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學與理學的學術思想理路研究

玄學與理學的學術思想理路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玄學
  • 理學
  • 中國哲學
  • 學術史
  • 思想史
  • 宋明理學
  • 哲學史
  • 知識分子
  • 文化研究
  • 中國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魏晉玄學與宋明理學是中國思想學術史上影響巨大的兩大思潮,二者之間有著深刻的內在聯係。本書主要採用「內在理路」的解釋方法,著重探討玄學與理學的學術脈絡與思想理路,探討在中國的社會曆史「外緣條件」下演變、發展的「內在理路」。

  中國思想傳統本來就體現瞭中國人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立思考,並形成瞭自己獨特的思考方式和視角,産生瞭一套獨有的問題意識和概念體係,譬如人性與天道、陰陽與五行、名教與自然、有為與無為、知與行等等,從而建構瞭一套既高深又實用的中國式學術傳統和思想體係。學術界對魏晉玄學與宋明理學都有比較深入的研究,但是對於玄學與理學內在理路的研究,學術界還較少涉及。本書希望在玄學與理學的不同學術形態中尋找其內在關聯。

  關於玄學與理學的內在理路的研究,其實是要思考與解決這些重要的問題:玄學為什麼會轉型為理學?理學是如何既汲收玄學又取代玄學成為主流學術思想?玄學、理學有一個重要共同點,就是對先秦儒、道兩傢學說的會通,從而體現瞭秦漢以後中國學術思想走嚮融閤發展的大趨勢。但是,玄學是以道傢為主體而相容儒傢,被當代學者稱為「新道傢」;理學則是以儒傢為主體而相容道傢(也包括佛學),被當代學者稱為「新儒傢」。

  本書的基本結構是「生活世界→思想觀念→經典學術」。作者首先討論玄學傢、理學傢在生活世界、人格理想的思想理路;繼而探討他們生活世界之後的思想基礎,即思考玄學、理學的身心之學、性理之學的思想理路;最後則研究瞭他們思想觀念的經典依據,挖掘瞭玄學、理學關於《論語》、《周易》詮釋的內在理路。

  宋儒在整閤傳統資源時,對玄學的繼承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為魏晉玄學在個體安頓、哲學思辯、身心修養三個方麵是先秦、漢唐時期儒學所不及的,玄學作為一種能夠用來對抗外來佛學的重要傳統資源,正好能夠為儒學重建作齣有價值的重要貢獻。但是,學術界對玄學與理學的這種內在關聯一直重視不夠,形成的學術成果較少。本書的研究探索,可以明瞭宋儒是如何利用傳統資源迴應佛教,實現中國思想文化的時代更新、理論重建的問題。對當代中國如何充分利用傳統資源,以解決迴應西方文化、實現傳統儒學、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重建提供啓示。

作者簡介

硃漢民

  湖南邵陽人。湖南大學嶽麓書院院長、教授。湖南省社會科學聯閤會副主席、國際儒學聯閤會理事、湖南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等。著有《宋明理學通論》、《湖湘學派與湖湘文化》、《宋代四書學與理學》、《中華文化通誌.智育誌》、《中國學術史.宋元捲》、《玄學與理學的學術思想理路研究》等學術專著十多種,主編《清史.湘軍史料叢刊》和《中國書院》叢刊。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導論 001

第一章 從名士風度到聖賢氣象 009
一、魏晉名士風度及其人格衝突 009
二、宋明聖賢氣象 018
三、名士風度與聖賢氣象的內在關聯 030
(一)士大夫的主體意識 031
(二)名教可樂的問題 033
(三)情性的問題 036
(四)性與天道的問題 040

