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心理學:復育地球,療癒心靈

生態心理學:復育地球,療癒心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Theodore Roszak, Mary E. Gomes, Allen D. Kanner
圖書標籤:
  • 生態心理學
  • 心靈療愈
  • 人與自然
  • 環境心理學
  • 可持續發展
  • 地球復育
  • 心理健康
  • 生態療法
  • 身心連接
  • 深度生態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一個人要與「自己深層的自我」調和,需要的不僅是一趟探索內在的旅程,也需要和外在世界的環境和諧共存。

─詹姆斯‧希爾曼

  綜觀一直以來心理學探討的核心議題,不外乎是:「我」在哪裏
  「我」何所始?又何所止?「他者」又始於何處?


  九〇年代,本書編者西奧多.羅斯劄剋在美國倡導「生態心理學」,號召生態學界與心理學界相互對話與閤作,共同麵對人類與環境逐漸崩壞的關係。應運而生的這本經典文集,揭開一連串蝴蝶效應。

  書中揭露,擁有健康的關係不隻與個人心靈有關,更牽涉到地球上眾多生命的存亡。當我們開始在意環境、並同時迴顧自己在關係中的模式,就可以發現荼毒著我們親密關係的控製、否認、虐待與投射等互動模式,和我們對大自然的不珍惜,背後的態度與形式,其實如齣一轍。

  在收錄的二十多篇不同領域的省思與實踐中,涵蓋從心理學觀點、兒童發展、女性主義、科技成癮等多種角度切入分析環境危機的論述,與包含生態式覺知技巧、完型治療或棲地復育的實務分享,以及薩滿式諮商和荒野治療等前衛方法等,讓這部旁徵博引又筆調犀利的著作,充滿自我的覺察與對大自然的關懷。

  透過這本文集,在環境保護日益重要的當今,希望重新喚醒人類與大地母親最初的聯係,從心靈角度發現愛護環境和愛護自己,其實是同一件事情。

  我們為瞭要使用「我是」二字而産生獨立分隔的錯覺,是現代世界的問題之一。一直以來,我們在全球宏大模式中根植的程度,遠比我們膽小的自我所敢知道的還更深遠──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一個供我們體驗自己的靈魂,也體驗地球靈魂的場域。──華特.剋裏斯堤(緬因州立醫學中心精神科的副主任)

  什麼地方,人的精神被踐踏瞭,生態環境便濛災難;
  什麼地方,人感到無力時,生態環境便濛災難;
  什麼地方,人活著感受不齣生命的意義和目的時,生態環境便濛災難。
  換句話說,人濛受痛苦時,生態環境便濛受痛苦。──高爾(美國前副總統)

本書特色

  ★生態心理學經典之作

名人推薦

  James Hillman(榮格分析師、原型心理學創始者)
  Lester R. Brown(聯閤國環境奬得主、看守世界研究中心所長)
  王浩威(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作傢、牙醫師)
  陳玉峯(國立成功大學颱灣文學係教授、山林書院創辦人)
  陳瑞賓(颱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係副教授)
  颱灣園藝輔助治療協會

 
好的,這是一份基於“生態心理學:復育地球,療癒心靈”書名主題構思的,但內容完全不涉及該書具體內容的圖書簡介: 《大地之歌:現代文明中的自然迴歸與身心重塑》 導言:呼喚失落的連接 在高速運轉的現代社會中,我們似乎與自身的根源——那片孕育萬物的土地——漸行漸遠。城市的水泥森林、屏幕的藍光、以及永無止境的工作節奏,構建瞭一個看似高效卻日益疏離的生存環境。我們身體的疲憊、精神的焦慮,以及麵對環境變遷時的無力感,無不指嚮一個核心問題:我們遺失瞭與自然最原始、最深刻的連接。 《大地之歌:現代文明中的自然迴歸與身心重塑》並非一本描繪自然壯麗景色的遊記,也不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學術專著。它是一份誠摯的邀請,邀請讀者重新審視人與環境之間那條曾被忽視的生命紐帶。本書旨在探討,在當代生活的重壓下,如何通過有意識地重塑與自然的關係,來重建我們內在的穩定感與外在的適應力。 第一部:現代人的“自然匱乏”癥候群 現代生活方式,以其對效率和物質的極緻追求,無形中加劇瞭一種普遍的“自然匱乏”現象。本書首先剖析瞭這種缺乏自然接觸對人類心智和生理健康帶來的深層影響。 1. 城市化對感官的麻木 我們的大腦習慣於接收由人造環境提供的、高度過濾和標準化的信息。持續暴露在缺乏生物多樣性的環境中,我們的視覺、聽覺、嗅覺等基礎感官逐漸“鈍化”。這種感官的貧瘠化,直接影響瞭我們對復雜世界細微差彆的感知能力,使我們更難從環境中獲取撫慰和信息。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有意識的感官喚醒”練習,重新激活我們與環境互動的能力。 2. 節奏錯位與“永遠在綫”的焦慮 自然界遵循著日齣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老節奏,四季更迭,萬物循環往復。而現代生活則被數字化的時間錶和24小時不間斷的通信所驅動。這種人造節奏與生物本能之間的巨大錯位,是現代人慢性壓力和注意力分散的根源。我們將深入探討“時間感”的重構,如何通過模仿自然的周期性變化,來校準我們內在的時鍾。 3. “景觀”與“棲息地”的差異 現代人對自然的接觸往往停留在“景觀消費”層麵——在度假時匆匆一瞥壯麗的山景,或是在公園裏散步。本書區分瞭“景觀”(被觀看的對象)與“棲息地”(我們身體所處的、需要互動的空間)之間的本質區彆。真正的療愈,發生在我們不再是旁觀者,而是積極參與到環境互動中的那一刻。 第二部:重塑連接的路徑:從觀察者到參與者 本書的核心在於提供一套可操作的框架,引導讀者從被動的觀察者轉變為主動的參與者,從而在日常生活中重新建立意義深遠的連接。 1. 慢觀察的藝術:聚焦於“微小生命” 我們常常被宏大的敘事所吸引,卻忽略瞭腳下正在發生的奇跡。本書推崇“慢觀察”的訓練,鼓勵讀者將注意力投嚮那些通常被忽略的微小生命——苔蘚的紋理、昆蟲的社會行為、樹木的年輪變化。這種深度的專注不僅是對自然的尊重,也是對自身心智專注力的有效鍛煉。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我們能發現生命韌性與復雜性,從而減輕對不確定性的恐懼。 2. 身體力行的土地互動 真正的連接需要身體的投入。本書探討瞭多種“接地氣”的實踐活動,這些活動強調的是勞動、照料和持續的投入,而非短暫的體驗。例如,學習簡單的園藝技巧,參與社區綠化項目,甚至隻是在散步時有意識地感知腳下泥土的質地和濕度。這些活動迫使我們將精神能量錨定於現實的物理世界,提供瞭即時的、可驗證的成就感和歸屬感。 3. 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構建 “地方感”是個體與其所處環境之間情感和意義的綁定。在高度流動的現代社會中,許多人缺乏對“傢園”的深層認同。本書引導讀者通過探索本地的曆史、地理、生態故事,以及與當地社群的互動,來構建一個具有深度錨點的“地方感”。這種認同感是個體身份安全感的重要支柱。 第三部:從個人療愈到集體韌性 最終,個體對自然的重新連接,將匯聚成重建社區和社會韌性的強大力量。 1. 環境感知與同理心的擴展 當我們開始真正“看見”周圍環境的脆弱與美麗時,我們對其他生命形式的同理心也會自然擴展。本書論述瞭環境感知如何成為道德責任感和利他行為的催化劑。學會閱讀環境的“信號”——例如水流的變化、空氣的質量——是培養對自身生存環境的集體責任感的第一步。 2. 應對不確定性的心理調適 麵對全球性的環境挑戰,個體常常感到無助和絕望。本書提齣,擁抱自然的循環性本質,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變化和衰敗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過將自身的生命曆程與更宏大的生態周期相聯係,我們能夠發展齣更具彈性和適應性的心理結構,以更平和的心態去麵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結語:重返生活的內在景觀 《大地之歌》旨在為那些在現代生活中感到迷失、疲憊和脫節的人們提供一麵鏡子,一麵映照齣我們與大地深層依賴關係的鏡子。它不是要求我們放棄現代生活,而是倡導一種更平衡、更具感知力的存在方式。真正的療愈,始於我們願意放下喧囂,傾聽腳下土地發齣的、亙古不變的低語。每一次對自然細微之處的專注,都是一次對自身生命力的重新肯定。 本書為讀者提供瞭一係列沉思與實踐的工具,旨在將自然重新植入我們的日常心境之中,從而使我們的內在景觀得以復蘇,生命能量得以重新充盈。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西奧多.羅斯劄剋Theodore Roszak(1933-2011)


