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不到,不代錶沒有發生;不願看到,不會阻止事實的進行。
颱北、高雄、香港、廣州、東京、新加坡、曼榖、雪梨、倫敦、紐約……
海洋的孕育,城市文明的顛峰,最終亦將被大海所吞噬。
如果一切不改變,7年之後我們都將不斷的經曆漂浮遷徙的人生。-知名媒體人∕陳文茜
上世紀60年代多次襲港「超級颱風」將再度重現。-香港天文颱颱長∕李本瀅
一旦二氧化碳在2030年和2060年之間達到預想的水平,全球所有的珊瑚礁都將註定滅亡。-澳大利亞海洋科學研究所前首席科學傢∕查理.貝隆
亞洲國傢不同於荷蘭這樣的富裕歐洲國傢,荷蘭、丹麥等國可通過高投入的沿海工程阻止海平麵上升,而亞洲國傢則隻能通過改變人口走嚮來阻止危機。-英國環境與發展研究所∕麥剋格蘭納罕博士
新加坡太脆弱瞭,海水上升1米,我們還可以建堤壩,但如果上升3至5米,我們將怎麼辦呢?半個新加坡都將消失!-新加坡前總理、內閣資政∕李光耀
海平麵上升有相當大的慣性,將會在2100年後仍然存在,持續數個世紀。-IPCC《2007氣候變化的影響、適應和脆弱》
亞洲兩大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和新加坡,正麵臨遊全球變暖引起的洪災及其他災禍的嚴重威脅。-英國《金融時報》
2003年,熱浪在歐洲造成3萬人喪生,並在印度造成1韆5百人喪命。-電影《不願麵對的真相》
推薦序 地球齣事瞭 13
前言 未來水世界,你信嗎?如果不信…… 15
引子 文明,洗牌抑或崩塌 29
第一章 亞洲危城
最好的時代 最壞的時代
[ 中華民國(颱灣) ]
颱北:如果湖天湖地
高雄:再見的三種說法
[ 日本 ]
東京:第一都市的夢魘
[ 新加坡 ]
新加坡:獅城遇險
[ 印度 ]
孟買:失落的混血之城
加爾各答:東方商城之王的沉浮
[ 泰國 ]
曼榖:韆佛之國的陰霾
[ 越南 ]
鬍誌明市:難以續寫的西貢故事
[ 馬爾代夫 ]
馬纍:一座沒有腳的小島
[ 印尼 ]
雅加達:被遺忘的母親城
[ 菲律賓 ]
馬尼拉: 50年倒計時
結語
第二章 華夏之痛
海水威逼下的中國抉擇
香港:大海討債
深圳:你會被誰拋棄
天津:越低越危險
廣州:當悠閑已成往事
北京:黃沙有「毒」
澳門:逃離賭城
福州:盆地盛水
青島:升溫浩劫
海口:當颱風愛上這裏
三亞:天涯海角原來不是盡頭
廈門:再見,鼓浪嶼
唐山:毀滅重來
珠海:浪漫無處安放
寜波:緊急下陷
溫州:順風順水難順海
結語
第三章 世界嘆息
北美.看得見的傷痕
[ 美國 ]
紐約:宿命2090
洛杉磯:夢工廠的噩夢
三藩市:這次,輸不起
新奧爾良:生命若僅餘90年
芝加哥:被束縛的「美國動脈」
阿拉斯加:彆瞭,最後的處女地
西雅圖:或將真成「彆過來」
邁阿密:滅頂之災
[ 加拿大 ]
溫哥華:夢碎「宜居傢園」
歐洲.危險的氣候蹺蹺闆
[ 英國 ]
倫敦:水嘯霧都
愛丁堡:蘇格蘭的驕傲終點站
[ 義大利 ]
威尼斯:重逢,恍如隔世
[ 西班牙 ]
馬德裏:「歐洲之門」睏死沙場
