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士與國變:知識人與晚近中國

國士與國變:知識人與晚近中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現代史
  • 知識分子
  • 政治思想
  • 社會變遷
  • 文化史
  • 曆史研究
  • 國士
  • 晚清民國
  • 思想史
  • 中國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我總覺得中國從晚清以來,局麵越來越糟,當然包含著復雜的原因,過去人們研究曆史,往往將曆史前進的動力看做某一派勢力的作用,往往忽略瞭曆史本身多元而且豐富的麵貌,曆史的發展,往往是由於多重力量閤力的結果。晚清以來,從辛亥革命到國共閤作,直至在這一局麵下興起的北伐,以及隨之而來的清黨與國共黨爭,權勢之間的轉移,往往包含著曆史豐富的脈絡。

作者簡介

周言

  本名周帥,祖籍中國紹興,一九八九年鼕末生於淮安,幼年客居蘇州,長於南京、績溪,現居無錫。著有《士林的沒落——革命時代的知識人》、《晚近中國的起落》等。另撰有《王國維與民國政治》、《十月革命與中國知識界的分野》、《1917-1925:赤白仇友之爭》等。

滄桑史捲:近代中國知識精英的流變與建構 一部深入剖析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命運、思想轉型及其社會影響的宏大敘事。 本書以時間為軸,以知識分子群體為核心,旨在描摹自晚清至民國初期,中國社會在劇烈變遷中,知識階層所經曆的痛苦掙紮、思想革新與身份重塑的曆史進程。它摒棄瞭將知識分子簡單視為“救亡者”或“啓濛者”的片麵論調,力求從復雜的社會結構、政治權力運作和文化心理變遷的交織網絡中,理解他們的選擇與局限。 第一部分:舊製崩塌與新芽初萌(1860s-1900s) 本書伊始,聚焦於洋務運動後期至甲午戰敗前後,傳統士大夫階層在西方衝擊下的瓦解與重構。這一時期,知識的定義權和權威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考察瞭: 1. 傳統儒學的危機與“學問”的轉嚮: 詳細分析瞭洋務派士紳如何試圖在維護儒傢倫理核心的基礎上,引入西學以求“師夷長技以製夷”。這一階段的知識人,其身份認同仍然深深植根於科舉功名體係,但“實用”的需求迫使他們重新定義“學問”的價值。書中通過對個彆重要人物(如張之洞、李鴻章幕僚群體)的個案分析,揭示瞭他們在製度變遷前夜的焦慮與搖擺。 2. 維新變法的知識動員: 重點探討瞭戊戌變法時期,以康有為、梁啓超為代錶的“新民”倡導者,如何利用新式報刊、學會和書籍,迅速構建起一個跨越地域的知識共同體。他們成功地將“保國”與“變法”的話語緊密捆綁,知識分子第一次大規模地以群體力量介入國傢最高權力機構的決策過程。本書著重分析瞭梁啓超在《時務報》等刊物中如何創造齣“國民”、“進化”、“公理”等一係列影響深遠的政治術語,這些術語成為後來所有政治運動的基石。 3. 留學生群體的形成與早期分化: 早期赴日、歐留學生的迴國,標誌著知識權力來源的根本性轉移。他們不僅帶迴瞭西方的製度模型,更重要的是,他們帶來瞭全新的思維範式和價值序列。這一群體內部的專業分化(如法政、軍事、理工科)及其早期的政治傾嚮,預示瞭未來知識精英階層不可避免的路綫鬥爭。 第二部分:民國肇建與知識群體的再定位(1910s-1920s) 辛亥革命的爆發,標誌著傳統政治秩序的終結,但也留下瞭巨大的權力真空與思想混亂。本書的第二部分集中探討瞭知識分子如何在“共和”的框架下尋找新的立足點。 1. 從“革命者”到“建設者”的身份轉換睏境: 許多在辛亥革命中發揮關鍵作用的知識精英,在袁世凱稱帝的挫摺後,陷入瞭深刻的幻滅。他們發現,推翻舊政權易,建立新秩序難。書中細緻梳理瞭“政治改良派”與“激進革命派”之間的張力,探討瞭知識分子如何從對政治權力的直接參與(如擔任臨時政府職務)轉嚮對國民道德和文化基礎建設的關注。 2. 新文化運動的爆發與知識的“去中心化”: 新文化運動(1915年後)被視為一次知識權力的徹底“去中心化”過程。鬍適、陳獨秀等知識精英緻力於打破傳統精英的壟斷,推動白話文和科學精神的普及。本書深入分析瞭這場運動背後深層的社會動因:城市商業階層的崛起、教育的擴大以及對“五四運動”前體製性改革失敗的反思。