第二章 玄學、理學「身心之學」的思想理路 045
一、緒論 045
二、玄學的身心思想 051
(一)精神權威的崩潰與個體自我的崛起 051
(二)名士的身心追求與睏境 057
(三)魏晉身心之學的依據:性與理 063
三、理學的身心之學 069
(一)理學的個體自我意識 070
(二)理學的身心一體觀 075
(三)身心之學與性理之學 079
四、玄學、理學「身心之學」的發展理路 086
(一)從「遺其形骸」到「形骸與天地相應」 087
(二)從「無心」到「大心」 092
(三)從自然之我到名教之我 098

第三章 玄學、理學「性理之學」的思想理路 103
一、緒論 103
二、先秦性理觀念溯源 108
三、玄學:建構性理學說的早期形態 119
四、宋儒:性理學的完成 138
五、性理學的建構與中國哲學的精神 152

第四章 玄學、理學的經典詮釋方法及其聯係 169
一、緒論 169
二、玄學、理學的言意之辨 172
(一)經典詮釋與言意之辨 173
(二)玄學、理學對曆史文本的肯定:言與意的聯係 176
(三)思想創新的依據:言與意的差異 181
三、玄學、理學的本末體用之辨 189
(一)玄學的經典詮釋方法:本末之辨 190
(二)理學的經典詮釋方法:體用之辨 199
(三)理學體用之辨與玄學本體詮釋方法的傳承關係 203
(四)理學體用之辨對玄學本體詮釋方法的發展 209

第五章 玄學、理學《論語》學的學術理路 217
一、《論語》及其思想特色與詮釋空間 217
二、玄學《論語》學與內聖之道 227
(一)聖人之道的價值取嚮:自然與名教 229
(二)聖人之道的本體:道與無 234
(三)聖人之道的方法:「體無」、「明道」 239
三、理學《論語》學與內聖之道 245
(一)宋儒聖人之道的經典詮釋 248
(二)宋儒聖人之道的本體建構 253
(三)宋儒聖人之道的下學上達結閤 257
四、兩種《論語》學的學術理路 263
(一)一緻的本體詮釋方法 264
(二)相通的精神境界 268
(三)同構的哲學體係 273

第六章 玄學、理學的《周易》義理學及其理路 281
一、緒論 281
二、王弼的《周易》義理學 288
(一)義理的學術形式特徵 288
(二)義理的人文內涵 294
(三)實用理性的義理 300
(四)本體論的義理 305
三、程頤的《周易》義理學 309
(一)程頤義理《易》學對王弼之學的傳承 310
(1)從《易》學的獨特學術形態來看 311
(2)從體用結閤上看 314
(3)從天道以人事明之來看 317
(二)體用一源的《易》理 320
(1)通過體用一源來建構天理論 321
(2)通過理一分殊而重建天理論 325
(三)卦纔與人生境遇 328
四、《周易》義理學與中國傳統思維方式 341
(一)從理性化的神靈到理性化的哲學 342
(二)義理《易》學與中國傳統思維方式 348
(1)義理《易》學與實踐性思維 351
(2)義理《易》學與功利性思維 354
(3)義理《易》學與辯證性直覺思維 357

結論 363

主要參考及徵引文獻 369(三)同構的哲學體係 273

圖書序言

導論

  在世界曆史上那些産生最早的重要古文明中,隻有中華文化是一個源遠流長、從未中斷的獨特體係。這個問題已經越來越成為現代學界的共識。

  但是,中華文化為什麼會成為世界僅存的既久遠又未中斷的古老文明?我們首先會想到中國三麵高原、一麵浩瀚大洋的相對隔絕的地理環境,想到黃河、長江流域那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想到那高度統一並長期延續的中央集權的帝國體製,等等。當然,這些都是中華古文明得以綿延不斷的外在條件。但是,我們還十分關心中華文化能夠源遠流長、蓬勃發展的內在條件與傳承脈絡。在延續數韆年之久的中國曆史上,中華民族經曆過數不盡的自然災害、環境變遷、社會憂患、異族鐵蹄,但是,中華文化不僅能夠倔強地生存下來,而且在曆史長河中不斷地演變與發展,成為一個既有生命連續又在時空中不斷開拓發展的文化形態。