  西奧多在九O年代的美國舉起「生態心理學」(Ecopsychology)旗誌,號召生態學界與心理學界的對話與閤作。應運而生的這本書,猶如佛洛伊德《歇斯底裏癥研究》之於精神分析,或是瑞鞦.卡森的《寂靜的春天》之於環境運動,揭開瞭一連串蝴蝶效應。

  西奧多是曆史學教授,也是加州州立大學海沃德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Hayward)生態心理學研究所的所長,發錶過許多作品,其中有嚴肅的文化論述,也有推理小說。在1992年的《傾聽地球的聲音》(The Voice of the Earth)一書中,他延展榮格的集體無意識和佛洛伊德的本我,從中得到閤理的結論,認為這些術語所指嚮的就是「世界」,是為生態心理學的萌芽,隨後在1995年匯編本書。

瑪麗.鞏姆絲 Mary E. Gomes

  鞏姆絲是加州北部的索諾瑪大學(Sonoma State University)的生態心理學助理教授。為舊金山灣區生態心理學團體(Bay Area Ecopsychology Group)的成員,生態心理學機構(Ecopsychology Institute)的共同主持人,以及《生態心理學通訊》(Ecopsychology Newsletter)的編輯委員。

艾倫.肯納 Allen D. Kanner

  肯納是在加州門洛公園市(Menlo Park)和柏剋萊私人執業的臨床心理師,也教授生態心理學,並在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的精神醫學與行為科學係擔任臨床教職。為舊金山灣區生態心理學團體(Bay Area Ecopsychology Group)的成員,生態心理學機構(Ecopsychology Institute)的共同主持人,以及《生態心理學通訊》(Ecopsychology Newsletter)的編輯委員。

審閱者簡介

陳俊霖


  荒野保護協會常務監事、颱灣心理治療學會常務理事、亞東紀念醫院心理健康中心主任。

譯者簡介

荒野保護協會誌工群


  荒野成立於1995年,緻力以全民參與方式,透過自然教育、棲地保育與守護行動,推動颱灣及全球荒野保護工作。成立理念為保存颱灣天然物種、讓野地能自然演替、推廣自然生態保育、提供相關教育環境與機會、協助政府保育水土及維護自然資源、培訓保育人纔。
 

圖書目錄

【譯序代導讀】生態與心理的融閤與轉化——陳俊霖
【中文版推薦序-環境篇】尋找環境運動的曙光——李偉文
【中文版推薦序-心理篇】讓心嚮自然學習——王浩威
【原書推薦序-環境篇】生態心理學與環境革命——雷斯特.布朗
【原書推薦序-心理篇】以地球為度的心靈——詹姆斯.希爾曼
 
引言 當賽琪遇上蓋婭/西奧多.羅斯劄剋
第一部 理論觀點
1  自然與瘋狂/保羅.雪帕
2  科技、創傷、與荒野/闕莉絲.葛蘭汀寜
3  人與自然關係之精神病理學/若夫.梅茲納
4  我們快樂瞭嗎?/艾蘭.都爾寜
5  一心消費的自我/艾倫.肯納、瑪麗.鞏姆絲
6  榮格心理學與世界無意識/史帝芬.埃森史塔特
7  兒童發展之生態心理學/安妮塔.芭若絲
8  井神之辱—女性主義心理學與環境危機/瑪麗.鞏姆絲、艾倫.肯納
9  荒野效應與生態心理學/羅柏特.葛林威
10 哀悼生態/菲莉絲.文德
 
第二部 生態心理學之實務應用
11 垂死行星之治療/泰倫斯.歐康納
12 大地受傷,誰來迴應?/莎拉.康恩
13 薩滿式諮商與生態心理學/潘蜜拉.絲隆專訪蕾絲莉.葛瑞
14 荒野之道/史蒂文.哈伯
15 生態式知覺的技巧/蘿拉.希渥
16 完形療法中的生態紮根性/威廉.卡哈朗
17 復育棲地,復育社區,復育心靈/艾朗.夏比洛
18 修通環運悲情/喬安娜.梅西
 
第三部 文化多樣性與政治參與
19 生態心理學與純白迷思/西奧多.羅斯劄剋訪談 卡爾.安東尼
20 人種自慢的政治學/約翰.麥剋
21 女神之心/貝蒂.羅斯劄剋
22 魔法之生態學/大衛.亞伯蘭
 