我們考察瞭“打倒孔傢店”的口號如何同時針對傳統父權結構和僵化的現代教育體係。 3. 思想流派的多元化與知識的“專業化”: 隨著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建立(如北大、清華的初步發展),知識的生産與傳播開始走嚮專業化。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引進加速,形成瞭早期的自由主義、實用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等多元思潮。本書特彆關注瞭早期社會學、經濟學思想在國內的傳播路徑,以及知識分子如何試圖用這些新的“工具”來診斷中國社會的弊病。 第三部分:思想洪流中的抉擇與抗爭(1920s-1930s) 抗戰爆發前夕,知識界迎來瞭其曆史上最劇烈、最具決定性的思想轉嚮期。 1. 知識分子與新興政治力量的結閤: 1920年代中期,國民黨北伐的勝利,使得知識分子必須對“誰是真正能帶領中國走嚮現代化的力量”做齣選擇。書中詳盡描繪瞭知識分子群體內部的意識形態分野:一部分人轉嚮支持國民政府,成為體製內的技術官僚或教育骨乾;另一部分人則被馬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所吸引,開始深入工農運動。 2. 知識分子的“下鄉”與“深入生活”的實踐: 本書探討瞭“鄉村建設運動”的知識分子精英群體(如晏陽初、梁漱溟),他們試圖通過教育改革和社會實驗來重塑鄉村社會肌理。同時,我們也對比分析瞭左翼知識分子群體,他們如何通過文學創作、社會調查和工人教育,批判現代工業化進程中的不平等現象。這種對“國傢與人民”關係的探尋,貫穿瞭整個二十年代。 3. 抗戰時期的“知識大遷徙”與文化堅守: 抗日戰爭爆發後,知識分子的命運與國傢命運空前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大批知識分子和文化機構從沿海城市嚮內陸遷徙,形成瞭獨特的“戰時文化區”(如西南聯大)。本書分析瞭這一過程中,知識分子如何將學術研究與國傢存亡的敘事相融閤,如何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維持學術的獨立性和批判精神,展現瞭知識人麵對外侮時所體現齣的堅韌與民族擔當。 結論:未竟的現代性議程 本書總結瞭晚清至抗戰爆發前,中國知識分子在“救亡圖存”的巨大壓力下,努力塑造現代性圖景的復雜曆史。他們既是現代思想的引介者,也是傳統文化的守夜人,他們自身的流變,恰恰摺射齣近代中國在政治、社會、文化三重維度上的深刻動蕩與不確定性。他們的努力、失敗與遺産,構成瞭理解現代中國國傢構建史不可或缺的維度。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關於《國士與國變》一書的通信/李劼 i
讀《國士與國變》/謝泳 iii

緒論:晚近中國──循環往復的曆史 001

第 一 章 天朝的陣痛 005
一、晚近曆史之起始 005
二、被妖魔化的天地會與白蓮教 011
三、不平等條約的曆史隱喻 017

第 二 章 從太平天國到義和團 023
一、值得慶幸的天國沒落 023
二、義和團的暴力圖騰 027
三、暴力敘事的因襲與展開 031

第 三 章 士大夫的崛起 037
一、嚴復之於晚近中國的震盪 037
二、引以為憾的百日維新 042
三、立憲派的興起 047

第 四 章 廟堂之變 051
一、三十年洋務的復雜形貌 051
二、走齣定東陵的西太後 056
三、作為一種曆史命運的李鴻章 060

第 五 章 革命的來臨 065
一、刺客曆史的浪漫重演 065
二、孫文崛起與大清日暮 068
三、告彆日落時代 073

第 六 章 劇變中的動盪 077
一、質疑辛亥革命與五四運動 077
二、風雨中的共和 082
三、孫中山革命的荒誕悲涼 086

第 七 章 文化保守主義者的質疑 091
一、作為逆流姿態齣現的保守派 091
二、章太炎及其狂士傳統 095
三、革命時代的未亡人 099

第 八 章 五四諸子的風貌 103
一、鬍適及其自由主義悲涼命運 103
二、陳獨秀的孤絕意義 107
三、作為百年爭議的周氏兄弟 111
四、李大釗與中國激進主義的緣起 116

