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12月28日,馬偕搭乘「金陵號」雙桅帆船,12月29日抵達打狗港,踏上颱灣的土地;1872年3月7日,搭乘「海龍號」北上,3月9日抵達淡水,開啓他在北颱灣的傳教事業。
從1871年到1901年,馬偕的足跡踏遍北颱灣,除宣揚基督教義,也帶來瞭現代醫學與教育,先後成立偕醫館、牛津學堂與女學堂等,不但是颱灣北部教會的創始者,今日教會都以他為信仰和宣教的藍本,也在醫學與教育上發揮極大的影響。
在馬偕57年的人生當中,有超過二分之一的時間都在颱灣,因此,對於颱灣,馬偕有其獨特的觀察與情感,而這些都充分顯露在他的日記中。
馬偕的日記,記錄瞭1871年11月到1901年2月的生活與見聞,除瞭1880年1月1日到1881年12月19日,以及1893年9月6日到1895年11月19日這兩段返迴加拿大述職的時間之外,其餘都與颱灣相關,包括馬偕的宣教、教育、醫療事業,以及百年前颱灣的樣貌,包括社會、自然、族群與人文等,是非常珍貴的史料。
同時附錄有他的二女婿柯維思(漢名柯玖)寫給時任加拿大長老教會海外宣教委員會執行乾事,同時也是馬偕故鄉加拿大安大略省牛津郡佐拉鄉 (Zorra,Oxford County, Ontario)的小同鄉--偕彼得牧師的信,補足馬偕日記手稿最後日期1901年2月11日到6月2日馬偕過世這段期間的情況。
本書特色
1.馬偕日記首度完整漢文翻譯齣版(1871-1901)。
2.1872-1901年在颱灣北部宣教的馬偕,不僅是颱灣北部教會的創始者,他在醫療教育的貢獻,也與颱灣社會發展不可分割,而他颱灣行腳的珍貴紀錄,更是今日研究與瞭解百餘年前颱灣不可或缺的史料。這套完整版日記則是研究馬偕、瞭解馬偕的最完整根據。
3.透過馬偕這套最完整的日記,不但可以看到馬偕當時在颱灣宣教、從事醫療與教育事業的狀況,日記中記述的19世紀颱灣社會、自然、風土、族群、交通等--主要在北部、東北部與東部(花蓮)--都是最直接、最真實的記錄,讓19世紀的颱灣風貌完整呈現在我們麵前。
4.附有64幅馬偕當時在颱灣各處行旅的珍貴曆史照片,以及他的二女婿柯維思(漢名柯玖)寫給加拿大偕彼得牧師的信件內容,補足馬偕日記手稿沒有記錄的部份。
策畫、翻譯者簡介
北部颱灣基督長老教會大會、北部颱灣基督長老教會史蹟委員會
一九八五年八月十九日,牛津學堂被指定為二級古蹟,當時真理大學認為校內有此深具紀念意義的建物,應妥善利用,以緬懷先賢創業維艱,並保存北部颱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曆史文物,進而宣揚福音、提供學術教學研究、發展觀光。因此建議成立北部颱灣基督長老教會史蹟委員會,並將「牛津學堂」作為(1)真理大學校史館;(2)馬偕紀念資料館;(3)北部颱灣基督長老教會大會史蹟館。一九八六年,於北部颱灣基督長老教會大會中通過。
成員包括北部颱灣基督長老教會大會屬下各中會及機構,以及學者專傢數人。專責保管、清點、維護、整理暨研究馬偕牧師暨北部教會的相關文物史料。
編者的話
要翻譯一本百年前的書,尤其那是一個東西文化碰觸最劇烈的年代,地名、人名都已久遠,下筆的思維模式也和今日大不相同,要譯到這個時代的人看得懂並非易事;而且要翻譯一個人的日記更難,特彆是執筆者並不知道他的私密手稿要公諸於世,在遣詞用語、時間點的掌握、事情的交代和人物的暱稱,都是相當隨興的。馬偕牧師的日記,就是這兩種睏難的總和。
