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物魅影:瞭解日常生活中的有毒物質(改版)

毒物魅影:瞭解日常生活中的有毒物質(改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hn Timbrell
圖書標籤:
  • 毒物學
  • 健康
  • 安全
  • 傢居
  • 環境
  • 化學
  • 預防
  • 中毒
  • 科普
  • 生活常識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化學物無所不在,毒蹤到底身藏何處?
  一則則毒物新聞每天輪番上演,你是否正為「毒物恐懼癥」所苦?

  也許你從來不知道蘋果籽裏含有氫化物!
  不瞭解過動兒為什麼和日常用品中的化學物有關?
  也許你有疑問天然的是不是最好、有機食品是否真的健康?
  也很好奇偵探小說中下毒者的毒物玄機!

  毒物學傢約翰.廷布瑞從食品添加物、傢庭用品、殺蟲劑、謀殺毒物、職業災害到恐怖攻擊,從不同層麵一一探索化學物的毒物知識。它探索瞭促使化學製品産生毒素的原因,不同的狀況和劑量如何讓原本具有療效的藥物瞬間變成緻命殺手,讓我們看到並非每一種人工製品都有危險性,也並非天然物就絕對安全。韆麵人毒蠻牛保力達B事件,造成1人死4人重傷,使大眾陷入氰化物中毒的恐慌中,但蘋果籽裏其實就含有氫化物,為何吃瞭卻不會緻死?真正的關鍵就在於暴露氰化物的量、接觸方式及接觸時間長短!
 
  作者強調毒物是自然界的一部份,唯有瞭解它的科學屬性,我們纔可能評估齣它的真實風險,纔能正確判讀專傢學者對於毒物新聞的看法與解釋,真正化險為夷地與毒物和睦共處。「瞭解」,便是最佳的解毒良方!

作者簡介

約翰.亭布瑞(John Timbrell)

  倫敦國王學院藥學係的生化毒物學教授。他擁有三十多年的毒物學教學經驗,發錶過一百三十餘篇文章及研究論文;著作包括《毒物學入門》(Introduction to Toxicology)及《生物化學毒物學原理》(Principles of Biochemical Toxicology),這兩本專業用書已普及各個國傢,廣為世界各地教授及學生使用。

譯者簡介

莊勝雄

  文化大學英文係畢,颱灣省屏東縣人,現服務於報社編輯組,主要譯作有:《時間萬歲》(天下文化)、《緻癌基因之謎》(商周)、《分子博覽會》(商周)、《100件人人都該會的事》(大雅)等。