第 九 章 激進與保守之爭 121
一、北大傳統與晚近中國 121
二、作為一段曆史傳奇的清華國學院 125
三、晚近思想史上的激進與保守 129

第 十 章 革命之再起 135
一、承接孫文遺誌的曆史性分裂 135
二、黃埔與北伐的幽靈復生 139
三、紅色中國的崛起 143

第十一章 從左聯到延安 147
一、大時代的消隱 147
二、左聯崛起的曆史隱喻 151
三、革命時代的戰鬥話語 156
四、作為轉摺標記的延安 160

第十二章 玄黃未定的年代 167
一、道與勢的抉擇 167
二、一九四八天地玄黃 171
三、沉淪的曆程 176

第十三章 彼岸與此際 181
一、孤島星火照耀中國 181
二、觸摸曆史與進入文革 185
三、毛澤東最後的革命 189

第十四章 啓濛時代的再生 195
一、歡呼與痛哭的八十年代 195
二、啓濛主義崛起的悲涼意味 199
三、文學曆程的荒誕過往 204

第十五章 革命的終結 209
一、死亡的多米諾骨牌 209
二、無關痛養的呻吟 213
三、世紀之交的曆史性風景 220

後記 227

圖書序言

緒論:晚近中國──循環往復的曆史

  德國學者斯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中描繪瞭曆史循環往復的場景。在他的筆下,西方以物質文明為主的時代興起時,以精神文化為主的時代必然逐漸沒落。這一時代相交的轉變齣現在拿破崙時代。為瞭佐證這一觀點,斯賓格勒不無深意地談到瞭中國的秦漢時代,印度的阿育王時代,希臘的亞曆山大時代以及中東的穆罕默德時代。斯賓格勒將曆史看作一個循環的過程,當某一時代走嚮終結時,也即意味著它走嚮另一個時代的起點。而作為起點的這個時代恰恰在漫長的曆史之前,為已經走嚮終點的這個時代所代替。

  斯賓格勒寫作此書時在一戰之後肅殺的時代?,陪伴他的隻有昏暗的房間以及同樣昏暗的燭火。他獨處一隅的書寫,成就瞭曆史敘述嶄新的麵貌。而他所闡述的曆史循環論,恰恰可以作為中國晚近曆史極為精準的概括。斯賓格勒對於中國秦漢時代文化脈絡的細緻把握,讓他抓住瞭中國曆史循環往復的根本特性。晚近曆史之於中國曆史整體的大循環而言,是相對微小的輪迴。這種微小僅僅隻是就事件的跨度而論,在內容以及所包含的深刻意味方麵,乃是對於過往曆史極具反叛意味的顛覆。

  中國晚近曆史這種輪迴,對應斯賓格勒曆史循環論的言說,便是文化、曆史本身的循環往復。其中文化貫穿於曆史之間含義在於,任何曆史事件無論具有怎樣的曆史定義,都無法抹卻其固有的文化象徵意味。例如晚近曆史中太平天國的興起、曾國藩的平叛、北伐的幽靈復生抑或是文革的從天而降,都一一標注瞭曆史、文化的象徵色彩。同樣,斯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所描繪的曆史,恰恰以文化為基礎,指齣曆史的走嚮與循環,由此揭示瞭曆史的另一層含義。

  這種迥異於以往的揭示,是對所謂進化論史觀的曆史反動。作為一種極具魅惑的言說,進化論史觀雖然有其無可厚非的閤理性,但在對於曆史的把握上相當膚淺,僅僅是停留在最為基礎的層麵上作齣相應的闡釋。隻是這種充滿瞭基礎性膚淺的言說,乃是以一種進步的麵目呈現於世人。不僅這種進步性令人質疑,而且在對於具體曆史的分析與闡述時,往往形成套路式的話語,從而使得人們對於曆史的印象枯燥無味,充斥著單調的理論教條。

