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災地變人造孽:21世紀颱灣主流的土石亂流

山災地變人造孽:21世紀颱灣主流的土石亂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土石流
  • 災害社會學
  • 環境變遷
  • 人造災難
  • 土地利用
  • 災害治理
  • 社會風險
  • 環境正義
  • 颱灣研究
  • 災後重建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在政府蓄意土地開發、鬍搞「全民造林」,
産、官、學、山龍、地鼠聯手配閤橫行下,
颱灣山林被摧毀殆盡,土石流於焉産生……

  颱灣這片自然土地山林,是250萬年來老天所賜最大的恩典,自始就是個美麗傲岸的存在。

  但在「大有為」政府蓄意開發、利用土地,鬍搞「砍大樹,種小苗」的「全民造林」爛政,又産、官、學、政、商、山龍、地鼠聯手橫行下,颱灣山林被活剝支解,國不在,山河破……,而明明是禍害颱灣的産官學共生共犯亂流,竟堂堂成為颱灣社會的主流,哀哉。

  如今,政府依然花大錢「再開發」或「災後重建」,財團、工商業界依然明目張膽閤力勾結賺大錢,可憐山林土地愈加殘破,天災地變一再發生,人民百姓受災殃。

  祈禱颱灣人,「亂世如意」!

作者簡介

陳玉峯

  颱灣生態學者;民間自然保育、文化改造的代錶性人物之一。專業研究颱灣山林植物生態與分類,積三十餘年山林調查經驗,從事生態保育運動與教育、社運、文化暨政治運動、自然寫作、生態攝影、社教演講等。2003年榮獲第二屆總統文化奬-鳳蝶奬,近年來鑽研颱灣宗教哲學。現任玄奘大學宗教學係客座教授、颱灣生態研究中心負責人,並規劃籌設【山林書院】。

李根政

  現任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1988年於高雄市教師會創立生態教育中心,2003年籌設颱灣生態學會,擔任首任祕書長;2004年,天下雜誌列為陽光世代之「共生世界守護者」代錶人物之一;2005~2007年擔任環保署第六屆環境影響評估委員;2007年辭去教職,創辦「地球公民協會」,擔任執行長;2008年,中央通訊社2008年十大潛力人物奬;公共電視颱「有話好說.南部開講」節目主持人;2011年地球公民協會轉型基金會,續擔任執行長。

楊俊朗

  高雄齣生與長大,喜歡接觸大自然,除瞭欣賞生界的豐富與和諧,路見不平更會拔刀相助。現任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

楊國禎

  颱大植物係學士、碩士、博士;自然資源保育科高考及格;曾任職颱大助教、林業試驗所,現任靜宜大學生態學係副教授。積30年研究植物分類、植物生態之本土經驗,長期為提升自然科學水準而默默耕耘,足跡遍佈各大高山、東西大多數山嶽、離島,舉現世颱灣植物經驗暨獨到見解,幾近無人敢稱其右。而古道熱腸,襄贊社運、環運種種研究、調查,始終以幕後之姿無怨無悔大付齣,堪稱颱灣水牛精神之典範。近年亦願為各項社會公益走嚮颱前,現任颱灣生態學會理事長。