但也並不能因這些睏難而放棄翻譯,不僅今日教會以他為信仰和宣教的範本,他在醫療教育上的貢獻,與颱灣社會發展不可分割,他颱灣行腳的珍貴記錄,更是今日研究百餘年前颱灣不可或缺的史料,浪漫的一生也成為小學課本人物,坊間他的著作、評傳和小說充斥,說馬偕已成颱灣的顯學,實不為過。這本日記是研究他、瞭解他、效法他的最完整根據,他的翻譯齣版正是今日社會所深深期待的。
由於日記蒐集跨海迴颱的過程冗長、復雜,由手寫稿轉成打字稿再齣英文版已花瞭相當多的時間,加上2012年為馬偕博士來颱140週年這個有意義的時間點須掌握,為壓縮翻譯的時間,由六位譯者分段譯齣,若不加修正、統整而直接齣版,是非常不負責任的,因此在齣版前的編輯過程中,有不少的睏難必須剋服:
一、首先真的要佩服馬偕牧師,日記雖是個人隱私的手稿,字體龍飛鳳舞,但筆法流暢,其個人也為瞭參考方便,日記上都有下標(文中會用粗體字呈現),甚至附註(如秀纔、舉人、進士,他以學士、碩士、博士比喻);而且他有意無意都把不少颱語直接用羅馬拼音記述(如頭人thau–lang,文中羅馬拼音字會用斜體字呈現),減輕不少日記翻譯的睏難。此事也可看齣馬偕牧師的行事風格和嚴謹的為學態度。日記中牽扯到不少他的好友、門生,雖有暱稱、小名,但藉著羅馬拼音讓我們方便推敲,尤其是颱灣教會史在過去已有很多先輩的努力,教會資料的保存還算完整,讓我們盡量予以還原。
二、在華基督教宣教士我們也以漢文姓氏譯齣。另外日記中齣現的外國人,包括商人、領事、海關客卿和晚期劉銘傳所聘的顧問和技術洋員,我們都已盡量以官方的譯名,如英國領事Herbert James Allen,應譯為阿倫(見1875.4.25),但官方卻是「阿赫伯」;偕醫館的醫生Dr. B. S. Rinnie,教會過去都譯為「瀝尼」,官方則譯為「禮德」,我們也都還原。颱灣茶葉史上的重要人物、馬偕好友,寶順洋行的John Dodd,過去教會都譯為「道先生」,這是與颱語較接近的音譯,但近代民間都以「陶德」譯之,我們也循此通俗譯名。比較睏擾的是英文名字相同者太多,自己的日記當然不用註明,但要翻譯,除非有把握,否則不能貿然區分,隻能勞煩讀者自己注意瞭,尤其是馬偕迴國那四年的地名、人名,若翻成漢文,意義不大,就直接用原文瞭。
三、雖馬偕牧師日記中的地名都以羅馬拼音稱之,但因颱灣改朝換代、社會變遷劇烈,地名隨著政權一改再改,因此老地名若不註明現今地名,無法讓讀者讀來身曆其境,我們也都盡量找齣,如:艋舺、水返腳、三角湧,一般人都知道,但「洲裏」是今日的「蘆洲」、「棕櫚島」是基隆的「和平島」,可能就較少人知道瞭。「三重埔」一般人會誤以為是今日新北市的「三重」,實際上是颱北市的「南港」,兩者相去甚遠。後期常提及的圓窟仔教會,若知道是在今日林口東側某地,讀者就能理解這是馬偕從五股、新莊到南崁行腳的中繼點。當然,限於編者所學和時間有限,部分地名未標示或錯誤,也請日後專傢不吝指正瞭。另外要強調的是,馬偕用的是百餘年前的颱語拼音,和今日研究可能不盡相同,如今天的大溪,他記的是「大姑陷」而非「大科崁」,相信研究同好會很有興趣的。
四、誠然,如上所言,「馬偕日記」的記述是較隨興的,我們在日記原文的判讀上遇到頗多睏難。首先遇到的睏難是日記原稿沒有分段落,標點符號不清,大小寫的隨興書寫更增加上下文、斷句判讀的難度。常常一段話寫瞭一半就沒有下文,或是留下許多空白,後來沒有再填寫進去。例如:洗禮人數……,之後就留下空白。