迷霧森林的低語:一部關於現代生存智慧的指南 內容提要: 本書並非聚焦於日常生活中那些顯而易見的化學物質或環境汙染物,而是深入探索一個更為微妙、更具社會學和心理學維度的“毒性”概念。它是一部關於如何在信息洪流、社會壓力和復雜人際關係中保持心智健康與獨立判斷的深度剖析。我們將目光投嚮那些潛藏在光鮮外錶之下的精神腐蝕劑、認知陷阱以及結構性的“毒素”。 第一部分:心智的沙塵暴——信息過載與認知失調 在數字時代的急速擴張中,我們被前所未有地置於信息的海洋裏。然而,這種“豐裕”往往伴隨著一種深刻的匱乏——對清晰、真實、具有深度思考的缺乏。本書的開篇將聚焦於“信息毒素”的隱蔽性。 1. 過濾氣泡的蠶食: 探討算法如何通過精準推送,將我們的世界觀固化在一個日益狹窄的“舒適區”內。我們分析這種機製如何扼殺批判性思維的萌芽,使人對外來觀點的免疫力下降。這不僅僅是信息獲取的問題,更是認知彈性的衰退。我們將深入研究“迴音室效應”在社會群體極化中的作用,揭示其如何無聲無息地削弱我們理解復雜性的能力。 2. “注意力經濟”的掠奪者: 本章分析那些以攫取和維持人類注意力為核心商業模式的機製。我們考察社交媒體、碎片化內容以及無休止的通知係統如何係統性地重塑我們的大腦處理信息的方式,導緻專注力下降、深度閱讀能力退化,以及一種持續的、低強度的焦慮感。這種持續的“分心狀態”本身就是一種對心智資源的慢性剝奪。 3. 敘事權力的扭麯: 現代社會中,對事件的“定性”比事件本身更為重要。本書將剖析精心構建的敘事如何被用作社會控製和市場營銷的工具。我們不討論具體的政治事件,而是側重於分析敘事結構本身——如何利用情感觸發點、選擇性遺忘和簡化模型來引導公眾情緒,從而形成一種難以察覺的“集體認知順從”。 第二部分:人際關係中的隱形束縛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本應是滋養與支持的來源,但在復雜社會結構下,它們也可能成為壓抑和消耗的根源。本書的第二部分將探討人際關係中那些非物理的“毒害”模式。 1. 邊界感的溶解: 我們審視現代生活中,隨著技術進步(如全天候可及性),個人物理和心理邊界如何被侵蝕。這包括對過度依賴、情感勒索以及“幫浦式關係”(一方持續付齣,另一方持續索取)的深入描述。核心議題在於辨識那些以“愛”或“責任”為名義,實則剝奪個體自主性的隱性契約。 2. 比較文化的慢性內傷: 聚焦於“嚮上比較”的文化壓力。在高度可見的成功展示下,個體的自我價值感被不斷地置於一個永無止境的競爭框架中。我們探討這種無休止的比較如何內化為一種自我苛責的內部聲音,阻礙瞭對自身節奏和成就的真實認可。 3. “錶演性真實”的疲憊: 探討現代人為瞭迎閤社會期待或網絡人設,而不斷進行自我編輯和錶演所産生的精神內耗。這種持續的角色扮演,使得個體越來越難以連接到真實的自我感受,形成一種疏離感。 第三部分:結構性倦怠與存在性疲勞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視角投嚮宏觀環境,探討那些嵌入在工作方式、生活節奏和價值體係中的、難以被個體力量輕易改變的“結構性毒性”。 1. 績效主義的無形枷鎖: 剖析當代工作文化中對“效率”和“産齣”的無限崇拜。我們分析這種文化如何將人的價值等同於其經濟産齣,導緻普遍存在的“倦怠”(Burnout)現象。這不是關於工作量的多少,而是關於工作意義感的喪失,以及個體如何被異化為係統中的一個可替換齒輪。 2. 消費主義的空心滿足感: 我們研究消費行為如何被塑造成應對存在性焦慮的速效藥。探討物質纍積帶來的短暫愉悅感如何迅速消退,留下更深的空虛感,以及這種循環如何消耗瞭個體的精力與資源,使其無法投入到真正具有長久價值的活動中。 3. 規劃的陷阱與對“未選擇之路”的迷戀: 探討在高度規劃和“目標導嚮”的生活模式中,我們如何不斷地將幸福感推遲到未來某個未知的節點。這種對“完美的未來”的過度執著,使我們錯過瞭當下生活本身的細微價值,造成一種持續的、對“此刻”的不滿狀態。 結語:重塑精神的土壤 全書的最後,我們不提供一套簡單的“排毒”清單,而是旨在提供一套“反思工具箱”。核心思想在於,真正的解毒並非是消除外界的壓力源,而是重建個體對這些壓力源的內在反應機製和感知能力。這要求我們重新校準注意力、重建堅固的自我邊界、並有意識地選擇我們的信息攝入和價值依附點。這是一本關於如何培養心智的韌性、尋找意義的錨點,並在一個充滿噪音的世界中,聽清自己聲音的指南。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專文推薦〉 似是而非的中毒觀念∕方震中醫師
〈專文推薦〉 正確麵對生活中的毒物∕吳明玲醫師
前言
第一章 毒物——老玩意,新科學
第二章 化學物和身體的戰爭
第三章 沒有安全的藥,隻有安全的服藥
第四章 可怕的殺蟲劑!
第五章 是誰殺瞭貓?——環境裏的汙染物
第六章 天生殺手——上帝設計的有毒化學物
第七章 瘋狂帽商與令人不悅的粉刺——工業化學物
第八章 廚房、車庫與庭院中的毒物
第九章 拉斯普丁的復仇——殺人的化學物
第十章 薑傑剋和西班牙毒油——有毒食物和汙染物
第十一章 奶油黃與謝勒綠——食品添加劑的夢魘
第十二章 危險的行業?——化學物風險評估
專有名詞&計量單位
參考書目&延伸閱讀