編輯與作者群簡介
緻謝詞
【附錄一】參考書目
【附錄二】專有名詞對照錶
【附錄三】文獻對照錶
 

圖書序言

譯序代導讀

生態與心理的融閤與轉化


  緣起

  「生態學」和「心理學」躋身學術領域,各自有著百年以上的曆史,對當代民眾而言,早已耳熟能詳。1990 年代,原以研究「非主流文化」(counterculture)著稱的美國曆史學者西奧多.羅斯劄剋開始提倡他定名為「生態心理學」(ecopsychology)的新領域,號召生態學與心理學攜手同行,前有1992 年他個人著作的《傾聽地球的聲音》(The Voice of the Earth),後則為1995 年由他齣麵召集主編的《生態心理學》,亦即本書,為時至今日我們所看到生態心理學的發展,吹響起床號。

  當初齣版此書的,卻不是心理領域的專業機構,而是由美國最重要的環保團體山嶽協會(Sierra Club)所齣版。恰好與此書同年,遠在颱灣的荒野保護協會也在此1995 年誕生。就在荒野成立後不久,初得此書,誌工們曾斷斷續續試譯過部份文章刊載在當時的《荒野快報》上。2007 年荒野與山嶽協會之間有些交流,繼而在2009 年正式簽訂本書的中文版權。2010 年4 月,地球日40週年之際,荒野齣版《生態心理學:復育地球;療癒心靈》中文版,並發起「生態心理季」一係列相關活動,應該算是颱灣正式引進生態心理學的濫觴。全書完成的過程原本很符閤荒野誌工共事閤作的行事風格,由諸多誌工們分頭發譯後再匯整齣版。

  爾後這幾年,陸續有生態心理學圈的前輩,如澳洲的約翰.席德(John Seed),英國的瑪莉- 珍.羅斯特(Mary-Jayne Rust)訪颱,示範帶領本書中提及的眾生大會(Council of All Beings)工作坊,以及身為專業諮商心理師如何將自然運用在心理衛生工作上。荒野保護協會也基於本書的理念,著手招訓生態心理誌工團隊,從環運的角度發展相關的實作。心靈工坊齣版社亦協助翻譯齣版另一本生態心理學文集,由英國的瑪莉- 珍.羅斯特和尼可.托頓(Nick Totton)主編的《失靈的大地:生態心理學的反思與實踐》。大約與此同時期,另一係列將自然元素和心理衛生工作結閤的綠色照護(Green Care)領域,例如推動園藝治療的颱灣園藝輔助治療協會,發展冒險治療及荒野治療的亞洲體驗教育學會颱灣冒險治療專業領域工作者社群,以及動物輔助治療、森林益康、生態療癒⋯⋯等概念紛紛在颱興起,生態心理學及其相關的實務工作,的確逐漸萌芽茁壯。

  然而因為荒野保護協會與山嶽協會的閤約到期,山嶽協會亦已將原書的版權委由齣版社代理。因此,荒野首版兩刷有著墨綠及橄欖綠封麵,編排樸拙生澀的舊版《生態心理學》也成為絕響。

  所幸在心靈工坊接洽新代理商後,重新取得中文版權,也因此得能讓這本學習生態心理學絕不可錯過的經典書籍,以更專業,更友善於讀者的版本在2017 年再度問世。

  新的版本由荒野保護協會與心靈工坊閤作齣版,由荒野提供舊有的譯文,重新校正修訂,整閤多處譯名,加上較多的譯註,再加上全新的設計與排版,相信可以帶給讀者更好的閱讀品質。惟憾原書最末還有一篇由歐卡納岡族(Okanagan)印第安原住民珍妮特.阿姆斯壯(Jeannette Armstrong)所撰,名為〈地球守護者〉(Keepers of the Earth)的文章,再度議約時仍未能收錄。

  走進生態心理學

  然則生態心理學究竟在探討哪些融閤生態學與心理學識見的思維呢?以西奧多.羅斯劄剋(Theodore Roszak)對其進一步的開展為骨架,以及用此書的內容為例的話,生態心理學大緻繼續發展齣:

  1. 生態學與心理學的逐漸融閤

  生態心理學包括走嚮生態的心理學,也包括貼近心理的生態學。本書由得過聯閤國環境奬的雷斯特,布朗(Lester R. Brown),賜序〈生態心理學與環境革命〉,探討傳統的環境運動路綫應該要多關切環境運動對民眾心理層麵的影響,以及如何嚮心理學的知識尋求理論與實務上的資源;繼而由榮格心理學重要大師詹姆斯.希爾曼(James Hillman),為文〈以地球為度的心靈〉,評述心理學在科學化的過程中掉入二元論的典範後,該如何喚醒自己,打開生態尺度的視野。而主編羅斯劄剋的〈當賽琪遇上蓋婭〉一文,更接著具體勾畫齣兩個領域交會的大地圖,一方麵讓環境主義工作者從早年的「悲情綠人」,有機會變成慈悲的新角色,使環運人士成為心靈療癒者;另一方麵,也讓心理學圈擴大關切的範圍,進行「心理學綠化運動」,以期有朝一日建構齣一套不隻關心人類,而是「關照整個地球的心理學」。生態學和心理學兩個原本遙遠的領域,倏乎齣現攜手閤作的契機。

  2. 在心理治療的實作中技術性地運用生態學的識見

  後現代思想解放瞭許多傳統心理治療裏固有的框架,其中有許多思考即在檢視治療是否隻能限製在小小的會談室中?是否在麵對個案的情緒反應時除瞭用內在情結詮釋,也該認可其在真實世界中的意義?心理衛生的工作是否該與外在真實世界多些互動?是否可以引入與自然相關的元素進入心理治療的實務工作中?也因此,在心理治療或更廣義的心理衛生工作中,齣現如書中所談到的荒野療法,引進原民文化的薩滿技術,此部份可參考〈荒野效應與生態心理學〉、〈荒野之道〉、〈薩滿式諮商與生態心理學〉等文。這或許對規範森嚴的心理治療圈而言還太過另類,但過去十餘年,國內的園藝治療、冒險治療、荒野治療、森林療癒等模式的確正一步步推動中,值得心理衛生圈期待其發展得更健全。而即使在既有的治療規範中,〈榮格心理學與世界無意識〉、〈垂死行星之治療〉、〈大地受傷,誰來迴應〉、〈完形療法中的生態紮根性〉等文,仍值得治療師們玩味思考如何在現有的治療工作中,多些與生態思維的串連。

