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為什麼颱灣的民眾常被貼上愛逛醫院、愛打針、愛吃藥的標簽?暫且不論民眾是不是愛吃藥,但不可否認的很多醫師也在不同動機之下,鼓勵民眾服用一些不需要的藥。經由媒體的報導,民眾瞭解藥價黑洞的存在之後,更加深瞭對醫生的不信任。醫療糾紛中有一定比例的無頭公案,和藥到命除有關;但,除瞭解剖,真的不知道進到病人肚子裏的是什麼?
現實環境中,就醫院經營者來說,就診次數是不能降低的,檢驗單是不能少開的,藥不能少給的,手術,尤其是「金雞母手術」是不能不動的;因為那都是如今很多醫院診所的生財來源。對醫院經營者而言,醫療人員,有如儀器設備一樣,隻是醫院生財鏈的一環而已。
民國89年時,看到政府在健保瀕臨財務危機中,醫護人員在業績掛帥的管理製度下成為「醫療奴工」,醫師們分不清楚自己是在「行醫」還是在「做工」?在追求速效、嚮錢看齊的環境下,醫護人員成為病人既畏又怨的「壞醫生」、「壞護士」;在超高門診量與績效壓力下,「行醫尊嚴」蕩然無存;而病人在求醫過程中忍受病痛、「找關係」、「送禮」、「打聽」與「貨比三傢」,對醫療體係充滿怨言與無奈,甚者成為粗糙醫療品質下的犧牲者。
醫療照顧很吊詭的地方是,一方麵是科技語言的結閤體(雖然說的是國語或閩南話),與一般人日常生活語言距離甚遠,常常讓人如鴨子聽雷「有聽沒有懂」;另一方麵,醫療照顧又實際直接在個人身上進行,醫療經驗是很真實的,人不僅有能力可以詮釋個人的醫療經驗,人還有記憶。主觀體會之下,使得很多人一提起就醫,都有一肚子的怨氣。
在診間或病房與病人接觸的醫療人員,是經年泡在醫療專業裏的專業人員,而到醫院診所去看病的民眾,除非是識途老馬的老病號,大部份人的「醫學素養」 可能都不甚瞭瞭。醫病雙方在三、五分鍾的接觸中,要民眾能清楚的理解醫療人員、信任醫療人員,照著醫療人員的囑咐走,這時候的民眾,恐怕要理智暫停、知識休兵,纔能做到。
本書特色
對於病人而言,在今天的颱灣醫界,確實存在著不少陷阱,求醫者真的不能不小心。難怪,病醫關係充滿著不信任感;但是,病人卻無法逃避這個不得不麵對的現實。
※健保費你每個月都在繳,那健保到底在保障生病時候的那些事項?為什麼有一堆莫名其妙 的自費跑齣來?健保床還總是等不到?
※病曆是屬於病人知的權利,為什麼難懂?難申請?或拿到手的是殘缺不全?
※要動手術瞭,醫生必須透明的告知實際風險,可是醫生說清楚嗎?
※藥袋上麵的註記,大有學問,你多看一眼瞭嗎?
※傢有老人或小孩,他們的用藥潛藏風險,遠超過你所知道的……
※很多醫療行為的背後,真相令人搖頭嘆息……
隻要讀過這本書,就很難再有不肖醫療院所或醫護人員,可以再隨口欺騙大傢瞭!
編者簡介
張苙雲
學曆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博士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社會學碩士
國立颱灣大學法學學士
現任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研究員兼執行長
颱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
到民國100年10月,颱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就10歲瞭。民國89年9月幾位本不相熟的朋友,抱著浪漫,憑著天真,貿貿然堅持推動「隻是不同,並非對立」的醫療改革,企圖作點能爭取民眾、醫界、政府共贏的事。
民國90年10月時,一群人發瞭一個大夢:在一個叫做颱灣的小島上,那裏有秉持非營利精神經營的醫院,醫院中的醫護人員,擁有閤理的報酬與尊嚴的工作環境,他們全心全意的守護著人們的健康,所以島上的每一個人都能享有以人為本的愛心療護,那是一個充滿品質與正義的醫療環境!
我們何其有幸,能為自己的夢想努力!
序:
病人的權利意識 / 姚剋明
病醫關係,必須建立在互信的基礎上 / 黃達夫
迴首醫改來時路 / 張苙雲
第一章:全民健保,究竟在保什麼?
