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興起的道教,是道道地地的本土化宗教,其符籙治病、修煉長生、求不死之方以及三十六福地、七十二洞天的傳說,吸引著代代對於神仙幻夢趨之若騖的中國人。
本書作者精研華夏諸神有年,以其洗鍊的文筆,及豐富的圖文資料,對於影響華人深遠的道教諸神之由來、屬性,以及中國化後在中國的發展和種種傳說、故事,皆有生動的著墨。
作者簡介
馬書田
一九四六年生,北京人。原籍河北新成。現為中國少年兒童齣版社編輯,中國楹聯學會暨中國俗文學學會、北京詩詞學會理事,中國民俗學會暨中國紅樓夢學會會員。
主要著作有《韆年對聯佳話》、《中國紅樓夢大辭典》(哲理宗教部分)、《中國小說大辭典》(明清小說部分)、《華夏諸神》、《超凡世界》、《華夏諸神祖廟》、《全像中國三百神》等,凡二百萬字。其中《華夏諸神》在一九九○年圖書評比中獲奬。
序
為人寫神的書(序一)
中國究竟有沒有宗教,這話不好說,但沒有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那樣發達成熟瞭的,維係全民族的形而上的精神生活那樣的宗教,卻是事實。這是什麼原因?這是優點還是缺點?說來話長,這裏且不討論。但是,無宗教不等於無神,不信仰任何宗教者不等於無神論者,卻是要辨明的。證據就是,過去中國是一個多神的國傢。中國民間-其實不僅是民間,差不多可以說過去天子至於庶人,往往不信仰任何宗教,卻迷信著許許多多的神靈,其起源,其形成,其演變,非常復雜,有土生的,也有外來的,有來自某一宗教的,也有來自原始信仰的,也有純粹世俗創造的,其性質狀況也韆變萬化,有天神地祇人鬼,有花妖木魅,有物怪精變,有有名有姓的也有無名無姓的,有形象明確的也有形象模糊的,有遠在高天幽冥的也有雜處人間的,它們之間的關係既是大緻「有序」,而又是相當「無序」的,總數究竟多少,誰也說不上來。過去中國人一嚮就生活在同這些神靈極為密切的關係中。所謂關係,概括起來就是福和禍兩大類,人們對神的態度基本上就祈福和避禍,都是非常實利的。過去人們日常生活,一舉一動,一作一息,大至開山破土,婚喪嫁娶,小至齣門訪友,在傢沐浴,甚至夫婦之私,幾乎都要選時日,擇方位,迎福神,避凶神-或者說是要迎神之喜,避神之怒,因為許多神都是既作威又作福的,講究拘忌到極其煩瑣的程度。
怎麼辦?有效方法之一,是逕行清理。中國傳統信仰的那麼多神靈,如果能夠逐一弄清楚,它是如何起源,如何演變的,最終大傢都會看見,原來一切都是人類自己造齣來的,神靈的作威作福的一切本領,原來都是人類賦予它的,是人類在現實中痛感自己不具有便在幻想中安到神靈身上的。那麼,這一頭,神的尊嚴便會日漸遞落,那一頭,人的尊嚴也會日漸恢復瞭。這是很不容易的工作,需要有豐富的學識,尤其需要有通達的識見和科學的方法。近年來,這方麵的研究逐漸開展,也已經齣版一些論著,而馬書田先生這部《華夏諸神》,我覺得是很好的一種。
怎麼好法?請看,關於「三清」,他說:道教是我國傳統的宗教。道教為爭取更多的信徒,與外來的佛教相抗衡,在崇拜偶像和經書典籍諸方麵,都要與佛教見高低。盡管道徒們費盡氣力,盡力去編,但終究還是有限,於是走瞭「捷徑」。樹立偶像,有些模仿佛教,闡明教義,編寫經書,不惜「藉用」佛教內容。當然,漢化瞭的佛教藉用中國傳統的語言,其中不免有一些道教的東西為我所用。這就叫「互通有無」吧。
佛教的大雄寶殿裏,擺著三世佛或三身佛,道教的宮觀大殿裏,也就來個「三清尊神」。「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就是人們熟知的太上老君,即老子。「三清」又指這三位天尊所居住的三清天、三清境。
道教最初尊老子為祖師,以老子《道德經》五韆言為經典。但後來道徒們覺得隻老子一人不夠用瞭,比不上三世佛氣派,於是又編齣瞭元始天尊和靈寶天尊,太上老君(道德天尊)仍為最高神之一,但已屈尊第三把交椅。
我們從這三段文字,已經可以看齣四個特點:一、有宏觀的眼界。二、有明晰的條理。三、有可讀的文字。四、不動聲色,而已寓揭露於輕妙諧婉的敘述之中。接著可以看他展開論證之中所引用的書目達二十來種。
由此可以窺見他宏觀的眼界,又是從博覽和精研而來,並不是徒作放言高論。我舉個例子,因為這是開捲之首,以免有故意挑好的來說之嫌。其實書中更為典型的例子還多得很,特彆值得指齣的是,作者有民俗學的根柢,從這個角度來研究諸神的起源演變,更能處處探照齣神後麵的人,探照齣凝聚在神裏麵的人的喜懼厭惡之投影。作者又熟悉與諸神有關的人世曆史上的朝章國典,掌故逸聞,故事傳奇,博收約取,娓娓道來,既增趣味,擴知識,更是把神放在人間生活裏來研究。凡此,都是由強烈的人文主義的精神而來的,我以為這是此書最可貴的地方。
我對此書所討論的問題很感興趣,願意嚮廣大讀者推薦說:這是一部為人寫神的好書。
舒蕪
一九八八年十月卅一日,於碧空樓。
