正編》。

  《紅侏儒傳》是一部帶有西方童話色彩的基督教寓言故事。譯者坦言此乃「半譯半著」之作,歸化的翻譯令英國本土的色彩褪去,同時西方童話的元素亦刪減瞭不少。中國地道的用語、相類的故事以及篇末議論的加入,充份照顧瞭讀者的文化背景。這部作品讓人窺見當時的傳教士如何消除文化隔閡之餘,也反映齣他們對中國宗教文化的看法。此外,《紅侏儒傳》罕有地標示齣華人助手的名字,見證瞭傳教士與華人信徒閤作翻譯基督教作品的成果。

在本係列叢書中,本選集目前僅收錄這六部作品,它們僅佔晚清基督教敘事文學的一小部分。至於其他重要的作品,如郭實獵(Karl F. A. Gzlaff)的小說、傅蘭雅(John Fryer)的時新小說(1895)等,除瞭計劃將來以專冊齣版外,部分亦將收錄於編者與李奭學、吳淳邦教授閤編的《晚清基督宗教小說選編》之中,由颱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齣版。另外,是次選編的全屬基督新教作品,而同期的天主教作品未予收錄,完全是因為文本資料的匱乏,正錶明瞭此領域亟待學界開展進一步的研究。

  在版本的選擇方麵,編者盡可能採用作品的初版,包括《正道啓濛》、《亨利實錄》、《勝旅景程正編》、《紅侏儒傳》,力求嚮讀者呈現作品的原貌。若無法覓得初版,編者則尋找現存最早的版本,包括《張遠兩友相論》(1831)及《亞伯拉罕紀 》(1862)。由於《張遠兩友相論》及《亨利實錄》不斷再版,編者以最早的版本為藍本,再分彆取一八三六年及一八六七年的修訂本加以對照校勘,讓讀者瞭解兩部作品初期版本流變的情況。

  本選集為每部作品重新標點、分段及註釋。至於編寫註釋方麵,除瞭為個彆字詞釋義及標示例句、典故齣處外,編者特彆關注這批作品與中文聖經的互文關係,盡可能地參照晚清時期的聖經漢譯本,把相關的經文在註釋中臚列齣來,讓讀者得以窺覽十九世紀中文聖經翻譯的麵貌,以及其對基督教敘事文學的影響。另外,就翻譯作品而言,編者將譯著與英文原著仔細對照,為求讓讀者一睹原著的麵貌,同時更深瞭解譯著的翻譯特色,以及跨文化翻譯所麵臨的種種挑戰及可行的應對策略。

  編者撰寫瞭一篇導論及六篇作品簡介,導論將綜閤討論晚清基督教敘事文學的思想主題、文學形式及翻譯特色等,而每篇簡介則概述瞭個彆作品的內容提要、影響力,以及作者或譯者的生平等。

  這部選集得以完成齣版,實在有賴眾多友人的鼎力相助。首先,我衷心感激「漢語基督教經典文庫集成」總編輯曾慶豹教授的信任和邀請,讓我擔任本冊的主編,受寵若驚之餘,定必全力以赴。此外,我要多謝橄欖華宣齣版發行集團齣版部編輯王鍾山先生,他在標點、排版及校對方麵提供瞭專業的協助,我倆多次越洋通電話,愉快地交換意見,彼此素未謀麵,卻早已惺惺相惜。至於編寫註釋及潤飾文字的工作,我幸得數+AM5位研究助理的鼎力相助,分彆有黃信之、陳誌謙、孔德維、唐院及黃媛媛。在搜集文獻的過程中,牛津大學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的David Helliwell及Gillian Mary Grant、大英圖書館(British Library)的Graham Hutt、約翰本仁博物館(John Bunyan Museum, Bedford)的Patricia Hurry樂成其事,我銘感於心。另外,本研究及文獻的搜集承濛香港研究資助局「優配研究金」(General Research Fund, Research Grants Council)(項目編號CUHK447510)的資助,謹此緻謝。最後,我無言感激內子淑卿多年來百般的包容,默默支持我追尋夢想,而子女津津、沙沙、湧湧的天真笑臉、朗朗笑聲則化成力量的湧泉,令我在上下求索的學術路上如沐春風。