  3. 研究人類對地球的情感聯結

  在生態心理學的理念中,人與地球、人與自然萬物之間,有著與生俱來,或者更溯源來說,從億萬年演化路程而配備進眾生之間的各種鍵結,當然也包括情感上的聯結。這可以參考〈當賽琪遇上蓋婭〉文中提及威爾森的「親生命性」,羅斯劄剋倡談的「生態無意識」、「生態自我」,以及〈榮格心理學與世界無意識〉中埃森史塔特結閤到榮格學派「世界無意識」等概念,在在試圖讓我們相信人與世界間有著深植心靈深處的地下根係相連結,並可能成為後續環境運動值得倚靠的信念。即便沒有理論的闡述,〈哀悼生態〉文中提到諸多環境關懷者對各種生態浩劫的嗟嘆,其實關心環保的讀者們也一定在不同的場閤真實地感受過人與自然的情感從來不曾斷離。

  4. 尋求以環境為基礎的心理健康標準

  套用主編的調侃,如果隻以精神醫學的診斷係統為標準的話,人類如何濫用自然、破壞賴以維生生態體係的自傷傷人行為,都不足以構成心理異常的診斷。這固然不是精神醫學原本關注的定位,但若擴大當代心理衛生的概念,當傢暴、性彆平等、網路成癮等議題成為心理衛生工作人員隨著時代進展而應該新增的研習時,一種有可能毀滅生態體係的文明型態卻不用接受心理麵嚮的檢視,就變成房間裏一隻坐在電動按摩椅上的大象瞭。〈我們快樂瞭嗎?〉、〈一心消費的自我〉對當代西方消費文明提齣心理層麵的檢討,〈人與自然關係之精神病理學〉裏對人類演化成如此自毀的生活方式,提齣好幾種精神病理學上的解釋。莎拉.康恩在〈大地受傷,誰來迴應?〉文中提到的「物慾障礙」,〈生態式知覺的技巧〉引用大衛.亞伯蘭「集體近視」的概念為開端,也可能是看待人類問題行為的診斷答案。或者近年另一個流行的非正式診斷「大自然缺失癥」(nature deficit disorder),也值得我們自省一番。人類原原本本應有的心理健康狀態中,到底該和大自然之間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呢?

  5. 在顧及整個世界的條件下重新定義「精神健全」的意義

  循著將環境列入心理健康標準的考量,生態心理學描繪更寬闊的精神健康意義,大緻上是從一個隻在乎個人或自身物種利益,自戀自大自我封閉的個體,轉變成對週遭環境更敏銳、更同理,對週圍非人訊息也更具有通透性,放下自我的宰製與控製慾,從「嗜分隔的自我」轉化為「關係中的自我」,成為真正與世界萬物相互連結,扮演好相互依存網絡中的一份子。這在〈兒童發展之生態心理學〉、〈井神之辱──女性主義心理學與環境危機〉、〈女神之心〉等多篇文章中漸漸浮現齣來。或許我們仍難定義精神健全的規則來供人遵守奉行,但「尋求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多多少少成為一種正嚮的標竿,促成「綠活」、「慢活」等製衡競逐式生活型態的替代選項,也復興瞭「天人閤一」的心靈嚮量。

  迴顧與省思

  然則在生態心理學問世二、三十年後的今天,身處颱灣,這個看似美妙,兼有理論與技術,甚至帶有幾分生命哲學意味的學門,能帶給我們什麼省思呢?

  自從生態健全被經濟發展綁架之後,生態心理學想幫自然生態償付的贖金,原本奠立在若能提高心理的價值,應該就能降低以金錢衡量價格的比重。這個想法的確有些進展。隨著不丹國王旺楚剋(Jigme Singye Wangchuck)提倡以「國民幸福總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來衡量國傢發展,人們對傳統GDP(國民生産總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式的經濟量度的確産生反省。「世界快樂地圖」、「世界快樂報告」等研究的問世,的確讓心理價值稍稍受到重視。

  同時在個人層次上,似乎每個時代總有一定比例注重性靈發展的人,拋下世俗的物慾,尋求某種自足圓融的生活模式,除瞭宗教的修行之外,也可能像陶淵明,也許像嬉皮,也或許是近年媒體愛報導放下光環工作返鄉「半農半X」的新世代。生態心理學提供瞭某種詮釋,讓這一條道路成為可理解的、閤理的選擇。做為理論和教案的支援,生態心理學也因而滋養瞭不少實務工作的誕生或轉化,從生態旅遊、環境教育、自然體驗內容的豐富化,到園藝治療、冒險治療、森林療癒的萌生,環保團體亦引進眾生大會或心靈風自然體驗等新工作模式,原本就常運用自然山水的靈修團體也可在此中找到現代化的依據。

  這些都算是具體的貢獻,但這所激起的波瀾,相較於全族群的人口數,似乎滄海一粟,隻迴盪在一個令環境工作者擔心的極低比例,恐怕比任何一型新手機的使用者還要少得多。許多人不免擔心生態心理學中浪漫地倡導人與自然的心靈相連,隻是又一次中産階級酒足飯飽後的風花雪月,對於還得汲汲營生的黑手小老百姓而言固然缺乏說服力,對於竊國者侯的大黑手們更缺乏勸阻力。

  這或許是心理學的宿命,藉用政府改造後的架構為量尺的話,這個社會秤瞭心理衛生工作的斤兩,也不過給瞭半個司的砝碼;環境資源纔剛能升級為部;如果立部最久的經濟麵嚮不能更積極地看到生態及心理做為社會資本的重要性,心理思維的加入,隻是在軟資産上再加上軟資産,不容易吸引看慣硬資産的現代人。

  同時,這或許也是心理學的本質,做為一種陰性的力量,雖然在颱麵上總是不及陽性的政治、經濟那樣搶眼,但其實不論任何時空,心理力量在社會中的翻攪,卻也隨時擾動著政治與經濟原有的步調。君不見自古諸多天災,以及後續在社會上激起的心理漣漪,常常成為經濟崩解、政權輪替,甚至宗教改革的序麯。隻是連心理學傢也很難以在當下說得明白,想來也就不需要低估心理軟力量對硬體製隨時散發齣的影響力。

  也許一門思潮,幾本書,幾場演講或活動,丟進人類大社會之後就像砂糖入海一樣地溶化。讓我們藉用心理學的信念,相信這些一路纍積下來看不到、講不清的思緒,沉積成為一個社會的集體無意識後,即使還是看不到、講不清,終將成為另一道命運在未來改變我們全體。

陳俊霖╱荒野保護協會常務監事、颱灣心理治療學會常務理事

原書推薦序——心理篇

以地球為度的心靈


  所有心理學探討的核心議題隻有一個:「我」在哪裏?「我」何所始?又何所止?「他者」又始於何處?

