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捲,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計跨十六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魏蜀吳三國、五鬍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曆史。它是中國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
本書特色
★「古籍今註今譯」為颱灣商務印書館與文復會(國傢文化總會)、國立編譯館閤作齣版,為中華文化之精髓,註譯者皆為地位尊崇之國學大師,絕對是此類書籍權威之大作!
★馬英九總統專序推薦!
作者簡介
司馬光(1895 ~ 1974)
字君實,號迂叟。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卒於宋哲宗元祐元年,享年68歲,後追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陝州夏縣(現在屬山西省夏縣)涑水鄉人,齣生於河南省光山縣,世稱涑水先生。司馬光是北宋政治傢、文學傢、史學傢,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主持編纂瞭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曆來受人景仰。
註譯者簡介
李宗侗(1895 ~ 1974)
字文伯,河北省高陽縣人。自幼聰明過人。17歲時到法國留學,畢業於法國巴黎大學。1924年返國,受聘於國立北京大學,兼法文係主任,曾齣任故宮博物院秘書長等職。1948年,受聘為國立颱灣大學曆史係教授。後曆兼國史館史料審查委員、編譯館編審委員、颱灣省文獻委員會顧問、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委員等職。對中國古代史頗有研究,在學術上時有獨特見解。
夏德儀(1901 ~ 1998)
號卓如,為颱灣大學曆史係文史淵博精深知名教授。1901年齣生於江蘇,北大曆史係畢業,1946年來颱任教,先後開授中國通史、中國近代史、中國外交史等課程。教學之餘並擔任中學曆史教科書編委,以及參與颱灣文獻叢刊的史料編纂工作。1994年完成《百吉老人自訂年譜》一書。退休後定居美國,1998年去世於美國匹茲堡寓所,享年98歲。
初拿到這本《資治通鑑今註 第四冊 漢紀.魏紀》,便被其厚重感和嚴謹的編排所吸引。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史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深入理解這段曆史的工具。《資治通鑑》本身便是史學巨著,而“今註”的齣現,無疑為我這樣的現代讀者打開瞭一扇便捷之門。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是古老文字與現代注釋的交織,仿佛穿越時空與曆史對話。每一次的閱讀,都是一次對先賢智慧的汲取,對曆史脈絡的梳理。它不僅僅是一本史書,更像是一位博學多識的老師,循循善誘地引導我走進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我期待著在這第四冊中,能夠更深入地瞭解漢朝末年的風雲變幻,以及魏晉三國開端的麯摺曆程。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名字,那些跌宕起伏的事件,都在書中變得更加鮮活和立體。每一次細讀,都能發現新的細節,産生新的思考。這是一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讓我受益匪淺,也更加期待接下來的閱讀。
评分最近一直在攻讀《資治通鑑今註 第四冊 漢紀.魏紀》,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是全方位的。它不僅僅是關於曆史事件的記錄,更是對人性、權謀、以及時代變遷的深刻洞察。書中的每一頁都充滿瞭智慧的火花,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與曆史長者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我尤其欣賞注釋者在處理復雜曆史局麵時的嚴謹態度,他們不僅僅是羅列史料,更是力圖還原事件的真相,分析人物的動機,以及揭示事件背後的深層原因。這種求真務實的態度,讓我對曆史的認識更加深刻和客觀。讀完某個章節,我常常會陷入沉思,思考古人的抉擇,感嘆時代的洪流。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並非簡單的綫性發展,而是充滿瞭無數的偶然與必然,充滿瞭無數的悲歡離閤。它讓我對人生、對社會、對未來都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作為一名對古典文學和曆史都頗有研究的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同時滿足我這雙重需求的讀物。《資治通鑑今註 第四冊 漢紀.魏紀》給瞭我意想不到的驚喜。書中原文的語言凝練而富有韻味,是古代史傢寫作的典範。而“今註”部分,在保持原文風格的同時,又以現代漢語的流暢性和清晰度,對晦澀的詞匯、典故進行瞭詳細的解釋,甚至對一些句子結構進行瞭梳理,這對於我這樣不以古代漢語為母語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更重要的是,注釋中經常會引用一些詩詞、散文中的佳句來佐證或描繪曆史場景,這使得原本嚴肅的曆史敘述,充滿瞭文學的美感。我常常會在閱讀史實的同時,因為一句恰到好處的古詩詞而感動,也因為一個精準的現代解釋而豁然開朗。這本書讓我得以在曆史的宏大敘事中,同時品味語言的魅力。
评分說實話,一開始拿到《資治通鑑今註 第四冊 漢紀.魏紀》的時候,我對“今註”的期待是比較務實的,主要是希望能夠掃清閱讀障礙,順利理解原文。然而,閱讀過程中,我驚喜地發現,“今註”的價值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僅僅是輔助理解,更是一種價值判斷和思想啓迪。注釋者在解讀曆史事件時,往往會融入現代的史學觀念和人文關懷,這讓我能夠以一種更具批判性和反思性的眼光來看待曆史。例如,在處理一些充滿爭議的人物和事件時,注釋能夠提供不同的解讀角度,引導讀者去思考其行為背後的復雜性,而非簡單地進行褒貶。這種引導性的閱讀體驗,讓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主動地參與到曆史的構建和理解之中。這種互動式的學習過程,極大地激發瞭我對曆史的興趣,也讓我對“今註”的編撰者充滿瞭敬意。
评分我一直認為,曆史的學習,關鍵在於理解其中的邏輯和人物的動機。《資治通鑑今註 第四冊 漢紀.魏紀》恰恰在這方麵做得相當齣色。它的“今註”部分,並非簡單的字詞解釋,而是融入瞭對曆史事件背景、人物關係、以及當時社會文化狀況的深入剖析。這使得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史實,變得清晰明瞭。例如,書中對於一些關鍵性決策的闡述,不僅指齣瞭“是什麼”,更著重探討瞭“為什麼”,以及這些決策可能帶來的長遠影響。這讓我能夠跳齣事件本身,去體會曆史的宏觀走嚮和微觀動因。同時,注釋中穿插的其他史料佐證,也極大地豐富瞭我的認知,讓我看到瞭不同史傢對同一事件的不同解讀,這種多元化的視角,本身就是一種寶貴的曆史素養。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因為一個精闢的注釋而恍然大悟,也會因為某個未曾預料到的細節而掩捲沉思。這種智識上的滿足感,是其他任何通俗讀物都無法比擬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