圖書序言

推薦序1

似是而非的中毒觀念 方震中醫師

  現今工業社會的日常生活中,大傢常接觸各式各樣化學物質,從報章雜誌及各類媒體得知各種與中毒相關的問題,例如:蔬果的農藥殘留、不沾鍋的鐵弗龍、工業汙染、吸毒病患等等。再到書店中,有關於環境汙染、各種化學物質毒性、生機排毒飲食的書觸目可見。

  但是,討論「毒物學」的科普作品十分稀少,大傢少有機會以科學方法來認識中毒問題。影響所及,不僅限於一般大眾,甚至許多高級知識份子,常對於中毒有似是而非的觀念。各類媒體上,偶有未能符閤科學方法的中毒研究或見解,常引起軒然大波。商周齣版翻譯齣版倫敦國王學院生化毒物學教授約翰.亭布瑞(John Timbrell)所執筆的《毒物魅影》(The Poison Paradox)科普讀物,正是提供我們以科學的方法來瞭解中毒的好書。

  本書探索「毒物學」的各種領域,包括各種藥物中毒、天然動植物毒素、重金屬、農藥、工業化學物、環境汙染等等。娓娓道來許多曆史上有名的中毒故事以提高讀者的興趣,並利用實例一再解釋這本書的基本主旨,即是巴拉塞爾士所說:「所有物質都是毒物,沒有一種不是毒物;隻要劑量正確,就可以把毒物變成仙丹。」這是毒物學的基本原理。換言之,物質不是重點,劑量纔是。 我常以水做為例子,大傢都知道多喝水有助健康,而鮮少知悉「水中毒」這個病名。醫師在臨床上會碰到因心理因素不斷自覺口渴的病人,在短時間內喝下大量的水,以緻於腎髒無法排齣過多的水而産生身體滲透壓下降,造成腦水腫甚至死亡,這就是「水中毒」。這個例子清楚說明瞭沒有什麼物質是無毒的。

  人工閤成化學物經常被媒體形容成是危險和有毒的,一般大眾現在對所有化學物都抱著相當懷疑的態度。本書另一個想要破解的迷思:天然即是安全的,人工閤成就是有毒的。例如在第十章中提到對食物造成的汙染,有的是天然造成的,有的是人為造成,天然毒素和人工閤成化學品一樣會造成瞭人們的傷亡。 又如在第六章中提到各形各色自然界的有毒動植物,許多對人類都有緻命危險,它們毒性並不亞於人工閤成化學品。雖然化學物可能會對人類和其他生物構成危險,但在現今社會中不可能不使用化學物,化學物有用和有益的效應,為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之一。因此如何瞭解各種化學物的黑暗麵,評估齣它的真實風險,十分重要。 本書的最後一章即是介紹以科學的方法來評估化學物的風險,並使讀者瞭解,化學物帶來的好處也應該一併考慮於風險之中。一般大眾讀後當能理解如何以正確的態度麵對無所不在的化學物。

  毒物學並非一門基礎科學,如有化學及生物學兩方麵的基本知識,較能一窺奧妙,因此毒物學的科普讀物並不容易執筆。本書自然希望深入淺齣地介紹毒物學,但有部分內容對於一般讀者可能較為艱澀。建議一般讀者略過作者述說毒物造成中毒作用的細節,先閱讀各種物質造成人體傷害方麵的案例故事。另一方麵,因為作者對學理的敘述詳盡,此書的內容對於有相關學識基礎讀者,則能對毒物學有登堂入室的瞭解。 作者旁徵博引從古至今各種和中毒有關的曆史故事、研究案例、爭議論述等十分豐富,雖說此書為科普讀物,其實專門研究毒物學的學者或醫師,從本書中亦能受益良多。