馬偕手稿的英文字母「T」、「L」、「F」大寫常造成編譯者的誤判,而英文的草體「n」與「u」也很容易混淆。例如:1884年2月20日禮拜三:「早上去看劉和(Lau-ho)的墓,『我們若能忍耐,也必和祂一同作王。』提摩太後書2章12節的字樣在他的墓(碑)上。」若把劉和(Lau-Ho)誤看成陳和(Tan-Ho),那就失之毫釐、差之韆裏瞭。因為就在十天前的2月10日禮拜日,馬偕記著:「和順仔以及陳和去八裏坌。」
馬偕常以暱稱呼其學生,例如:「九」(Kau),陳九或是柯玖?陳九是1882年之前所謂「逍遙學院」時期的學生,柯玖(柯維思)則是牛津學堂第二年入學的學生,我們必須從齣現的時間點判斷是陳九或柯玖。當然晚期齣現的可以確定是柯玖,因為柯玖是馬偕鍾愛的學生,跟隨馬偕身邊,擅長攝影,現存許多馬偕相關影像應多齣於柯玖所拍攝。1893年第二次返國述職隻帶著柯玖隨行,後來也成為馬偕的二女婿(1899.3.9)。另外一個名字也容易混淆的是「和」,究竟是陳和或連和?需要瞭解馬偕在颱灣傳教的背景纔能做判斷。
林昌華牧師有一文:〈馬偕研究的史料問題〉,文中有提及馬偕日記原稿的判讀問題,在此不再贅述,有興趣的讀者可上賴永祥長老網站參考。www.laijohn.com/articles/Lim,CHoa/Mackay/sources.htm
五、馬偕牧師晚年因喉癌疾患,日記隻記到1901年2月11日即停筆不能再寫。那麼,直到馬偕逝世的6月2日,這一段近四個月時間的情形呢?馬偕的愛徒柯玖於馬偕死後曾寫一封信,嚮加拿大長老教會海外宣教委員會乾事偕彼得牧師(R. Peter MacKay)報告馬偕臥病、臨終以及葬禮的各項情節,正好彌補瞭這段空缺。馬偕次女偕以利(Bella MacKay,柯維思夫人)於馬偕死後,也曾寫信給友人,將父親病情的起落逐日記錄,一直到過世、安葬,都詳細做瞭報告。後來這信函,就以「馬偕博士的最後一段日子」(Dr. Mackay’s Illness and Death)為題,刊登於《加拿大長老會會誌》(Presbyterian Record, Dec. 1901)。偕以利的報告與柯維思的信,內容相去無幾。編者以為柯維思的報告更為細膩且富有感情,旅居加拿大的陳俊宏長老曾發錶:〈柯維思的馬偕臨終記錄〉,即是將柯玖的信翻譯成漢文。讀者也可上賴永祥長老網站參考。www.laijohn.com/Mackay/MGL/death-report/Koa,Usu/tr/Tan,Chong.htm
六、馬偕牧師在颱宣教前後二十九年(1872-1901),這期間僅兩次返國述職(1880.1.1-1881.12.19;1893.9.6-1895.11.19)。返國述職期間,馬偕廣受歡迎,被邀請到各地講道、演講與報告颱灣的宣教處境與需要,「馬偕熱」蔚成風潮,尤其第二次迴國,當選加拿大長老教會總會議長(1894.6.13-1895.6.12),肩負重任,更是奔波於加拿大東部各省的市鎮與教會。北到愛德華王子島(Prince Edward Island),東達新蘇格蘭省(Nova Scotia)東南的海港哈利發剋斯(Halifax),西及曼尼托巴省(Banitoba)省會溫尼貝格(Winnipeg)西邊的大草原鎮(Portage La Prairie)。到美國紐約尋訪牙醫學院(1881.5.25),返迴普林斯頓神學院演講(1881.4.4)與參加同學會(1895.5.6),也曾走訪愛爾蘭、蘇格蘭的祖籍故鄉(1894.9-10),與堂兄弟們歡聚。令人驚訝的是,這些地名,經過一個半世紀以來幾乎不變,至今我們還是可以從Google衛星地圖搜尋得到這些地方。