  更具悲劇性的是,晚近曆史上進化論史觀的氾濫,幾近將曆史本身埋葬。因而晚近曆史充斥著焦灼,充斥著鬥爭,充斥著革命所張揚的運動與批判,使得晚近曆史烈火雄雄,滿是高漲的情緒與沸騰的氣氛,幾近把曆史融化。這種由嚴復舶來中國,經由所謂馬剋思唯物主義催化的所謂進步史觀,終究被曆史證明為一齣荒誕的悲劇。

  因為這樣的原因,我對於晚近曆史的敘述,僅僅著眼於曆史本身的人物與事件,不再為主義所擾,為史觀所睏,而著重闡述其所象徵乃至標注的文化意味。秉承斯賓格勒曆史循環論的觀點,我將晚近曆史視作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這一過程無所謂起點與終結。但是作為一個整體,其內部充滿瞭某種前後相繼的曆史循環,而在這種曆史循環之中,充滿瞭難以預知的劫數與變數,從而使得晚近曆史作為一段曾經謝幕的時候留下瞭眾多意味深長的命題。

  晚近曆史之間前後相繼的曆史循環,指的是晚近曆史中諸多曆史人物與事件之間所擁有的帶有傳承意味的輪迴。其間不僅有諸如太平天國與義和團的曆史傳承,北伐與文革的曆史傳承,還有曾國藩所代錶的洋務精英與康梁所代錶的維新諸子的曆史傳承,李慎之王元化所代錶的世紀末文化老人之於鬍適陳獨秀所代錶的五四先賢的曆史傳承。當然也還有王國維至陳寅恪的曆史觀照,孫中山與毛澤東的曆史聯係……諸如此類,不一而足。這些傳承與觀照標明瞭曆史並不是如同進化論史觀所闡述的直綫式的上升式形態,而是充滿瞭大大小小的傳承與循環,由此構成瞭曆史的完整與輪迴。

  所謂晚近曆史之劫數與變數,意指晚近曆史中諸多人物與事件所昭顯的象徵性意味與轉摺性意味。這些人物與事件互為聯係。由此構成瞭曆史的細密與深邃,也為曆史染上瞭無法抹去的慶幸與悲涼。這種慶幸代錶瞭變數,這種悲涼代錶瞭劫數。變數就其所指,例如曾國藩、李鴻章之洋務,康梁諸君之維新,鬍適、陳獨秀之啓濛運動等等。而劫數則指嚮瞭太平天國、義和團、北伐、反右、文革,洋溢著暴動快感與暴動熱忱對於曆史具有深度破壞的事件。雖然就其本質而言,太平天國至文革都指嚮瞭理想社會的構建,但無一例外的在實踐中反其道而行之,對曆史構成瞭極為嚴重的傷害。而例如洋務運動,維新變法之類帶有改良主義傾嚮的試圖以漸進的方式將中國改造成為現代社會的努力,則因為諸多的曆史原因摺戟沉沙,給後世乃至曆史留下瞭諸多遺憾。

  晚近曆史之劫數與變數除卻剛纔所言的人物與事件之外,更為細微之處在於時代中的個人偶然性的舉動之於曆史影響的悠遠。這種由偶然性所引發的巨大影響包含著時代性的緣由。例如宋教仁之被刺,昭示瞭晚近曆史至少在相當長時間內走嚮民主憲政的無望,孫中山與蘇俄的閤作標明瞭蘇俄暴力革命在中國的生根發芽,陳寅恪雙目失明著述代錶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柳如是彆傳》意味深長地對革命時代的專製予以抗議,毛澤東發動文革標注瞭封建主義作為一種曆史殘渣依然陰魂不散。時代中人物不經意的舉動,成為影響深遠的曆史事件,由此在晚近曆史上留下瞭印痕。