山崩地裂:人類文明與自然災害的古今對話 本書以宏大的曆史視角和嚴謹的科學分析,深入探討瞭人類文明發展與自然災害之間復雜而深刻的互動關係。我們並非僅僅將自然災害視為突發的、無法預測的“天譴”,而是將其置於人類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演變的宏大敘事之中,剖析人類活動如何形塑瞭災害的發生頻率、規模及其影響的深遠程度。 全書伊始,作者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從古代文明的興衰史中尋找綫索。無論是美索不達米亞的洪水神話,還是古羅馬的火山爆發,抑或是中國古代的黃河泛濫,災害始終是文明生存與發展的重要試煉場。我們考察瞭早期農業社會如何通過水利工程、選址策略和宗教信仰來應對和解釋災害,揭示瞭人類早期對自然力量的敬畏與適應。這一部分旨在建立一個基礎框架:災害並非孤立事件,而是與人類的生存方式緊密相連。 接著,筆鋒轉嚮工業革命以來的曆史進程。工業化帶來的技術飛躍,一方麵極大地增強瞭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另一方麵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瞭地球的物理和生態係統。本書詳細分析瞭大規模采礦、森林砍伐、以及早期城市化進程對地質穩定性的潛在影響。我們研究瞭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歐洲和北美因采礦活動引發的地麵沉降、水文改變等事件,這些案例清晰地錶明,人類對地下資源的無節製索取,早已播下瞭地質災害的種子。 深入到近現代,本書將焦點集中在“工程的悖論”上。隨著混凝土、鋼鐵和先進建築技術的普及,人類試圖用堅固的結構來“戰勝”自然。然而,巨大的水壩、跨海大橋和超高層建築在帶來巨大社會效益的同時,也帶來瞭新的脆弱性。例如,對大型水壩的選址、設計和維護的疏忽,如何在特定地質條件下,將一場原本可能局限的降雨,轉化為足以摧毀下遊數個城鎮的洪災。作者並不指責工程本身,而是批判性地審視瞭工程決策背後的經濟驅動力、政治考量以及對長期環境風險的係統性低估。 本書特彆闢齣一章,聚焦於“氣候變遷的催化作用”。這部分內容從氣象學和海洋學的最新研究齣發,闡述瞭全球變暖如何加劇瞭極端天氣事件的強度和頻率——更猛烈的颶風、更持久的乾旱和更極端的降水。然而,作者強調,氣候變化並非唯一的驅動力。它更像是一個“放大器”,將人類在脆弱地區(如沿海低地、地震帶或河流衝積平原)的既有風險——包括不當的土地利用和過度的人口集中——推嚮災難的邊緣。例如,海平麵上升與地麵沉降(可能是地下水抽取所緻)的疊加效應,使得沿海城市的風險呈指數級增長。 在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維度上,本書探討瞭災害的“社會構建性”。災害的後果往往不成比例地落在社會底層群體身上。本書通過對比不同國傢和地區在麵對相似災害時的恢復能力,揭示瞭社會經濟不平等在災害風險分配中的核心作用。貧睏社區往往居住在最危險的區域,擁有最少的預警資源,並且在災害發生後,其恢復過程最為漫長和艱難。此外,對於災害的敘事方式——媒體的渲染、政府的反應、公眾的記憶——如何塑造瞭社會對未來風險的認知和行動意願,也是本書深入分析的重點。 最後,本書提齣瞭麵嚮未來的“韌性社會”構建路徑。這不僅僅是關於修建更堅固的堤壩或設計更抗震的房屋,而是一種深層次的範式轉變:從“災害管理”轉嚮“風險共存”。作者倡導一種更加謙遜的、基於生態學原理的規劃模式,強調生態係統的服務功能(如濕地對洪水的調蓄作用)的保護價值。同時,本書呼籲建立透明、包容的治理結構,確保風險評估和減緩措施的製定過程能夠充分吸納地方知識和多方利益相關者的聲音。真正的安全,不是對自然力量的絕對壓製,而是理解其邊界,並與地球的動態過程和諧共存。本書旨在引發一場關於人類在地球上生存方式的深刻反思。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新版序
天眼--代序

【前引】
一、時空與超越
二、山林小徑迴顧--淺淡田野及社會現象調查

【第一部分】:陳玉峯 解說暨文輯
一、引言
二、颱灣地體的本質
三、颱灣地體及森林的演化
四、人力無法抗拒的天災
五、人為造災運動
六、桃芝巡禮
七、殘破大地如何復育?崩塌地自然界如何自我療傷?
八、何謂生態綠化?
九、如何進行生態綠化?
十、新政府舊政策的復闢
十一、短文輯
1.連番災變後談國土規劃
2.山區開路與災變
3.「人定勝天」
4.中橫搶通首勘符--嚮行政院建言
5.振興經濟新神話--解編保安林
6.逆嚮思考WTO
附錄:烏石坑崩塌邊坡生態綠化的檢討與建議

【第二部分】:李根政、楊俊朗文輯
一、禁伐令鬆綁!天然林不保!
二、揭露「全民造林運動」三部麯--伐木、整地、種小苗
三、林盛豐主導,造林麵積減半
四、屏東滿洲原生林的造劫
五、終結八年毀林政策--林盛豐和遊錫□的決策
六、馬政權藉屍還魂--以減碳為名的毀林政策
七、苗栗山林的呼喚
八、2009-2010年護林行動記事
九、颱灣一年吃掉多少森林?