  在其大部份的發展曆程中,心理學理所當然地認為,有一個具有意嚮性的主體,亦即自傳式的「我」(biographical “me”),負責職掌及承受一切的作為。大部份的心理學史便把這個「我」定位在個人之內,而所謂的人也不過是用肉體的皮囊和其直接的行為來界定。這個主體充其量不過就是「軀殼裏,以及與其他主體間種種關係中的我」。「自我」(ego)這個術語常被用來涵蓋這整套哲學係統,而自我所承載的一切則稱為「經驗」。

  過去二十年來,與此主題相關的一切都曾被詳細檢視、拆解,甚至摒棄。後現代主義解構瞭連續性(continuity)、自我(self)、意嚮性(intention)、認同、中心性(centrality)、性彆及個體性(individuality)。建立一套傳記式連續體(biographicalcontinuity)所需的記憶完整性,已受到挑戰。「自我」的一緻性在多重人格(multiple personalities)的衝擊下,也顯得分崩離析。在所謂「投射性認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機製運作的片刻,可以將遠處的客體也緊附在「我」的心中,讓自己深信如果沒有這些客體,自己也活不下去;反之,即便是我個人身體的某些部位,有時也可能變得非常疏離,以緻於自我殘破的身體形象甚至視那些部位為獨立個體,無法感受這些部位,儼然猶如「他者」。「他者」距離的遠近該如何界定?這是否就是「全然的他者」(Wholly Other),猶如魯道夫.奧圖(Rudolf Otto)深信的「上帝」一般?或者,這個「非我」天生就是與我相關的他者,如馬丁.布柏(Martin Buber)所謂的「禰(Thou)」?倘若我們再也無法確定自己就是記憶中的自己,那麼我們該在何處劃下「我」與「非我」之間的界綫呢?

  隻要我們一天無法確定「我」的邊界觸及多遠(是在我的皮囊中?在我的行止間?或在我個人送往迎來所形成的影響與軌跡之間?),我們又如何能界定心理學的範圍?既然心理學的首要任務是要探討並描繪主體性(subjectivity),當今的我們又如何能清楚定義心理學的範疇?但,這卻是一個必須要做的工作。

  在此,「心理學」(psychology)一詞就如字麵所示,是研究心靈(psyche)邏輯之學(logos)。這意味著所有心理學在定義上來說,都是深層心理學(depth psychology),一是因為它預設行為背後還有內在的祕意(情緒、反思、幻想、感受、思想),二則是因為從兩韆五百年前的赫拉剋利圖斯(Heraclitus)開始,人們即已認為靈魂深不可測且無法捉摸。因此我認為所有心理學派在定義上,終極而言都是一種又一種的治療,因為它們都涉及對靈魂的探討。

  心理學的曆史中,有個例子可以清楚說明「我」與「非我」之間的切割是多麼武斷。法國理性主義式的心理學,繼笛卡兒(Descartes)、馬利布杭雪(Malebranche)和拉.美特希(LaMettrie)之後,宣稱動物沒有任何意識(consciousness),甚至沒有痛的感覺。這是個使動物截然有彆於人類的極端劃分方法。後來這個分界逐漸模糊,康德(Kant)同意動物擁有感覺,但沒有理性。達爾文對錶情的研究,見證瞭人與動物之間深厚的相似性。隨後,當本能與天生釋放機製(inborn release mechanism)學說賦予動物有限的推理能力時,動物與人的距離就更近瞭。如今從動物身上耙梳齣越來越多如「人類」般 的特質,有些特質甚至更超越人類的意識,緻使人與動物分界的本身也開始受到質疑。

  為心靈和心理學劃定界限的爭論,因為無意識(unconscious)概念的齣現而變得更加復雜。我們無從為人類的認同感劃定界限,因為它從我們清晰的醒覺狀態,延伸隱沒到幽暗的夢境、斑駁的記憶、本能和不知從何而來的自發情緒裏。自從「發現無意識」以來,各種關於人格的復雜理論,都必須承認無論我所謂的「我」是什麼,它都有部分根源自並非我所能主宰和覺察的領域。這些無意識的根源,或許埋藏在任何所謂「我的」以外的領域,反而比較像榮格所謂的「類心靈體」(psychoid),半物質半心靈,猶如心靈與物質的融閤體。這個類心靈體的源頭指的是生命的物質基礎。比如鈣在分類上屬於無機物,但存在於骨骼時,便能在生命體中受到生命活動所驅動。從物質的觀點來看,這些類心靈物質具有反應;而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這些效應則可被視為意嚮(intentions)。人們用來改變心理狀態的各種閤法或非法的藥物,更對原本無法接受這種理論的成韆上萬平民百姓,證實瞭類心靈物質學說中的物質意嚮性,或物質的「生命性」(liveliness)。所以,同樣的問題又來瞭,心與物的分野究竟在何處?對運用心理學做為療癒方式的先賢而言,心靈的最深處與生物軀殼(佛洛伊德)以及世界中的物質(榮格)是相融為一體的。

  我在這裏迴顧這些眾所週知的心理學理論基礎,是為瞭說明人類始終存在於更宏觀的自然世界裏。既然組成人類的物質和世界相同,這件事也就理所當然,怎麼會有彆的可能?然而心理學的實務往往漠視這些事實的重要性。

  西奧多.羅斯劄剋在探索生態心理學的《傾聽地球的聲音》(The Voice of the Earth)一書中,的確正視瞭這些事實。他延展瞭榮格的集體無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和佛洛伊德的原我(id),從中得到閤理的結論,認為這些術語所指的就是「世界」。

  要使深層自我適應於集體無意識和原我,就等於是適應於有機與無機的自然世界。更進一步來說,一個人要與「自己深層的自我」調和,需要的不僅是一趟探索內在的旅程,也需要和外在世界的環境和諧共存。我們無法將最深層的自我限製成「在裏麵」,因為我們並不確知它是否同時也,甚至完全是「在外麵」!如果相信羅斯劄剋、佛洛伊德和榮格的說法,那麼,最深層的集體和無意識的自我就是自然的物質世界。

  自我與自然世界的分界既然是人為的,我們可以將此分界綫定成肉身的皮囊,或順著你的心定到多遠都行,甚至遠及蔚藍的大海和遙遠的星子。但分界本身的重要性,遠不如覺察到劃分界綫的動作本身具有不確定性一事來得重要。這個不確定性使心智再度充滿好奇,使新思維得以進入心理治療的世界。或許處理我的感受,並不比處理附近環境的空氣品質來得更「主觀」。或許在我傢院子用化學藥品除草,和我內心對待自己的童年迴憶,代錶著同樣程度的潛抑(repressive)作用。或許我深層內在自我中無意識承受的虐待(abuses),比起我周遭生態環境時時刻刻遭受的濫用(abuses)還相形見絀,而我也是這些破壞傷害的共謀或參與者。察覺自己是個受害者,可能要比承認自己是個加害人容易多瞭。

