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創造歷史

氣候創造歷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大自然的氣候,創造了人類歷史。

人類的起源、演化,與氣候脫離不了關係。
氣候週期性變化不僅影響了人類遷徙,
也開啟了許多民族和地方的征服旅程,
人類命運驟變。
從小冰川期的大饑荒開始,
中世紀溫暖期的貪婪征服,
人類的繁衍、滅絕、融合,
到新世界與其他地區的全球變遷,
說明了氣候確實能創造歷史。

  《氣候創造歷史》一書格局宏大,
  說理清晰,鞭辟入裡,
  多有作者深入觀察與研究後的肺腑之言,
  是了解氣候如何創造人類歷史的重要著作。

  人類從何處來?
  被稱為「民族」的個別繁衍族群的起源是什麼?
  人類如何學習說話?人類如何從「露西」演化成現代的智人?
  一切要從氣候說起。

  《氣候創造歷史》認為,氣候變遷目前已是21世紀社會最關注的問題。許多國家政府認同全球暖化為人類造成的假說為確定事實,並採取各種措施,尋求可取代化石燃料的能源。事實上,這種想法源於錯誤的科學理論,由環保行動人士擁護,再藉由「氣候變遷跨政府委員會」散播,最後被「核能遊說團體」和其他機會主義者當做牟利的工具,包括義大利的黑手黨在內。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曾想指定分派碳排放量降低額度,中國代表團成員認為這是「帝國主義的陰謀」,意圖阻撓開發中國家的工業進步。美國國家科學院前主席弗瑞德瑞克.謝伊茲(Frederick Seitz)發起「俄勒岡請願行動」,有2500多名科學家連署,對美國政府提出警告,說明這個假說的科學基礎有待商榷。時間更近一點,倫敦皇家學會也曾經指出,該會在科學上不負責執行氣候變遷的長期預測。

  《氣候創造歷史》作者許靖華院士多年來研究地球歷史上的氣候變遷。他曾任國際地質學聯盟的國際地質與生物地球計畫委員會主持人,以及歐洲科學基金會召開的第一屆氣候變遷科學研討會召集人。在此次研討會中,ICPP總科學家提出科學數據,藉由1975年之前的數據,證明IPCC針對人類造成氣候變遷所提出的電腦研究預測並不正確。

  許靖華院士與裴瑞(Charles Perry)通過《氣候創造歷史》,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目前的全球暖化多半是太陽輻射增加的結果,此理論首先發表於Proceedings of the 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但遭到傳播媒體忽視。後來應Orell Fuessli的邀請出版了《氣候創造歷史》的德文譯本Klima und Geschichte,但歷經一百多次努力,本書的英文原稿仍然未能在英語國家發行。但由於21世紀最初10年的氣象紀錄印證了許博士的全球冷化預測,本書的英文原稿也即將於美國發行。《氣候創造歷史》的中文譯本問世,許靖華院士完全沒有更動原文,但附加一篇後記,說明近十年來的科學進展已驗證他的科學結論。另外也增加一篇附錄,說明作者本身透過綠色改革工業文藝復興,來拯救歐元的計畫。

作者簡介

許靖華 博士(Prof. Dr. Kenneth J. Hsu)

  出生於中國,就讀於南京大學,1953年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UCLA)取得博士學位。畢業後任職於Shell Development Co.(1953-63年),又在美國任教一段時間(1963-67年),其後應聘轉往瑞士蘇黎世瑞士聯邦技術學院(ETH)擔任實驗地質學主任。

  許博士為地球科學革命的先鋒。他在加州海岸山脈的工作為太平洋板塊潛沒至北美洲下方提供十分重要的證據,並構成板塊構造理論的基礎。他發現了地中海以往曾是沙漠,使地質學的基本哲學大幅改觀,認為留存在地球歷史中的標記是災難性的巨變,而非緩慢而漸進的改變。他提出彗星撞擊導致地球生物大規模滅絕的證據,促使學界重新審視達爾文的物競天擇學說。大隕石從天而降,擊中地球時,所有生物均身受其害,即使是favored race,在掙扎求生中也難以倖存。許博士退休後應用其科學知識,解決社會的能源、水與環境問題。他創立Lazarus Oil Ltd.(英國)、「風水」水技術公司(列支敦斯登)、許靖華IHC科技公司(北京)以及Tarim資源回收公司(英國),並提出及獲得多項採礦、石油與水技術之相關專利。