圖書序言

新版序

  2012年6月的「黴雨」成災,以及所謂的「怪」颱泰利,又在颱灣掀起老掉牙的泡沫爛劇,劇情韆篇一律,一切非常「正常」。

  氣候劇變早已是個事實,全球及颱灣在1990年是個分水大嶺,自此走上大無常,隨時隨地都會有「破記錄」的演齣,包括人心的躁動與暴戾。

  如今,災後的反省、檢討不僅「瞭無新意」,較之30年來的各種聲浪,其水準,有心讀者可逕自評比,而且,最最根源的「人禍」部分,也就是原始森林被摧毀的議題,已經為世人所遺忘,遑論正本清源。

  山林是颱灣生態環境病變的自體免疫係統,是颱灣的天然防護罩。20世紀的伐木、農業及觀光上山,摧毀瞭6成以上的原始森林,且其惡果延展到平地大約40~50年之後,這是颱灣自然生態體係的時差現象(time lag);夥同地震等地體變動、氣象因子極端化或局部參差不齊化,山體潰決或其部分叫做土石流的自然現象,筆者估計2、3百年跑不掉(註:以山的坡度及安息角估算貯存土方體積,集水區係麵積、各大水庫的淤積量或平均倒齣量,所作計算的預測值),尤有甚者,以現今颱灣土地利用的無遠弗屆,政策及政治選票的操控,筆者等在2002年齣版的《21世紀颱灣主流的土石亂流》,以及2、30年的聲討內容,委實太過保守,現實必將嚴重多多。

  1980~1990年代,筆者眼睜睜看著自己預測的災難一再發生,卻始終無能為力扭轉乾坤,隻能悲慘、哀痛地麵對一次次的鞭笞。21世紀以降,每逢山林潰決或風水災變,隻能是「習得性的無助感」。(註:西方科學殘忍的試驗:電擊狗兒。一開始小電壓,次第增強。狗隻由小叫到歇斯底裏,超過一定臨界電壓之後,再大的電擊,狗兒已無反映,純然放棄!)

  因為30多年的口誅筆伐、運動抗爭、哀求祈神,始終無法改變政策「蓄意的無知」,以及開發派唯利是趨的從中牟利與使壞,更且,最是邪惡的是學界或所謂專傢,隻為區區微薄小惠,始終不肯麵對良知與颱灣生界的事實,一再為伐盡原始林、造林、工程等等背書,更且,自然生態係的本質、內涵,無人願意真正去認知。

  簡單地說,國人價值係統中沒有原始天然林,更不必說它的內涵、功能、意義。政策、經費、技術、施業等等,始終排除原始或天然林。而放生即放死,造林即造孽的意思,有權力的人迄今故意無知。舉國做再多,絕大部分的努力都不與土地山林接觸與搭配,甚至隻是在傷口灑鹽巴、灌毒藥。更恐怖地,21世紀的大氣環境因子甚至於原始天然林也漸次走嚮無能為力,我們徹徹底底拋棄這片土地250萬年來老天最钜大的恩典。1950年迄今的人是「背德者」!但絕大部分的人毫不知情。

  過往的災變尚會檢討天災或人禍,如今,明明是人禍,卻可推給地球暖化,即令誰人都知暖化是人禍。數十年數十百件劫難的「反省」,熱度不超過一個月,如今時程更短,但反省結果,韆篇一律産、官、學、工程閤力賺大錢、花大錢,而山林土地愈加殘破、每況愈下,而「生態」名詞滿天震響,內容卻荒腔走闆、反生態或隻人心的「變態」!

  因為災變,李前總統治下搞齣個反生態、砍大樹種小苗的「全民造林」;陳前總統時代,我們花瞭7年以上時程,總算在遊錫□行政院長任內,終止此一掛羊頭賣狗肉的惡政。不料馬總統一上颱,立即死灰復燃、藉屍還魂還加碼上演。加上為種香菇盜伐天然殼鬥科林木、山老鼠族群旺盛,夥同從來沒有停止擴大的農業上山,嚮天搶地的山地開發未曾一日稍減。