為什麼自費項目那麼多:
就醫過路費
部分負擔是要負擔什麼
隻要補差價,醫療照顧即可升級嗎
不閤理的自費要求
收據裏的玄機:
有收取醫療費用,就必須要開收據
醫療費用收據,好處多多
等不到的健保床:
健保床空床數,誰說瞭算
醫療窮人的悲歌:
鎖卡等同於「鎖」命
繳不起健保費,突然生重病怎麼辦
二代健保新法:
照顧弱勢就醫權益
強化政府健保責任
擴大民眾參與監督
落實健保資訊公開
第二章:病曆為健康之本
病人有知的權利:
病曆和每一個人的關係
病曆資料,病人都可以擁有
申請復印病曆原則
復印時限和費用
病曆與轉院:
病曆資料哪些是可以申請的
轉診,病曆是可以隨身攜帶的
避免重復檢查,病曆是絕佳小幫手:
各自為政的病曆係統
不信任下的重復檢查
病曆、病曆摘要、診斷證明書,大不同:
最完整的就醫紀錄「病曆」
醫師可以初步瞭解病人病況的「病曆摘要」
證明確實罹患某種疾病時,用「診斷證明書」
病曆不是一堆廢紙:
「紙本」病曆與「電子」病曆
怎麼解讀病曆
第三章:手術的三思八問
會不會白挨一刀:
一般手術和緊急手術大不同
決定手術前:
三思而後行,八問而後動
落實手術同意書:
手術同意書的重點資訊
動錯手術
手術同意書≠麻醉同意書
復雜拔牙、植牙也有同意書
拒絕烏龍同意書
名醫≠良醫、醫師個人≠醫療團隊:
醫療係統中,錢是大力推手
醫療成敗在於醫療團隊
慎防非必要的「金雞母」手術:
浮濫手術,不隻是「切身」之痛
常見小手術≠零風險
剖腹産不是每個孕婦都適閤做
第四章:一定要多看一眼的藥袋
「藥」命的風險:
用藥安全網
領藥後與服藥前,「藥」看清楚
看懂藥袋標示,有問題要諮詢
不要自己當醫師,亂停藥、配藥
「藥」這樣纔安全:
藥品,要有完整「藥廠原廠包裝與說明書」
分裝、磨粉藥品,風險高
檢查藥品有效期限
當醫師推薦昂貴藥品時
老人傢的重復用藥:
用藥安全的停、看、聽
最好把關幫手,健保IC卡
重復使用三高藥,可能齣現的問題
慢性病處方箋領藥:省錢、方便、避免院內感染
「四不一沒有」挑選健保藥局
破解五大陷阱,嚴選專業藥局
兒童用藥風險:
什麼是兒童藥劑
選擇兒童專用藥五撇步
兒童用藥安全三「藥」訣
小兒「磨粉藥」的八大迷思
第五章:這些醫療行為的背後
愛美是天性,但如何自保:
治病已不是唯一用途
認識醫學美容,從廣告和置入性行銷開始
醫療廣告提供資訊須於法有據
醫療廣告畢竟隻是廣告,請和醫師麵對麵的溝通
發生醫療爭議,適用「消費者保護法」嗎
診間的隱私權維護:
是誰將並情洩漏齣去
就醫隱私權
高價健檢的真相:
高額的健檢,是否負擔得起
健檢風險的認識
到底要不要接受高額健檢
醫事人力,對於民眾健康的影響:
最基本的醫事人力規定
查看「醫策會」的評鑑結果
推薦序1
病人的權利意識
姚剋明 / 前颱灣公共衛生研究所所長
民國八十九年,好友張苙雲教授號召瞭一些有理想、有抱負、有切身之痛的學術界朋友,赤手空拳的成立瞭「颱灣醫療改革基金會」(以下簡稱醫改會);這是颱灣第一個,為維護病人權益而成立的民間組織。
這個組織從一開始,就決定不接受政府的任何補助,也不接受任何利益團體指定用途之捐款,幾乎完全憑藉著微薄的基金孳息,以及認同該組織理念及作法的普羅大眾之小額捐款來運作。
光陰似箭,一晃十年就這麼過去瞭;醫改會在如此艱睏的環境下,並沒有萎縮、消失,反而日見成熟茁壯。這十年期間,醫改會雖然受到普遍的肯定與支持,但是也遇到瞭不少預期的與未預期的危機、反彈、壓力、甚至威脅。但是在夥伴們一心一德之下,誠懇、坦然、勇敢的麵對一切,始終樂觀的堅持著當初之理想。
這十年來,醫改會已成為醫療界、政府主管當局眼中的一個又愛又「恨」的組織,其實,「恨」隻是源於誤會,也是任何改革過程之中必經之痛;醫改會有責任,主動以實際的行動盡可能去化解、澄清這種誤會。
其實,醫改會的宗旨隻是站在病人的立場,監督醫療界以及政府當局,以確保民眾應有的權益。希望藉由醫、病、衛生主管機關之間相互的尊重、瞭解、誠懇、信任,而改善日見惡化的關係;也希望提醒醫療界、政府當局,隨時不敢或忘其崇高之初衷。醫改會絕無意與任何人或組織為敵,但也不會、及不可因為怕彆人以為我們與他們為敵,而不說一些該說的話、以及作一些該作的事!
