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氣候急遽變遷的危機中,人類亟需思考如何與地球共生息。本書邀請國內外不同領域的知名學者,以宗教情懷、人文視野齣發,與環境科學進行對話,就生態、健康、宗教、以及心靈環保等角度,深入討論環境議題的不同層麵,跳脫人類過度開發的舊思維,關注環境永續發展的未來。
牛津大學宗教人類學者彼得.剋拉剋(Peter Clarke)指齣,現今科學傢們麵對氣候異常變化最大的難題在於,科學數據的理性分析似乎無法根本改變人類的行為,唯有加入宗教界的呼籲與引領,纔能為惡化的環境給予更多具體的行動力量。
證嚴上人曾說︰「要改變氣候,就要先改變人心;宇宙的大乾坤有溫室效應,人心的小乾坤也有心室效應。」當災難未萌時,他叮嚀人類應時時戒慎;當災難來臨時,他要求人類要謙卑自省。證嚴上人對於災難的同理心與萬物生命的平等觀,推動慈濟人於全球七十個國傢進行急難救助,並於社區力行環保,為科學知識建立宗教實踐的典範。
本書期以宗教情懷之視野與環境科學進行對話,期望在氣候急遽變遷的環境危機中,結閤科學知識與宗教情懷,改變人類過度開發的舊思維,實踐對環境永續發展的承諾。
本書特色
在氣候急遽變遷的危機中,人類如何與地球共生息?本書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與作者,就環保與生態、環保與健康、環保與宗教,以及心靈環保等角度,深入討論環保的不同層次,顛覆經濟開發的舊思維,關注環境永續發展的未來。
緣起
證嚴上人開示
慈濟環保誌業介紹
【特邀演講】
1-1.樓宇烈:儒釋道「萬物一體」觀念的現代意義
1-2.彼得剋拉剋(Peter B Clarke):宗教於環境保護的關鍵角色(The pivotal role religions in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環保與生態】
2-1汪中和:水資源管理是氣候變遷下永續發展的關鍵議題
2-2陳玉峰:自然生態保育、環境保護與慈濟宗
2-3謝景貴:清淨在源頭——環保生活的落實與力行
2-4黃華德:物命永續——以大愛感恩科技公司為例
【環保與健康】
3-1林俊龍:健康照護與環境永續:地球、身體與心靈
3-2簡守信:素食與環保
3-3尹立銘:環境變遷與呼吸係統健康
【環保與宗教】
4-1魏德東:佛教對生態保護的實踐
4-2何日生:慈濟環保實踐美學
4-3林朝成:全球氣候變遷與佛教環境思想
【心靈環保】
5-1釋德傅:佛教環保觀:以證嚴上人思想為軸心5-2許木柱:慈濟環保誌工與正嚮心理發展
【環保誌工故事】
1.重生──蔡誌立的故事.
2.走齣生命的幽榖──李時展的故事.
3.珍愛生命 把握當下──石皓文的故事.
4.駝背挺直的老阿嬤──許金蓮的故事.
5.生命勇者──吳燕雪的故事.
6.微光-奇蹟中的智慧──簡焰坤的故事.
7.嚮希望齣發──吳三元的故事.
【感恩與迴響】
樓宇烈/北京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
彼德剋拉剋/英國牛津大學宗教人類學者
魏德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院長
許木柱/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林安梧/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所長
何日生/慈濟基金會發言人何日生/慈濟基金會發言人
《環境與宗教的對話》這個書名,讓我聯想到颱灣一些古老的廟宇,它們常常與當地的山林、河流、甚至海岸綫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會去探索宗教場所與自然環境之間,那種古老而深厚的羈絆。 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探討“宗教的倫理觀”如何能夠指導我們與自然互動。不同的宗教,其倫理體係韆差萬彆,但很多都包含著“慈悲”、“博愛”、“尊重生命”等普世價值。這些價值,是否能夠成為我們理解和處理環境問題的倫理基礎?這本書是否會嘗試從宗教倫理的角度,構建一種新的“生態倫理”框架? 我對於書中關於“宗教的儀式”與“環境的保護”之間的關係,感到特彆好奇。很多宗教儀式都伴隨著對自然的感應和饋贈,例如祈求豐收、感謝自然的恩賜。在現代社會,這些儀式是否還能承載其原有的生態意義?或者,在過度消費的背景下,這些儀式是否反而會成為一種對資源的消耗?這本書是否會探討如何創新和改造宗教儀式,使其與環保理念更加契閤? 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宗教的治愈力量”與“生態修復”的聯想。我們常常說,大自然具有治愈人心的力量。那麼,宗教在精神層麵上的慰藉和引導,是否也能與生態修復的過程相互促進?比如,一些宗教團體是否可以組織信徒參與到生態修復項目中,讓他們在勞動的過程中,重新體會人與自然的連接,並從中獲得精神的升華? 最後,我很好奇,這本書是否會探討“宗教的未來”與“環境的未來”之間的關係。在人類麵臨前所未有的環境挑戰的當下,宗教是否會因此發生演變?又或者,宗教的古老智慧,能否為我們應對未來的環境危機提供新的方嚮和啓示?這本書是否會提供一些關於宗教如何在未來,繼續扮演積極的、具有建設性的角色,以應對地球麵臨的挑戰的思考?
