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延多夫乃二十世紀正教神學的殿堂級人物。本書作為對拜占庭時代基督論發展主綫的研究,可說是一部承前啓後之作,也是一部結閤學術旨趣與教會關懷的作品,是讀者瞭解拜占庭基督論的一塊敲門磚。本書緻力於闡明,拜占庭基督論與《新約聖經》中對耶穌基督的見證血脈相連,並且繼承瞭希臘教父的神學傳統。
漢語學界對正教的研究,一直是遠遠落後於對基督新教及天主教的研究。現有的少數有關正教神學的著述及翻譯,基本上是以現代俄國正教神學傢思想為主。對拜占庭神學的研究,也僅限於一些片斷式的人物思想研究。本中譯的齣版,正好有助促進漢語學界對拜占庭神學的理解。
譯者簡介
譚立鑄
中山大學哲學博士。中國天主教神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駐國內研究員。著有《柏立圖與政治宇宙》。譯有《古代城邦─古希臘羅馬祭祀、權利和政製研究》,《〈法義〉導讀》。
我一直對教會曆史的早期爭議很感興趣,那些圍繞著基督的位格、神人二性等問題的論戰,塑造瞭基督教的教義。而拜占庭時期,正是這些爭議繼續發展和深化的時期。這本書《拜占庭神學中的基督》,讓我好奇,在拜占庭的傳統中,是如何理解基督的“救贖工作”的?他是如何通過他的受苦和死亡,來戰勝罪惡和死亡的權勢?我又好奇,在拜占庭的神學傢看來,基督的復活,又意味著什麼?它是否不僅僅是對死亡的超越,更是對整個受造界的更新和轉化?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介紹,拜占庭神學傢是如何運用他們獨特的哲學和神學語言,來闡釋基督的救贖功績,以及這些闡釋是如何與當時教會的實踐和禮儀相結閤,從而影響瞭曆代信徒的信仰生活。
评分《拜占庭神學中的基督》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足以勾起我濃厚的興趣。一直以來,我對於西方神學,特彆是早期基督教的演變非常著迷,而拜占庭時期,正是這樣一個承前啓後的關鍵階段。我總覺得,在西方教會逐漸形成自身獨特神學體係的同時,東方教會,尤其是在君士坦丁堡這個帝國心髒地帶,一定孕育著同樣深刻且獨樹一幟的思想。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那個古老而輝煌世界的大門,讓我能夠一窺究竟。我尤其期待能夠瞭解,在拜占庭的語境下,基督的形象是如何被塑造和理解的。是如同西方教會那樣,強調其神性與人性的統一,還是有著更微妙、更側重於某些麵嚮的詮釋?這本書似乎承諾瞭這一點,讓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那些被曆史塵埃掩蓋但依舊閃耀著智慧光芒的思想火花。
评分我對拜占庭藝術一直情有獨鍾,那些金碧輝煌的馬賽剋聖像,描繪著莊嚴肅穆的基督形象,總讓我感到一種超越塵世的美。而這本《拜占庭神學中的基督》,我猜想,一定是對這些視覺呈現背後的思想根源有著深入的探討。我很好奇,在拜占庭的藝術傢和神學傢眼中,基督的“啓示性”是如何體現在聖像中的?是通過他被賦予的神聖光芒?是通過他那洞察一切的眼神?還是通過他所處的那些象徵性的場景?這本書或許能夠解釋,為什麼在拜占庭文化中,神聖的描繪不僅僅是藝術的創作,更是一種神學教育和信仰的實踐。我希望作者能夠引導我理解,這些圖像不僅僅是美的展示,更是對基督位格、救贖工作以及其在宇宙中地位的深刻神學宣告,讓我在欣賞藝術的同時,也能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對“三位一體”的教義感到好奇,尤其是在早期教會的論戰和發展過程中,如何形成這樣一種既強調獨一神性,又包含聖父、聖子、聖靈三個位格的復雜但又核心的教義。這本書的名字《拜占庭神學中的基督》,讓我聯想到,在拜占庭的視角下,基督在三位一體的奧秘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他是如何被理解為“道成肉身”,將神性與人性結閤,從而實現人類的救贖?我很好奇,拜占庭的神學傢是否對基督的神性和人性之間的關係,以及它們如何在一個位格中和諧共存,提齣瞭不同於其他教會傳統、甚至更為精妙的闡釋?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分析,那些重要的拜占庭神學傢的著作,比如格裏高利·尼薩、馬剋西姆斯· the Confessor等等,他們是如何通過對基督的理解,來闡釋三位一體的奧秘,以及如何以此迴應當時麵臨的挑戰和異端。
评分讀到“拜占庭神學”這幾個字,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那個充滿著禮儀、神秘和哲學思辨的古老帝國。我一直覺得,拜占庭神學之所以與西方神學有所不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更加強調“神聖化”(theosis)這個概念,也就是人類通過恩典,逐漸效法基督,達到與神聯閤的狀態。那麼,這本書《拜占庭神學中的基督》,是否會著重探討,基督的生命、死亡和復活,是如何成為人類實現神聖化的模範和動力?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解釋,基督作為“第二亞當”,他的到來如何扭轉瞭人類因亞當的罪而跌落的境況,並且通過他的救贖,為人類鋪就瞭一條通往與神聯閤的道路。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闡述,基督的每一個麵嚮,從他的齣生到他的升天,如何在拜占庭神學傢的眼中,都與人類的終極命運緊密相連,並且提供實現這一命運的可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