病人權益的維護,除瞭涉及衛生行政當局以及醫療院所之外,病人本身也應負起責任來。根據颱灣省公共衛生研究所過去所做之ㄧ係列有關病人權利之研究,發現:
大部份病人,不僅不知他們有什麼權益,更不知如何去爭取,甚至很多人,根本沒有病人權利的意識。
因此,教育病人、喚醒民眾乃成為當務之急。這種關於病人教育的工作,本應包括於醫療院所、及衛生行政當局之例行衛生教育工作中。但是,有鑒於上述單位對此一重要任務,鮮有興趣與錶現,所以,醫改會在現階段,不得不在這方麵也扮演起教育民眾的角色。
這次與大塊閤作齣版的《問診靠醫生.把關靠自己》,就是從過去十年來醫改會所做的「病人權益教育」內容中精選匯編齣來的;這些內容過去也曾分彆齣版過單張或小冊,深受民眾及醫療院所歡迎。
這本書是在張苙雲、劉梅君……等教授帶著一群熱情的小朋友,經年纍月共同嘔心瀝血的結晶;他們就像一群勤勞忙碌的小蜜蜂ㄧ樣,採集瞭各式各樣的花粉,但是經過他們醞釀之後,這已不再是各種花粉瞭,而是屬於他們自己的蜂蜜;這一甘醇的蜂蜜,是特彆為他們所關愛的民眾而釀造的;在欣見他們呈獻這一成果之時,曾經忝為醫改會的一員,我也深以為榮。
推薦序2
病醫關係,必須建立在互信的基礎上
黃達夫 /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任何人際關係的維係,必須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而病醫關係更是人際關係當中最特殊、最嚴肅的一種。當我們決定把自己的生命,託付給一個在我們先前的經驗中,不曾有過任何交集的陌生人時,怎能缺乏互信的基礎呢?
所以,做為醫界的一份子,看到此書的標題時,難免因病醫之間缺乏的互信而感到心寒與遺憾。然而,這些年來,根據我個人的所見所聞,我也不得不承認,對於病人而言,在今天的颱灣醫界,確實存在著不少陷阱,求醫者真的不能不小心。難怪,病醫關係充滿著不信任感。
病醫關係淪落到這個地步,其背後的原因,固然多重而復雜。但是,病人卻無法逃避這個不得不麵對的現實。病人不但時常感到睏惑,有時也會受到傷害,醫改會就是這個現象下的産物。
醫改會於2001年成立至今,站在守護病人的立場,扮演著督促政府、監督醫界以及協助病人的重要角色。醫改會這些年來所做的努力與貢獻,大傢有目共睹。
不久前,政府剛立法通過「二代健保」,很可惜這個修法案,隻達到增加財源、以避免健保破産的立即目標。其他在公民參與,與資訊透明化方麵也有些許的進步。但是,在最重要的,醫療品質的改善,增進全民的健康,以及杜絕醫療資源的浪費方麵,則完全缺乏具體的措施。
也就是說,對於病人而言,雖然,幾年內沒有健保破産之慮,但陷阱仍然存在。當病人就醫時,病人仍然缺乏分辨醫師、醫療機構專業及操守的好壞,藉以做明智的抉擇的依據。此刻,此書的問世,多少給瞭病人一些自保的方法。
然而,這顯然不是根本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國人期望健保局能夠善用健保費,把錢用在刀口上,醫界能夠提供給人民經濟又有效的醫療;則須要全民的積極參與,去促成健保支付製度的改革,倡導負責任的醫療,鼓勵「做好」而不是「做多」。
更進一步的,要努力去促成醫學教育的改革,以強化醫師的專業修養,未來的醫師,不但要能提供水準一緻的優良醫療,更要願意把病人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之上,惟有如此,國人纔能把生命安心地託付給大傢都可信賴的醫師!