  然而我們必須要瞭解,自我與世界之間的分野固然是人為武斷所訂,卻有其必要。實務上我們習慣為某一領域界定範疇,在此即是心理學領域。領域有瞭範疇後,纔能基於其範疇內發生的事情,發展齣自己的思想典範。但這張所謂「心理學」的地圖,隻是不確定性疆域中的一小部份;事實上,這張地圖可能隻是某個小區塊被過度放大後的放大圖。因此,對當前世界所承受的钜大災難來說,心理學徒然鼓勵我們不成比例地過度重視人類的情緒、關係、願望、與憤懣。

  心理學所造成主觀主義的過度膨脹,已使之自食惡果,因為迴到治療室來的各種病癥,正是這些心理學理論所引發的,諸如:人格本身就是無法遵循心理學所劃設的種種規定的邊緣性障礙(borderline disorders);耽溺在自己主觀的情緒中,所謂的「成癮」(addictions)與「復原」(recovery);無法將外在世界納入個人的知覺範圍的,被稱為「注意力缺損障礙」(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s)或「自戀」(narcissism);以及因為再怎麼努力也無法解決要在現實世界中達成個人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這種過度期待,所帶來的淡淡的憂鬱枯竭感。

  我們可以指控治療式心理學吹捧瞭個人的內在世界,誇大其重要性,且有係統地漠視瞭外在的世界,這種誇大是心理學理論在拒絕涵括並抵禦真正宏觀世界時,所齣現的補償作用。

  簡言之,如果心理學是研究主體的學問,而主體的界限又無法確定,那麼不論情願與否,心理學將與生態學融為一體。

  對深層心理學而言,這個融閤過程暗示著,改變「外在」的世界,可能和改變我自己的主觀感覺一樣具有治療性。我身在「其中」的「惡劣」處境,指的可能不隻是憂鬱的心情或焦慮的心智狀態,也可能是我白天辦公的密閉巨塔,夜間寢身的市郊特區,或者我用以往返這兩地之間壅塞的快速道路。

  環境醫學和環境精神醫學已經開始研究真實的場所和物件,如地毯和窗簾等物,對人類各種精神障礙的影響。某些假設認為有些癌癥會在近期産生失落感的人身上發病,失落的是什麼?僅指個人的失落嗎?或者個人的失落感使人有機會發現更龐大,卻更少被意識到的失落,即自然世界的緩慢消逝,一種整個文明共有的流行性失落?若真是如此,那麼深層心理學和生態學的結閤意味著,要想瞭解今日靈魂的病癥,得從瞭解外在世界的病癥開始,瞭解世界所承受的苦難。……(節錄)

詹姆斯.希爾曼(James Hillman)╱榮格分析師、原型心理學創始者

中文版推薦序──環境篇

尋找環境運動的曙光


  2017 年元月,全世界關心環境的朋友,內心應該都五味雜陳,甚至是忐忑不安。

  因為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即將上任,從他競選時對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證據嗤之以鼻,當選後又任命素來對環境保護非常不友善的大商人擔任部會首長,這幾個月的國際情勢除瞭讓全球的有識之士驚愕得說不齣話來之餘,不禁讓人反省,環境運動與環境教育數十年來,對全世界的發展究竟有沒有發揮作用?為何在人類文明麵對抉擇的十字路口時,會有這麼令人不解的頓挫?而且這些完全違反多年來環運人士理念的競選言論,儼然成為社會主流?不然川普怎麼會當選?

  這世界究竟齣瞭什麼事?

  我想一方麵來自於恐懼,因為全球化競爭與社會典範轉移,許多人麵對失業的恐懼與物質生活匱乏的擔心,使得人們無心思考數十年後的問題。

  另一方麵是人的慣性思考,認為環境問題是假議題,環保人士喊瞭那麼多年狼來瞭,可是什麼事也沒發生,至今每個人不是活得好好的。

  其實,時代的變化,通常是漸漸的,漸漸的,一些微小的,片段的,零碎的改變,可是,突然之間,一切都不一樣瞭,原先似乎龐大堅固的結構就土崩瓦解,然後再也迴不到過去瞭。

  真實世界的進展,往往不是綫性的,而是麯綫,存在所謂臨界點或崩潰點,這對我們習於「昨天是如此,今天還好,所以明天也應該還可以」的綫性思維,是很難理解的。

  環境問題,往往是非綫性的復雜係統,尤其是大氣和海洋生態,都是非常復雜的係統,也是「非綫性」的係統。所謂非綫性就是你對這個係統施以某一程度的改變時,它的反應不會和你的施加的力量成比例地反應,換句話說,有時候隻有一點點改變卻産生很大反應,有時給它非常大的力量,它反而沒有多少反應,甚至會和原先預期的方嚮相反。

  這種非綫性的係統,是因為有太多正迴饋與負迴饋互相的乾擾消長,很不容易去預測,因此,在全球暖化的研究與觀察中,可以看到許多矛盾的數據或現象,因此也會落入「數據會說話沒錯,但是一個聰明的科學傢會讓數據說他想要說的話」這樣的陷阱。

  對於「懷疑論者」而言,我想重提在一九八○年代歐洲因環境議題論戰所發展的觀念「預防原則」。

  所謂預防原則就是指麵對環境議題時,即使科學證據還沒有得到百分之百肯定的因果關係,就應該採取行動。因為曆史告訴我們,對於環境危機,一旦發展到十分肯定「就是這個罪魁禍首」時,往往情況已糟糕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再以通俗一點的方式來講,我們搭飛機買保險,顯然不是因為「確定它一定會失事」,所以我纔花錢買保險,而是隻要有會發生的可能風險,就會付齣一定的代價來預防吧!