  試看百餘年來颱灣茶葉的發展即可瞭解。先是丘陵、淺山,而後鹿榖、杉林溪,再則阿裏山公路、玉山,近年則梨山、大禹嶺。這些地名隻是代錶性,實質上代錶百年間,颱灣茶作從低地直逼3,000公尺海拔,入侵降雪地區也佈滿茶園。1991~1993年筆者估算高山茶每淨賺1塊錢,颱灣社會得付齣社會成本37~44塊錢,且預測大災難即將來臨,1996賀伯災變證明筆者計算錯誤,少算1~2個零!而當年抗爭、運動,朝野各院檢討的結果,幾盡所有違規、違法案例就地閤法,還因陸客湧進而阿裏山茶蜚聲國際。前此,筆者預估阿裏山將消失於21世紀的前半葉,無論是飯包服山蝕解而鐵公路徹底截斷,或阿裏山區本身崩解。

  試看半個世紀來3條橫貫公路以及新中橫的命運或境遇。南橫一年通幾天?中橫西半段還要搶通?新中橫何時可通車?如今橫嚮快速道路錶麵上四通八達,不齣20年,必將災變環生,苦難層齣不窮。而西部賽勝微血管的縱橫交通網,颱灣真的需要這些尾大不掉的「路障」嗎?

  「無限成長」、「經濟掛帥」(假經濟)、「欠缺主體、靈魂」、「唯物、唯用主義」、「奴纔思想」、「虛僞的買空賣空」……都是這個政權汙染颱灣的惡質文化,而颱灣之所以尚得維持基本穩定,端賴「無功用行」的草根、普羅。

  政權、國號隨時可替換,人民的素質與水準纔是永遠的希望。草根撐起颱灣的苦難,外來政權卻無時不刻不在終結、淩遲它!多年來筆者不斷呼籲各行業界、各黨各派,應予統閤凝聚共識,不管誰人當總統,無論任何黨執政,颱灣早該訂齣永世國土實質的整閤計畫,分階段持續真正執行。也就是說,訂齣跨時代、超黨派的最大公約數,用以處理國土、環境、生態議題。颱灣要終止環境、生界的惡化,一貫、長遠的亡羊補牢、救贖計畫,至少也需要半個世紀以上纔能湊膚功。目前,所有治山防洪、國土計畫、災難整治的工作計畫,筆者完全不看好,但有部分不得不做,而大部分的工程卻是在儲備、建設更龐大的未來災難。

  筆者不是唱衰颱灣,也不純然是「習得性無助感」的那條狗。長年來筆者隻能一步一腳印地永不退轉!無論多大挫摺與椎心之痛,隻能不斷地戰鬥。如果筆者有前世,必也是森林中的修行人;如果筆者有來生,希望是最最惡劣土石流地區的一株大樹。在被磨碎,在粉身碎骨之前,筆者還是吶喊,還是要伸齣每條根係。早就發願:過去戰鬥、現在戰鬥、將來戰鬥、死後戰鬥!

  5年來筆者拋下教職、社會人際等等,專心從印度佛教史、大乘流變,以迄颱灣宗教哲思的探索,嘗試彌補在天、地、人、生界(物)各麵嚮,整閤全方位思惟的流暢,打通自己對颱灣文化、現象的銜接、連通的一貫道理,如今略識此間內在幽微。

  颱灣人在全球人種族群中的最大特徵或素養,在於禪宗「無功用行」的赤真情操,而在曆來外來統治政權當中,以明鄭及日治時代將之發揮得相對透徹,可惜主體性在日治時代,因軍國主義而未能伸展,加上全民民智的進展有其大時代背景的囿限。接著,「迴歸祖國」的時代,統治強權否定颱人(很大原因係仇日心態的魚池之災)全麵人權、主體尊嚴等等基本公義,在教育、思想灌輸麵嚮,走上犧牲颱灣,以成就颱灣境外的政治目的,不願麵對、善待颱灣土地、文化及生界,導緻迄今颱灣生界、環境的內涵與認知程度依然低落,以緻於颱灣人文化的善根,始終無法銜接土地、生界或生態的實質內涵,聽任既得利益階層予取予求,而普羅民間無能從根源反製。

  經由1980年代以降的各種弱勢運動之逆嚮教育政府,以及教化民眾;其成效微不足道,不幸的是,全麵教化、正規教育體製的內容,仍然以終結自然生態係、將之改造成人力維持的生態係為目標。數十年來,筆者一直試圖為不曾言語的生界發聲,除瞭演講、上課不斷宣說之外,更著重在社會人纔的培育,是以自1998~2004年間進行「環境佈道師」的營隊,以人格及情操的激發為首要。2012年起,筆者重啓社教,且著重知識、經驗移轉的確切落實,故而在土地及生態環境的知識麵嚮,必須再度明楬。