评分《環境與宗教的對話》這書名,初看到時就勾起瞭我不少好奇。颱灣這片土地,山海之間孕育著深厚的信仰文化,同時,隨著環境議題日益受到關注,我們也常常聽到有人在討論,宗教的力量能否為環境保護帶來新的啓示,或者反思過往宗教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我猜想,這本書大概會探討一些古老的宗教教義中,如何看待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比如佛教的慈悲觀,道教的“道法自然”,基督教的“萬物有靈”等等,是不是都能從中找到與現代環保理念相契閤的觀點。 再者,我個人對一些地方的傳統習俗與環境的關聯也很有興趣。颱灣有很多祭祀活動,像是普渡、進香等等,這些活動背後往往也承載著人與神明、祖先的約定,其中不乏對自然的敬畏。這本書會不會深入剖析這些習俗背後蘊含的生態智慧,或是指齣其中可能存在的對環境的壓力?比如說,過度的焚燒紙錢、燃放鞭炮,或是大量使用一次性供品,這些都是我們常能看到的環保盲點。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有建設性的思考,引導我們如何在保留傳統的同時,走嚮更永續的祭祀方式,那將非常有意義。 我特彆期待書中能齣現一些不同宗教間的對話。我們都知道,颱灣的宗教信仰非常多元,佛教、道教、基督教、一貫道,還有一些民間信仰,它們各自有不同的教義和實踐方式。如果這本書能邀請不同宗教的學者或實踐者,就環境議題進行一場思想的碰撞,或許能激發齣一些跨越宗派的閤作模式。例如,基督徒可能會強調上帝所創造的世界需要被守護,佛教徒則會關注眾生平等,包括自然界的生物,道教徒則信奉天人閤一。這些不同的視角匯聚在一起,或許能描繪齣一幅更豐富、更具操作性的環保行動藍圖。 另外,我一直覺得,很多宗教的教義,其精神內核往往都指嚮一種“少欲知足”的生活態度。現代社會的高消費、過度開發,很大程度上源於永無止境的欲望。如果宗教能適時地提醒人們,放下不必要的貪婪,迴歸簡樸的生活,那本身就是一種最根本的環保實踐。這本書會不會從這個角度切入,探討宗教如何在這種“內在的環保”方麵發揮作用?比如,鼓勵信徒進行生態友善的生活方式,減少浪費,甚至參與到社區的環保行動中,將宗教的實踐精神延伸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 最後,我很好奇這本書是否會探討一些具體的案例,來展示“環境與宗教對話”的實際成果。例如,有沒有一些宗教團體,他們是如何將環保理念融入到日常的宗教活動中?或者,有沒有一些宗教場所,他們本身就是環境保育的典範?比如,一些寺廟會積極推行素食,減少肉類消費對環境的影響;一些教會可能會組織信徒進行植樹造林活動;甚至,有些社區會結閤宗教力量,共同治理周邊的河流或山林。有這樣具體的實踐案例,纔能讓理論變得更加鮮活,也纔能給讀者提供更直接的參考和學習的榜樣。
评分讀到《環境與宗教的對話》這個書名,我的腦海裏立刻浮現齣宜蘭的幾處環保寺廟。那些寺廟不燒香、不放鞭炮,甚至推行素食,並且將寺廟周邊的環境維護得非常好,成為瞭當地一道獨特的風景綫。我猜想,這本書大概會深入剖析這些“綠色寺廟”背後的理念,以及它們是如何將傳統的宗教信仰與現代的環保意識巧妙地結閤起來的。 我很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探討不同宗教在看待“神聖性”與“自然界”的關係時,是否存在一些共通之處。畢竟,很多古老的宗教傳統都將自然視為神聖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都被賦予瞭特殊的意義。這種對自然的敬畏感,會不會是連接宗教與環保最直接的橋 गुंतवणूक?比如,一些原住民的信仰體係中,對土地和自然的崇拜,本身就蘊含著強烈的生態保護意識,這本書有沒有可能藉鑒這些 Indigenous Knowledge,來豐富我們對環境與宗教對話的理解? 此外,我一直覺得,宗教在社會層麵,往往扮演著一股強大的凝聚力和精神引導力量。當麵對全球性的環境危機時,宗教的力量能否被有效地整閤起來,形成一股推動變革的強大動力?這本書是否會提齣一些具體的策略,比如如何通過宗教組織的動員能力,來推廣環保教育,甚至影響政策的製定?我期待書中能有一些關於宗教如何超越自身界限,與環保NGO、政府部門、甚至科學界進行閤作的討論。 我對於書中關於“宗教教義如何被解讀”這一點非常感興趣。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古老的經文和教義,都需要在新的語境下被重新詮釋。對於環境議題,宗教經典中是否有被忽視或誤讀的部分?這本書是否會嘗試提供一種新的解讀視角,讓那些與環保看似無關的教義,重新煥發齣生機,並從中找到與保護地球相呼應的智慧?這會是一個非常有挑戰性但又極其重要的議題。 最後,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否會觸及到一些較為前衛的議題,比如“宗教與生態神學”的最新發展,或者是“後人類主義”背景下,宗教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技術對環境可能産生的影響。畢竟,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我們所麵臨的環境挑戰也日益復雜。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麵嚮未來的思考,幫助我們理解宗教在未來環境保護中將扮演的角色,那將是一本非常有前瞻性的著作。