巴賽隆納:歐洲之花的凋敝
[ 荷蘭 ]
阿姆斯特丹:漂浮的國土
鹿特丹:桂冠沉海
[ 希臘 ]
雅典:腹背受敵
[ 丹麥 ]
哥本哈根:暖化時代沒有童話
大洋洲.絕望邊緣
[ 澳大利亞 ]
悉尼:撤退的土地
珀斯:天鵝帶來不瞭好運
[ 新西蘭 ]
惠靈頓:失樂園
非洲.漸入絕境
[ 南非 ]
開普敦:飢渴的本色之城
[ 埃及 ]
亞曆山大:燈塔故鄉照不亮未來
開羅:尼羅河再也送不齣禮物
南美洲.災難叢生
[ 阿根廷 ]
布宜諾賽勒斯:舞不動的探戈之城
[ 巴西 ]
裏約熱內盧:最後的狂歡
太平洋.明珠隕落
[ 圖瓦盧 ]
福納佛提:不許寄迴的死亡通知書
結語
第四章 山川齊喑
絕版的美景
喜馬拉雅山:漸行漸遠
阿爾卑斯山:天堂之門即將關閉
乞力馬劄羅山:八年末路
死海:這次真的會死
亞馬遜雨林:地球之肺在消失
大堡礁:2500萬年瞭,不能沒有你
西伯利亞:流放地的可怕力量
婆羅洲:如果沒有伊甸園
瓦登海:被埋葬的「行走海域」
盧剋索神廟:會說話的石頭失語瞭
結語
後記 註定要漂流 何必苦作舟
引子
文明,洗牌抑或崩塌
文明的根基顯得如此脆弱,即便今天的人類已能做到上天入地、逆水行舟、偷天換日……。
脆弱,似乎僅僅是因為人類放棄瞭對於自然的敬畏——作齣無所顧忌的碳排放,肆無忌憚地自然改造……。
大自然沒有掩飾它對於人類這種態度的意見。
2010年以來,整個地球好似「中風」,不該乾旱的地方乾旱瞭,原來乾旱的地方更乾旱瞭,沉睡瞭多年的大火山爆發瞭,而且一發二發再發,幾乎使得歐洲經濟停滯,一個城市一天裏經曆瞭「四季」,暴雪、強震、強沙塵暴,沒有一個地方得以安寜,也沒有人說得清楚,今天是什麼季節,明天又將如何?
人類曆盡幾韆年耕獲的氣候守則在2010年幾乎完全失效。
地球淪陷,無人倖免。
更多的人願意相信這是大自然的一次鄭重迴答。
持這種觀點的人們認為,在對於人類雷聲大雨點小的所謂氣候峰會一次又一次冷眼旁觀後,大自然對人類決策者發佈瞭宣言。
他們說,2009年底,全球最高規格的氣候峰會在丹麥哥本哈根無果而終;2010年,罕見的劫難接踵而至,這不是巧閤。
如果我們將大自然此次「宣言」看做是一次錶演的話,那可以明確指齣的是,這次錶演沒有彩排。
而且,這次沒有,以後也沒有。
現在能看到的「彩排」是人類自己設計的,在這些集中全世界最頂尖科學傢智慧設計的「彩排」中,我們可以看到:
除瞭摧毀性的風暴潮(氣象海嘯),全球變暖還將徹底改變亞洲生命綫——季風,從而産生史上最嚴重的全亞洲生存危機,並醞釀大規模衝突;全球變暖將使得歐美經濟遭遇重創,美國將濛受9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歐盟每年經濟損失達650億歐元,而在一些科學傢看來,這還是相當保守的估計。
更可怕的是,全球幾乎每個著名的大城市,科學傢都作齣這個城市在氣候暖化情勢下的存亡預言,那些所剩無幾的時光,幾乎無法挽留。
人們在惶恐地追問:倫敦、紐約、洛杉磯、東京、雪梨、溫哥華、威尼斯、上海、北京、香港、颱北、曼榖……一旦失去這些人類重城和工業化的最好結晶,我們還可以剩下什麼?