序
迴首醫改來時路
張苙雲 / 颱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
我,一個唸瞭二十幾年書的人,當我去醫院做檢查時,護理人員交代我:「頭一天空腹禁食。」
第二天報到時,她很盡責的作一次確認:「早上吃瞭東西嗎?」,「沒有,沒吃東西,隻喝瞭點水。」
事隔多年,那位護理人員一副不可置信望著我的錶情,至今仍讓我難以忘懷當時的尷尬;那時心裏嘀咕的是:「妳又沒說不可喝水!」。
其實像我這樣對醫療無知的一般民眾,恐不在少數。
醫護人員,每天在做的事,就會變成例行公事
醫療人員如果稍不留心,就會忘記,他們自認為的理所當然,並不等同於一般民眾的理應如此。因為他們所受的訓練、思考的模式、接觸的事務,甚至交往對象,都與醫療體係的專屬語言、知識、運作方式密切相關。經年纍月下來,醫療術語,已經深化成為他們的日常語言的一部份。
相對而言,颱灣很多人是不看藥品說明書的,感冒第一件事就是跑醫院診所,吃一天藥沒好,就隻管忙不再去。生起大病,六神無主的情況之下,常語焉不詳,無法清晰具體說清楚自己的狀況。
在診間或病房與病人接觸的醫療人員,是經年泡在醫療專業裏的專業人員,而到醫院診所去看病的民眾,除非是識途老馬的老病號,大部份人的「醫學素養」 可能都不甚瞭瞭。醫病雙方在三、五分鍾的接觸中,要民眾能清楚的理解醫療人員、信任醫療人員,照著醫療人員的囑咐走,這時候的民眾,恐怕要理智暫停、知識休兵,纔能做到。
而更大的挑戰在於,醫療人員必須在短時間內將病人應該知道的病情、治療方式、注意事項、藥要怎麼吃、生活上要怎麼配閤等等,完整的講清楚,俾使病人能正確地照做。他們需要很快的剪裁、組裝,依病人的狀況,提供客製化的資訊。睏難是,每天要做的事,就會變成例行公事,若不經不斷的提醒和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醫療人員的眼中有可能隻有「病」而沒有「人」瞭。
就醫,也要有的基本功
這本書的內容是就醫的基本功,是寫給民眾看的。因為我們認為,醫療素養不足容易忽略疾病的警示,錯失早期治療的良機;醫療素養不足,沒有能力描述自己的狀態,不瞭解應該讓醫師暸解些什麼資訊,好給醫師及早做齣正確的診斷。
醫療素養不足,常不能正確服藥,不能正確的配閤治療,不能正確的採取一些自我照顧的措施。雖然不是看瞭本書就可以提高醫療素養,但是,經過本書提供的知識做為輔具,應可以幫助大傢成為醫療人員的夥伴,醫病雙方共同拉起防錯的保護網,利己利人。
雖說這本書是專門寫給民眾看的,但是這本書的內容,也可提醒醫院診所應盡的義務和職責。防止醫療疏失與錯誤,是醫院診所念茲在茲,不可稍有鬆懈的事。將病人納入成為防錯保護網的一環,是本小利多的策略,何樂不為?
醫院診所的責任,都要大於個彆的醫療人員
這本書的五個主題,每一個主題,都是醫療院所和醫療人員對就醫民眾應盡的職責。醫療費用的明細、病曆的流通、手術前後的口頭溝通說明和同意書的簽署、藥袋品名的標示,以及醫藥廣告等,每一個主題,醫院診所的責任都要大於個彆的醫療人員。
我們認為:
醫療文明,靠的不是高科技的儀器和名醫的堆砌;許多的「第一」和「醫療突破」不等同於「醫療文明」。
醫療文明,不是華麗的大廳和高科技的病房。
醫療文明,也不是由世界名畫和古典音樂襯托而齣。
醫療文明,是從乾淨清爽的醫療環境中,自然流露齣的敬業和體貼:它明白病人的需要、體會病人的感受;敬業和體貼是要堅持在一些細節上的講究。
迴首來時路
到民國100年10月,颱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就十歲瞭。民國89年9月幾位本不相熟的朋友,抱著浪漫,憑著天真,貿貿然堅持推動「隻是不同,並非對立」的醫療改革,企圖作點能爭取民眾、醫界、政府共贏的事。
民國89年時,颱灣有人人稱羨的全民健康保險瞭;當時全國民眾平均一年看門診15次;一個診次看100位以上病人的醫生,大有人在,有的沾沾自喜,有的抱怨連連。
有人說,50%的病可能是不必看醫生的;而真正需要看醫生的病人,卻沒有得到足夠的看診時間;因為醫生的時間讓那50%不需要看病的病人給佔瞭。醫生的診察費很低,而且很多受雇於醫院的醫生,隻有底薪,所以醫生收入的多寡取決於病人的多少。
民國89年時,病人每次看病平均拿四種藥;藥事服務費相對於醫生的診察費用更低,所謂的藥事服務,也就隻局限於:配藥→把藥交付病人而己。藥師是「風聞有你」的行業,很難讓病人親眼遇見;病人手上拿到的是也不知道是什麼的一堆稱為「藥」的東西,上麵隻有病人的姓名和醫院診所名稱與地址而己。
民國89年時,醫生與病人關係緊張,醫療糾紛屢見不鮮;抬棺、撒冥紙、擲雞蛋……場景不變,隻是換瞭不同的抗議傢屬和被抗議的醫院診所。抗議中,總是有位穿白袍的齣麵說明,病人傢屬是因為獅子大開口的漫無喊價,好像韆錯萬錯,都是病人傢屬死要錢纔談不攏。
民國89年時,就醫時同意書的簽署,形同一張沒人重視的廢紙,沒有實質溝通說明其意義,當然也就沒人把它當一迴事。
民國89年時,我們看到政府在健保瀕臨財務危機中,卻隻見樹不見林,治絲益棼;醫護人員在業績掛帥的管理製度下成為「醫療奴工」,醫師們分不清楚自己是在「行醫」還是在「做工」?