(本文作者為颱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
颱灣大學醫學院急診醫學科臨床助理教授)

推薦序2

正確麵對生活中的毒物 吳明玲醫師

  作為臨床毒物科醫師,經常麵對來自各方的詢問,某種化學物質的毒性為何?該怎麼診斷、治療或預防?作為一個消費者,每天從不同的媒體新聞,經常看到各種有關生活中毒物的相關報導,如重金屬、農藥、有機溶劑、食品防腐劑、漂白劑、抗生素、染料、戴奧辛、電磁波、輻射綫、核能等。有些報導過於聳動,常引起消費者不必要的恐慌。有些報導因為毒物性質的復雜,也不能在短短篇幅中說明清楚,讀者可能會低估某毒物的影響。

  越來越多人提齣懷疑,我們的空氣、飲水、食物是否安全?如何能生活在無汙染的環境?如何排毒、解毒?在新聞媒體報導下,民眾常發生恐慌,不知如何麵對生活中的毒物。現代人的壽命及健康比古人好得多,然而也確實有許多新的文明病與環境病産生。

  化學物質是一體兩麵,有其用處,也有其毒性。如何正確使用,而避免毒性;需要有良好的公共衛生政策、管理製度以及全民的參與。毒物學的知識,通常較為艱深,民眾並不容易瞭解。這本書深入淺齣的介紹許多種化學物質的小故事,協助讀者瞭解化學物質,說明化學物質的好處以及其對生物體健康的可能危害,避免不必要的「毒物恐懼癥」。從這本書中我們瞭解「風險評估」的重要性,每個化學物質都應有其身分證,說明其特性及毒性。麵對生活中的毒物,應配閤風險評估的資訊來決定對策。

  國內有關風險評估的資訊仍然有限,從這本書可以獲得一部份資訊。未來希望能有更多人的參與,提供更多客觀的、科學性的資訊,讓我們瞭解如何麵對生活中的毒物,健康生活。

(本文作者為颱北榮民總醫院臨床毒物科主治醫師)

圖書試讀

毒物——老玩意,新科學毒物學(toxicology)是研究毒物的科學,但是,毒物是什麼?「毒物」這個名詞會讓人産生多種不同的想法,經常會讓人聯想到「化學」這兩個字。我翻閱瞭好幾本辭典,找到幾種毒物的定義,但這些定義基本上都很相似:「被攝取或被有機體吸收後,會造成死亡或傷害的一種物質──尤指那種即使微量也會快速造成死亡的物質。」另一種定義則提到更進一步的觀念:「任何在人體內形成或被人體攝取時,會奪走生命或傷害健康的物質。」這兩種定義告訴我們,毒物指的是對生命有害或可能緻命的物質。第一種定義暗示,毒物可能具有某種效力,第二種則暗示,毒物可能是天然産生。

另外,毒物在美國法律上的定義是:「當人體攝取某種物質時,如果它的劑量在每一公斤體重攝取50毫剋(或更少)時就會緻命,這樣的物質就被視作毒物。」這錶示,隻要四分之三湯匙的量就可以毒死一名正常人。

所以,毒物是指可以緻命的物質,但這些物質是什麼?它們全都是化學物質,人工閤成或是天然形成的都有。難道所有的化學物都是毒物?這要依情況而定,尤其取決於這些物質的攝取量。四百年前有一句名言說得最清楚:所有物質都是毒物,沒有一種不是毒物。隻要劑量正確,就可以把毒物變成仙丹。——巴拉塞爾士(Paracelsus,1493-1541,瑞士煉金士及醫生)這就是本書的基本主旨,而且,這對於瞭解化學物質的危險性和安全使用,相當重要。Toxicology這個專有名詞源自希臘文的toxikon(意為箭毒 )和toxicos(弓)。最初,毒物被使用於戰爭。不過,也有人基於彆種原因而對毒物産生興趣,最早的毒物研究,是從西元前一韆五百年開始。

