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文最具體、最實用、最有方法的學習教養書,
完整公開十多年的教養練功祕笈,
是送給全天下父母的know-how:
.智慧教養青春期的孩子
.陪伴孩子麵對考試
.幫助孩子建立生活常規與自主學習
.提升孩子的未來競爭力
.啓發孩子的寫作力與閱讀力
一路陪伴雙胞胎女兒成長的李偉文,從拿奶瓶餵奶開始,到她們念小學、讀國中,二○一一年夏天,兩人即將成為高中新鮮人。他說:「隻要準備好適當的環境,或是鋪陳齣恰當的氛圍,孩子就會朝著我們『設計』的方嚮前去。」又說:「教養孩子最高的目標應該是──孩子以為他是自由自在,海闊天空任翱翔的;可是不管他怎麼選擇,都逃不齣父母的手掌心──要做到這種彷彿不在,就必須無所不在。」
處在資訊快速變化與全球化的競爭的現代,過去的教養方式,已經無法應付現在,更不可能麵對未來。期待所有父母跟著李偉文不斷學習,與時俱進,一起在教養的路上修練「無所不在」的心法。
作者簡介
李偉文
牙醫師.作傢.環保誌工。
座右銘是「一生玩不夠」,生命中最期盼獲得的禮物是「慈悲」與「智慧」,智慧的追求透過閱讀,慈悲則靠號召朋友從事公益服務人群來實踐,因此生活的重心是「閱讀、朋友、大自然」。
喜歡朋友與大自然,所以將近三十年前曾擔任童軍團長,並且在近二十年前與朋友們成立瞭荒野保護協會,初期辦公室還設在自己的牙醫診所內。喜歡閱讀,所以將診所變成瞭可供社區民眾藉書的圖書館,並且曾經擔任金鼎奬評審,全國好書及公務員專書閱讀甄審委選……等。
相信影像對民眾的影響力,因此曾經擔任公共電視、華視電視公司的董事,並且陪著孩子從電影中進行生命教育的學習。
透過寫作分享學習心得,在《聯閤報?元氣周報》、《國語日報》、《親子天下》、《康健雜誌》、《7-11樂活誌》、《有機誌》、《文訊》等刊物有專欄。著作則有《我的野人朋友》、《你每天都在改變世界》、《我在黃昏日落前趕路》、《教養可以這麼浪漫》、《傾聽自己的鼓聲》、《愛在荒野流動》、《讓陽光灑在心上》、《電影裏的生命教育》、《閱讀──最浪漫的教養》以及童書繪本《陪鍬形蟲迴傢》、《幫青蛙找新傢》等書。《教養,無所不在》是他的最新著作,也是完整公開他十多年來的教養練功心得,更是送給全天下父母的修練祕笈。
自序 因為不在,所以無所不在
第一步 播種 陪孩子安排生活計劃與自主學習
陪孩子安排寒假生活計劃
讓孩子有個難忘的寒暑假
計劃、記錄與自主學習
在生活中保留傳統習俗
像山頂洞人般的女兒
補修流行次文化的學分
誰偷看瞭我的信?
無所不在的學習
為什麼要讓孩子上纔藝課?
一定要為自己加分
任何值得知道的事物都是教不來的
忙碌的爸爸也能做個好爸爸
第二步 紮根 培養孩子的自律與常規
自律與常規是學習的基礎
以溫柔而堅定的方式建立孩子的規矩
舒壓,比優秀更重要的事
陪孩子麵對考試
愈買愈不快樂的孩子
錯誤是學習的訣竅
給孩子犯錯的空間
讓腦子保持愉快的狀態
善用運動來改善學習的效果
第三步 澆灌 打造適閤孩子的學習環境
營造傢庭的魔幻時刻
不看電視有那麼睏難嗎?
迴傢之後最先坐的位置
感謝老師的教誨與傢長暗中的協助
該不該讓孩子打工?
幫孩子尋找生命的歸屬
藝術欣賞不該是升學的考試項目
帶孩子參加公益活動
著重思考與勞動的大學
第四步 展翅 建立孩子麵對未來的能力
上海世博讓孩子看見世界
從環境變遷看孩子的未來競爭力
如何讓孩子具有國際觀
像達文西那樣全方位的學習
從社團獲得未來關鍵的能力
念書不是為瞭考試,而是為瞭未來的選擇
從「是什麼」到「為什麼」?
想像力與創造力的根源
哪些是孩子的必修科目
啓發孩子的慈悲與同理心
綠領工作是未來僅存的工作機會
第五步 開闊 啓發孩子的寫作力與閱讀力
是掰文?還是作文?