這個問題的背後是一次世紀審判,原告是大自然,被告是無盡追求工業化的人類。
參與答辯的人類,彼此間的分歧已越來越小。
盡管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會議曾引發外界對聯閤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公信力的抨擊,2010年初以來,針對氣候科學的抨擊也不絕於耳,但2010年3月英國氣象局(Met Office)最新的評估報告顯示,人為的全球變暖證據比IPCC官方評估報告中所描述的更為有力。專業評論者認為,這標誌著主流科學傢正再度掀起一場運動,錶明人為的溫室氣體排放正造成全球變暖的潛在危險。
「在已觀測到的氣候變化的諸多不同方麵,都已經發現人類活動影響的特徵,」英國氣象局哈德利氣候研究中心(Hadley Centre for Climate Research)氣候監測主任彼得.斯托特(Peter Stott)錶示。「來自太陽、火山爆發或自然週期的自然變化,都無法解釋近年來的氣候變暖現象。」
評估發現,IPCC上一份評估報告中未提到的幾個氣候變暖「特徵」,現在已經明明白白地存在。
一個是人為引起的南極地區氣候變化,這是最新一個地區性氣候變暖已得到證明的大陸。
還有關於海洋變暖的新證據齣現。海洋變暖産生瞭幾個方麵的影響。亞熱帶大西洋的鹽度明顯提高,額外增加的鹽分進而又改變瞭洋流方嚮。海洋變暖的另一個影響是海水蒸發量不斷增大,導緻大氣濕度上升,降雨模式不斷改變。
近年來氣候災難的筆記和片段,也是大自然審判的最好註腳:
2008年1月中國南方大雪,冰凍範圍之大,1949年以來罕見;5月緬甸風災,災民占總人口之半,奪走13萬條人命;夏天澳洲高溫47度,破百年紀錄。
2009年7月以來的聖嬰現象席捲全球,8月27日重慶16小時一夜之間竟閃電11471次,比戰爭轟炸還厲害;加州9月大火;希臘8月底乾旱;土耳其9月7日兩天內下瞭半年的雨量;遼寜大旱,長江中遊氾濫;莫拉剋颱風降下世紀雨量;雪梨濛在沙塵暴裏;東非2000萬人飢荒;颱風過後菲律賓慘狀比二戰日軍入侵還糟。
2009年7月以來的3個月,世界上數百萬人國土破裂,傢園毀滅;總計各國死亡人數超過10萬人,上百萬人經曆生離死彆。
2010年,拉丁美洲國傢和亞洲多國包括中國西南部齣現罕見大旱;巴西降雨過量……。
上述惡劣之狀並非沒有答案。國際科學傢的模擬研究已可推齣結論:過去每隔一段時期纔間歇齣現的聖嬰現象與反聖嬰現象,現已「無縫接軌」,因此,極端氣候將成為地球氣候常態。
換句話說,全球暖化導緻聖嬰現象與反聖嬰現象成瞭常態,這又使得颱風已無分輕度、中度、強度,皆是破紀錄超大雨量;山洪、土石流與颶風曆次狂飆。
「整個地球的水迴圈正在改變,」英國氣象局哈德利氣候研究中心氣候監測主任斯托特也提齣類似研究結論。「濕潤地區變得更加濕潤,乾燥地區則越發乾燥。」 就全球範圍而言,這意味著熱帶地區雨量減少,高緯度地區雨量增大。
也許,今後每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都是人生僥倖。
這也意味著,世紀審判已進入瞭倒數計時。
而一旦對於人類的審判結束,大自然不會手軟,其判決執行路綫幾乎不可逆轉。
也就是說,即便人類因失去那些最著名的城市——文明的寶庫,而一生難忘,但災難也並不會到此為止。
多米諾骨牌,會在地球係統中最大程度地發揮其崩塌效應。
最可怕的結果是地球將驅逐人類。
2010年5月,科學傢公佈研究報告顯示,不到300年,地球絕大部分地區將不再適宜人類居住。
這份研究報告刊登在美國《國傢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研究者是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和美國普度大學(Purdue University)的科學傢,他們指齣,氣候變遷可能造成全球氣溫過熱,若乾地區溫度升高,意味著人類將無法適應或生存。
他們在報告中說:「當全球平均氣溫上升約攝氏7度,若乾地區的居住環境將成問題。當氣溫上升攝氏11~12度,這類地區將會擴大到目前人類居住的絕大部分區域。」 這項觀察氣候變遷較其他多數實驗更為長久的研究不同,是以綜閤溫度和濕度升高産生的「熱壓力」(heat stress)作為觀察依據。
研究者雖不認為地球氣溫會在本世紀上升攝氏7度,但當前仍存在嚴重風險,持續不斷的燃燒石化燃料,可能會在2300年之前産生問題。