人類最早的醫書,古埃及的《埃伯斯紙草文稿》(Ebers Papyrus),書中就有提到毒物及很多毒物的配方。其中像毒芹汁(hemlock),是後來的人都還耳熟能詳的,西元前三百九十九年,希臘人判決蘇格拉底死刑,就是要他喝下這種植物性毒藥,將他毒死。另外一種是「烏頭」(aconite),這是一種植物性毒藥,中國人拿它作為箭頭毒藥,除此,書中還列齣一些有毒金屬,像是鉛(lead)和銻。而同時當作毒藥和靈藥使用的鴉片,也至少有五韆年的曆史。古希臘文學作品和神話中經常提到毒物,而且也是在古希臘時期開始對中毒者進行閤理的診治。

在古希臘,中毒是相當普遍的現象,因此,治療中毒和解毒劑(antidote) 的使用就變得十分重要。第一個對中毒者採取閤理治療的人是希波剋拉底斯(Hippocrates),大約在西元前四百年。他當時一定已經瞭解到,在治療或減輕中毒癥狀時,最重要的是要減少消化道(gut)對這些有毒物質的攝取。傳說,蓬塔斯(Pontus,小亞細亞東北部黑海南岸的一個古國)國王米特司立得提六世(Mithridates VI)經常用罪犯試驗毒物的解藥,然後把這些解藥中的多種配方混和服用,用來保護他自己。不幸的是,最後當他想服毒自殺時,體內的藥竟然還發揮解毒功效,逼得他隻好用劍結束自己的性命!

Mithridatic字意為「解毒劑」,就是從他的名字演化而來。另外一位類似的傳奇人物,西元前二世紀的名醫尼坎得(Nicander of Colophon),也用罪犯進行試驗來找齣解毒劑。在他所寫的解毒劑學術論文中,提到多種毒物,包括鉛粉(白鉛)、氧化鉛、烏頭、斑蝥、毒人參(毒芹)、茛菪素以及鴉片。

古羅馬時期,中毒現象更普遍,當時幾位女性陰謀下毒者為瞭某些利益,開始施展她們精心設計的下毒藝術。直到西元前八十二年,羅馬獨裁者蘇拉(Sulla)通過反下毒的法律,纔終於遏阻任意使用毒藥。羅馬皇帝剋勞迪烏斯一世(Claudius I)的妻子阿古利碧娜(Agrippina),以及奧古斯都(Augustus)的妻子莉維亞(Livia)都是下毒高手。莉維亞使用從顛茄這種緻命植物的根與葉提煉齣來的毒藥阿脫品(atropine);莉維亞則是把毒藥灌入奧古斯都私人的無花果樹盆栽裏,毒死她的皇帝丈夫。

這時期使用的毒物,很多都是植物性的,但當時的人也已經知道砷化閤物(砒霜),並且加以使用,例如剋勞迪烏斯一世和他的親生兒子布利塔尼庫斯(Britannicus),就是被阿古利碧娜用砷毒死。最初,毒死布利塔尼庫斯的計畫並沒有成功,他沒被毒死,隻是健康受損,阿古利碧娜於是想齣另一套下毒計畫,請人替已經開始懷疑遭人下毒的布利塔尼庫斯試吃食物。阿古利碧娜叫人送很熱的熱湯給布利塔尼庫斯,試吃者喝過熱湯、確認無毒後再呈給布利塔尼庫斯,這時假藉為瞭讓湯冷一點,阿古利碧娜派人在湯裏加進摻瞭砷的冷水。

西元五十年,希臘醫生迪奧斯剋理德斯(Dioscorides)所著的《藥物論》(Materia Medica)是一個重要的裏程碑。他在書中把毒物分成動物、植物和礦物等幾種,並分彆加以描述,同時附上圖畫。在之後的十六個世紀,這本書一直是毒物的主要資料來源。

迪奧斯剋理德斯也發現催吐劑(emetic)的重要性,在治療中毒時,可以用它來造成嘔吐,將毒物吐齣。中世紀時,義大利人為瞭政治目的、經濟利益及婚姻而發展齣更精密的下毒藝術。例如在佛羅倫斯和威尼斯的市議會記錄裏,都曾經提到要用下毒的方式除掉某人,並且詳實記載被下毒對象的姓名以及毒死他們的費用。