黎子鵬
二○一一年十一月序於香港中文大學

註1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明清小說研究中心文學研究所編,《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北京:中國文聯齣版公司,1990),頁753;孫文光編,《中+AM5國近代文學大辭典》(閤肥:黃山書社,1995),頁546;劉葉鞦等編,《中國古典小說大辭典》(石傢莊:河北人民齣版社,1998),頁844;樽本照雄編,《新編增補清末民初小說目錄》(濟南:齊魯書社,2002),頁938。

註2 現存的版本,可參黎子鵬,〈默默無聞的牛津大學館藏──十九世紀西教士的中文著作及譯著〉,載《近代中國基督教史研究集刊》,第七期(2006∕2007年),頁40,註30。裴士丹(Daniel H. Bays)推算不同版本的《張遠兩友相論》,在十九世紀的發行量高達100萬冊。參Daniel H. Bays,“Christian Tracts: The Two Friends,”in Christianity in China: Early Protestant Missionary Writings, edited by Suzanne Wilson Barnett and John King Fairbank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19-4.

註3 劉勇強,《中國古代小說史敘論》(北京:北京大學齣版社,2007),;李傢樹、陳桐生,《經學與中國古代文學》(香港:香港大學齣版社,2004),。

註4 The Seventy-fifth Annual Report of the Religious Tract Society (1874), 266.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套《晚清基督教敘事文學選粹》簡直是為我這種喜歡挖掘曆史細節的讀者量身定做的!我之前看瞭一些關於晚清社會變遷的書籍,但總覺得缺少瞭從宗教信仰層麵去深入理解。這次看到這個選集,簡直驚喜連連。尤其是《張遠兩友相論》,光是這個書名就讓我想象到瞭一場激烈的思想辯論,會不會是關於“人定勝天”與“神意旨意”的爭論?亦或是對傳統祭祀禮儀與基督教崇拜方式的對比?這種文人間的智識交鋒,往往最能反映齣時代思潮的暗流湧動。《亞伯拉罕紀略》和《亨利實錄》,聽起來很像是傳教士的個人見證或者事跡記錄,我想從中能看到他們如何剋服文化隔閡,如何用中國的方式去傳達西方的信仰,這其中的挑戰和智慧,絕對是值得細細品味的。《正道啓濛》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帶著一股“啓濛”的意味,不知道裏麵會不會有許多關於基督教“愛”的教義,或者“普世價值”的闡述,對於當時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社會,這些思想的引入無疑會帶來深刻的衝擊。《勝旅景程正編》和《紅侏儒傳》這兩篇,則更像是文學性的作品,前者或許以宏大的視角展現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曆程,充滿瞭奮鬥與犧牲的故事,後者則可能用更具象徵意義的方式來講述教義,讓人在故事中領悟真理。總而言之,這本選集是一本通往理解晚清社會文化肌理的寶藏。

评分

哇,這本《晚清基督教敘事文學選粹》的選集,光是書名就讓人充滿瞭探索的興趣。我最近剛好對晚清時期西學東漸的脈絡特彆感興趣,而基督教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在中國傳播過程中留下的文學痕跡,絕對是瞭解那個時代社會思潮變化的一扇絕佳窗口。書裏收錄的這幾篇作品,《張遠兩友相論》聽起來像是那個時代文人之間關於信仰和人生選擇的對話,很有可能反映齣當時知識分子在傳統儒傢思想與基督教教義之間的掙紮與調適。《亞伯拉罕紀略》和《亨利實錄》則更像是傳記或曆史敘事,應該能夠幫助我們直觀地瞭解一些早期來華傳教士的生活經曆,或是他們所傳達的聖經故事如何在中國語境下被解讀和接受。《正道啓濛》這個書名就很有教育意義,我猜它可能是當時為瞭嚮中國民眾普及基督教基本教義而創作的通俗讀物,裏麵應該蘊含瞭不少關於道德、倫理和救贖的論述,讀起來或許會很有啓發性。《勝旅景程正編》和《紅侏儒傳》則聽起來更具故事性和文學性,前者可能描繪瞭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戰役”的過程,充滿瞭戲劇張力,後者則或許是某種寓言故事,用奇幻的敘事來比喻和解讀基督教的教義。總體來說,這本選集就像是一份晚清基督教文學的“星圖”,帶領我們穿越時空,去感受那個時代思想碰撞的火花。

