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談禪論佛:生活中自有菩提,靜心乃天性智慧
超越宗教藩籬的大智慧;解脫人生的睏惑與苦惱
事不可做盡,言不可道盡。
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減一分福澤。
以淡字交友,以聾字止謗;以刻字責己,以弱字禦侮。
以虛養心,以德養身,以仁義養天下萬物,以道養天下萬世
佛法以大菩提心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眾生之心。故信佛法者,須常抱積極之大悲心,發救濟一切眾生之大願,努力做利益眾生之種種慈善事業。乃不愧為佛教徒之名稱。
青年佛徒應修持的四項:一是惜福,二是習勞,三是持戒,四是自尊。
佛法的簡易修持法:一、深信因果,因果之法為佛法入門的初步,非常重要;二、發菩提心,即發起成佛之心,須利益眾生,廣修一切善行;三、專修淨土,可首先閱覽淨土法門之書籍。
—弘一大師 李叔同
作者簡介
弘一大師 (1880-1942)
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於天津。早年是纔氣橫溢的藝術傢、教育傢,「二十文章驚海內」,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纔華於一身的奇人,在多個領域內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曾先後培養齣豐子愷、劉質平等藝術界名人。
中年齣傢苦心嚮佛,自絢爛歸於平凡,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渡眾生齣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第一篇:戀戀紅塵
◎ 信劄賦吟
◎ 弘一大師遺墨的保存及其生活迴憶
◎ 李叔同先生的愛國精神
◎ 緣
◎ 我所崇拜的弘一法師
◎ 弘一法師之齣傢
◎ 弘一大師書畫金石音樂展弁言
◎ 弘一律師在湛山
◎ 春柳社的開場
◎ 李叔同年譜
第二篇:前塵風雨
◎ 感錄隨筆
◎ 我在西湖齣傢的經過
◎ 南閩十年之夢影
◎ 斷食日記
◎ 改過實驗談
◎ 改習慣
◎ 行腳散記
◎ 放生與殺生之果報
◎ 最後之□□
◎ 人生之最後
第三篇:慧海佛光
◎ 青年佛徒應注意的四項
◎ 佛法宗派大概
◎ 佛法學習初步
◎ 授三皈依大意
◎ 敬三寶
◎ 常隨佛學
◎ 弘律願文
◎ 受八關齋戒法
◎ 《佛法無常經》敘
◎ 盜戒釋相概略問
◎ 勸人聽鍾念佛文
◎ 普勸淨宗道侶兼持誦地藏經
◎ 晚晴集
◎ 萬壽岩念佛堂開堂演詞
◎ 淨土法門大意
◎ 淨宗問辨
◎ 泉州開元慈兒院講錄
◎ 藥如來法門略錄
◎ 藥師法門修持課儀略錄
◎ 藥師如來法門一斑
◎ 佛法十疑略釋
◎ 佛教之簡易修持法
◎ 略述印光大師之盛德
◎ 為性常法師掩關筆示法則
◎ 持非時食戒者應注意日中之時
◎ 《華嚴經》讀誦研習入門次第
◎ 律學要略
◎ 普勸發心印造經像文
◎ 佛法大意
◎ 關於對佛教的誤解
◎ 問答十章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錄
◎ 南山律苑講演錄
序言
我的老師李叔同
弘一法師,由翩翩公子一變而為留學生,又變而為教師,而為道人,四變而為和尚。每做一種人,都十分像樣,好比全能的優伶:起老生像個老生,起小生像個小生,起大麵又很像個大麵……都是「認真」的緣故,說明瞭李先生人格上的第一特點。
李先生人格上的第二特點是「多纔多藝」。西洋文藝評論傢評價德國的歌劇大傢華格納時有這樣一句話:「阿波羅(文藝之神)右手持文纔,左手持樂纔,分贈給世間的文學傢和音樂傢。華格納卻兼得瞭他兩手的贈禮。」意思是說,華格納能作麯,又能作歌,所以成瞭歌劇大傢。拿這句話來評價我們的李先生,實在還不夠用。李先生不但能作歌,能填詞,又能作畫、作文、吟詩、填詞、寫字、治金石、演劇,他對於藝術,差不多全般皆能,而且每種都很齣色。專門一種的藝術傢大多不及他,嚮他學習。作麯和作歌,讀者可在開明書店齣版的《中文名歌五十麯》中窺見。這集子中載著李先生的作品不少,每麯都膾炙人口。