除瞭政治目的,還有人基於其他原因而從事跟毒物有關的行業,例如一位名叫托法娜(Tofana)的女士就製造並齣售含有砷的「托法娜仙液」(Aqua Tofana),還附送使用說明書。另一位女「毒手」希耶羅妮瑪.史帕拉(Hieronyma Spara),更把下毒藝術發揚光大,主要目的是為瞭求取婚姻與金錢利益。她召集一些有錢的年輕婦人組成俱樂部,大傢一起想法子毒死她們不喜歡的丈夫。這種行為在古羅馬時代是不可能發生的。

波吉亞傢族(Borgia)成員裏的席撒利(Cesare)和盧剋利希亞(Lucretia),更是羅馬中世紀時期著名的下毒人,而教皇可能是最重要的受益者。這個傢族的一位親戚,凱撒琳.梅迪西(Catherine de Medici),她遠在法國下毒,很可能就是最早的臨床毒物學傢。

她假裝從事慈善工作,用窮人與病人進行她的毒藥實驗。她很仔細記錄在實驗中觀察到的重要現象,像是這些毒藥發揮中毒效果的速度有多快、身體的那個部位會受到毒物影響,以及毒藥的那些配方會造成什麼樣的中毒癥狀。另一位對治療中毒有貢獻的人是十二世紀的名醫麥孟尼德(Maimonides)。

他的《中毒診治與解毒劑》(Treatise on Poisons and their Antidotes)在當時尤其重要,因為這本書指齣,油膩或多脂肪食物有減少胃部吸收毒性的效果,以及在四肢使用止血帶可以減輕被動物叮咬的疼痛感。除瞭曆史文獻之外,文學作品中也常提到毒物,例如莎士比亞在《馬剋白》裏提到:「雙倍,雙倍辛苦與煩惱,……毒芹根,在黑夜裏挖掘……」在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裏,受害人就是被下瞭砷毒,威爾斯詩人湯瑪斯(Dylan Thomas)詩作〈乳樹下〉(Under Milk Wood)也齣現砷,提到瞭含砷的餅乾。用化學物殺死敵人,並不是人類專利,動物和植物也採取這種化學戰。

動物、植物、細菌和黴菌,都可以産生或含有某些最緻命的化學物質,目的在於阻止掠食者或是殺死可以被拿來作食物的對象。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會碰到一些中毒情況,被螞蟻或蜜蜂叮咬,或是被蕁麻刺到。在某些國傢,有些特有植物和動物也可能特彆危險,我們將會在第六章進一步討論。所有造成這些不愉快和可能緻命效果的物質都是化學物,不論它們是由植物、微生物或是動物産生的,也許隻是簡單的刺激性物質,像是螞蟻叮咬後産生的蟻酸,或是存在於蜜蜂毒液中的復閤蛋白質(protein)分子。蛋白質是很大的分子(molecule),是身體的主要組成成分,同時也是酵素(生物催化劑)的主要成分。

動物毒液,例如毒蛇毒液,經常含有會侵蝕肌肉的酵素,而菇類和毒蕈是有毒化學物質的另一來源,例如在英國發現的毒鵝膏菇(Death Cap),如果誤食,可能會丟掉性命。因此,人類已經學會避免吃到含有有毒物質的植物,並且也和含有毒液的動物保持距離。隻要躲避得當,這些植物或動物的有毒化學物質,就不會對人類構成重大危險。

同樣的態度也可以(應該)用來對付人造化學物,對這些人造化學物保持正確的尊重和瞭解,可以讓我們安全使用它們。人造或天然産生的化學物都會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層麵,且在大部分情況下都對我們有益。這並不是說沒有危險,隻是我們必須把危險降到最低,並且接受這個事實:永遠都有危險存在,不論這樣的危險是否很小。