  許博士為當今最知名的地質學家,曾獲得歐洲及北美地區地球科學界的最高榮譽Wollaston獎章和Penrose獎章。另外他還獲得南京大學的科學榮譽博士學位,並獲選為中央研究院、美國國家科學院、第三世界科學院等研究機構院士,並擔任中央研究院、倫敦大學學院以及多所大學院校的榮譽教授。

  許博士對變遷中的地球氣候擁有深刻的瞭解,並與裴瑞(Charles Perry)一同著作,將週期性的太陽變化與氣候變遷聯結起來,進而影響人類的文明史。許博士曾獲瑞士出版社Orelli Fueslli邀請,於1999年出版本書的德文譯本。由於21世紀最初10年的氣象紀錄印證了許博士的全球冷化預測,因此本書的英文原稿也即將於美國發行。

譯者簡介

甘錫安

  曾任Discovery頻道、旅遊生活頻道與資訊雜誌特約編譯,現仍定期為「科學人」翻譯。書籍譯作包括《愛因斯坦1905》、《樂觀是一種選擇》等。興趣廣泛,刻正積極拓展翻譯領域,希望未來能成為「多功能譯人」。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關於本書:將繪畫風格融入寫作
前言

第一章 小冰川期的大饑荒
大鬼湖中的沙塵∕明朝的覆亡∕小冰川期∕中國既有大旱又遇嚴寒∕饑荒、農民叛亂和小冰川期

第二章 別怪匈奴,禍首是氣候
三國演義∕他們為什麼不回去?∕找個有陽光的地方∕來到「十分之一之地」的拓荒者∕遷徙時代

第三章 中世紀溫暖期的貪婪征服
阿拉伯沙漠的綠化∕中亞的綠化∕夏日最後的玫瑰∕來到處女地的先鋒∕北方來的蝗蟲群∕飢餓與貪婪

第四章 亞利安人原來是北歐人
亞利安的家鄉∕好政治,壞科學∕壞政治,好科學∕庫爾干迷思與謬誤的庫爾干至上意識型態∕謬誤的庫爾干至上思想∕印歐人、亞利安人是北歐人

第五章 從尼安德塔人到亞利安人
個別繁衍族群∕滅絕還是融合?∕到達新世界的移民∕來到中國的入侵者∕一個世界,多種民族,單一語言∕擴散與基礎∕尼安德塔人、克羅馬儂人和亞利安人

第六章 離開寒冷的北方
四千年前沒有阿爾卑斯山冰川∕撒哈拉的大湖∕青銅器時代文明的衰敗∕湖上居民失去的家園∕塔克拉馬干沙漠的木乃伊∕北方人∕全球冷化終結「氣候最適期」

第七章 氣候變化的循環
希臘黑暗時代氣候變遷的歷史證據∕希臘黑暗時代氣候變遷的科學證據∕甕棺墓地人、多里安人入侵與寒冷時期的海上民族∕溫暖時期的希臘人、羅馬人和塞爾特人∕希臘羅馬的征服時代∕氣候與中國歷史的循環∕氣候創造歷史

第八章 新世界與其他地區的全球變遷
被捨棄的阿納薩齊懸崖住所∕失落的馬雅城市∕印加帝國的合併∕新世界、新型態∕歐亞及美洲之外區域∕源於氣候的歷史週期性

第九章 氣候創造歷史?
環境決定論∕征服時代∕詛咒∕人類命運的驟變∕氣候確實能創造歷史

第十章 蓋亞與它的溫室
我們的時代本來就是悲劇的時代∕世界不會改變是一個錯誤的∕達爾文的錯誤∕地球是活的,還好有蓋亞∕地球仍健在都是蓋亞的功勞∕蓋亞的「怪異吸引子」∕時間與機會

第十一章 太陽與氣候
太陽的關聯∕太陽黑子極小期∕共振與差頻∕太陽神

第十二章 氣候學的意識型態、宗教與政治
溫室暖化還是溫室冷化?∕核能電廠和氣候變遷∕碎形幾何∕恐怖情境∕氣候、經濟與政治∕地球之死∕拯救世界的水三極體

後記
附錄 通過綠色改革工業文藝復興來拯救歐元

圖書序言

第一章 小冰河期的大饑荒

台灣某座湖中黑色泥土裡兩道白色的沙塵,促使我開始研究過去的氣候。上面一道的年代是16-17世紀,來自曾經是中國穀倉的黃土盆地。當時遠東地區寒冷乾旱,飢餓的農民朝北京蜂湧而至。當時在歐洲正值小冰河期,阿爾卑斯山冰河向前推進,歐洲北部夏季潮濕,冬季非常寒冷。各地農作物欠收,華倫斯坦的鐵騎蹂躪歐洲中部。這是一段極為艱苦的饑荒時期。