  劫數與變數之間的復雜關係,構成瞭晚近曆史的進程。由此我將晚近曆史分為日落時代、盛夏時代、革命時代。日落時代作為清季的迴光返照,從某種程度上而言,為晚近曆史提供瞭原動力。而盛夏時代則構成瞭晚近曆史上最為光輝奪目的時期。盛夏這一指稱不僅意指其時代充滿瞭欣欣嚮榮的活力,更為重要的是它以夏日暴雨般的思潮,讓天地煥然一新,精神為之一振。而革命時代則意指在革命作為一種浪潮風行於世的曆史階段,這一曆史階段雖然中國由大亂走嚮治平,但是與革命相生相隨的諸多政治事件,則將社會由治平推嚮瞭大亂,因而革命時代充滿瞭未知的變數與劫數,恰恰可以反映齣晚近曆史駁雜的麵目。

  以日落時代曾、李諸人所開創的洋務運動為起始,曆經康梁維新、新文化運動直至八、九十年代啓濛運動的復生,一一標注瞭曆代精英的努力,而從太平天國義和團至北伐經由反右直到文革,以暴力蠻橫地將曆代精英的努力打壓下去,埋進曆史的墳墓。直至世紀之交晚近曆史由終點走嚮起點的時候,從曆史的墳墓中復活的曆代精英的努力所標注的曾經,則因為時代之幸以及有限度的開放得以為人們所銘記以及言說,隻是此時革命時代的喧嘩已然褪去,此時已是革命時代的尾聲。晚近曆史由此靜默地走嚮瞭終結。隻是曆史走嚮終結的當口,曾經的曆代精英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努力尚未結束。由革命時代褪去所引發的新一輪曆史的循環,則將中國推嚮瞭充滿可能的十字路口,此時的抉擇至關重要,承接先賢的曆史遺産,摒棄晚近曆史中的種種惡性循環,接下來的曆史纔能不重演晚近曆史的諸多悲劇,由此獲得新生。這便是本著所要提示的應有之義。

圖書試讀

第一章 天朝的陣痛

一、晚近曆史之起始

無論是哪個版本的曆史書上,鴉片戰爭都被標注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在眾多史傢的筆下被反覆闡釋。這一原本隻是一場平常的戰爭失利,由於史傢的過度闡釋與反覆渲染,成為中華民族近代史恥辱的首頁。自此如眾多史傢所控訴的血淚斑斑的近代史開始瞭它在十九世紀中後期慘烈的進程。而那場因為毒品貿易為藉口的戰爭所具備的深遠意義,在後世被蓋棺論定,地位已經無法被撼動,乃至於被猜疑。

然而鴉片戰爭雖然有其無法抹卻的意味,卻不足以標記整個近代紛繁復雜的歲月,如果對十九世紀的中國作縱嚮的俯瞰,便會看到中國的血管在世紀初便已呈現齣不祥的淤塞。十全老人撒手而去的時刻並非象徵著一個盛世王朝的結束,它隻是成為聖祖康熙帝巨翅下的蔭蔽最終崩毀前的一個短暫的插麯,十全老人離開後不久,陪伴瞭他與他的王朝幾十年的和珅被投入天牢,清朝末年的餘暉終於喪失瞭他的最後一絲光亮。

以十全老人與和珅來注解盛世崩潰的尾音,這無疑帶有難以言說的直覺或是偏見。如果從時代的進程迴溯乾隆朝六十年的風貌,會發現這個時代已經失去瞭他的靈魂與重量。以乾隆來注解這個時代,會使得盛世背後的沒落展現齣它在萌芽時期殘酷而真實的圖景。

或許盛世背後的沒落在康熙朝便已初現端倪。盡管聖祖皇帝費盡心機網羅漢族知識份子為其所用,並以此製造「滿漢一傢」自欺欺人的政治局麵,但其深層的危機在他在位初年便已暴露無疑。「明史案」雖非康熙一手促成,但當時的權臣鰲拜無疑成為「明史案」的罪魁禍首,這一殺雞儆猴的文字獄,給曆史的天空增添瞭一道無法抹去的血痕,也由此拉開瞭盛世危機的序幕。在現代知識份子以現代社會學角度看來,一個社會對於言論的包容彰顯瞭這個社會的成熟和自信。清王朝處在封建社會衰朽的末年,這個王朝雖有所謂康熙盛世華美的遮蔽,卻無法掩飾其破敗的末世氣象。文字獄與其說是文化上的專製政策,不如說是末世王朝最後的垂死掙紮,而這一掙紮雖然被曆史所詬病,卻在政治上平息瞭明末文人曾經試圖展開的反抗,除瞭極少數學人隱居著書批駁君主專製等封建痼疾之外,康熙一朝的文治達到難以置信的安寜與肅靜,同樣在政治上的高壓所造成的學界的喑啞與沉默,以訓詁考據之學的興起展開瞭它的另一種艱難的生存。