  特彆是居於文化核心的中國思想學術的演變發展的種種形態,一直令曆史學傢心馳神往:先秦諸子、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考據……波瀾壯闊的文化思潮變遷總是在引發人們無盡的贊嘆與思考,特彆是激發人們對這文化思潮變遷原因的追問。人們或者從社會形態、政治製度客觀條件中尋找文化思潮變遷的原因,即經濟、政治等社會環境為主導的「外緣論」。但是,亦有一些學者不滿意於此,故而主張把文化思想看作是有生命的、有傳統的演變過程,希望從思想文化的內部尋找其演變的原因,如餘英時先生提齣所謂的「內在理路」說。這兩種解釋方法均有其重要的學術價值。「外緣論」將思想文化的産生、發展放到一定的社會曆史條件下來思考,能夠充分解釋一種學術思潮産生、變遷的客觀條件。譬如,東周的封建解體、諸侯爭霸,確是諸子百傢産生的「外緣條件」;而兩漢經學時代的齣現,又依賴於漢代建立高度集權的中央帝國及其文化政策等「外緣條件」。「內在理路說」將思想文化看作是一個有著獨立生命力的存在,主張從思想文化的自身問題齣發,探討其形成、衍化過程的原因和法則,它的確也能夠很好地解釋學術思潮産生、變遷的內在條件與思想脈絡。譬如,我們可以從西周王官文化的基因找到儒、道、法、墨、陰陽、兵、農諸傢産生的學術文化依據;又可以從先秦諸子百傢均希望以自己的學說統一天下的思想因素中,而理解西漢齣現獨尊儒術、以儒傢經學一統天下思想文化的原因。所以我們認為「社會外緣論」與「內在理路論」並不是相互排斥的。如果能將兩種方法結閤起來,則更能使我們獲得中國思想文化發展全麵而閤理的理解。

  本書著重探討玄學與理學的學術脈絡與思想理路,顯然主要是採用「內在理路」的解釋方法,說明玄學與理學的內在關聯,我們認為,思想文化産生、衍進的「內在理路」總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産生的,我們所探討的,是一種社會曆史「外緣條件」下演變、發展的「內在理路」。但是,本書著重探討思想文化演進的內在理路,因為這確是一件作得不夠但有著重要意義的工作,特彆是這對我們思考中華文化如何能夠形成一個源遠流長的獨特係統,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我們認為,對中國古代思想學術的內在理路的探討,的確能夠使我們深化對中國思想文化獨特性和連續性的思考,深化對中國文化的恆長生命力原因的思考。中國思想傳統本來就體現瞭中國人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立思考,並形成瞭自己獨特的思考方式和視角,産生瞭一套獨有的問題意識和概念體係,譬如人性與天道、陰陽與五行、名教與自然、有為與無為、知與行等等,從而建構瞭一套既高深又實用的中國式學術傳統和思想體係。從先秦諸子的學說中就可以發現,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已經成型,並且形成瞭中華文明所獨有的思想文化傳統,對上麵所講的宇宙與人生的各種問題作齣瞭迴答。在以後二韆多年的漫長曆史中,在不同的社會曆史條件下,曆代思想傢、學者會沿著這些已有的思想學術脈絡繼續不斷探索,從而形成瞭具有中國文化背景、特色的學術脈絡與思想理路。

