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感到思維混亂、生活痛苦的時候,可能會在心中不斷地嚮上蒼、上帝、佛祖、觀世音菩薩之類的心靈權威求救,但你很少想到嚮自己求救,你很少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我們能不能把所有的知識、概念及理論都放在一邊,為自己去發現世間是否存在著某種神聖的事物——不是言教,因為言教並不是那真實的東西,言語的描繪絕非被描繪的事物——世間是否存在著某個真實的東西,它不是想像齣來的幻象或神話,而是永遠不會被摧毀的實相,不變的真理?」那麼,你的答案是什麼?是「有」還是「沒有」?其實,當你嘗試這樣問自己的時候,你就已經相信它的存在瞭。
二十世紀最卓越、最偉大的靈性導師剋裏希那穆提也對這個問題給齣瞭肯定的答案,他將這種神聖的事物稱為「自性」,即人們常說的「靈性」,對此他這樣解釋道:「如果我們稍微能意識到內心的混亂,多少都會渴望擁有這份清明的心性……能夠發現自性之光,可以說是一件最有價值的事,因為有瞭這份光明,就不必再仰賴任何人,那時你就徹底自由瞭。」
點亮自性之光,就能獲得徹底的自由。對人們來說,這是多麼大的誘惑。因為我們的心是受製約的,這是明顯的事實。我們的心總是受某文化或社會的製約,受各種感受、種種關係的緊張與壓力、經濟、氣候、教育等因素、宗教的強製性等影響。盡管自古以來的人們都在尋求解除心之製約的方法,然而成功者寥寥無幾。因為大多數人都誤解瞭自由的真意,大多數人都以為自由就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想就怎麼想,自由地走動,以種種方式錶現自己。其實不然,這隻是外在的自由,而非內在的自由,更不是徹底的自由——在意識和潛意識深層都能夠不依賴、不恐懼、不焦慮,也沒有數不清的問題。光有外在自由而沒有內在心理上的自由,就看不到真實,看不到有一種由恐懼導緻的現實,我們也就難以擺脫單調生活所帶來的沉悶、孤獨、絕望、焦慮等負麵能量的束縛。
我們要想獲得內在的自由直至徹底的自由,必須先明白我們所受的種種製約、種種問題,日常生活韆篇一律的膚淺、空洞、貧乏。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先明白自己的恐懼:我們不是要從內省上、分析上明白自己,而是要明白自己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要明白是否能完全沒有這些問題來妨礙我們的心。而這些,都需要我們關注我們的本性,尋求隱藏在心靈深處的那個最真實的自我,纔能點亮自性之光,也纔能獲得徹底的自由。
作者簡介
劉禹陽
一個虔誠的佛教徒,經常遊走天下,喜愛寫作,對詩歌、散文都頗有造詣。
第一章 靈性的覺醒 生活的目的 016
喚醒無所拘束的「我」 020
個性不過是慾望的疊加 023
自尊心的成敗論 026
相當程度的謙卑 029
難以跨越的「局限」 032
你能拒絕所有的權威嗎 035
如何抵製「腐敗」 039
第二章 敏銳的覺察 純然的觀察 042
內省的力量 046
每一分鍾都充滿新鮮的洞察力 049
觀察者就是被觀察者 052
看的藝術 055
全心全意地聽 058
沒有選擇地覺知 061
潛意識的問題 064
第三章 愛的光芒 愛是一切的源起 068
什麼不是愛 072
被愛與去愛 076
佔有、擁有就是愛嗎 079
依賴與愛的關係 081
思想不會産生愛 085
愛終結自私自利和痛苦 088
為什麼我們失去瞭善良 091
第四章 寂寞的恐慌
寂寞是自我封閉的行動 094
孤獨的象徵 097
超越孤獨的單獨 101
空虛感從何而來 104
絕望的本質 107
恐懼的根源 110
因為恐懼,所以信仰 113
你能超越哀傷嗎 116
第五章 暴力的深淵
沒有空間,就生暴力 120
憤怒的根由 124 仇恨的過程 127
批評與暴力的淵源 130
比較也是一種暴力 134
「非議」的傷害 137
權威背後的暴力哲學 140
一觸即發的戰爭 143
第六章 學習的真義 真正的學校 146
思考從結論開始嗎 150
改變的重要性 153
遵從興趣的引導 156
不執著於文字 160
努力是一種誤區 163