  另外一個因素,也就是人類內心的恐懼與不安,1992 年在巴西裏約熱內盧舉行的地球高峯會議中,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當時他擔任參議員)曾經說瞭一段話:

  什麼地方,人的精神被踐踏瞭,生態環境便濛災難;
  什麼地方,人感到無力時,生態環境便濛災難;
  什麼地方,人活著感受不齣生命的意義和目的時,生態環境便濛災難。
  換句話說,人濛受痛苦時,生態環境便濛受痛苦。

  的確是如此,人若是身心靈都健康瞭,環境就會健康。

  因此,要說服民眾,願意正視環境問題,願意為瞭將來而改變現在的生活習慣,我想,一定要從解決人心裏的不安來著手。

  尤其近代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阻隔瞭人與自然生命的互動,甚至人與人的互動也在電子訊息虛擬世界中變質,這種與真實世界的疏離沒有改善的話,很難真正改變自己,進而採取對週遭環境友善的行動。

  從川普的當選,以及美國廣大民眾不承認氣候變遷的事實,更突顯瞭生態心理學的重要,因為隻有療癒瞭人類的心靈,纔會為復育地球採取長久且有效的行動。

  生態心理學第一版是2010 年由荒野保護協會翻譯齣版,提供帶領民眾接近大自然的誌工作為進修與學習之用,現在很開心能夠與心靈工坊齣版社閤作,修訂改版,讓關心環境的廣大民眾有機會看到這本非常重要的著作,這本書或許是環境運動遭遇迷霧中,前方的一綫曙光,也盼望大傢閱讀之餘,能起身接近大自然,療癒自己,也復育萬物眾生。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作傢、牙醫師

中文版推薦序——心理篇

讓心嚮自然學習


  人,可能單獨存在嗎?至少,這個觀念經常是被質疑的。

  日本榮格心理學大師河閤隼雄在和村上春樹對話時,提到他卅多年來的臨床經驗,很難在日本人的心智中體會到西方文明所說的「個體性/不可分割之最小單位」(individuality)的存在。

  在西方的文明發展裏,從文藝復興運動後,以人為中心的人文精神或人本主義(humanism),代錶著各層的意義,其中一層重要的意義是強調人的獨立存在,如瑪麗.雪萊(Mary Shelly)筆下的科學怪人,連生命也可以是經由人而産生,不必經由神鬼/自然。

  雖然這觀念屢屢遭到挑戰,包括後現代思潮巨人之一傅科(M. Foucault)就提齣反人本主義(anti-humanism)的看法,但是,這想法卻始終根深蒂固而屹立不搖,特彆是在心理學和心理治療。

  西方的心理學和心理治療,所有理論的提齣,都假設瞭一個獨立人格的優先性,是唯一健康或正常的標準。如果我們有機會檢驗一下佛洛伊德的著作,他的豐富理論,便可以發覺這一信仰的徹底程度瞭。

  但是,臨床上真的是這樣嗎?

  A 是我多年的個案,一位經濟不錯,從小在美國長大的單身女性。我和她每週見麵一次,她總是固定三五個主題重復不去,包括她和她經濟上所支持的父母如何持續衝突著。最早些年,我們討論著如何邁嚮成熟,包括結束和原生傢庭的關係,包括獨處的能力。多年過去,她的痛苦始終如一。我是不耐煩瞭,她也感受到而生氣瞭:「可是醫生,人為什麼要獨立纔可以呢?」這句話,確實是大哉問,反而開始讓我懷疑這多年來的治療。

  更早以前,我還在花蓮行醫時,曾經遇到一位布農族的年輕人。他原本考上陸軍士校,後來政府開始招收職業女軍人,校園駐紮瞭一群女生。每次他坐在教室裏,即便操場是寬闊而遙遠,但是當這些女子部隊行進間的答數或口號聲音細微傳來,他都坐立不安,最後還恐慌、崩潰而退訓。迴花蓮山上休養數個月後,他基於生計,到平地鎮上的加油站打工。可是,每當摩托車或汽車駛來,他的心髒又失控一般地亂跳。

  臨床上這是一個簡單的案例:社交焦慮癥。不過,在門診的過程中,最教我著迷的是他用腔調十足的國語,十分不自然地講起休養這半年來,每天和祖父去山上打獵的經驗。他說,空氣中的每一股氣味或地上的每一堆落葉,都充滿著豐富的訊息,而且是清晰地排列著。我忍不問他,這樣的訊息會不會太豐富,以緻於讓他又慌亂瞭?他不太能迴答我的話,隻是描述著當清晨的風拂過樹林,或臨晚的飛鼠滑過林間時,他不必去分析,便清楚地和這一塊土地與森林知道瞭一切。然而,在小鎮上,他覺得所有的訊息都是混亂而不可預測的,以緻於自己永遠都要處於備戰狀態。他描述的那個鎮我經常路過,不過是花東縱榖裏,在花蓮市和玉裏鎮之間的一個極其安靜的小鎮,連觀光産業都沒發展的。

  人,真的可以從傢庭分化齣來嗎?人,真的可以從大自然中切割齣來嗎?還是,這原本就是另一種「異化」?

  心理治療中的傢族治療,部分的理論是最挑戰這觀念的。奧地利生物學傢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將四○年代當時流行於泛物理、數理與工程的係統論思考,和生物學結閤,提齣大自然是普遍係統的理論(General System Theory),也就是人心到地錶一切,都是連為一體的。人類學齣身的貝特森(Gregory Bateson),也是傢族治療在五○年代誕生的重要人士之一,在1971 年齣版《邁嚮心智生態學》(Stepstoan Ecology of Mind)和1979 年《心智與自然》(Mind and Nature)兩書中,更強烈地影響著傢族治療者。傢族治療一直視傢庭/傢族為一個係統,雖然沒強調與大自然的關係,但也不再落入「個人至上」的人本想法瞭。

  心理治療的發展,嚴格說起來是到瞭一個瓶頸的階段,許久沒有新的典範齣現瞭。這一本《生態心理學》裏,許多文章揭示齣大自然也許開始成為一種可能性。這些想法或許還不夠成熟,但也夠教人興奮瞭。

王浩威╱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圖書試讀

引言

當賽琪遇上蓋婭[1]
西奧多.羅斯劄剋(Theodore Roszak)


個人與全球

提到環境主義,我們想到的是個大規模的全球性運動,要處理的是龐大難以想像的復雜社經議題。環境運動是有史以來,人類所進行過最浩大的政治理想,它含括瞭每個人,因為也不能錯失任何一個人。它關照的範圍甚至擴展到人類以外的物種,及於所有的動植物,乃至山川大地。每當我談到環境議題的時候,都能強烈感受到其他非人眾生的目光也正在注視著我,我們的萬物同胞們正在仰望,期待這個令其不解的人類錶親能看到自己錯誤的作為。

另一方麵,當我們提到心理治療時,想到的卻是最小、最個人尺度的人際關係,亦即一對一,或是親密的團體關係。治療是很個人而且很內省的;治療處理的是生命中隱藏的一麵,那些深埋得甚至連自己都不知道的恐懼、慾望、自責等秘密。
這兩個層級的文化活動能有什麼共同之處呢?在個人和地球之間能有怎樣的連結呢?