除瞭蓄意用毒物進行謀殺或毒害之外,人們在使用化學物時也會齣現中毒現象,例如在開採汞(mercury)和鉛這些金屬時,以及熔解和鑄造它們的過程。十六世紀,人們在斯洛維尼亞的伊德裏亞(Idrija)開採汞,汞有純金屬也有礦砂,而這種金屬會毒害人類神經係統,所以當時的採礦工人及他們的傢屬身上可能都已經齣現汞中毒癥狀。汞採礦工人的職業病,以及汞造成的長期影響,最早齣現於巴拉塞爾士記錄的文獻中,在毒物學這個領域裏,他可能是最重要的人物。他明白實驗的重要性,也瞭解化學物劑量代錶的重要意義,一種化學物會齣現治療效果或産生毒性,完全決定於劑量的多寡,他也知道,化學物可以産生某些特定效果。

直到近代,對於化學物如何産生毒性的研究纔真正科學化,同時也更重視對中毒癥狀的描述。幾韆年來,人類早已知道化學物可能有毒且加以利用,這些化學物大部分從植物提煉,或是在岩石中自然産生。一直到最近,人類纔開始用閤成法製造齣新物質,而且這些新物質當中,大部分都是自然界所沒有的。近幾年,我們都已經很習慣看到報紙刊齣一些跟化學物有關的大標題,像是「化學公司毒害我們的水源」、「毒物汙染我們的食物」、「毒油事件」等等,在大眾腦海裏「毒物」和「化學物」幾乎已經成瞭同義詞,於是引發愛麗絲.奧托巴尼(Alice Ottoboni)所謂的「毒物恐懼癥」或是「新聞媒體毒物學」。

伊蒂思.伊夫隆(Edith Efron)在她的著作《啓示錄》(The Apocalyptics)中指齣,對於化學物的這種非理性恐懼,可能開始於一九七六年美國環境保護署署長告訴新聞記者:「一直以來,大部分美國人都不知道……他們經常在從事危險的化學物輪盤遊戲,其結果要在很多年後纔會知道。」我們會在後麵章節再度討論這些問題,但首先,我們必須瞭解「化學物」這個名詞的意思。我們,就是化學物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說真的,一開始讓我覺得有點聳動,畢竟「毒物」兩個字聽起來就讓人心生畏懼,但「魅影」又帶著一種引人入勝的懸疑感,讓我忍不住想點進去看看到底在講什麼。我一直覺得,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太快,很多時候我們都忙著追趕,反而忽略瞭身邊一些細節。比如說,我們每天使用的保養品、化妝品,或是小孩玩的玩具,裡麵到底有哪些成分?這些成分對我們的皮膚、呼吸道,甚至長期下來對內分泌係統會不會有什麼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解釋這些問題,不隻是列齣名單,更重要的是能告訴我們,這些「毒物」是如何悄悄潛入我們的生活,它們可能造成的風險又是什麼。我特別想知道,像是一些我們認為很安全的物品,例如某些塑膠餐具、不沾鍋塗層,或是甚至我們喝的水、呼吸的空氣,裡麵是否也隱藏著我們不知道的「魅影」。如果作者能夠提供一些關於辨別、判斷的技巧,例如如何看懂成分標示,或是哪些品牌、哪些產品可能需要特別留意,那就太棒瞭。畢竟,現代人雖然資訊發達,但很多時候反而被龐雜的資訊淹沒,分不清真假,也不知道該如何下手。這本書若能提供一個清晰的指引,幫助我們撥開迷霧,做齣更聰明的選擇,那絕對是物超所值。

评分

「毒物魅影」這個書名,聽起來就有一種探險的感覺,彷彿要揭開一層層神秘的麵紗,去認識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觸到,但卻又不太瞭解的物質。我對於科學知識一直抱有濃厚的好奇心,特別是那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科學應用。我相信,這本書不會隻是枯燥乏味的化學名詞堆疊,而是會用一種更貼近生活、更引人入勝的方式,來探討「毒物」這個主題。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從一個比較宏觀的角度,來分析現代社會為什麼會齣現這麼多潛在的「毒物」,例如工業化、生產鏈的複雜性,或是消費者對於便利性和價格的追求,這些因素是如何共同促成瞭「毒物魅影」的產生。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案例分析,讓讀者能夠更具體地感受到「毒物」的影響,而不隻是停留在紙上談兵。例如,可以探討一些歷史上或現代社會中,因為接觸到特定有毒物質而引發的公共衛生事件,從中學習教訓。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教導我們如何在源頭上減少接觸,而不是等到齣現問題瞭纔去處理。總之,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希望它能成為一本引導我們深入瞭解科學、認識生活、並做齣更明智決定的啟發之書。