康熙過後的雍正是個爭議頗多的皇帝。這位依靠不正當手段獲得至高無上君權的帝王,無論當時還是現世都經受著巨大的考量與猜疑。雍正個性陰騭,天生與人不和,這一人生的悲劇似乎可以佐證他的處世之道。對於意識形態的高壓控製,對於知識份子忽冷忽熱的態度,都讓這位君主的身上罩上瞭一層令人觀之頓生不祥之感的薄紗。盡管後世精明絕頂的曆史學傢或是經濟學傢精打細算地用資料告訴民眾這位君主在世時對於社會的貢獻不比他的父親遜色,然而這僅僅是他們試圖用經濟賬掩蓋政治賬的一種無恥的策略,是片麵的「以經濟為中心」壓倒一切的荒唐而不負責任的言辭。如果說康熙一朝的文字獄是天空中掠過的幾片灰燼,那麼雍正一朝的文字獄便是夏日雷雨來臨前黑雲壓城的恐怖,這一曆史上慘白而血腥的時代,在末世的黑暗中顯得如此猙獰與突兀,而這一令人無法正視的年代,也加劇瞭乾嘉學派更加絕望而瘋狂的發展。這些學人在特定的曆史時代所作齣的文化抉擇,帶著如屈原《離騷》般慷慨的悲壯氣氛與悲劇色彩,在發黃的書捲之中沉入曆史陰沉無邊的黑色隧道,一去不迴。

以灰燼與烏雲比喻康熙朝與雍正朝的文字獄,以此來反觀乾隆朝的文字獄,纍纍的血案讓人無法正視與呼吸。如果說康熙朝的文字獄隻是針對知識份子,雍正朝的隻是殺一儆百的話,乾隆朝的文字獄幾近達到瞭瘋狂的程度,無論是達官貴人或是販夫走卒,隻要言語之中有關清朝或是與「清」、「鬍」、「滿」之類敏感的字眼有諧音或是有聯係的字詞,統統要經受嚴厲的審判。或許正是因為末世宿命般的悲涼意味,乾隆一朝的學界終於被考據訓詁之學佔領。學界的沉默換來的是君主更加無恥的文化殺戮。《四庫全書》的編纂貌似文化上的搶救工程,實質上是另一種方式的焚書。編纂過程中銷毀的所謂禁書成韆上萬,韆年之前秦始皇所用的荒謬而無知的手段在韆年之後如輪迴般堂而皇之的上演。它記錄的不是韆年以來中華文化的四部大典,而是華夏文明的纍纍血債,自此末世終於耗盡瞭它在文化上的最後一絲命脈,隻能在黑暗中靜靜承受將死的命運。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看到“國士與國變:知識人與晚近中國”這個書名,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許多曆史畫麵。那些在書齋裏伏案疾書的學者,在講颱上慷慨激陳的老師,在報刊上揮斥方遒的筆杆子,他們是否就是書中所謂的“國士”?而“晚近中國”又包含瞭多少令人扼腕嘆息的時刻,多少振奮人心的瞬間。我最想知道的是,作者是如何將這兩者有機地聯係起來的。是講述那些“國士”們如何在動蕩的時局中,憑藉他們的學識和遠見,為國傢尋求解睏之道?還是揭示他們在國傢變革的關鍵時刻,所做齣的那些影響深遠的決定?我希望書中能展現知識人並非生活在象牙塔裏,而是與現實社會緊密相連,他們的思想是如何受到社會現實的影響,又如何反過來塑造社會現實的。特彆是那些身處風暴中心的知識人,他們的命運與國傢的興衰息息相關,我迫切地想瞭解他們是如何在這種巨大壓力下保持獨立思考,或者又是如何被時代洪流裹挾。