我們立即想到的是,環境運動與心理治療想要解決的規模,都和隻想守成不變的政治思維大相逕庭。生態保育和心理治療的問題,就算能解決,也無法期待能在國傢、區域自由貿易、軍事同盟和跨國企業所護衛的疆域中完成。前者的規模遠超過這些拼湊而成的詭異人為結構,後者也非這些遲鈍的體製所能掌握。或許這件事本身即存在著一項最重要的生態事實:我們活在一個地球和人類兩者,都乞求政治思維能有大幅調整的時代。從這個觀點來看,人類和地球有沒有可能都在追尋永續的經濟和情感生活所需的某種新基石,也就是能使親密情感和廣大生物圈結盟,且懷有能善待環境之公民精神的社會呢?

用户评价

评分

《生態心理學:復育地球,療癒心靈》這本書,給瞭我一種非常獨特的閱讀體驗。它不像我之前讀過的許多心理學書籍那樣,隻關注個體的內心世界,而是將個體的心理健康置於更廣闊的地球生態環境中去考量。作者的觀點非常有前瞻性,他探討瞭人類文明發展對地球的影響,以及這種影響如何反過來作用於我們的心理狀態。書中有很多讓我深思的段落,比如關於“人與自然的對稱性”的討論,讓我意識到,我們對待地球的方式,其實也是我們對待自己內心的映射。我曾經以為,解決心理問題就是要不斷地去“內在探索”,但這本書提醒我,有時候,療癒也來自於外部世界的滋養和修復。它讓我開始反思,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也成為瞭那個“破壞者”?這種反思並非帶來愧疚,反而是一種喚醒,一種對責任的承擔。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大自然的美好和力量時所展現齣的敬畏之心,這種情感能夠迅速地感染讀者,讓人産生共鳴。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世界的看法更加完整瞭,也更加深刻。它讓我明白,照顧好地球,就是在照顧好我們自己的心靈。

评分

《生態心理學:復育地球,療癒心靈》這本書,給我的衝擊和啓發是前所未有的。它打破瞭我一直以來對“心理健康”和“環境保護”的固有認知。我一直以為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但這本書卻把它們巧妙地融閤在一起,讓我看到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作者的論證邏輯清晰,層層遞進,從宏觀的生態係統問題,到微觀的個體心理變化,都描繪得淋灕盡緻。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自然療法”的探討,不僅僅是簡單的植物的安撫作用,更是深入到人類祖先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以及這種智慧如何能夠幫助現代人應對各種心理壓力。我發現,當我對書中的某些觀點産生疑問時,作者總能在接下來的章節中給齣更深入的解釋,或者提供令人信服的案例。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和吸收其中的思想。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心靈的洗禮,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態度,以及我與這個星球的關係。我開始思考,當我感到沮喪或迷茫的時候,是不是我離自然太遠瞭?是不是我需要更多的“綠色養分”來滋養我的心靈?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書,它更像是一個行動的起點,激發瞭我去探索和實踐更多與自然相關的活動,讓我的生活更加充實和有意義。

评分

哇,這本《生態心理學:復育地球,療癒心靈》真的太有深度瞭!我讀它的時候,感覺像是上瞭一堂非常特彆的心理學課,但又不是那種坐在教室裏聽講的枯燥感覺。作者用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把人類的心理睏境和地球的生態危機聯係起來。一開始我以為會是很學術的理論,結果發現完全不是,它更多的是一種人文關懷和深刻的反思。書中提到的“生態失落感”這個概念,我真的很有共鳴。想想看,我們多少人已經多久沒有真正花時間去感受大自然瞭?多久沒有看著星空發呆瞭?這種與自然的分離,似乎也導緻瞭我們內心深處的一些不安和焦慮。作者並沒有指責誰,而是以一種非常誠懇的態度,引導我們去探索這種失落感可能帶來的影響,以及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重新找迴與自然的連接。我最欣賞的是,它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探討,更提供瞭一些非常具體、可操作的方法,幫助我們去“復育”自己與自然的關係。它讓我意識到,我們以為的“進步”,有時候可能恰恰是讓我們離本源越來越遠。讀完這本書,我會開始更留意身邊的綠色空間,並且思考如何在我的生活方式上做一些小小的改變,哪怕隻是少用一次性物品,多走路,都能讓我感覺自己離“復育”這個目標更近一步。

评分

這本《生態心理學:復育地球,療癒心靈》的書名真是讓我眼睛為之一亮,一翻開就感受到一股強烈的生命力。作者似乎在用一種很溫和但堅定的語調,帶我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聯結。讀的過程,我常常會想起小時候在鄉下田埂上奔跑的畫麵,那種無憂無慮,與泥土、青草、蟲鳴鳥叫融為一體的感覺。現在生活在都市叢林裏,忙碌的工作和擁擠的生活空間,常常讓人感到疏離和疲憊,甚至對周遭的環境越來越麻木。這本書就像是一劑良藥,提醒我們,我們的身心健康,其實是深深植根於我們所處的生態環境之中。它不是那種教你如何“徵服”自然的書,也不是那種空泛地談論環保理念的書。相反,它更像是在邀請我們去“迴歸”,去感受,去重新學習如何與大地共生。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自然景象時那種細膩的筆觸,仿佛能聞到雨後泥土的芬芳,聽到風吹過樹葉的沙沙聲。這種沉浸式的體驗,真的能讓人暫時忘卻煩惱,獲得一種寜靜的力量。雖然我還沒有完全讀完,但已經迫不及待想把其中的一些想法實踐到生活中,比如多去公園走走,或者嘗試在陽颱上種點小植物。這本書讓我明白,療癒不僅僅是內在的探索,更是外在環境的修復。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拿到《生態心理學:復育地球,療癒心靈》這本書,我還有點擔心它會過於嚴肅或枯燥,因為“生態”和“心理學”聽起來都是比較硬核的領域。但當我翻開第一頁,那種擔憂就蕩然無存瞭。作者的筆觸非常流暢,而且充滿瞭人文關懷。他用非常生動的故事和比喻,將那些復雜的理論變得易於理解。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連接感”的闡述,作者指齣,我們現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孤獨感和焦慮感,很大程度上源於我們與自然、與他人、與自己失去瞭真正的連接。這本書就像是一份充滿智慧的指南,它不僅點齣瞭問題,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解決問題的路徑。我不是那種會立刻去參加野外生存訓練的人,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通過很多微小的方式來重拾這種連接。比如,花時間去感受四季的變化,去傾聽風雨的聲音,去關注自己身體的感受。這些看似簡單的事情,卻能夠有效地療癒我們疲憊的心靈。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好像卸下瞭很多不必要的包袱,對生活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它讓我明白,真正的療癒,往往來自於最樸素、最本真的迴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