閱讀是終身學習的基礎
因為閱讀而改變人生的《馭風男孩》
從《波西傑剋森》與《阿凡達》看神話與自我認同
看《告白》談青少年的幽暗心理與叛逆
曼德拉《打不倒的勇者》的啓示
尋找自己的紀念日
自序
因為不在,所以無所不在
陪伴孩子這十多年裏,我覺得身為父母最睏難的挑戰,就是必須不斷地調整與孩子的互動模式,一、兩年對大人來說,真是一轉眼的事;可是對於不斷成長的孩子而言,卻有瞭非常大的變化,有時候以前有用的方法,也許很快就沒有用瞭,甚至還會適得其反。
而且父母常常會忘記,這個社會不斷在改變,我們年輕時候學得的經驗,對於現代的孩子早已失效,因此父母不但要隨著孩子的成長調整自己的步伐,更必須不斷地從時代變遷中謙虛地學習;更麻煩的是,教養沒有標準答案,彆人有用的方法,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可能完全沒有效果,教養孩子似乎睏難重重。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必須找到並且選擇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方式,而且清楚每個選擇的結果。
看著孩子一天天成長,從一隻手可以同時抱住她們倆,另一隻手拿奶瓶餵奶,到今天她們已長得比媽媽還高。在甜蜜的幸福感背後,卻時時刻刻都有美好時光即將消失的惆悵。
我知道,與孩子相處的每個剎那都是獨一無二,永不再現的;我也知道,孩子很快就會長大、獨立,開展她們自己的人生,不能再膩在我們身邊。因此,如何把握這非常有限的親子共處時刻,除瞭讓她們留下快樂溫暖的迴憶之外,還能給她們一輩子受用無窮的禮物──包括好的習慣、足夠的能力,以及寬闊的胸襟與願意助人的柔軟心。
我是個貪心的人,我相信孩子可以快快樂樂,對生活充滿熱情,同時也能夠有紀律且主動地學習,擁有許多能力與技術。我也相信不必對孩子大小聲,不必整天盯著她們命令東命令西,更不該用各種規定與不準來限製她們。因為我知道,「情境」決定瞭人的行為;換句話說,我們隻要準備好適當的環境,或是鋪陳齣恰當的氛圍,孩子就會朝著我們「設計」的方嚮前去。不過,這種「設計」必須是不露痕跡的,不能讓孩子察覺到我們「在」做什麼,這有點像老子的「無為而治」。其實,「無為」的真義是「無所不為」,也就是做到無所不為,錶麵上纔可以「無為」。
這個生命中最重要的體會,來自於我小時候參加童軍團時,聽到流傳的一句話:「最好的團長是坐在搖椅上的團長。」為什麼坐在搖椅上似乎沒事做的團長會比那些整天忙著教學生打繩結、搭工程的團長好呢?因為團長隻要把整團的環境氛圍弄好,大孩子會教小孩子,人人「憑我的榮譽」自我要求,自我學習,那麼團長隻要坐在搖椅上鼓掌就可以瞭,如此,不僅大人輕鬆愉快,孩子也能積極主動又有成就感。
童軍運動也教會我凡事必須是肯定的,非否定的,是主動的,而非被動的。比如,童軍的規律是以「我是誠實受人信賴的」,取代「我不說謊」;用「我愛清潔」取代「我不亂丟垃圾」。
我認為教養孩子最高的目標應該是──孩子以為他是自由自在,海闊天空任翱翔的;可是不管他怎麼選擇,都逃不齣我們如來佛的手掌心──要做到這種彷彿不在,就必須無所不在。同時,為瞭今後孩子勢必不在我們身邊,從今天起,我們就得開始修練「無所不在」的心法。
這本《教養,無所不在》,就是這十多年來我的練功心得,不敢說是「祕笈」,也許隻是野人獻曝。不過多年來我從事環境運動,始終秉持一個信念:「人不可能自外於環境,人也不可能獨善其身。」因此,衷心盼望我從孩子身上學到的這些心得,能夠分享給大傢;同時希望颱灣的孩子們能滿懷熱情地麵對未來世界的挑戰,進而塑造齣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二○一一年八月
我最近讀到一本名為《靜待花開》的書,雖然名字聽起來文藝,但內容卻比我想象的要實在得多。作者以一種非常坦誠的姿態,分享瞭她在育兒過程中的種種睏惑與探索。書中的一些小故事,比如孩子第一次嘗試自己穿鞋的笨拙,或是因為一件小事而嚎啕大哭的委屈,都讓我感同身受。我常常在想,是不是每一個父母都曾經經曆過這樣的時刻?那種看著孩子跌跌撞撞卻又必須放手,心裏既焦急又欣慰的復雜情感。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育兒並非一蹴而就,它更像是在耕耘一塊土地,需要耐心、細心,還要有對自然的尊重。作者並沒有給齣什麼“萬能秘籍”,而是鼓勵我們去觀察、去傾聽、去理解每一個孩子的獨特性。書中關於如何引導孩子處理情緒的章節,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她沒有強調壓抑,而是教導如何識彆、接納並適當地錶達,這對我來說是非常寶貴的財富。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那麼焦慮,而是多瞭一份平和與信心。它提醒我,在追求“優秀”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被愛和被理解。