  而《21世紀颱灣主流的土石亂流》一書的第一部分,乃為全民教育而寫,以一張張圖片配閤文字說明,相當於通俗性演講的方式,說明土石流的生物性原理,也就是除瞭無機環境因子原理或機製之外,外政及颱灣人自毀原始林天然防護罩纔是根本主因,另以災變現場舉例詮釋,並介紹如何復育天然林(讓自然自我療傷),或在不得已的狀況下如何進行生態綠化,最後,抨擊政府的傷天害理。圖文輯之後,附輯為2001年災變的感慨暨現地調查資料,也抨擊浪費民脂民膏的災後工程,大抵皆是由生態原理齣發的論述,迄今颱灣依然沒能改善的問題。

  因此,新版保留這部分,並在2012年7月底展開的《山林書院營隊》中,再度強調,然而,2002年迄今的10年來,盡管政壇紛擾、豬羊變色,我們費盡韆辛萬苦,好不容易在肯傾聽土地聲音的林盛豐政務委員的幫助下,終止瞭「善意做壞事、良心做錯事」的「全民造林」政策(如前述),但農委會及宿存利益團體卻有辦法在馬政權一上颱,立即換個名詞加碼再度摧殘天然林,奈何?!新世紀舊邪魔唯私利、小利是趨?究其實,我們的人民迄今不識居傢土地、自然的內涵纔是關鍵。而2002年以降,山林土地運動漸次由李根政先生所領導的「地球公民基金會」接手,故而這10年來的變遷,委請李老師將他暨其團體努力的部分成果或颱灣記錄,在此輯為第二部分。

  筆者誠心寄望,今後20~30年,颱灣人得以全麵扭轉唯人主義的狂妄,以一、二世代,厚植颱灣生界足夠的訊息與知識,善養自然情操,且不斷逆嚮教育、改造政府。這冊新版書至少還得宣講2、30年!(註:日前在電視上看見學者專傢在解釋颱灣地體、地震的原理,恰與30年來筆者在演講的部分內容一模一樣,但聽眾看似一臉無知,唉!2、30年能否扭轉乾坤,恐怕還得教育機關、教師們全麵換腦袋吧?!)

  所以,還是得齣版,還是得宣說,還是要從深入普羅民智下手。絕非老調重彈,而是此麯此譜尚未形成人民心聲。

  下一階段筆者將以應現(應物現形)觀音法理,進行草根的保育教育。本新版書可提供部分原理與知識基礎。凡此世紀價值大轉變,是全民共業與挑戰,有賴更多有心人,拉開價值格局與突破我執,是以前引部分,加上一篇「時空與超越」,此外,筆者交代長年研究、調查等背景的過程,如「山林小徑迴顧-淺談田野及社會現象調查」短文,作為山林行的附註。

  土石橫流即觀音應現說法,道盡20世紀的業障。今後,颱灣人隻能在學習與災難共存的過程中,一一懺悔與革新(心),並讓山林土地有機會自我復建。

陳玉□

圖書試讀

颱灣一年吃掉多少森林?

颱灣伐木養菇調查

文⊙地球公民基金會


颱灣人愛吃菇,舉凡香菇、金針菇到時下最夯的杏鮑菇、美白菇,無不一一成為講求養生健康者的桌上佳餚。然而,您知道我們吃的各種菇類從那裏來嗎?答案是森林!因為養菇前必須先伐木!

年砍88座大安森林公園來養菇

颱灣栽培的食用菇蕈類中,除瞭洋菇與草菇是以稻草為栽培基質之外,其餘菇類都需要以木屑當做主要營養來源。養菇業者將菇類種植在混有木屑(75%)及輔料(25%)的太空包中栽培管理。根據農委會農業試驗所菇類研究室的估計,全颱太空包使用量約47,300萬包,其中木屑所佔比例極高,因此必須大量砍伐木材,纔能獲取足夠的木屑。

本會從2008年8月起,在全颱灣主要伐木、碎木工廠、養菇區曆經半年多來的調查發現,颱灣每年養菇業所需的木屑量高達35萬4,740公噸,依業界的經驗,砍伐1公頃平均可得150公噸木材,我們推估為瞭供應養菇業所需的木屑,一年伐木麵積約達2,300公頃,相當於2座高雄的柴山,或88個颱北市的大安森林公園,而伐木量最多的是苗栗、颱東、新竹等地區。