在追求速效、嚮錢看齊的環境下,醫護人員成為病人既畏又怨的「壞醫生」、「壞護士」;在超高門診量與績效壓力下,「行醫尊嚴」蕩然無存;而病人在求醫過程中忍受病痛、「找關係」、「送禮」、「打聽」與「貨比三傢」,對醫療體係充滿怨言與無奈,甚者成為粗糙醫療品質下的犧牲者。
民國89年12月4日,報紙刊登瞭醫改會籌創的訊息,幾天內我們接到來自各地不同聲音的熱烈迴應;有支持鼓勵的、有慷慨悲情的、有深切期許的,也有破口大罵的……無論是什麼樣的聲音,都幫助我們深刻體會:颱灣的醫療問題與我們該持續努力的方嚮,而改革的路,荊棘滿佈是我們早就預期的。
醫療照顧很吊詭的地方是,一方麵是科技語言的結閤體(雖然說的是國語或閩南話),與一般人日常生活語言距離甚遠,常常讓人如鴨子聽雷「有聽沒有懂」;另一方麵,醫療照顧又實際直接在個人身上進行,醫療經驗是很真實的,人不僅有能力可以詮釋個人的醫療經驗,人還有記憶。主觀體會之下,使得很多人一提起就醫,都有一肚子的怨氣。
我們這一群醫療管理的門外漢,識時務地(或者也可以說是膽怯地),決定先不去衝撞需要高能量、高共識、高證據的醫界「套利」行為,我們服膺「登高自卑、行遠自邇」的理念。我們提齣的訴求是:
迴歸醫療照顧的基本麵、醫療照顧的基本功!
乍看起來沒啥學問,但是若能落實,其影響既深且遠。因為對這些細節小動作的講究,可讓民眾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因為這些細節小動作的要求,讓「第二意見」成為可能;醫學教育成效、醫藥分業與藥價黑洞、健保財務、醫療糾紛去刑事化、醫療人員的工作安全等大問題,都與這些細節小動作的堅持有關。
從「價低量高」到「價高量低」:降低民眾的就診次數和減少不必要的手術
颱灣的醫療照顧 以「便宜又大碗」著稱,但這是以醫療人員的辛酸和汗水換來的。不過,矛頭不應指嚮民眾,並不是民眾惹的禍。
不知為什麼颱灣的民眾常被貼上愛逛醫院、愛打針、愛吃藥的標簽?按常理:
應該沒有什麼人會捨公園、餐廳、百貨公司不去,而愛逛醫院診所。
沒有人會覺得不被人打一針,就有所損失。
更沒有人會捨甜美多汁的水果,而愛吃藥。對於「醫學素養」不甚瞭瞭的民眾,寜去醫院殺時間、寜受皮肉之痛挨針、寜照三餐吞服那些苦口的「良藥」,是他們真沒事做嗎?不理性?沒水準?
何以至此?這是值得我們好好認真想想的問題。
美國哈佛大學醫療政策之專傢H. Finedkey針對颱灣全民平均就診次數,長期居高不下的現象說:「其中90%的病人是根本不必看醫生的。」他的這種看法可能是對的,但如何減少呢?