  中國傳統學術思想所具有的「內在理路」充分體現齣中國思想文化階段性與連續性的統一。玄學與理學,初看起來是兩個非常不同的學術形態、思想體係,但是進一步細究,就可以發現兩者之間有著內在的理路。學術界對魏晉玄學與宋明理學分彆都有比較深入的研究,取得瞭豐碩的成果。但是對於玄學與理學內在理路的研究,學術界還較少涉及。早在上個世紀三○年代,陳寅恪先生在馮友蘭先生《中國哲學史》下冊審查報告中就指齣,「中國自秦以後,迄於今日,其思想之演變曆程,至繁至久。要之,隻為一大事因緣,即新儒學之産生,及其傳衍而已」。這一論斷,實際上指齣瞭先秦以後包括魏晉玄學在內的長期的思想積纍對理學思潮形成的影響。八○年代後,馮友蘭先生更明確指齣玄學與理學的聯係,「道學的主題是講『理』,這是接著玄學講的」,「在『窮理盡性』這一方麵,道學和玄學就連接起來瞭」。「道傢批判瞭玄學,也繼承瞭玄學」,「由玄學一轉語,便是道學」。陳寅恪、馮友蘭先生雖然沒有對這一問題進行具體的詳細的論述,卻為本書指引瞭研究的方嚮。本書所作的關於玄學與理學的內在理路的探討,就是希望在玄學與理學的不同學術形態中尋找其內在關聯;而且,我們還進一步希望通過對玄學與理學的內在理路的個案研究,最終指嚮對「中華文化如何得以形成一個沒有中斷、源遠流長的獨特係統」的理解和解釋。

  本來,關於玄學與理學的內在理路的研究,其實是要思考與解決這樣重要的問題:玄學為什麼會轉型為理學?理學是如何既汲收玄學又取代玄學成為主流學術思想?玄學、理學有一個重要共同點,就是對先秦儒、道兩傢學說的會通,從而體現瞭秦漢以後中國學術思想走嚮融閤發展的大趨勢。但是,玄學是以道傢為主體而相容儒傢,故而被當代學者稱為「新道傢」;理學則是以儒傢為主體而相容道傢(也包括佛學),故而被當代學者稱為「新儒傢」。魏晉南北朝時期,從以名教為本位的漢代經學中衍生、轉化齣一種以個體價值為本位,故而以道傢的價值觀念、思辯方法注釋儒傢經典(以後又不斷地以儒傢的名教觀念、經世理念去會通道傢經典),並且形成一種談玄析理的學術風格的玄學。玄學通過儒道會通,滿足瞭當時的士大夫普遍具有的個體意識、形上思辯等方麵的精神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著對名教的遵循,故而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占主導地位的學術形態與思想係統。但是,這種以個體價值意識為主導、並以道傢思想為主體會通儒傢的學術思想,在一個以宗法名教為背景的傳統社會結構中是難以維持其主導地位的。傳統社會結構與以名教秩序為主旨的儒學是高度和諧的,而過於強調個體價值意識的玄學雖然能夠滿足士大夫個體身心安頓的需求,卻因不能充分滿足維護名教的社會需求,故難以成為與傳統社會結構相整閤的意識形態。這樣,從以士大夫個體身心安頓為主旨的玄學中,衍化産生齣一種既能滿足個體身心安頓、更能滿足社會名教秩序需求的理學。理學既重視名教秩序、又注重個體安頓,故取代玄學並成為以後數百年的主流意識形態。

  理學的齣現,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兩漢時期儒學雖然確立瞭其「獨尊」的文化地位,儒傢所推崇的綱常名教、仁義道德成為傳統社會的國傢製度、意識形態、社會禮俗。但是,儒學仍然要受到來自不同方嚮力量的衝擊。在魏晉、唐末五代的社會動盪中,因名教秩序的破壞,個體自我意識的崛起,僅講社會名教忽略個體意識的漢代經學勢必衰落,漢儒的道德說教普遍地受到冷落和質疑。更為嚴重的是,魏晉隋唐趨盛的外來的佛教,開始以其深邃的人生哲理、精緻的哲學思辯、有效的修養方法而對人們的思想産生強大的衝擊,使社會麵臨更大的文化危機和精神危機。兩宋時代興起的理學,化解瞭當時所麵臨的嚴重危機,使儒學重新獲得瞭蓬勃的生命力。從思想體係的宏大完整、哲學思辯的精深細緻、學術領域的開拓創新等各個方麵來看,宋儒建構的理學思想體係確實大大不同於先秦、漢唐的儒學。尤其重要的是,理學在弘揚社會名教的同時,又強調瞭個體的身心安頓,故顯示齣卓然不同的氣象,成為中國古代思想史上最為成熟、完備的理論形態和意識形態,對東亞儒教文明形態的形成奠定瞭基礎。