木材之取得包含四種途徑:

第一種是經閤法申請的「林地」採伐,麵積約有500-700公頃,其中約200-300公頃係供應養菇業;

第二種來自不需經過伐木申請評估的原住民保留地農牧用地;

第三種取自工業園區、科學園區、高速鐵路、高爾夫球場等開發案整地過程中所提供的樹木;最後一種則是「盜伐」。

這2,300公頃中,經閤法申請在案者不超過300公頃,換句話說,每年約2,000公頃的森林砍伐未經任何申請和評估,這錶示,颱灣為瞭養菇而進行的大規模伐木行為,幾乎處於無政府狀態!

伐木養菇的代價全民買單

這些為瞭養菇而砍伐的森林,大多是重新復育數十年的次生林,伐木商甚至錶示其中有少部分是原始林。不管是林地或農牧用地的森林,大多是地處偏遠、沒有既成道路的山區,因此,伐木之前必須先開路整地、清除地錶植被,以供怪手、搬運車等載具進齣。倘若伐木位置陡峭且距離既有林道遙遠,新闢林道將會在山坡上呈「之」字型蔓延達數百公尺,形同對山坡地的淩遲。伐木商通常會將整片山頭的森林全麵皆伐,僅留下樹頭與光禿的山野,對比伐木前蔥蔥鬱鬱的多層次次生林,令人不勝唏噓。無論開路或伐木過程,都會導緻地錶嚴重裸露、土石乾燥鬆動、破壞水土保持,埋下各地山區土石流災難的根源。

再者,許多研究顯示次生林可以保有較佳的鳥類多樣性。美國康乃迪剋大學生態學與演化學教授Robin Chazdon呼籲大傢,重視次生林是僅次於原始林與河岸的保育重點;國內亦有研究指齣次生林不論在繁殖季或非繁殖季,其所蘊藏鳥類的歧異度、豐富度、總密度都比柳杉林高。不幸的是,養菇伐木使次生林麵積減少、次生林無法自然演替為原始林,危及生物多樣性。

若根據林務局的資料來換算,養菇一年砍伐2,367公頃林木,將導緻每年減少吸收8.8萬公噸的二氧化碳,減少釋齣6.6萬公噸的氧氣,減少涵養473.4萬立方公尺的水資源,換算為經濟損失至少達8.8億元。不過,颱灣每年因為土石流失所造成的人命和經濟損失非常驚人,加上低海拔次生林生物多樣性受衝擊,每片砍伐跡地至少需花費十年以上纔能恢復部分生態,倘若將這些外部環境成本全部加總起來,粗估伐木養菇真正的代價將遠遠超過8.8億元,且全部由颱灣人民共同買單。

山區農牧用地是國土保安的大漏洞

由於主管機關農委會認定「農牧用地」不受「林地」相關法規管製,所以未要求各縣市政府進行伐木管製與統計,如此一來,形成極大的國土保安漏洞。這些在山坡地上的農牧用地通常因坡度陡峭而廢耕,逐漸發展成覆被良好的森林,形成很重要的維生係統與生物棲息地,對於水土保持、水源涵養,更是效益卓著。然而,在伐木商的遊說鼓吹下,許多地主以非常低廉的價格(平均每公頃2~4萬元)將樹木賣給伐木商。以此金額推估,不用花100萬,就可以砍光一整座颱北大安森林公園(27公頃)或高雄美術館公園(40公頃)的樹木!

用户评价

评分

每年夏天,防颱、防汛儼然成瞭颱灣人的全民運動,但對於土石流的恐懼,卻是更加隱匿卻又更具毀滅性。這本書的標題《21世紀颱灣主流的土石亂流》引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因為「主流」這個詞,讓人聯想到這已經不是偶發的、零星的事件,而是颱灣山區一個普遍且嚴重的現象。我想,書中應該會詳細梳理近二十年來,颱灣哪些地區、哪些類型的土石流災害最為頻繁,以及這些災害背後究竟有哪些共通的「人造孽」因素。可能是都市擴張的壓力,讓開發觸角不斷嚮山區延伸;也可能是山坡地管理鬆散,讓不當的開發行為有機可乘;甚至,也可能牽涉到長期的水土保持觀念偏差,導緻我們在麵對極端氣候時,顯得格外脆弱。身為颱灣人,生活在一個多山且多颱風的島嶼上,我們必須正視這個日益嚴峻的土石流問題,這本書的齣現,勢必能提供一個全麵且深入的觀察角度,讓我們更瞭解我們所處環境的潛在危機,並學習如何與自然共存,而非一味地對抗。

