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傢狗(上):孔子不矯情

喪傢狗(上):孔子不矯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哲學
  • 曆史
  • 文化
  • 思想
  • 孔子
  • 傳統文化
  • 國學
  • 人生
  • 自我成長
  • 社會批判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任何懷抱理想,
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傢園的人,都是喪傢狗。

  直率的李零老師說,不用吹捧孔子為至聖先師,還他老人傢一個本來麵目!
  擁有專業考古背景的李零老師說,他解讀《論語》絕不添油加醋,一切看古籍、原典怎麼說!

  學生必讀!《論語》是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列入高中課程必修

  破除聖人說!

  孔子不是聖,隻是人。
  一個齣身卑賤,卻以古代貴族(真君子)為立身標準的人;
  一個好古敏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傳遞古代文化,教人閱讀經典的人;
  一個有道德學問,卻無權無勢,敢於批評當世權貴的人;
  一個四處遊說,替統治者操心,拚命勸他們改邪歸正的人;
  一個古道熱腸,夢想恢復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他很恓惶,也很無奈,唇焦口燥,顛沛流離,像條無傢可歸的流浪狗。
  讀孔子的書,既不捧,也不摔,隻需要恰如其分地講──孔子是個唐吉訶德。

  《論語》內容很生活化

  《論語》有個優點,就是沒有我們後人的那種虛僞。
  書中人物,夫子也好,孔門十哲也好,全是普通人,喜怒笑罵,毫不遮掩。
  誰說偉大導師就得完美無缺,聖門弟子就得身披光芒?
  他們師生在一塊兒,學生頂老師,老師罵學生,都被記瞭下來。

  《喪傢狗》分兩冊齣版,上冊主題「論語裏的品德課」

  重點放在學做人,品德的養成,是親子教養、學校教育最重視的品格教育。
  孔子從來不是聖人,他是精神上的喪傢之犬,滿懷提升社會高度的熱血,卻無用武之地。
  關於好好做個人,孔子簡單提醒:無論怎麼焦頭爛額忙碌衝撞,都不可偏離存乎一心的正道,哪怕是一時一刻。

作者簡介

李零

  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1948年生,祖籍山西武鄉縣,從小在北京長大。1979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係,師事張政烺先生研究周銅器。1982年畢業,獲曆史學碩士學位。長期從事考古、古文字和古文獻的研究。自1985年於北京大學中文係任教至今,著有多部文史哲、考古相關書籍。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自序  論語,我心中最重要的經典
喪傢狗典故由來

天生氣質與後天鍛鍊
人性【性自命齣∕人的智力高下】
人品【聖人∕仁人∕有恆心的人∕善人∕賢人∕成人∕君子∕士∕大人∕野人∕鄙夫∕女子】

好好做人,一點不難
德行【仁∕義∕孝∕友∕忠∕信∕寬∕恕∕恭∕敬∕讓∕敏∕惠∕中庸∕掩飾∕反鄉願】
禮儀【立身∕約束∕三代之禮∕和諧∕富而好禮∕禮與道德∕禮與樂∕禮與政、刑∕儉樸∕禮壞樂崩】

總結  孔子留下的遺産
附錄  有關《論語》
附錄  有關孔子
附錄  幫助讀懂《論語》的古今參考書

圖書序言

作者序

論語,我心中最重要的經典(節錄)

  近年來,《論語》很火,孔子很熱。我任教的北京大學中文係也開瞭《論語》課。課分三個班,我教其中一個班。二○○四年的下半年和二○○五年的上半年,我花兩個學期,一學期講半部,把《論語》從頭到尾講瞭一遍。這本書,就是根據我上課的紀錄整理而成。藉這個機會,我把《論語》有係統讀瞭一遍。受教的,首先是我自己,所以這本書其實是讀書筆記。
  我心目中的孔子

  這本書的標題是「喪傢狗」,首先,我解釋一下。什麼叫「喪傢狗」?「喪傢狗」是無傢可歸的狗,現在叫流浪狗。讀《論語》,我的感受,兩個字:孤獨。孔子很孤獨。現在,有人請他當心理醫生,其實,他自己的心病都沒人醫。

  在這本書中,我想告訴大傢,孔子並不是聖人。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隻是「人造孔子」。真正的孔子,活著的孔子,既不是聖,也不是王,根本談不上什麼「內聖外王」。「若聖與仁,則吾豈敢」,這是明明白白寫在《論語》【述而7.34】裏麵的;子貢說,孔子是「天縱之將聖」,也當即被孔子否認。讀瞭這本書你會明白,為什麼孔子不接受這個榮譽,而他的學生卻非要給他戴上這頂帽子。我寜願尊重孔子本人的想法。

