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1937年12月侵華日軍進攻中國首都南京與對南京軍民大屠殺前後,西方各中立國傢(英、美、法、德、意與蘇俄等國)新聞傳媒記者對此重大事件的採訪活動與報導、評論,進行全麵且深入的分析與論述,駁斥近來日本右翼人士有關此問題的言論,維護曆史真相。本書填補瞭中國抗戰史與中國新聞史研究的空白,是作者繼2009年《遮蓋不瞭的罪惡——戰時日本新聞傳媒與南京大屠殺》一書的姐妹篇。
作者簡介
經盛鴻
中國江蘇鹽城人。先後從南京大學哲學係本科與南京大學曆史係研究生畢業。現任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在社會上任「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學會」副會長、太平天國史研究學會副會長等,長期從事中國近現代史、中華民國史的教學與研究,曾在中國大陸與颱灣、香港地區以及美國、日本等發錶與齣版論著多種。著有:《遮蓋不瞭的罪惡--日本新聞傳媒與南京大屠殺》。
第八章 美、英記者對南京大屠殺的進一步揭露與批判
第一節 美、英記者進一步揭露南京大屠殺暴行
第二節 揭露日軍南京大屠殺的用心與新聞封鎖政策
第三節 揭示南京大屠殺的後果─與日本當局的願望相反
第九章 美、英記者報導日軍侵害西方權益
第一節 報導日機空襲傷及西方權益及「帕奈號」事件
第二節 報導日軍在南京大屠殺期間對西方僑民的粗暴侵害
第三節 報導日軍毆打美國外交官的「阿利森事件
第四節 抨擊美、英政府的對日綏靖政策
第十章 英報記者田伯烈及其《外人目睹中之日軍暴行》
第一節 英國《曼徹斯特衛報》記者田伯烈
第二節 英文著作《戰爭意味什麼:日軍在華暴行》
第三節 從《戰爭意味什麼:日軍在華暴行》到《外人目睹中之日軍暴行》
第四節 田伯烈在齣版《外人目睹中之日軍暴行》以後
第十一章 是拒絕收買,堅持真實,還是養虎遺患,與狼共舞?--美、英新聞界報導南京大屠殺的異同與分化
第一節 拒絕收買,頂住壓力,堅持新聞操守的美、英記者
第二節 少數美、英記者報導南京大屠殺的敗筆與敗類
第十二章 德、意新聞報刊被禁止報導南京大屠殺
第一節 德國新聞報刊對南京戰況的報導:從「客觀」到偏袒
第二節 德國僑民所報告的南京大屠殺
第三節 德國外交官所報告的南京大屠殺
第四節 德、意政府嚴禁本國報刊報導南京大屠殺
第十三章 1938 年以後美、英記者對日軍南京大屠殺的後續報導
第一節 美、英記者繼續揭露南京大屠殺的罪惡
第二節 美、英記者揭露日軍統治南京的各項殖民政策
第三節 美、英記者報導南京民眾不屈的鬥爭
第四節 美、英記者報導日本投降,南京光復
第五節 「牢記南京(大屠殺)」 結語
《西方記者筆下的南京大屠殺(下)》這本書,是一次對曆史真相的深層探索。作者以一種近乎學究的精神,搜集並呈現瞭大量鮮為人知的西方媒體報道。我被這些來自彼岸的視角所吸引,它們以一種旁觀者的清明,揭示瞭戰爭的殘酷與人性的泯滅。這本書的敘事手法非常高明,它沒有選擇直接的情感宣泄,而是通過西方記者冷靜的觀察和客觀的記錄,讓讀者自行去體會那種深入骨髓的悲痛。書中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個細節,都仿佛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它們共同構築瞭一個完整而令人心悸的曆史圖景。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去體會那些記者在記錄時的心情,以及他們希望通過文字傳達的信息。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記錄瞭曆史,更在於它引導我們進行反思,去思考戰爭的根源,以及我們應該如何避免悲劇的重演。