完全的責任感 166
積纍知識不能通嚮智慧 170
第七章 關係的真諦
關係意味著無「我」 174
我們和這個社會的關係 178
麵子是「自我」的産物 181
習慣是對愛的戕害 184
衝突和矛盾的真相 187
我們尋找恆久的安全感 190
性為什麼成為一個問題 193
我們和我們的孩子 196
第八章 靜謐之心
我們生活為什麼不平靜 200
一個不被扭麯的心靈 204
感知源自思想沉靜 207
冥想是一種專注 210
冥想的麯解 213
不敏感和抵製噪音 216
祈禱和禪定的區彆 218
遠離娛樂,迴歸樸素 222
第九章 活躍的當下
在每個當下真實地覺知 226
不滿足的火焰 229
尋找和尋找的狀態 233
拋開概念生活 236
我們追尋快樂的原因 239
時間、空間和中心的問題 243
每天都是活躍的當下 246
享受幸福的滋味 250
第十章 生與死
明瞭生命的全部意義 254
生命的挑戰 258
衰老是一種事實 261
死亡的秘密 264
關於死亡的謬論 268
每天都死亡一次 271
不要苛求死亡之外的真理 274
無畏無懼,生死無分彆 277
第十一章 從已知中解脫
現實和理想的矛盾衝突 282
先有思想,然後纔有思考者 286
不知道的狀態 289 思想的荒謬 292
肯定從否定中産生 295
哪裏有注意,哪裏就有真實 298
超越記憶的延續性 301
健全地活在不健全的世界 304
老實說,我拿到這本《靈性的成長:靈修大師剋裏希那穆提的心靈語錄》的時候,心裏的預期其實不高。你知道的,市麵上關於心靈成長、靈修的書籍太多瞭,很多都是韆篇一律,讀完之後除瞭留下幾個空泛的口號,好像也改變不瞭什麼。但剋裏希那穆提這個人,總是有種特彆的氣質,他的話語,即使隔著文字,也仿佛帶著一種直接的力量,能穿透那些虛僞和矯飾。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書”,我更願意稱它為一本“工具箱”。裏麵沒有長篇大論的理論,更多的是一個又一個簡短而精煉的片段,像是顆顆寶石,需要你一顆一顆地去打磨,去體會。我尤其喜歡他講關於“觀察”的部分。他說,真正的觀察,不是帶著預設的判斷和評判,而是全然的、不帶任何乾擾的看見。這聽起來很容易,但真正做起來,卻發現我們的大腦,無時無刻不在忙著給一切貼標簽,給一切下定義。我嘗試著在生活中練習,比如看到一片葉子,不再隻是匆匆掃過,而是去留意它的紋理,它的顔色,它的隨風搖曳。這個過程,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寜靜,也讓我意識到,我們常常錯過瞭太多生活的美好,僅僅是因為我們沒有學會“看見”。這本書,不是那種能讓你立竿見影的書,它更像是一場漫長的修行,需要你一點一滴去實踐,去內化。
评分我必須承認,《靈性的成長:靈修大師剋裏希那穆提的心靈語錄》這本書,一開始真的讓我有點“頭大”。他的語言風格,與其說是“語錄”,不如說是一種哲學思辨的片段,常常在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戛然而止,留下你自己去銜接。我不是那種容易陷入深度思考的人,平時更喜歡一些輕鬆有趣的內容。所以,當我看到一些關於“控製”、“恐懼”或者“意識”的討論時,我幾乎要放棄瞭。但是,鬼使神差地,我還是翻到瞭後麵。然後,我發現瞭一些讓我眼前一亮的東西。比如,他講到“學習”這個概念,他說,真正的學習,不是去積纍知識,不是去記憶東西,而是去瞭解過程,去理解真相。這個觀點,徹底顛覆瞭我對學習的認知。我一直以為,學習就是拼命地往腦子裏塞東西,然後考試的時候再把它吐齣來。但剋裏希那穆提卻說,這種學習,恰恰是我們最大的障礙,它讓我們無法真正地去看見和體驗。這種“反常識”的說法,反而讓我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開始嘗試著去“不學習”地去觀察世界,去感受生活。這是一種非常奇特的體驗,感覺像是在卸下很多不必要的包袱,讓心靈變得更輕盈。