  孔子不是聖,隻是人,一個齣身卑賤,卻以古代貴族(真君子)為立身標準的人;一個好古敏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傳遞古代文化,教人閱讀經典的人;一個有道德學問,卻無權無勢,敢於批評當世權貴的人;一個四處遊說,替統治者操心,拚命勸他們改邪歸正的人;一個古道熱腸,夢想恢復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恓惶,也很無奈,唇焦口燥,顛沛流離,像條無傢可歸的流浪狗。這纔是真相。

  當年,西元前四九二年,六十歲的孔子,顛顛簸簸,坐著馬車前往鄭國,和他的學生走散,他獨自站在郭城的東門外等候。有個鄭人跟子貢說,東門外站著個人,腦門像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産,腰以下比禹短瞭三寸,上半身倒有點聖人氣象,但下半身卻像喪傢狗,垂頭喪氣。子貢把他的話一五一十告訴孔子,孔子不以為忤,反而平靜地說:形象並不重要,但說我像喪傢狗,很對、很對。在這個故事裏,他隻承認自己是喪傢狗。

  孔子絕望於自己的祖國,徒興浮海居夷之嘆,但遍為諸侯,一無所獲,最後還是迴到他的齣生地。他的晚年,年年傷心。喪子,哀麟,迴死由亡,讓他哭乾瞭眼淚。他是死在自己的傢中──然而,他卻沒有傢。不管他的想法對與錯,在他身上,我看到瞭知識份子的宿命。任何懷抱理想,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傢園的人,都是喪傢狗。

  讀書與成長背景

  這本書是用我的眼光寫成,不是人雲亦雲,我纔不管什麼大師、小師怎麼講,隻要不符閤原書,對不起,我概不接受。我讀《論語》,是讀原典。孔子的想法是什麼,要看原書。我的一切結論,是用孔子本人的話來講話──不跟知識份子起哄,也不給世人拍馬屁。讀孔子的書,既不捧,也不摔,恰如其分地講,他是個唐吉訶德。

  其次,我想講一下,為什麼過去我不愛讀《論語》,現在卻用力讀,而且是當做一部最重要的經典來讀。我先講不愛讀《論語》是怎麼迴事。坦白說,我讀《論語》,是重新補課。這本書,我過去讀,中學就讀,但不愛讀,一直沒下過功夫一字一句仔細讀。當年讀《論語》,我的感受是,此書雜亂無章,淡流寡水,看到後麵,前麵就忘瞭,還有很多地方沒頭沒尾,不知所雲,除瞭道德教訓,還是道德教訓,論哲理,論文采,論幽默,論機智,都沒什麼過人之處。我想,如果沒有心理暗示,像我小時候一樣,也像很多外國人一樣,既沒人勸我尊,也沒人勸我不尊,很多人的感受可能會和我一樣(不讀《論語》也能直探孔子內心的人,不在此列)。我不愛讀《論語》,不是因為我隻見過批孔,沒見過尊孔。近百年來,尊孔批孔,互為因果,互為錶裏。它與中國備受欺淩的挫摺感和鬱積心底的強國夢有不解之緣,既跟政治鬥爭有關,也跟意識形態有關,還有民族心理問題──忽而自大,忽而自卑。在我看來,這些都是拿孔子說事。有人說,人對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往往最不瞭解;最不瞭解,也就最沒發言權。這話有點道理,但也不盡然。我沒嘗過梨子,也知道梨是甜的;沒吃過狗屎,也知道屎是臭的。更何況,尊也好,批也好,不是前提,而是結果。什麼對,什麼錯,都得閱讀原典。不讀原典的鬍說八道,纔最沒發言權。

  過去,我不愛讀《論語》還有個原因──我不愛聽人說教。人上點年紀,以為曾經滄海,就可以當道德老師,我認為是為老不尊。我一看誰說這類話,寫什麼人生哲學,頭皮就發麻。

  我總覺得,不問世道好壞,一上來就說好人多,既無標準,也無統計,這種說法,極不可靠;好人活著做好事,做瞭好人好事,注定有好報,也是陳腔濫調。事情哪有這麼巧?這類善言早就叫人講完瞭,不光中國,全世界的說法都差不多。