大鬼湖中的沙塵

我進大學時本來想念歷史,但因為父親要我學比較有用的科目而改變主意。因此我讀了自然科學,但一直對歷史很有興趣。成年之後,我因為工作的關係經常出差,手邊一定會帶一兩本造訪過的國家的歷史書籍,另外我也經常讀歷史小說當作消遣。我對成為歷史學者已經不抱希望,但命運將改變這一切。我退休後來到台灣,在因緣際會之下,我竟然找到了專業和業餘興趣之間的關聯。

1948年我從上海前往美國,那時候我從來沒有到過台灣。我們這些年輕學生不是共產黨員,就是共產主義的支持者。毛澤東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後,我們都想為人民服務,但我回不了中國。當時韓戰已經爆發,正值所謂的「麥卡錫時代」。我們這些敵對外國人可能會協助中國製造原子彈,不能允許我們離開美國。我們的確也不可能回去,因為美國總統頒佈行政命令,規定不准發給來自中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出境許可。韓戰停戰之後,我才得以回到中國,但為時已晚,我已經在美國定居了。

我第一次回去的機會是1977年文化大革命之後,後來我每年夏天都回中國。我在台灣的朋友也很想跟我碰面,但我都拒絕了,因為我不想跟蔣介石的追隨者扯上關係。1989年天安門事件之後,我的想法開始改變,不想再為腐敗的政府服務。我加入一群志同道合的海外華人,將我們的愛國心投注在為台灣的華人服務。

我寫信給在台灣的朋友,說我要去台灣。他知道我在史前氣候學方面有相當經驗,安排我擔任台灣全球氣候變遷計畫的技術顧問。我於1994年7月來到台灣,準備前往台灣大學就任新工作。不過,我不需要負責教學或研究工作,我的職責只是跟研究人員討論,給他們一些想法。

我的女老闆是位史前植物學家。她研究沉積物成分中的花粉,探討台灣的氣候變遷。不過,研究成果的精確程度受到研究方法本身特性的限制。沉積岩分析可解析的最小時間單位只能達到十萬年或一萬年。因此,史前植物學家只能看到持續這麼長時間的重大變化。她知道我們以紋泥(也就是湖中每年的沉積層)當作氣候的編年史時,就向我們尋求協助。她一位學生研究的正是湖內沉積物,或許我可以提供一些意見給他。

他來找我,給我看了大鬼湖的鑽心樣本照片,跟我說:
「高雄一所大學的陳教授給了我們這些鑽心。他負責分析地質化學成分,我負責研究沉積物。」

我看了照片,鑽心看來沒什麼不尋常。這座湖位於海拔兩千公尺以上,沉積物主要是黑泥,成分是來自周圍森林的岩屑和植物碎片。不過真正吸引我注意的東西,是裡面有兩層薄薄的沉積物,看起來相當顯眼,因為這兩層沉積物不是黑色,而是接近雪白的白色。

我問道:「這是什麼?」
他說:「我不知道,陳教授叫它『兩道白帶』。」

「它為什麼是白色的?」
「不知道,劉教授研究過黑泥中的花粉。黑泥來自森林,但白帶裡面沒有花粉。」
「不是從森林裡來的,會是從哪來的?」
「不知道,陳教授說是從外地來的。」
「他這麼說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這不是台灣本地的東西,而是從大陸來的。」
「它怎麼跑到這麼高的湖裡?走上來的嗎?」
「當然不是,它必須先越過台灣海峽。」
「它是游泳過來的嗎?」
「當然不可能,即使游泳過來的,也不可能從海邊走上來。」
「那麼它是飛過來的囉?」

這位年輕人猶豫了一下,回答道:
「不知道,可能是這樣。」
「那它是怎麼飛的?」
「應該是風吹過來的。」
「什麼樣的沉積物會被吹過來?」
「是風吹沙嗎?」這位學生總算想到了。
「你有沒有聽過『黃土』這種東西?」
「聽過,黃土是中國北部黃土高原的沉積物。」

「這種白色沉積物可能是黃土。你應該進行一下分析,告訴我這兩道白帶的成分是不是黃土。你應該知道,黃土顆粒是均勻的石英與長石角形細粒,平均直徑大約是十微米。」

圖書試讀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