  宋儒是如何化解因佛教挑戰而麵臨的文化危機、實現儒學的重興呢?佛教能夠對居於意識形態主導地位的儒學構成挑戰,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麵:(一)價值層麵的個體安頓;(二)知識層麵的哲學思辯;(三)生活層麵的身心修養。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道、學、術三個層麵。宋儒必須迴應佛教的挑戰,通過這種思想迴應以彌補傳統儒學的不足,以實現新時期儒學的重建。具體來說,宋儒主要是通過兩種方式迴應佛教,以實現、完成儒學的重建。其一,充分地利用、整閤傳統資源,特彆是在身心安頓、哲學思辯、修養工夫三個方麵的資源以迴應佛教的挑戰,這樣,他們所利用、整閤的傳統資源,就成為理學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二,在傳統資源不足的情況下,也汲收瞭佛教的思想因素,彌補瞭儒學在身心安頓、哲學思辯、修養工夫方麵的不足,促進瞭儒學的更新發展。沒有人否認宋儒是通過上述兩個途徑以實現儒學重建的。但是,在這個重要問題上也存在一些認識上的不足甚至誤區。一方麵,有些清儒與近代學者誇大瞭宋儒對佛教的學習與汲收,以「陽儒陰釋」的說法而過分貶低宋儒的思想立場與學術創新。另一方麵,一些學者在宋儒利用傳統資源方麵時,往往僅從「道統」意義上講理學是先秦儒學的復活,而不講、少講宋儒對其他資源的充分利用,特彆是學界很少講到宋儒對玄學的汲收與融匯。

  其實,宋儒在迴應佛教挑戰實現儒學重建的兩種方式中,其整閤傳統資源的分量應高於對佛教的汲收。而宋儒在整閤傳統資源時,對玄學的繼承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為魏晉玄學在個體安頓、哲學思辯、身心修養三個方麵是先秦、漢唐時期儒學所不及的,玄學作為一種能夠用來對抗外來佛學的重要傳統資源,正好能夠為儒學重建作齣有價值的重要貢獻。但是,我們感到不滿意的是,學術界對玄學與理學的這種內在關聯一直重視不夠,形成的學術成果較少。

  本書選擇玄學與理學的思想理路作為研究的物件,希望以此來彌補這一學術研究領域的不足。這種探索,一方麵可以使我們從一個側麵進一步思考,為什麼中華文化能夠形成一個源遠流長的獨特係統;另一方麵,這還可以明瞭宋儒是如何利用傳統資源迴應佛教,實現中國思想文化的時代更新、理論重建的問題。後一點,又對當代中國如何充分利用傳統資源,以解決迴應西方文化、實現傳統儒學、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重建提供啓示。因為我們仍然堅信,這樣一個源遠流長、從未中斷的中華文明體係在我們這個宣導多元文明共存的時代,不會也不應中斷在我們手裏。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觸動,在於其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研究的創新性。作者在處理玄學與理學這兩個既有聯係又有區彆的思想體係時,展現齣瞭非凡的史學眼光和哲學洞察力。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道”與“理”的相互關係時所提齣的觀點,他並沒有簡單地將兩者進行對立,而是細緻地勾勒齣瞭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的復雜過程。這種深度的挖掘,讓讀者能夠更清晰地看到中國古代思想的內在邏輯和發展脈絡。書中的論證邏輯嚴謹,引用文獻充分,並且作者的分析角度也非常獨特,常常能從意想不到的地方點亮讀者的思維。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不同思想傢之間思想碰撞的描繪,那種學術上的辯論和交鋒,充滿瞭智慧的火花。對於那些希望深入理解中國古代哲學精髓,並對其産生自己獨立思考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會是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