  我的理解是,道德和秩序,秩序更重要。就像文革,不是因為沒道德纔沒秩序,而是因為沒秩序纔沒道德。道德很脆弱,也很實際。說好就好,說壞就壞。像是擠公共汽車,人太多,車太少,秩序大亂,誰排隊,誰甭想上;火車,韆裏迢迢,不是一時半會兒,汽車可以讓座,火車就沒人讓,裏麵的道理很簡單。道德,不管多好,社會一亂,說垮就垮,越是沒道德,纔越講道德。道德不是講齣來的。曆史上,國傢一治一亂,道德時好時壞,太正常瞭。遠的不說,明朝末年怎麼樣?清朝末年怎麼樣?野史筆記、舊小說還在,人和現在一樣壞,甚至更壞。大傢彆忘瞭,那時道德歸誰管?正是孔老夫子。

  現在的「孔子熱」,熱的不是孔子,孔子隻是符號。社會失範,道德失靈,急需代用品。就像戒菸的人抽尼古丁吸入劑,暫時過嘴癮;有人呼籲的鄉約民規、宗教道德,也都算尼古丁吸入劑。代用品,隻要能代就行,不一定是哪種。像是俄國,人傢就端齣雙頭鷹、三色旗、彼得大帝、東正教。

  什麼人會齣來吆喝,說我不講道德?沒有。什麼時候,都有人吆喝道德,特彆是缺德的亂世。我還記得,文革之前,沒人用力捧孔子,也沒人用力批孔子。大傢彆以為孔子不在,就沒人講道德,以為道德是孔子的專利。道德,隻要是管人的人都有此好,政治傢愛,神學傢更愛;沒有孔子,照樣有人講。我念中學時,那時特彆重視道德教育。我還記得有個人常來學校演講。他很會演講,講得我心驚肉跳。他說,人到晚年捫心自問,這輩子到底有哪些汙點?你要問自己。這些汙點留在心上,永遠抹不去。我心想,我的汙點那麼多,怎麼辦?心裏好難受。

  但我是個自由散漫的人,現在也是。我最不喜歡過組織化的群體生活,無論是什麼模樣的組織;也最不喜歡聽人說教,無論是什麼模樣的教。讀《論語》,可以滿足某些人修養方麵的需要,但我不需要。(未完)

文∕李零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光看書名就覺得很有意思。《喪傢狗(上):孔子不矯情》這個名字,第一眼就抓住瞭我的眼球。首先,“喪傢狗”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不羈和自嘲,很難想象會和中國古代最受人尊敬的聖人聯係在一起。這立刻激起瞭我的好奇心:作者是如何用這樣一個略顯粗俗卻又充滿力量的詞來形容孔子?是不是想顛覆我們傳統認知中那個溫文爾雅、循循善誘的夫子形象?“上”字也暗示瞭這是一個係列,讓人期待後續的內容。更不用說“孔子不矯情”這句直白的話,仿佛在說,這位偉大的思想傢,其實也有著普通人的真實情感和率性的一麵,而不是我們想象中那種被神化的、一絲不苟的聖人。這種反差感,一下子就把我拉進瞭作者想要講述的故事裏。我個人非常喜歡這種敢於挑戰傳統、用現代視角解讀古代人物的書。很多時候,曆史人物因為被過度美化或神化,反而變得遙遠而脫離瞭真實的血肉。如果這本書能夠讓我們看到一個更接地氣、更有人情味的孔子,那絕對是一次非常有價值的閱讀體驗。我已經在想象,作者會如何通過具體的事件、對話,甚至是孔子的內心獨白,來展現他“不矯情”的一麵。是會描繪他在麵對睏境時的無奈與掙紮,還是他在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無論如何,這名字已經成功地在我心中種下瞭一顆好奇的種子,迫不及待想知道裏麵究竟講瞭些什麼,又會給我帶來怎樣的驚喜。

评分

拿到《喪傢狗(上):孔子不矯情》這本書,我第一時間被它的書名所吸引。它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特彆是“喪傢狗”這個比喻,用得極其大膽和有衝擊力。要知道,孔子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是何等崇高,幾乎是與“聖人”劃等號的存在。而“喪傢狗”卻是如此卑微、落魄的形象。這種巨大的反差,立刻就點燃瞭我閱讀的欲望。我相信作者並非為瞭嘩眾取寵,而是想藉此來闡述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理解孔子這位曆史人物。或許,作者是想告訴我們,孔子的一生充滿瞭坎坷與漂泊,他曾屢次碰壁,遭遇排擠,在諸侯國之間遊走,卻難以施展抱負,這種境遇,用“喪傢狗”來形容,恰如其分地概括瞭他的落寞與無奈。而“不矯情”三個字,更是為這種形象注入瞭生命力。它暗示著孔子並非一個隻會空談仁義道德的教條主義者,而是一個在現實的泥淖中摸爬滾打,依然保持著真性情的人。他可能也有過憤怒、有過悲傷、有過無奈,但他選擇直麵這些情緒,而不是壓抑或僞裝。這種真實,比任何華麗的辭藻都更能打動人。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進入一個不一樣的孔子世界,去感受他作為一個“人”的喜怒哀樂,去理解他思想深處的堅持與變通。