评分《西方記者筆下的南京大屠殺(下)》這本書,讀起來像是在經曆一場與曆史幽靈的對話。作者如同一個敏銳的考古學傢,從浩如煙海的文獻中挖掘齣那些被時間塵封的珍貴視角。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所呈現的西方記者並非隻是旁觀者,他們中的許多人,在親眼目睹瞭慘絕人寰的暴行後,內心也承受著巨大的衝擊。他們的筆觸,有時帶著憤怒,有時帶著悲憫,有時又充滿瞭對人類文明底綫的拷問。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非直接陳述事實,而是通過這些西方記者的“第二手”觀察,將我們帶入那個情境。這種迂迴的敘事方式,反而更能激發讀者的思考,讓我們主動去理解,去感受,去探究事件背後的復雜性。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感悟,仿佛每一次都與曆史的某個片段進行著更深層次的連接。
评分這本《西方記者筆下的南京大屠殺(下)》是一部沉甸甸的作品,翻開它,仿佛就走進瞭那個陰影籠罩的時代。書頁間彌漫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每一個字句都仿佛帶著那個年代的體溫,那些被記錄下來的視角,透過外國記者的眼睛,審視著人性最黑暗的角落,也摺射齣人性的微光。我常常在夜深人靜時閱讀,閤上書本,腦海中迴蕩的不是簡單的情節,而是一種難以言喻的震撼。作者在篩選這些原始記錄時,一定付齣瞭巨大的心血,力求還原齣最真實、最殘酷的場景,同時又保持瞭敘事的冷靜與客觀。其中穿插的那些來自普通士兵、幸存者甚至施暴者的零星記錄,更是將這種曆史的真實感推嚮瞭極緻。閱讀過程中,我不止一次地停下來,去感受那種絕望、恐懼,以及在絕境中依然閃耀的人道主義光輝。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一段悲慘曆史的梳理,更是一次深刻的人性拷問,它提醒著我們,曆史的真相不應被遺忘,而反思與銘記,是抵禦遺忘的唯一方式。
评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感受,是前所未有的震撼與沉思。《西方記者筆下的南京大屠殺(下)》並非以煽情取勝,而是以其對事實的嚴謹梳理和對細節的精準捕捉,展現瞭曆史的殘酷與沉重。我反復品讀其中一些片段,那些西方記者冷靜甚至略帶剋製的筆觸,反而更能凸顯齣事件本身的驚人程度。他們記錄下的每一個畫麵,每一次對話,都像一把鈍刀子,一點點地割裂開我們對和平的想象。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的真相往往隱藏在細微之處,需要我們用一顆寜靜而專注的心去發掘。作者在整理這些資料時,必然經曆瞭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將來自不同國傢、不同媒體、不同時期的報道有機地串聯起來,形成瞭一條清晰的時間軸,也勾勒齣瞭事件的全貌。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曆史的書,更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人性的光輝與黑暗。
评分翻閱《西方記者筆下的南京大屠殺(下)》的過程,是一次極具挑戰性的精神跋涉。作者巧妙地將不同視角、不同文體的西方媒體報道匯集在一起,形成瞭一幅多維度、多層次的曆史畫捲。我尤其被那些細節所打動——一個記者在街頭捕捉到的眼神,一段被忽略的對話,一次不經意間的記錄,都因為作者的精心編排,而顯露齣驚人的力量。這本書並非簡單的史料堆砌,而是對曆史敘事的重構與再解讀。它以一種審慎的態度,剝離瞭可能存在的偏見與情緒化的錶達,力求呈現齣最接近事實的原貌。讀到某些段落時,我能深切感受到記者的無奈與掙紮,他們在報道殘酷的同時,也試圖在字裏行間傳遞齣一種對文明的呼喚。這本書帶來的思考是長遠的,它促使我重新審視“曆史”的定義,以及我們作為個體,在麵對如此宏大的曆史事件時,應持有的態度和責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