這本書《道教諸神》對我的吸引力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颱灣民間信仰的機會。我們從小就在各種廟宇裏穿梭,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神明,但往往隻是知道“拜什麼神”以及“拜瞭會怎樣”,對於“為什麼是這位神”、“這位神有什麼樣的故事”卻知之甚少。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一本寶典,能夠揭開這些神秘的麵紗。我希望它能從更宏觀的角度,介紹道教諸神是如何形成一個龐大的信仰體係的,以及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她們是如何與民間文化相互融閤、相互影響的。我特彆想瞭解,一些在曆史事件或社會變遷中,神明的形象和地位是如何被改變的?比如,一些曾經非常受崇拜的神明,為什麼後來就不那麼常見瞭?又或者,一些新的神明是如何被創造或接納進道教體係的?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一個更係統、更具深度的理解,讓我不再隻是一個被動的信徒,而是能夠真正理解我們所信仰的神明的意義所在。
评分哇,終於等到這本《道教諸神》瞭!我一直對颱灣民間信仰裏的各種神明充滿好奇,但往往在廟裏拜拜,知道個大概,卻不知道他們背後的故事和體係。這次這本書簡直是及時雨!從書名來看,它應該會很深入地介紹道教的眾神,不隻是那些耳熟能詳的,說不定還會挖掘一些我都沒聽過的,這太讓人興奮瞭。我特彆期待書裏能講解一下不同神明之間的關係,比如為什麼天上會有那麼多管不同事情的神?他們之間是不是像一個龐大的官僚體係?還有,我很好奇那些看起來很厲害的神,他們是如何被人們認識、祭拜,甚至流傳齣各種神話故事的。颱灣的神明文化真的很豐富,很多神明在不同地區會有不同的形象和傳說,這本書會不會把這些都整理齣來?我希望它不僅僅是神明的名字和職責,更能帶我走進那個充滿神秘色彩的道教世界,瞭解他們的信仰淵源,以及這些信仰是如何融入我們生活的。感覺這本書會是一場精神上的盛宴,讓我更深刻地理解我們自己文化的根源。
评分說實話,我對《道教諸神》的期待,很大一部分是源於我個人對曆史和文化的興趣。道教諸神不僅僅是宗教信仰的對象,她們更是承載瞭無數曆史信息、社會觀念和民間智慧的文化符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穿越時空,去瞭解這些神明最初的形象是什麼樣的?她們是如何從一些曆史人物、自然崇拜或者神話傳說中演變而來的?這本書如果能探討一下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對道教諸神的詮釋差異,那就更精彩瞭。比如,同樣是某個神明,在唐朝和在清朝,人們對她的認知和祭拜方式會不會有什麼不同?我特彆好奇,那些流傳至今的神話故事,有多少是經過文人的創作,又有多少是真正來自民間口傳?還有,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這本書是否會觸及到道教諸神在藝術、文學、戲劇等領域的影響?畢竟,這些神明早已深深地滲透進瞭我們的文化肌理之中。
评分老實說,我對道教諸神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廟宇裏的泥塑木雕,還有過年過節時聽長輩提起的一些民間傳說。這次看到《道教諸神》這本書,我抱著一種既期待又有點忐忑的心情。期待是因為,我一直覺得我們颱灣的民間信仰特彆有意思,有很多神明是我們從小就接觸的,比如土地公、媽祖,還有一些地方性的神明,她們在我們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忐忑的是,我擔心這本書的內容會不會過於學術化,離我這些生活化的感受太遠。我希望這本書能找到一個很好的平衡點,既有紮實的考據和深入的講解,又能用一種比較親切、易懂的方式來呈現,讓我能真正感受到道教諸神的魅力。我尤其想知道,在各種典籍和傳說中,這些神明是如何一步步被塑造齣來的?她們的形象和職能是如何演變的?這本書會不會也談到一些比較少見或者被遺忘的神明?我希望它能讓我對道教諸神有一個更全麵、更立體的認識,不再隻是停留在錶麵的膜拜。
评分我對《道教諸神》這本書的期待,主要集中在它能不能幫我理清一些長久以來的睏惑。每次去廟裏,看到那麼多形態各異的神像,聽著一些古老的故事,總覺得背後有一套完整的體係,但又摸不著頭緒。比如,為什麼有些神明同時齣現在不同的廟宇裏,但職責卻又略有不同?她們的“官職”是如何劃分的?這本書如果能把道教神明的譜係清晰地梳理齣來,那簡直太棒瞭!我非常好奇,究竟是哪些經典或者傳說,構成瞭這些神明的核心形象?她們的法器、服飾、坐騎,背後又有什麼樣的象徵意義?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探討一些關於神明“誕辰”或“顯靈”的民間故事,這些故事往往最能體現神明與人之間的互動。另外,作為颱灣人,我們對一些地方神明的崇拜非常深厚,比如開漳聖王、保生大帝等等,不知道這本書是否會特彆介紹這些在颱灣有著特殊地位的神明,以及她們是如何被我們所信奉和傳承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