评分

聽到《喪傢狗(上):孔子不矯情》這個書名,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一種截然不同的孔子形象。傳統的孔子,總是被塑造成一位溫文爾雅、循循善誘的長者,他的言行舉止都帶著一種神聖的光環,讓人敬畏卻難以親近。而“喪傢狗”這個詞,卻是如此的草根、如此的落魄,它立刻打破瞭那種神聖感,將孔子置於一種更加接地氣的境地。這讓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樣一個看似矛盾的詞語與孔子聯係起來的。是想描繪他顛沛流離的生活?還是他懷纔不遇的無奈?又或是他在亂世中,為瞭堅持自己的理想而四處奔波,卻屢屢碰壁的窘境?而“不矯情”這三個字,更是為這個形象增添瞭一層鮮活的色彩。它意味著孔子不是一個刻闆的教條主義者,不是一個隻會空談仁義的聖人。他會有自己的情感,會有自己的掙紮,會有普通人的喜怒哀樂,而他選擇以一種真實、坦率的態度去麵對這一切,而不是故作姿態,矯揉造作。這種“不矯情”的特質,反而讓我想到瞭他思想中那些真正打動人心的部分,或許正是這種真實,纔讓他的思想能夠跨越時空,流傳至今。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走進一個全新的孔子世界,去感受他作為一個人,在那個時代的真實生存狀態,去理解他思想的深度與溫度,而不僅僅是那些被符號化的標簽。

评分

對於《喪傢狗(上):孔子不矯情》這本書,我最感興趣的點在於它對孔子這樣一個曆史巨擘的“解構”方式。我們習慣瞭在教科書中將孔子塑造成一個道德的典範、智慧的化身,他的言行舉止仿佛都帶著一種神聖的光環。然而,任何一個人,即使是聖人,也終究是血肉之軀,有著七情六欲,經曆著人生的起伏。這本書的書名,尤其是“喪傢狗”和“不矯情”這兩個詞,無疑是在挑戰這種刻闆印象。它似乎在告訴我,孔子的人生並非一路坦途,他也有過失意、有過落魄,甚至可能經曆過被誤解、被排斥的痛苦。而“不矯情”則可能意味著,他並沒有因此而變得怨天尤人、故作姿態,而是以一種更加坦率、真實的姿態去麵對生活。這種解讀方式,讓我想到瞭近年來一些成功的曆史人物傳記,它們不再是簡單地羅列生平事跡,而是深入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他們的成長、睏惑、甚至是脆弱。我期待這本書能夠通過鮮活的敘事,讓我們看到一個有血有肉、有溫度的孔子,一個在亂世中為理想奔走呼號,卻也可能為生活所迫的凡人。這樣的孔子,或許更能引起我們當代人的共鳴,更能讓我們理解他的思想為何能夠流傳韆古,而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崇高,更是因為他身上有著與我們相似的掙紮和追求。

评分

《喪傢狗(上):孔子不矯情》這個書名,簡直像是在我心中投下瞭一顆重磅炸彈。我一直覺得,我們對孔子的認識,很大程度上被“聖人”這個標簽固化瞭,變得有些遙遠和不易接近。但這本書的名字,卻用一種極其生活化、甚至略帶些痞氣的語言,瞬間拉近瞭我們與孔子的距離。“喪傢狗”,這個詞充滿瞭自嘲和不羈,它暗示著孔子的人生可能並非我們想象中的一帆風順,而是充滿瞭挫摺、失意,甚至是一種漂泊無依的狀態。而“不矯情”,則更是直接點明瞭作者想要錶達的核心:孔子不是一個刻闆、教條的道德偶像,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真實鮮活的個體。他會有情緒,會有掙紮,會有普通人的喜怒哀樂,隻是他不會因此而故作姿態,不會因為內心的痛苦而扭麯自己的言行。這種解讀,讓我覺得異常新鮮和充滿吸引力。我一直認為,最偉大的思想,往往誕生於最真實的體驗之中,而最動人的故事,也離不開人物的真實情感。如果這本書能夠讓我們看到一個不被神化的孔子,一個在時代的洪流中努力掙紮、卻依然保持著本真的人,那將是一次多麼深刻的閱讀體驗。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將如何用筆觸勾勒齣這樣一個“不矯情”的孔子,又將如何通過他的經曆,去闡釋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道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