评分

我購買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被“國變”這個詞所吸引。在我看來,“國變”不僅僅是指政治製度的更迭,更是一個國傢在思想文化、社會結構、價值觀念等層麵發生的深刻而廣泛的轉型。而“國士”作為那個時代的弄潮兒,他們的思想和行動無疑是這些變化的重要催化劑或阻力。我特彆想瞭解,書中是如何呈現這種“國變”的復雜性的。是直綫型的進步,還是螺鏇式的跌宕?是外來的衝擊,還是內在的革新?知識人又是在這場變革中充當瞭怎樣的角色?是啓濛者,是批判者,是改革者,還是守成者?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展示不同領域的知識人在不同曆史時期所麵臨的挑戰,以及他們是如何應對的。例如,在科學技術引進、西方思想傳入、教育體係改革等具體事件中,知識人的參與和影響是怎樣的?這本書會不會探討知識人內部的分歧和爭論,以及這些分歧如何影響瞭國傢走嚮?

评分

讀這本書,我最期待的是它能為我打開一扇理解“晚近中國”復雜性的新視角。我們往往習慣於從宏觀的曆史事件來審視那個時代,比如辛 ب، the Revolution,或者新中國的成立。但這些大的節點背後,必然有無數的思想在湧動,有無數的知識在傳播、在被接受、在被質疑。這本書的書名暗示著它關注的焦點並非僅僅是政治經濟的變動,而是知識人這一群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知識人”的?是傳統意義上的文人墨客,還是新興的科學傢、教育傢、社會評論傢?他們是如何與權力結構發生互動的?是被壓製,還是被利用,亦或是試圖影響?“國士”這個詞,又帶有幾分理想化的色彩,它是否意味著這本書會探討在時代浪潮中,那些堅持某種原則、某種操守的知識人,他們的堅守與付齣,甚至是犧牲?我希望書中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能有一種深入的分析,去探究知識的生産、傳播以及它如何轉化為現實力量的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知識人所承受的壓力和所做的抉擇。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實在太吸引人瞭,“國士與國變”,光是這兩個詞組閤在一起,就仿佛能勾勒齣一幅宏大的曆史畫捲。我一直對那些身處時代洪流中,卻能以獨立思考和卓越纔識影響曆史進程的知識人充滿好奇。晚近中國,這個詞匯本身就帶著一種沉甸甸的分量,它包含瞭多少變革、多少掙紮、多少思想的碰撞。我很好奇,書中是如何描繪這些“國士”們,在那些風雲變幻的年代,他們是如何思考的?他們的學識、他們的選擇,又如何與國傢命運緊密相連?是選擇激流勇進,還是選擇明哲保身?是選擇融閤異域思想,還是堅守傳統根基?這些問題在我腦海中盤鏇。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挖掘那些鮮為人知的曆史細節,通過生動的人物故事,展現知識分子的個體命運如何在時代洪流中沉浮,他們的言論、著作、行動,哪怕是沉默,又在無形中如何推動或阻礙著“國變”。那種個體與宏大敘事之間的張力,是我特彆想在書中體味到的。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點齣瞭“國士”與“國變”之間一種必然的聯係,也聚焦於“知識人”在“晚近中國”這段特殊時期內的角色。我對此非常感興趣,因為我總覺得,理解一個時代的變遷,不能僅僅從政治和經濟的宏大敘事入手,更應該深入到思想層麵,去看那些知識分子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動,又是如何被時代所塑造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有血有肉的例子,來展現“國士”們是如何在“國變”的大背景下,發揮他們的作用的。是他們提齣瞭新思想,推動瞭新變革?還是他們在時代的縫隙中,盡力守護著一些珍貴的價值?“晚近中國”這個時間跨度,我認為包含瞭很多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比如中西文化的碰撞與融閤,新舊思想的代際更迭,以及知識人自身在這些變動中的身份認同和價值取嚮。我希望書中能有對這些復雜問題的細膩剖析,而不是簡單的概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