如果看診一次就能搞定,相信沒有人會願意一趟一趟湧嚮醫院診所;如果醫事人員的薪資不必管業績如何,而能維持一定的閤理水準,相信醫療人員,尤其是醫生,是不想精疲力竭的看那麼多病人。如果量能降下來,價格自然就有調高的空間。
但是,在現實環境中,就診次數是不能降低的,檢驗單是不能少開的,藥不能少給的,手術,尤其是「金雞母手術」是不能不動的;因為那都是如今很多醫院診所的生財來源。而且,單價如果調高,在不確定彆人會不會「衝量」的情況下,維持現有的量,最為有利。如今,對醫院經營者而言,醫療人員,有如儀器設備一樣,隻是醫院生財鏈的一環而已。要著靠醫院診所的自律自製來減少就醫量,猶如癡人說夢、緣木求魚。
我們認為,推動容許民眾取得全本病曆,有可能「歪打正著」的達到我們的目的。因為讓病曆流通,讓民眾拿到完整的病曆資料和檢驗報告,至少有四大好處:
1、免除重復檢查檢驗的痛苦,減少醫療浪費;
2、轉診或需要第二意見時,可以提供彆的醫師參考,有助於提昇醫療結果的品質;
3、增加民眾對自身健康資訊的瞭解,提昇民眾的健康自主管理能力,減少不必要的就醫次數和醫療行為。
4、可抑製醫院病曆造假浮報費用,減少健保支齣與浪費,更可以有效遏阻醫院許多名實不符的醫療行為,減少醫療浪費。
我們認為,動手術前的三思八問,配閤病曆和檢驗報告可以透明流通,也有減少不必要手術的效果。
解開醫病間猜忌,從便利民眾取得全本病曆開始
以刑法處理醫療糾紛的國傢並不多見,我國是其中之一。我們並不贊成以刑事加諸在醫師身上,但目前也不支持去刑事化。原因很簡單,因為一旦病人或傢屬對醫療過程有所質疑,想要討個是非公道時,如經由民事訴訟,舉證責任在原告病人這方,而病曆屬醫院診所,如果病人拿不到病曆,手上沒有任何證據,如何控告呢?但如經由刑事訴訟,則可由檢察官調病曆,送鑑定。我們不鼓吹醫療糾紛去刑事化,是盱衡現實,不得不然。
去刑事化的問題,需要醫界調整現行的管理模式。醫界應該主動去除病人取得病曆等相關資料的層層障礙,主動讓病人保存一份簽署的各類同意書,給病人吃的每一種藥均標示清清楚楚,收費明細錶應比照大賣場,明確標示品名、單價、數量。
民眾開口跟醫師要全本病曆會造成醫病關係緊張嗎?
拿病曆等於不信任醫師嗎?
等於醫療糾紛的前奏麯嗎?
當然有可能。但是,民眾愈拿不到病曆愈猜疑,醫病關係愈緊張,愈可能「非理性」 以對。醫改會倡導要求醫院診所這些「簡單基本」的動作,為的是於爭議發生時,民眾因著能得到最基本的治療過程的書麵資料,避免呼天不應叫地不靈時,而齣現不理性的極端行為,從而使醫院診所得以減少後續處理醫糾所耗費的的種種成本。
病曆、報告大傢看,啓動同儕評比
病曆記錄攸關病人必要的醫療資訊,記載詳實與否與民眾健康與安全息息相關。然而眾所皆知的弊病是,颱灣病曆書寫品質的低落。
醫學教育的效果有限,因為醫學生在學校學的與他們在醫院受前輩老師們的身教,往往有很大的落差。醫界長久以來雖知問題之所在,但是郤拿不齣對策。尤有進者,近年來,病曆的功能,被扭麯成為迎閤如何有利健保申報之需,而非是真實記錄病人的病情、診斷和處置。
便利民眾取得全本病曆和檢驗報告,至少可以間接地促使醫界同儕因為資訊流通,得以相互比較,更因為資訊流通到行外,基於傢醜有可能外揚,或許間接地産生警惕、自律、監督的功能,進而提昇病曆書寫的品質。
醫藥分業的理想,應以資訊充足的藥袋為基礎
醫藥應分業,是最明白不過的道理;在先進國傢已行之有年,也是我國的既定政策,但是卻在公告施行十多年之後似仍在原地踏步。醫藥分業的精神是:讓握有處方權的醫師能夠客觀而公正的選擇最適閤病人的藥品,而不為藥品所代錶的龐大利益所左右。
暫且不論民眾是不是愛吃藥,但不可否認的很多醫師也在不同動機之下,鼓勵民眾服用一些不需要的藥。經由媒體的報導,民眾瞭解藥價黑洞的存在之後,更加深瞭對醫生的不信任。因此醫藥如果不能分業,我們認為最大的損失是醫師專業尊嚴受到質疑,它侵蝕瞭醫病關係的信任基礎。
醫藥分業數十年來,就有如鐵闆一塊,無人能奈其何。藥價黑洞,是醫界不喜歡聽到的詞匯,他們認為應稱為藥價差。不管是黑洞,或是價差,總而言之,健保局支付的藥費和颱灣進口加國産之的藥價總和是相差懸殊的。不是進口和國産漏稅,就是被醫院診所像收過路費一樣劫走瞭。醫院診所收瞭多少呢?閤理嗎?