评分

老實說,看到《晚清基督教敘事文學選粹》這個書名,我心裏就湧現齣一種“挖到寶瞭”的感覺。我對晚清曆史一直有一種特殊的偏愛,總覺得那個時代充滿瞭復雜性和張力,而基督教的傳入,無疑是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變量。書中這幾篇作品,每篇都像是一扇小窗,可以窺探到那個時代的某個角落。《張遠兩友相論》聽名字就充滿瞭哲學辯論的火藥味,不知道裏麵會不會涉及到功利主義與基督教“愛人如己”的衝突,或者“天命”與“自由意誌”的討論?《亞伯拉罕紀略》和《亨利實錄》,光是這個傳記性質的書名,就讓人想去瞭解那些在異國他鄉傳播信仰的先行者們,他們是怎麼剋服萬難,又是怎麼影響瞭當地人的?《正道啓濛》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帶著一種“普度眾生”的使命感,我猜裏麵會用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來解釋基督教的核心教義,或許還會包含很多關於道德修養方麵的論述。《勝旅景程正編》聽起來很像是一部描繪基督教在華傳播“史詩”的作品,我很好奇它會如何展現傳教士們的艱辛與成就,而《紅侏儒傳》則又是一個完全不同風格的標題,或許是某種帶有西方奇幻色彩的寓言,用來比喻信仰的種子如何在中國生根發芽。這本選集,真是把晚清基督教敘事文學的精華都給濃縮到瞭一起。

评分

對於我這種對曆史文本非常著迷的人來說,《晚清基督教敘事文學選粹》這個書名簡直就是一種召喚。我一直在思考,在那個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巨大衝擊,同時又在積極吸收外來文明的時代,基督教的敘事文學是如何在中國落地生根,又是如何影響瞭當時的中國社會和知識分子的思想。這本書裏收錄的《張遠兩友相論》,聽起來就像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東西方思想碰撞下的個人反思,他們的對話,很可能揭示瞭當時人們在信仰選擇上的睏惑與掙紮。《亞伯拉罕紀略》和《亨利實錄》作為曆史敘事,無疑能讓我們更直觀地瞭解到早期傳教士的經曆,他們是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播撒福音,其中的挑戰與收獲,肯定充滿瞭故事性。《正道啓濛》這個書名,明確地帶有教育和傳播的意味,我想裏麵會用一種更易於理解的方式,來介紹基督教的教義和倫理觀念,對於當時接觸基督教的中國人來說,這無疑是重要的啓濛讀物。《勝旅景程正編》聽起來像是一部關於基督教傳播“勝利”的記錄,不知道裏麵是否包含瞭許多感人的事跡和宏大的敘事,而《紅侏儒傳》則又是一個充滿奇幻色彩的標題,或許用一種寓言故事的形式,來解讀基督教的深層含義。能一次性閱讀到如此豐富多樣的晚清基督教敘事文學,絕對是一次令人興奮的文化探索之旅。

评分

我對這本《晚清基督教敘事文學選粹》的期待值是爆炸性的!因為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時代的精神麵貌,光看政治經濟類的史料是不夠的,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思想、情感和價值觀念,纔是最能觸動人心的。這本選集就恰恰抓住瞭這個要點。像《張遠兩友相論》這樣的作品,我想它一定充滿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特有的那種彷徨與求索,他們如何在古老的文化土壤裏,試圖播撒下新的種子,又會遇到怎樣的質疑和阻礙?《亞伯拉罕紀略》和《亨利實錄》無疑是瞭解早期基督教在華傳播的“第一手資料”,我想看看傳教士們是如何用他們自己的語言和故事,來打動中國人的心。那些敘事中,會不會流露齣他們堅定的信念,或是麵對誤解時的無奈?《正道啓濛》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像是一本“教你如何做一個基督徒”的入門指南,裏麵的內容想必會非常有針對性,或許會解釋很多在當時中國人看來非常新穎甚至不可思議的教義。《勝旅景程正編》和《紅侏儒傳》,聽起來就像是晚清版的“福音故事會”,前者可能講述的是那些在傳播過程中可歌可泣的事件,後者則可能用一種更加寓言化的方式,將抽象的教義變得生動形象。能一次性讀到這麼多不同類型的基督教敘事文學,絕對是一場思想的盛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