七、既然是私人日記,都會有它獨特的習慣,讀者閱讀時必須理解。如他日記並非全部逐日記載,很多是事後追記或一日內記多日事情。也有不少地方直接在日記上畫圖,我們將在文中予以說明。當然難免也有詞義不清的,譯者也盡量以馬偕心思加以揣摩,必要時再加附註,以減輕私人日記的形式讓讀者易明。
八、也因為是私人日記,難免筆無遮攔,赤裸反映齣他個人的看法,如他和助理黎約翰牧師夫婦之間,因宣教工作方式的摩擦,以及對他工作態度的批評相當直接,這是要讀者諒解的。另外,畢竟馬偕是外國人,難免有當時西方人的優越感,對颱灣社會宗教、風俗和官僚,有較嚴厲的批判。此外,他的生活圈也是以當時的漢人為核心,會稱原住民為「生番」、噶瑪蘭族為「平埔番」,這也是讀者要去諒解的。
九、馬偕牧師日記中除瞭獨子偕叡廉外,對傢人著墨不多,但我們實在要注目馬偕夫人張聰明女士,馬偕牧師兩次迴國,張聰明都隨行在側,所到之處多有張聰明的陪伴,有時也嚮婦女宣道會的聚會發錶演講(1880.6.29)。馬偕夫人在19世紀末已然繞行地球一周,走訪過印度、以色列聖地,更走過半個加拿大,這是多麼有福的女子啊!若非有過人的膽識與聰明智慧,當東西文化碰觸的時代,誰能擔負起這個重責大任?
最後,日記齣版後,讀者必會跟我們一樣,驚訝於馬偕牧師的博學多能、精力充沛而且膽識過人、隨遇而安,這些都豐富的反應在這包羅萬象的日記上。它的齣版,對颱灣人文曆史、自然生態的助益,自不在話下。但我們必須強調的是,北部颱灣基督長老教會翻譯齣版馬偕牧師日記的目的,乃在緬懷這位偉大的宣教師,效法他的信心、瞭解他宣教成功的要素、感受他那蓽路藍縷、流淚撒種的艱辛和歡呼收割的報償。讓颱灣教會深信百年前能讓馬偕牧師在曠野開道路、在沙漠開江河的上帝,是永不改變的。
當我看到《馬偕日記1871-1901(完整版)全三冊》這個標題時,我的內心是非常激動的。身為一個對颱灣近代史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認為,最能觸動人心的歷史,往往來自於最真實、最個人的紀錄。馬偕醫生,這位在颱灣的醫療和教育史上留下深刻足跡的人物,他的日記,無疑是瞭解那個時代的黃金鑰匙。我相信,在他的筆下,不僅會有關於他傳教和行醫的點點滴滴,更會有對當時颱灣社會的細膩觀察,對當地人民生活的真實描繪,甚至可能會有對當時政治、經濟變動的獨特見解。這套「完整版」的齣現,更是意義非凡,代錶著我們能夠接觸到最原始、最完整的資訊,更能理解馬偕醫生在颱灣所經歷的一切。我特別期待能從中窺見,在那個充滿挑戰的年代,他如何與颱灣這片土地的人民建立連結,如何用他的愛心和專業,為這片土地帶來改變。這絕對是一套值得珍藏的書籍。
评分我一直對颱灣的歷史發展,尤其是從早期開始的社會變遷,抱持著濃厚的興趣。這套《馬偕日記1871-1901(完整版)全三冊》的光是標題就足以讓人心動,因為它承諾瞭一個極其珍貴的視角。馬偕醫生,這位在颱灣近代史中扮演瞭重要角色的西方傳教士,他的日記,相信能夠為我們揭示許多不為人知的歷史細節。我特別期待在書中看到他對於當時颱灣社會風貌的真實記錄,包括人們的生活習慣、價值觀念、甚至是麵對外來文化的反應。他如何將現代醫學帶入當時的颱灣,又如何與在地居民建立起信任的橋樑,這些都是我非常想瞭解的。這套「完整版」的齣現,更是讓我感到興奮,意味著我們能看到最原始、最完整的內容,不受過多編輯的影響,更能貼近歷史的真相。我相信,這套書不僅能提供豐富的歷史資訊,更能讓我們感受到,在那個時代,人與人之間如何建立連結,如何共同麵對挑戰,進而塑造瞭今日的颱灣。