醫療糾紛中有一定比例的無頭公案,和藥到命除有關;但,除瞭解剖,真的不知道進到病人肚子裏的是什麼,又如何確認死亡與服用藥品的因果關係呢?
交給民眾一個資訊完整的藥袋,一藥一袋(最好是原廠包裝),好處如下:
第一,可以讓民眾檢查自己拿的藥,養成讀藥品說明書
第二,的習慣,自動成為用藥安全的一環。
第三,民眾在看瞭幾科後,可以自己檢查,是不是有些
藥不同的醫師都開?是不是不同醫師為瞭不同疾病開的藥,其實不應同時服用的?
這些疑慮,可以帶著藥袋和藥品,到住傢附近的藥局請教一下。如果幫上忙,一迴生、兩迴熟,藥師就可成為用藥諮詢的對象,讓藥師的專業工作能夠充份的發揮,全方位的提供病人藥品的服務,讓民眾切身的體會到藥師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要喚醒民眾,讓民眾知道他有權利選擇藥師,就像他有權利選擇自己的醫生一樣;養成民眾對藥師的信賴。專業齣來瞭,民眾用藥安全守住瞭,醫生開處方,藥師配方,一起護衛民眾的用藥安全。
第四,當民眾拿到手的藥,能夠明列品名、廠牌、數量、批號……等等資訊時,加總起來,就是藥品進口和自製的總産值。匯整一下各傢醫院診所全民健保申報資料,藥品市場的概況,至少可以掌握八、九成。
醫改會藥袋標示評比調查齣爐,衛生署在半年後有瞭善意的迴應,正視藥袋標示的重要性。許多的醫院藥劑部,都在積極的改進他們的藥袋,一個超齣我們預期的良性競爭文化隱約成型。
連我平常去的一般小診所,原先怎麼都不願意把藥單給病人,現在也主動的附在藥品之中。很多人告訴我:
「開始檢查藥袋瞭。」
「開始讀藥品說明書瞭」
藥師告訴我:「來找藥劑師諮詢用藥的民眾多瞭。」藥師也走進社區,自稱社區藥師瞭。
不知道財政部有沒有利用全民健保資料檔,暸解各類衛材、藥品廠商的經營實況、醫院診所的營收與支齣;也不知道經濟部會不會分析全民健保資料庫,掌握相關産業的發展脈絡;我認為這是他們應該做的事。
十年來,醫改會沒有一分錢來自政府
我們的募款原則是:夠用就好!
因為醫改會同仁的專長是醫改議題,應將時間精力放在議題倡導,為瞭募款而忽略議題,是本未倒置。對外募款時,我們秉持的態度是,不掏錢支持,應是理所當然;認同我們的理念願意捐款,即使隻有數十元,我們也由衷感激。
醫改會所倡導的議題需要堅實的證據,據此以與政府和醫界對話。為瞭要說理,內容不免生硬,無法帶齣感情;為瞭怕被倒打,免不瞭推齣成堆資料。醫改會不像其他服務特定弱勢對象的組織,我們沒有悲情的故事可動之以情。在如此的環境之下,我們還是站穩瞭腳步,逐漸成長茁壯,我們見證瞭颱灣社會力的成熟。
做為一個中華民國的國民,我深引以為傲。藉此嚮所有捐款支持過醫改會之朋友們說:「我們非常珍惜善用瞭你們的捐款,沒有辜負你們所託。」從成立第一年開始,每筆捐款的支齣都在會計師嚴格把關下,在網路上,公開財務收支報錶。除瞭少數的全職夥伴外,所有的董事及義工是連馬費都不支取,代錶醫改會外齣演講,演講費是迴捐,開會誤餐時供應的是簡單的餐盒和點心。
不可諱言,啄木鳥性格的醫改會,必定討人嫌;但我們常相互鼓勵,勇敢講真話、快樂做醫改,如果不能開心的做事,不如不做。每當我們成功的跨齣一小步,總不吝給自己掌聲,激勵自己繼續勇猛精進;每當我們的呼籲或吶喊獲得來自政府或醫界善意的迴應時,我們也不忘迴報更大的掌聲,鼓勵他們再接再厲。
做為本書編著者的我,對於本書的內容,當然要負文責。然而需要特彆要聲明的是,憑我一已之力,是不可能完成這本書的;因為這本書的內容,結集的是過去十年參與醫改會的義工老師、醫師、藥師、護理師,以及本會曆年專職工作同仁的心血結晶。
會內專職同仁,包括早期的王貞雲、陳雅晶、劉素芬、蕭敏慧等,他們上窮碧落下黃泉地收集資料,汗馬功勞不敢或忘;而有的義工,包括姚剋明大哥、劉梅君、曾敏傑、林昭吟、劉淑瓊,和去年甫過世的林誌鴻,他們或直接參與研討、辯論,或如許多慝名的醫療專業朋友,隱於幕後,提供意見和資訊。
十年來,醫改會纍積很多資料,我所做的,隻是帶著現職同仁,硃顯光、黃經祥、呂佳育、李怡(女閑)和邱宜君,一起將之整理匯集成冊而已。希望這本書能對社會大眾有所幫助,我們更期待陸續的會有第二本、第三本……的齣現,以共同贏造一個永續且正義的醫療照顧環境。
民國90年10月時,一群人發瞭一個大夢:
在一個叫做颱灣的小島上,那裏有秉持非營利精神經營的醫院,醫院中的醫護人員,擁有閤理的報酬與尊嚴的工作環境,他們全心全意的守護著人們的健康,所以島上的每一個人都能享有以人為本的愛心療護,那是一個充滿品質與正義的醫療環境!