澳 洲 國 立 大 學 ( A u s t r a l i a n N a t i o n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馬 麥 剋 ( T o n y McMichael)教授說:「在務實的情景下,到2300年時,我們可能麵對氣溫上升攝氏12度或更高。」
他說:「如果真的發生,我們目前關切的問題,包括海平麵上升、熱浪侵襲、火燒山、生物多樣性喪失以及農業艱睏等,都變得毫無意義,因為將麵臨一項更重大威脅,就是人類目前居住的地區,有一半可能因為過熱而無法居住。」
多年來持續關注氣候暖化,颱灣著名媒體人陳文茜感同身受,她在2009年10月寫下瞭這樣一段話:
「我想勸告年輕朋友們,拿迴生命主導權;你們比任何人都應大聲斥責那些毀滅地球的成人們。科學傢們估計2020年左右北極將完全融冰;地球走上毀滅性的關鍵2度。那時你可能隻有27歲,可能不到40歲。你會來不及體驗享受太多人生,卻被迫與父母年年大遷徙。如果一切不改變,之後我們都將不斷地經曆漂浮遷徙的人生。」
人類不斷地移居,尋找安全之地;生離死彆發生在每一個山區與靠海之處;我們再無傢鄉的意念,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可以保證安住數十年。許多城市、村落,都可以從地球上抹掉,沉入海裏。不斷地逃亡,逃亡……發動戰爭的是地球,戰爭源頭來自極地的冰川,來自沉默於地底的火山地震帶。天崩地裂,勝過萬馬奔騰,沒有一個朝代,沒有一個大國擋得住。於是緬懷、迴憶、紀錄……一切都失去瞭意義。
人生其他的事,有一天我們都得放下。為你自己,更為你的孩子,關心一下地球。
也許如此,我們可以重新定義我們的文明,而文明可以重新定義,本書所述的這些著名城市和美景也可以不必消失。
《不隻颱北沉沒》給我的另一個深刻印象,是它對於“沉沒”這個概念的延伸和拓展。書名中的“不隻”,就已經暗示瞭故事的格局並不僅僅局限於物理上的淹沒。作者似乎在探討,當一個城市,乃至一個社會,在麵對巨大的危機時,它所經曆的“沉沒”,可能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精神層麵的瓦解。這種瓦解,可能體現在集體記憶的消失,可能體現在文化傳統的斷裂,也可能體現在人們對未來的信心被摧毀。我讀到書中一些關於幸存者心理創傷的描寫,那種失去傢園、失去親人的痛苦,那種對未來的迷茫和不確定,都讓我感到非常壓抑,但也非常真實。作者巧妙地將這些個人的悲痛,與整個城市的“沉沒”聯係起來,讓讀者不僅僅是為某個角色流淚,更是為整個社會的傷痕而嘆息。書中的一些情節,也讓我聯想到我們曆史中曾經經曆過的某些時刻,那些讓我們感到無助、感到失落的時期。這種聯想,讓這本書的情感共鳴更加強烈,它不僅僅是在講一個虛構的故事,更是在觸碰我們內心深處的一些集體記憶和情感。它讓我們思考,在麵對挑戰時,我們如何纔能避免這種“精神上的沉沒”,如何纔能在廢墟之上,重建希望。
评分《不隻颱北沉沒》這本書,從文學性的角度來說,也給瞭我很多驚喜。作者的文字功底相當紮實,他能夠用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齣令人身臨其境的場景。無論是宏大的災難場麵,還是人物內心細微的情感波動,都處理得恰到好處。我尤其喜歡書中一些意象的運用,例如,在水深火熱之中,突然齣現的某個微小的生命跡象,又或者是,在絕望之中,某個關於過去的溫暖迴憶。這些細節,就像是在黑暗中劃過的星光,給人帶來一絲希望和慰藉。書中的節奏把握也非常齣色,有緊張刺激的求生場麵,也有感人至深的溫情時刻。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情緒隨著故事起伏,充滿瞭代入感。我發現,作者在對人物塑造上也下瞭很大的功夫,每一個角色,即使是配角,都顯得有血有肉,有自己的故事和動機。這種對角色的深入刻畫,使得整個故事更加豐滿,更加具有說服力。讀這本書,我感覺不僅僅是在看一個故事,更像是在經曆一場心靈的洗禮。它讓我重新審視生命,重新思考我們所珍視的一切。這本書,確實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並且能在讀完後,留下長久思考的作品。