评分說實話,我對歷史的瞭解,很多時候都是透過教科書或學術研究得來的,總是覺得少瞭點人味。但《馬偕日記1871-1901(完整版)全三冊》這個書名,瞬間就激起瞭我的興趣。馬偕醫生,一個在颱灣歷史上響噹噹的名字,他的日記,光是想就覺得充滿瞭故事。我總是好奇,這位在當時被視為「外來者」的傳教士,是如何看待這片土地的?他眼中的颱灣人是什麼樣子的?他有沒有記錄下當時颱灣社會的風貌、人們的喜怒哀樂?這套「完整版」的齣現,讓我感到無比的興奮,因為這代錶著我們可以更深入、更全麵地瞭解他的經歷,而不是碎片化的資訊。我想,透過他的日記,我可以窺見當時的社會結構、價值觀念,甚至人們的生活習慣。這不隻是一本歷史書,更像是一扇門,讓我能夠穿越時空,親身感受那段充滿變革與挑戰的颱灣歲月。我非常期待能夠在閱讀中,與馬偕醫生進行一場跨越百年的對話。
评分天啊,這套《馬偕日記1871-1901(完整版)全三冊》簡直是打開瞭颱灣歷史的一扇窗!身為一個對颱灣在地歷史頗有興趣的讀者,我常常覺得現有的史料多半是宏觀的敘述,或是從政治層麵切入,卻少有能夠讓我們窺見當時普通人生活點滴的珍貴紀錄。這套書的齣現,正好彌補瞭這個遺憾。光是看書名,就已經讓我充滿期待,想像著馬偕醫生這位來自異鄉的傳教士,如何在一百多年前的颱灣落地生根,記錄下他眼中的這塊土地,以及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我特別好奇,在那個醫療資源匱乏、交通不便的時代,他如何進行他的醫療傳道工作?他遇到的挑戰是什麼?他又如何與在地居民互動,建立信任?透過日記,我想我能夠更真實地感受那個時代的脈動,理解颱灣的醫療史、社會史,甚至是文化史,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這不隻是單純的歷史記錄,更是一種情感的連結,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我迫不及待想深入其中,透過馬偕的筆觸,重新認識我所居住的這片土地。
评分我一直對西方傳教士在颱灣的歷史軌跡充滿好奇。他們不遠韆裏來到這片陌生的土地,帶著他們的信仰、醫療技術,也帶著對未知的好奇與探索。這套《馬偕日記》全三冊,我認為將會是極其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想像一下,在那個尚未有現代通訊設備、資訊傳播緩慢的年代,馬偕醫生如何詳實地記錄下他每一天的見聞與感受。我相信,他的日記裡不隻會有關於醫療救治的筆觸,更會有對颱灣風土民情的觀察,對當地居民生活習俗的描繪,甚至可能會有對當時社會變遷的獨特視角。我特別期待能從中讀到他與颱灣人民之間的情感交流,他如何剋服語言和文化的障礙,贏得信任,以及他對這片土地和人民產生的深厚情感。這套書的「完整版」三個字,更增添瞭它的價值,意味著我們能夠讀到最接近原貌的記錄,沒有經過過多的篩選或修飾,更能呈現一個真實而立體的歷史場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