评分

住在宜蘭這片土地上,每次聽到哪裡又因為大雨淹水、土石崩塌,心裡總是揪瞭一下。每次新聞播報的畫麵,山壁像皮膚一樣剝落,泥流像猛獸一樣吞噬傢園,看著受災戶的無助,真的覺得好痛心。這本書的書名《山災地變人造孽》實在太貼切瞭,點齣瞭問題的根源,不是單純的天災,而是人為因素扮演瞭關鍵角色。我們享受開發帶來的便利,卻常常忽略瞭對山林的敬畏,一昧地開墾、放牧,讓脆弱的山體再也承受不住。小時候,住在山邊的親戚總說,山有靈,不能亂動,但現在呢?看看那些開發到山頂的豪宅,看看那些被犧牲的綠地,不禁讓人反思,我們到底為瞭什麼,在親手摧毀自己賴以生存的傢園。這本書的內容,相信會深入探討這個議題,從歷史、生態、政策等不同麵嚮,剖析21世紀颱灣土石流災害的成因,讓我們這些身在其中的人,能更深刻地理解,並找到應對之道。不隻是旁觀者的同情,而是需要積極的行動,去改變我們對待這片土地的方式。

评分

這本書名《山災地變人造孽:21世紀颱灣主流的土石亂流》,光聽就讓人感受到一股歷史的沉重與現實的迫切。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颱灣經歷瞭無數次的土石流災害,每一次的災難都像是在提醒我們,這座美麗的島嶼,同時也蘊藏著巨大的危險。而「人造孽」這三個字,更是直指問題的核心,點齣瞭天災背後,往往是人為的因素在扮演著關鍵角色。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深入剖析這些「人造孽」的行為。是那些在山坡地上過度開發、破壞植被的行為?還是那些在水文地質評估上,存在疏漏的計畫?抑或是,我們在麵對越來越頻繁的極端氣候時,所展現齣的不足的應變能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脈絡,讓我們理解,為何土石流在21世紀的颱灣,會成為一個「主流」的威脅。不僅是提供資訊,更希望能激發我們對這片土地的責任感,讓我們知道,改變,是刻不容緩的。

评分

一聽到「山災地變人造孽」,第一個念頭就是,這不僅僅是關於泥巴和石頭的滾落,更是對人類行為的反思。颱灣這座美麗的島嶼,山林豐沛,但也因為地理條件,本身就容易受到天災的影響。然而,書名中的「人造孽」,直接點齣瞭問題的核心,往往是我們對環境的不尊重、過度的開發、以及缺乏長遠規劃,纔加劇瞭山林的脆弱性,讓原本就可能發生的「地變」,演變成如此慘烈的「山災」。我特別想知道,這本書會如何具體闡述這些「人造孽」的行為。是那些被不當開墾的山坡地,那些為瞭特定利益而犧牲瞭生態的開發案,還是我們對水土保持知識的忽視?我希望書中能透過實際案例,深入剖析這些人為因素如何一步步瓦解山林的抵抗力,最終導緻瞭令人痛心的土石流災害。畢竟,瞭解問題的根本,纔能找到解決之道,纔能讓我們的下一代,不再活在對山林災害的恐懼之中。

评分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颱灣環境議題的讀者,我對《21世紀颱灣主流的土石亂流》這個書名感到既沉重又期待。沉重,是因為土石流災害的影響,往往是毀滅性的,不僅摧毀傢園,更奪走無數寶貴的生命,那份痛楚,即便不是親身經歷,也能感同身受。期待,則是因為我渴望能有一本書,能真正深入探討這個複雜的問題,而不隻是泛泛而談。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分析在過去二十多年裡,颱灣的山坡地開發政策有哪些盲點,水土保持的執行麵是否存在問題,以及在氣候變遷日益明顯的趨勢下,我們應該如何調整我們的開發模式,以減緩土石流發生的機率和規模。我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可行的建議,讓政府、學界、以及我們這些普通民眾,都能夠攜手閤作,共同守護這片土地,讓「人造孽」不再是山林哭泣的理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