他的油畫,大部分寄存在北平美專,現在大概還在北平,寫實風而兼印象派筆調,每幅都很穩健、精到,為我國洋畫界難得的佳作。他的詩詞文章,載在從前齣版的《南社文集》,典雅秀麗,不亞於蘇曼殊。他的字,功夫尤深,早年學黃山榖,中年專研北碑,得力於《張猛龍碑》尤多。晚年寫佛經,脫胎換骨,自成一傢,輕描淡寫,毫無煙火氣。他的金石,同字一樣秀美。齣傢前,他的友人把他所刻的印章集閤起來,藏在西湖上「西泠印社」石壁的洞裏,洞口用水泥封好,題著「息翁印藏」四字(現在也許已被日本人偷去)。他的演劇,是中國話劇的鼻祖。總之,在藝術上,他是無所不精的一個作傢。在藝術之外,他又曾研究理學(陽明、程、硃之學,他都曾做過功夫。後來由此轉入道教,又轉入佛教的),研究外國文學……李先生多纔多藝,一通百通,所以他雖然隻教我音樂圖畫,他所擅長的卻不止這兩種。換言之,他的教授圖畫音樂,有許多其他修養做背景,所以我們不得不崇敬他。藉夏丏尊先生的話來講:「他做教師,有人格做背景,好比佛菩薩有『後光』。」所以他從不威脅學生,而學生見他自生敬畏;從不嚴責學生,而學生自會用功。他是實行人格教化的一位大教育傢。我敢說:「自有學校以來,自有教師以來,未有盛於李先生者也。」
年輕的讀者看到這裏,也要産生這樣的疑念:李先生為什麼不做教育傢、不做藝術傢,而做和尚呢?
是的,我曾聽到許多人發齣這樣的疑問?他們的意思,大概以為做和尚是迷信的、消極的、暴棄的,可惜得很!倘若不做和尚,他可在這僧臘二十四年中教育不少人纔,創作不少作品,這纔有功於世呢!
這話,近看是對的,遠看卻不對。用低淺的眼光,從世俗習慣上看,辦教育、製作品,是實實在在的事業,當然比做和尚有功於世。遠看,用高遠的眼光,從人生根本上看,宗教的崇高偉大遠在教育之上,但在這裏需加上重要聲明:一般所謂佛教,韆百年來早已歪麯化而失卻真正佛教的本意。一般佛寺裏的和尚,其實是另一種奇怪的人,與真正的佛教毫無關係。因此,世人對佛教的誤解越來越深。和尚大都以念經、念佛、做道場為營業,居士大都想拿信佛來換得世間的名利恭敬,甚或來生福報。
還有一班戀愛失敗、經濟破産、作惡犯罪的人,走投無路,遁入空門,以信佛為避難所。於是乎,未曾認明佛教真相的人就排斥佛教,指為消極、迷信,而非打倒不可。歪麯的佛教應該打倒,但真正的佛教崇高偉大,勝於一切。讀者隻要窮究自身的意義,便可相信這話。譬如為什麼入學校?為瞭欲得教養。為什麼欲得教養?為瞭要做事業。為什麼要做事業?為瞭滿足你的人生欲望。再問下去,為什麼要滿足你的人生欲望?你想瞭一想,一時間找不到根據而難以答覆。你再想一想,就會感到疑惑和虛空。你三想的時候,也許會感到苦悶而悲哀。這時候你就要請教「哲學」,和它的老兄「宗教」。這時候你纔相信真正的佛教高於一切。所以李先生放棄教育和藝術而修佛法,好比齣於幽榖,遷於喬木,不是可惜,而是可慶的。
文/豐子愷
這本書名《李叔同談禪論佛:生活中自有菩提,靜心乃天性智慧》,光聽名字就讓人覺得非常有深度,仿佛能引領我們進入一個寜靜的世界。最近我真的非常需要這樣的心靈慰藉,生活中的煩惱就像潮水一樣一波接一波,讓人喘不過氣來。我一直對佛教的禪宗思想有所瞭解,但總覺得有些晦澀難懂,難以真正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我很好奇,李叔同大師是如何將如此深奧的哲學,轉化為通俗易懂、貼近生活的智慧呢?書名中的“生活中自有菩提”,這句話尤其吸引我,聽起來好像頓悟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就蘊藏在我們每天的點滴之中。這讓我燃起瞭希望,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實際的方法,幫助我在紛繁復雜的現實世界裏,找到那份屬於自己的平靜與覺醒。我尤其關心的是,書中是否會分享一些具體的修行方法,或者隻是停留在理論的探討?我希望能從中獲得一些能夠立刻實踐的指導,讓內心的浮躁得以安撫,讓生活的壓力得以轉化。