评分

哇,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超有吸引力的!「毒物魅影」,光是這四個字就讓人聯想到各種隱藏在日常生活中,卻又充滿神秘感的東西。我一直對生活周遭潛藏的危機很有興趣,特別是那種看不見、摸不著,但卻可能影響我們健康的物質。不知道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像是室內裝潢的甲醛、清潔劑裡的化學成分,或是我們常吃的加工食品裡可能添加的防腐劑、色素等等?平常看新聞或是科普節目,常常會聽到一些關於食安問題的討論,但總覺得資訊有點零散,不夠係統化。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像一個專業的嚮導,帶我們一一揭開這些「毒物魅影」的麵紗,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它們的來源、特性,以及最重要的,如何避免它們對我們和傢人造成傷害。尤其是在這個什麼都講求方便快速的時代,很多東西都是在不知不覺中就進入我們的生活,如果能有一本這麼實用的書,教會我們辨識、選擇,甚至是用更天然、安全的方式來取代,那絕對是一大福音。希望作者在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建議,例如如何選購更安全的日常用品、如何在傢裡進行簡單的環境檢測,或是如何培養更健康的生活習慣來降低接觸有毒物質的風險。總之,對於這樣一本聽起來兼具知識性與實用性的書,我充滿瞭高度的期待,希望能透過閱讀,讓我對「毒」有更深刻、更全麵的認識,也更能保護自己和所愛的人。

评分

「毒物魅影」這個名字,瞬間就勾起瞭我的求知慾。我一直覺得,所謂的「毒」,不一定是指那種劇毒物質,更多時候是那些長期、微量,但卻悄悄纍積、影響我們健康的物質。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從這個角度齣發,為我們揭示這些「魅影」的真實麵貌。我非常感興趣的是,書中會不會探討一些比較冷門但卻貼近生活的「毒物」?例如,某些電子產品釋放齣的電磁波,或是長期使用某些材質的寢具、衣物可能帶來的影響?我希望作者能夠用非常生活化的語言,將複雜的科學知識變得易於理解,並且提供一些實際的、可操作的建議。我希望讀完這本書,我能夠對自己的生活環境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知道哪些地方可能存在風險,並且能夠採取一些簡單的措施來降低這些風險。我特別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替代方案」的資訊,例如,有沒有更環保、更天然的清潔劑,或是更健康的烹飪方式,可以減少我們接觸到有毒物質的機會。總之,我對這本「毒物魅影」抱持著非常高的期望,希望它能夠成為一本能夠幫助我提升生活品質、守護傢人健康的知識寶庫。

评分

這本書名「毒物魅影:瞭解日常生活中的有毒物質(改版)」,聽起來就很有份量,而且「改版」兩個字代錶瞭它的內容一定經過不斷的更新與精煉,更符閤當下的需求。我一直覺得,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化學物質的時代,從吃的、用的、穿的,幾乎都離不開各種閤成物。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對於這些物質的瞭解都非常有限,隻知道它們存在,卻不知道它們的確切來源、作用,以及對我們的潛在影響。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麵鏡子,讓我們能夠清楚地看見,那些隱藏在我們身邊的「毒物魅影」究竟是什麼樣子。我希望能從書中學到一些辨別和選擇的技巧,例如,如何分辨哪些產品是比較安全的,哪些需要特別謹慎;在購買時,有哪些指標是可以參考的。而且,我認為「改版」這個詞意味著作者一定會針對最新的科學研究和社會議題進行更新,這對於想要跟上時代、瞭解最新資訊的讀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毒物」的「前世今生」,讓我知道它們是如何被發明、被應用,以及為什麼會對我們的健康造成威脅。如果書中還能包含一些關於「解毒」或「排毒」的誤解與釐清,那就更好瞭。總之,我對這本改版後的「毒物魅影」,充滿瞭好奇與期待,希望它能成為我生活中的一本必備指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