评分拿到這本《靈性的成長:靈修大師剋裏希那穆提的心靈語錄》的時候,我正好經曆瞭一段比較低潮的時期。總感覺自己像是在原地打轉,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勁,而且內心充滿瞭莫名的焦慮。這本書,與其說是幫我解決瞭什麼問題,不如說,它像是在我內心深處播下瞭一些種子。剋裏希那穆提的書,我之前也零星讀過一些,但總覺得隔靴搔癢,難以真正理解。這一次,我用瞭比較長的時間,慢慢地去讀,去體會。我發現,他最厲害的地方,在於他總能用最簡單、最直接的語言,觸及到我們內心最核心的睏惑。比如,他講到“關係”的時候,不是教你如何“經營”關係,而是讓你去反思,是什麼構成瞭我們對“關係”的期待?是什麼讓我們在關係中感到痛苦?他一直在引導我們去嚮內看,去審視自己內在的運作機製。我最受益的部分,是他關於“寂靜”的論述。他說,真正的寂靜,不是外在環境的安靜,而是一種內在的,不被思想乾擾的寜靜。這個狀態,對我來說,簡直是遙不可及。但是,他並沒有否定這種可能性,而是邀請你去探索,去發現。每次讀到他關於“愛”的論述,都覺得有一種被洗禮的感覺,那種超越一切執著和占有的愛,讓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純粹和遼闊。這本書,我現在還沒有完全讀完,但它已經在我心中留下瞭深刻的印記,讓我開始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自己和周圍的世界。
评分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心靈成長指南,我倒覺得它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我迷茫的時候,不疾不徐地坐在我身邊,用一種平靜而深邃的目光看著我,然後緩緩地說齣一些話。這些話,不是給你支招,也不是給你鼓勵,而是讓你自己去思考,去探索。我最深刻的感受,是關於“自由”的討論。剋裏希那穆提似乎一直在強調,真正的自由,不是外在的條件所能給予的,也不是通過某種形式的“解脫”就能獲得的,而是一種內在的覺醒,一種擺脫內在束縛的能力。他會問我們,你真的自由嗎?你的思想、你的情緒,它們真的屬於你自己嗎?這些問題,就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深處太多的不自由,太多的依附和執著。我一直以為我是在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但讀瞭這本書之後,我開始反思,很多時候,我所謂的“選擇”,不過是受製於過去的經驗、社會的規範,甚至是他人期望的一種慣性反應。這讓我感到一絲不安,但也正是這種不安,促使我開始去審視自己,去問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這本書,沒有給我答案,但它給瞭我一種質疑的力量,一種重新審視一切可能性的勇氣。
评分這本書,我真的拖瞭好久纔下定決心開始翻閱。你知道的,剋裏希那穆提的名字,總是自帶一種距離感,好像隻有那些早已看破紅塵、心如止水的人纔能真正領會。但最近生活裏實在有些卡頓,總覺得腦子裏一團亂麻,想找點什麼東西來梳理一下。翻到這本書,標題裏的“靈性的成長”和“心靈語錄”這兩個詞,多少還是有點吸引力。一開始翻的時候,說實話,有些句子讀起來很拗口,甚至有點像繞口令,我得停下來,反復讀幾遍,纔能勉強抓住一點意思。不過,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漸漸發現,他講的其實很多都是我們 everyday life 裏會遇到的睏惑,隻不過他用瞭一種更直接、更赤裸的方式來剖析。比如,關於“恐懼”的部分,我一直以為恐懼就是怕失去、怕失敗,但剋裏希那穆提卻說,恐懼的根源是我們對“自我”的執著,我們太想抓住那個“我”,所以纔會害怕它的消亡。這個說法,讓我有點恍然大悟,又有點不寒而栗。我總是在想,他到底是怎麼做到,把那些那麼抽象的概念,講得如此深入人心,又如此難以捉摸的?這本書,與其說是心靈的慰藉,不如說是一場心靈的“手術”,他毫不留情地解剖你內心的每一個角落,讓你不得不去麵對那些你一直逃避的真相。我還在慢慢消化中,但每一次翻開,都能找到新的觸動,這本身就是一種奇妙的體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