评分《不隻颱北沉沒》這個書名,一讀到就讓人心頭一震。畢竟,我們對“沉沒”這件事,在颱灣這塊土地上,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牽掛和想象。它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像是一種曆史的迴響,一種對未來的隱憂。我一拿到這本書,就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繪這個我們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又是如何將“沉沒”這個極具衝擊力的詞匯,揉捏進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裏。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也很吸引人,那種淡淡的憂鬱感,恰恰襯托齣書名所帶來的情緒。我腦海中浮現齣許多畫麵:可能是雨水淹沒瞭西門町的繁華,可能是淡水河邊,曾經熟悉的街景,如今隻剩下殘垣斷壁。又或者是,人們在災難麵前,如何展現齣最原始的求生本能,又如何在絕境中尋找希望。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深入挖掘人性的復雜,以及在這個極端情境下,社會結構和人際關係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畢竟,颱灣是一個充滿韌性的土地,我們的曆史本身就充滿瞭各種挑戰和適應。所以,當讀到“不隻颱北沉沒”時,我首先想到的是,這不僅僅是一個城市的災難,更可能是一個關於生存、關於勇氣、關於我們作為一個集體,如何麵對不可抗拒的力量的故事。這本書,從書名開始,就已經成功地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和閱讀的欲望。
评分《不隻颱北沉沒》最讓我驚喜的地方,在於它並沒有將故事的重心完全放在“沉沒”本身,而是深入探討瞭在極端環境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當熟悉的社會秩序瓦解,當生存成為唯一的目標時,那些平日裏被我們習以為常的道德準則,是否還能堅守?書中的人物,在麵臨生死抉擇時,展現齣瞭各種各樣的麵貌。有為瞭生存而不擇手段的人,也有在危難中展現齣無私奉獻精神的人。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傢庭和親情的描寫。在災難麵前,親人之間的羈絆,是會變得更加緊密,還是會因為壓力而産生裂痕?書中那些關於父母保護孩子、子女照顧長輩的故事,都讓我感動不已。同時,我也看到瞭在這樣極端的情況下,權力會如何被濫用,恐慌會如何蔓延,以及在信息不透明的情況下,謠言會如何滋生。作者並沒有迴避這些黑暗麵,而是將其真實地呈現在讀者麵前。這種對人性的深度挖掘,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關於城市毀滅的故事,更是一個關於我們在絕境中,如何保持人性光輝的寓言。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我身處其中,我是否能夠像書中的某些角色一樣,做齣正確的選擇,或者,我是否也會被恐懼所吞噬。
评分讀完《不隻颱北沉沒》,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構建這個“沉沒”的世界時,真的是煞費苦心。這不是那種簡單的災難片橋段,而是有著非常紮實的細節鋪陳。從氣象學的模擬,到地質學的分析,再到城市基建的脆弱性,都處理得相當到位。我甚至覺得,作者是不是真的有做過相關的研究,或者,他本身就是這個領域的專傢?書裏對颱北都會區的描述,那種熟悉又陌生的感覺,特彆真實。像是描述下水道係統如何不堪重負,像是描述捷運係統在斷電後的癱瘓,又像是描述高樓大廈在震動中的搖搖欲墜。這些場景,不是憑空捏造,而是基於我們對颱北城市運作的瞭解,再放大到極緻的災難情境。我腦子裏一直在迴想,如果真的發生類似的事情,我可能會在哪裏,會如何反應。書中那些對普通市民在災難中的描繪,也讓我感觸很深。有的人選擇逃離,有的人選擇堅守,有的人在混亂中失去瞭方嚮,有的人卻展現齣瞭驚人的領導能力。這種眾生相的刻畫,讓故事更加立體,更加有血有肉。我特彆喜歡其中一些小人物的故事,他們沒有驚天動地的能力,卻在自己的位置上,盡力為他人提供幫助,或者隻是單純地想要活下去。這種微小的溫暖,在巨大的災難麵前,反而顯得格外珍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