评分《李叔同談禪論佛:生活中自有菩提,靜心乃天性智慧》這個書名,讀起來就有一種清風拂麵、洗滌心靈的感覺。我一直對禪宗的“無為而治”的思想非常感興趣,但總覺得它有些過於抽象,難以把握。書名中的“靜心乃天性智慧”,這句話則給我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告訴我們,寜靜並非需要刻意去追求,而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隻是需要被引導和喚醒。我非常好奇,李叔同先生在書中會如何闡述這個“天性智慧”?是否會結閤他在藝術、音樂、教育等領域的實踐,來闡釋佛法的深邃?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新穎的視角,打破我原有的對禪佛的刻闆印象,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禪佛思想的魅力,並且能夠將其融入到我日常的思考和行為之中。在颱灣,我們生活在一個非常多元化的社會,各種信息撲麵而來,保持內心的平靜和清明,確實是一項挑戰,而這本書或許能給我們提供一些寶貴的啓示。
评分《李叔同談禪論佛:生活中自有菩提,靜心乃天性智慧》,聽到這個書名,我腦海裏首先閃過的不是寺廟高僧,而是李叔同先生那傳奇的一生,從一個風流纔子到一代高僧,他的經曆本身就充滿瞭深刻的哲理。書名中的“生活中自有菩提”,這句話給瞭我極大的啓發,我一直以為修行是遠離塵世的,但這句話似乎在告訴我,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修行場。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一種將佛法智慧與現實生活完美結閤的方式,讓我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依然能夠保持內心的寜靜與平和。我特彆關注的是,“靜心乃天性智慧”是如何被解讀的,我希望從中能夠學習到一些簡單易行的方法,去發現和培養自己內心的那份智慧。在颱灣,我們常常麵臨各種壓力和挑戰,而心靈的成長和安寜,是越來越多人所追求的。這本書的問世,讓我覺得非常欣喜,仿佛是為我指明瞭一條更加光明的心靈之路。
评分《李叔同談禪論佛:生活中自有菩提,靜心乃天性智慧》這個書名,給我一種非常溫暖而又充滿力量的感覺。我一直覺得,我們活在世上,總是在不斷地追求外在的成就,卻常常忽略瞭內心的成長。書名中的“生活中自有菩提”,這句話點醒瞭我,也許真正的智慧和解脫,並不需要到深山老林裏去尋覓,就在我們每天的柴米油鹽,喜怒哀樂之中。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從李叔同先生的角度,為我們解讀佛教的精髓,並且用一種非常生活化、非常接地氣的方式來呈現。我希望作者能夠引用一些具體的案例,或者講述一些有趣的故事,來闡釋禪佛的道理,這樣讀起來就不會覺得枯燥乏味,而是能夠引發共鳴,甚至能夠觸動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尤其是在颱灣,我們對於心靈的修行越來越重視,這本書的齣現,相信會引起很多人的關注和喜愛。
评分讀到《李叔同談禪論佛:生活中自有菩提,靜心乃天性智慧》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李叔同先生那超凡脫俗、不染塵埃的形象。我一直對民國時期的文化大傢充滿敬意,而李叔同先生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人生經曆本身就是一部充滿傳奇的活法。我很好奇,這本書是否會像他的人生一樣,在深刻的佛法智慧中,融入對人間情感的細膩體察?“靜心乃天性智慧”,這句話讓我聯想到,我們內心深處是否本來就蘊藏著一份寜靜,隻是被外在的喧囂所遮蔽?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重新發現並喚醒這份天性,讓我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夠時不時地停下來,傾聽內心的聲音,找迴那個最真實的自己。颱灣的生活節奏其實也不慢,我們有很多機會接觸到西方的各種思潮和生活方式,但內心深處,我始終覺得東方傳統文化,尤其是佛教的智慧,纔是治愈心靈的良藥。這本書的齣現,讓我感到非常驚喜,仿佛是久旱逢甘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