评分《環境與宗教的對話》這個書名,讓我不禁聯想到颱灣一些社區信仰中心,它們常常是社區居民的精神寄托,也是社會聯係的重要紐帶。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探討,宗教組織如何利用其在社區的影響力,來推動環保意識的普及和環保行動的開展。 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涉及到“宗教的責任”這一議題。在麵對日益嚴峻的環境挑戰時,宗教界是否應該承擔起更大的責任?它們在教育信徒、倡導可持續生活方式、甚至在推動政策改變方麵,能夠扮演怎樣的角色?這本書會不會提齣一些關於宗教界如何更積極地介入環境議題的建議,例如,支持環保領域的科研,或是推動綠色能源的使用? 我個人很關心,不同宗教對於“大地母親”或“自然界”的尊嚴和價值,是如何看待的。例如,一些泛靈信仰可能認為萬物有靈,而一神教可能將自然視為上帝的創造物。這些不同的世界觀,又會如何影響信徒們對待環境的態度?這本書是否會深入分析這些不同宗教觀點的細微差異,以及它們在環保實踐中可能産生的不同影響? 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可持續的宗教實踐”的思考。比如,如何減少宗教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一些寺廟的建築風格、能源使用,甚至是食物的來源,是否都可以進行優化,使其更加環保?這本書會不會鼓勵宗教場所成為綠色建築的典範,推廣使用可再生能源,以及支持本地、有機、素食的食材? 最後,我很好奇,作者是否有將“全球性環境問題”與“地方性宗教實踐”聯係起來的思考。例如,全球氣候變化對颱灣本地的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以及颱灣的宗教界是如何應對這些地方性挑戰的。這本書是否會通過具體的案例,來展現宗教在應對全球環境危機時,其地方性實踐的重要性和獨特性?
评分《環境與宗教的對話》這個書名,讓我想到瞭小時候傢裏長輩們常說的,“敬天畏地”。那時候,雖然對“環保”這個詞還不熟悉,但老一輩人對山林、河流的敬畏之心,以及一些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農耕習俗,其實都蘊含著樸素的生態智慧。這本書會不會去挖掘這些被遺忘的傳統,並嘗試將它們與現代的環保理念進行對話? 我特彆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不同宗教對於“苦難”和“救贖”的理解,以及這些理解如何與環境問題掛鈎。比如,佛教講“無常”,佛教徒是否會因為認識到環境的破壞會導緻眾生遭受更大的苦難,而更加積極地投身環保?又比如,基督教講“上帝的創造”和“末日審判”,信徒們是否會因為對上帝的愛和對未來世界的憂慮,而更加努力地守護地球?這本書會不會去深入分析這些宗教情感的驅動力,以及它們在推動環保行動方麵的潛力? 再者,我個人一直對“儀式”在宗教與生活中的角色很感興趣。很多宗教儀式都與特定的時間和地點有關,而這些往往都與自然環境緊密相連。比如,春耕鞦收的祭祀,或是與水、火、土等元素相關的儀式。這本書會不會審視這些儀式的生態意義,甚至是提齣一些在現代社會中,如何創新和改造這些儀式,使其更加符閤環保的要求?例如,用更環保的方式替代一些傳統的祭祀用品,或是將儀式與社區的環保行動結閤起來? 我期待書中能夠帶來一些關於“精神貧瘠”與“物質豐裕”的對比思考。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極大豐富但精神層麵卻常常感到迷失的時代。過度消費、環境破壞,很大程度上源於一種內心的空虛。宗教,作為一種精神寄托,能否在這個層麵上發揮作用,引導人們迴歸內心的寜靜,減少不必要的物質追求?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宗教如何通過“精神的滋養”,來促成一種更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最後,我很好奇,這本書的作者是否有嘗試去采訪一些在基層默默實踐環保的宗教人士,或者是一些從傳統宗教中找到靈感,並開始投身環保事業的普通人。真實的故事往往比理論更有力量。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感人的案例,分享他們是如何在宗教信仰的指引下,剋服睏難,為環境保護做齣貢獻的,那一定會讓這本書更加貼近讀者,也更能激發讀者的共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