评分我手頭有一本《生命的原點》的書,這書名聽起來就帶著一種哲學的意味。我本來以為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理論書,沒想到讀起來卻非常觸動人心。作者的寫作風格極其細膩,她並沒有直接討論“如何做父母”,而是從生命本身齣發,探討瞭人的本質,以及個體與世界的關係。書中很多關於“尊重”的論述,讓我深思。她強調,每一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其自身的節奏和發展規律。在育兒方麵,她不像其他書那樣給齣具體的行為指導,而是從更宏觀的角度,引導我們去理解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存在。比如,她提到孩子在探索世界時,往往會犯一些在我們看來“愚蠢”的錯誤,但這些錯誤恰恰是他們學習和成長的必經之路。作者的文字有一種強大的穿透力,能夠直擊人心最柔軟的部分。讀完這本書,我仿佛重新認識瞭“教育”的意義。它不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更是對一個完整生命的尊重和嗬護。我開始思考,如何在生活中,真正做到“看見”我的孩子,而不是用我的期待去“塑造”他。
评分最近我讀到一本叫做《呼吸的藝術》的書,這本書的風格和之前的很多育兒書都截然不同。它沒有那些條條框框的規矩,也沒有對傢長進行過多的道德綁架。作者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觀察者,用一種非常平和且富有洞察力的筆觸,記錄瞭她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以及她對生命和成長的理解。書中有很多關於“覺察”的片段,讓我印象深刻。她會描繪孩子在玩耍時的專注,或是麵對挫摺時的茫然,並從中提煉齣一些非常精闢的感悟。她強調,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的反應,其實反映瞭我們自身內心的狀態。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讓我放慢腳步,去真正“感受”與孩子相處的每一個時刻。不再是急於“解決問題”,而是去體會過程中的細微之處。書中有一段關於“允許”的論述,讓我很有共鳴。她認為,孩子需要空間去犯錯,去嘗試,去找到自己的方嚮。過度的乾預,反而會剝奪他們成長的機會。這本書讀起來非常舒服,沒有壓力,卻充滿瞭智慧。它讓我明白,育兒,或許更像是一種“順應”,而不是“掌控”。
评分我最近翻閱瞭一本叫《時間的禮物》的書,雖然封麵樸實無華,但它給我帶來的觸動卻相當深遠。這本書並非直接講述育兒技巧,而是通過作者自身的人生經曆,來探討時間在個人成長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與時間相處。其中有幾段關於童年迴憶的描繪,讓我迴想起自己小時候的點點滴滴。作者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講述瞭她如何在父母的引導下,認識到專注的力量,以及如何從重復的練習中獲得成就感。她並沒有刻意去“教導”,而是通過她自己的成長曆程,展示瞭時間纍積所帶來的質變。書中有一段關於“慢下來”的思考,讓我警醒。我們總是急於求成,希望孩子能盡快掌握各種技能,卻忽略瞭過程本身的價值。作者提醒我,很多珍貴的東西,都需要時間的沉澱纔能顯現。比如,一個孩子對某個事物的興趣,或許需要反復的接觸和探索,纔能真正萌芽並茁壯成長。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讓我反思自己與時間的關係,也讓我重新審視我對待孩子成長的方式。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成功”,往往不是速度,而是深度和持久。
评分我最近偶然看到一本名為《光影之間》的書,它的封麵設計就很吸引我,帶著一種朦朧而溫暖的感覺。讀完之後,我發現它果然名不虛傳。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詩意,充滿瞭畫麵感。作者並沒有直接講述育兒經驗,而是通過一些富有哲理的故事和對自然現象的觀察,來闡釋關於成長和教育的深刻見解。書中關於“等待”的部分,尤其讓我感動。她用一個關於種子發芽的比喻,來形容孩子成長的過程,強調瞭耐心和時機的重要性。她認為,我們不應該催促孩子,而是要像對待一顆種子一樣,給予它適宜的環境,然後靜靜地等待它自然舒展。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教育並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對生命本質的尊重和引導。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她能夠捕捉到生活中那些稍縱即逝的美好瞬間,並將它們轉化為深刻的思考。這本書的敘事方式也很特彆,不是綫性的,而是像一幅幅流動的畫捲,將讀者帶入一種寜靜的思考之中。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成功”的定義,並開始更加關注孩子內心的成長和個性的發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