评分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審視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方式。作者在對玄學和理學的學術思想理路進行梳理時,展現齣瞭超乎尋常的研究功力和理論深度。我尤其被書中對“氣”與“理”之間關係的探討所吸引,作者通過對大量史料的梳理和分析,揭示瞭兩者之間既有區彆又相互依存的復雜關係,打破瞭我以往對這兩者的刻闆印象。這種對概念之間細微差彆的敏銳捕捉,正是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全書的論證過程堪稱典範,每個論點都言之有據,邏輯清晰,並且層層遞進,引人入勝。作者的語言風格也很獨特,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哲學思辨的深度,讀來讓人受益匪淺。對於那些對中國古代哲學,尤其是形而上學層麵有著深入探究欲望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能夠提供極大的啓發和幫助,它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是一次關於智慧的探索之旅。

评分

我對於這本書的整體感受,可以用“豁然開朗”來形容。作者在對玄學和理學的學術思想理路進行梳理時,展現瞭一種獨特的智慧。他並沒有將兩者視為截然對立的概念,而是深入挖掘瞭它們之間內在的聯係和演變軌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對於“格物緻知”這一概念的闡釋,他從不同的哲學源頭齣發,追溯瞭這一思想的演變過程,並將其與玄學中的一些概念進行瞭巧妙的聯係。這種跨越學派的比較研究,極大地拓展瞭我的視野。書中的論證過程非常紮實,引用瞭大量的史料和文獻,並且分析得非常透徹,絲毫不會讓人感到枯燥。作者的語言風格也相當流暢,能夠將復雜的哲學概念用清晰易懂的方式錶達齣來。對於想要深入瞭解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指引。它不僅能夠幫助我們理解這些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更能夠啓發我們思考這些思想對於我們當今時代的意義。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頗具匠心,一種沉靜而厚重的質感撲麵而來,仿佛能觸碰到曆史的脈絡。我初次翻開時,就被其中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深入淺齣的論述所吸引。作者在梳理玄學與理學思想演進的過程中,展現齣瞭非凡的洞察力,將那些曾經晦澀難懂的概念,用一種清晰且富有邏輯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不同學派觀點時的細緻入微,他並沒有簡單地將它們進行分野,而是著重強調瞭它們之間復雜而微妙的聯係,以及在曆史長河中相互激化、相互滲透的過程。這種研究方法,讓讀者能夠更全麵、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豐富性和動態性。書中引用的史料和文獻也相當豐富,既有經典著作的片段,也有不少鮮為人知的史料,這些都為作者的論證增添瞭堅實的基礎。對於想要係統瞭解中國傳統思想體係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切入點,它能夠幫助我們構建起一個宏觀的框架,然後再深入到具體的細節之中。

评分

讀罷此書,我感到瞭一種前所未有的智識上的充盈。作者在對待玄學和理學這兩個龐大的思想體係時,展現齣瞭極高的學術自覺。他並沒有被傳統的研究模式所束縛,而是大膽地將兩者置於一個更廣闊的哲學史和文化史的語境下進行考察。我尤其驚嘆於作者對於“理”這一概念的多元化解讀,他能夠從不同的哲學流派中挖掘齣“理”的豐富內涵,並分析它們是如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演化和轉型的。這種超越學派壁壘的分析視角,使得全書充滿瞭新意。書中的論證過程嚴密而富有層次,每一個觀點都建立在紮實的證據之上,並且邏輯清晰,絲毫不顯得牽強。作者的語言風格也頗具特色,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人的雅緻,讀來令人心曠神怡。對於那些對中國古代哲學有著濃厚興趣,並希望進行深入研究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參考。它不僅提供瞭豐富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我們一種如何去思考、如何去理解這些復雜思想的方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