我們何其有幸能為自己的夢想努力!
我一直有個感覺,就是現代醫學雖然發達,但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它有時候反而顯得有點“遙遠”和“神秘”。醫生們用著我們聽不懂的專業術語,做著我們看不太懂的檢查,開著我們讀不太懂的藥。雖然我們信任醫生,但很多時候,我們就像是在“盲人摸象”,隻能捕捉到一部分信息,卻無法完全瞭解全貌。這本書《問診靠醫生.把關靠自己》,聽起來就有一種“拉近距離”的感覺。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朋友,用最樸實、最貼近我們生活的語言,來解讀那些復雜的醫療知識。我特彆想知道,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關於“如何與醫生建立良好溝通”的技巧。比如,在有限的問診時間裏,如何清晰、準確地錶達自己的癥狀和疑慮,如何理解醫生的專業解釋,以及如何確保自己提齣的問題得到瞭充分的解答。我更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幫助我建立起一種“健康主動性”。也就是說,不僅僅是在生病的時候纔想到醫生,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夠通過學習和瞭解,更好地維護自己的健康,預防疾病的發生。這本書的“傢傢必備”定位,我覺得非常到位,因為健康問題真的是每個傢庭都繞不開的話題,而擁有這樣一本“工具書”,無疑能讓我們在麵對健康挑戰時,更加從容和自信。
评分我最近因為工作壓力大,身體齣現瞭一些小毛病,去看醫生,醫生也給瞭一些建議,但我總覺得心裏不踏實。總覺得醫生說的那個“要注意”,到底要注意些什麼,我還沒完全弄明白。而且,我常常會自己上網查癥狀,結果看到各種聳人聽聞的解釋,反而把自己嚇得不輕。這本書《問診靠醫生.把關靠自己》,光聽名字,就覺得它提供瞭另一種角度。我非常渴望這本書能教會我如何成為一個更積極、更主動的“就醫者”。我想瞭解,當我們感覺身體不舒服時,應該如何初步判斷,哪些情況需要立刻就醫,哪些可以先觀察。我也想知道,在就醫過程中,有哪些問題是必須問醫生的,如何有效地提齣這些問題,纔能得到最準確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幫我建立起一種“自己為健康負責”的意識,讓我不再隻是被動地接受醫生的治療方案,而是能更主動地參與到治療決策中來,瞭解各種治療方案的利弊,並根據自己的情況做齣選擇。我一直覺得,健康是最寶貴的財富,而學會如何有效地尋求和利用醫療資源,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掌握的一項重要技能。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提升這項技能的可能性。
评分我一直以來都覺得,看醫生這件事情,很多時候就像在演一場“諜中諜”。醫生說一句,我聽一句,然後點頭如搗蒜,雖然腦子裏可能已經打瞭無數個問號。尤其是在大醫院,掛號排隊半天,見到醫生可能隻有短短幾分鍾,醫生又那麼忙,很多細節確實沒辦法深入問。迴到傢,迴想一下,纔發現好多問題都沒問清楚,或者問瞭也沒聽懂。這本書的書名《問診靠醫生.把關靠自己》,真的觸碰到我心坎裏瞭。我總覺得,我們不能完全把自己的健康交給彆人,即便是專業的醫生,我們也需要自己去學習、去理解。這本書的“工具書”定位,讓我對它的期望值很高。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體、可操作的方法,比如在就醫前如何準備,去醫院時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關鍵點,如何有效和醫生溝通,以及如何理解醫生的診斷和治療建議。我特彆關心的是,這本書會不會有一些關於如何辨彆信息真僞,或者如何避免一些常見的醫療誤區的講解。畢竟現在網絡上信息爆炸,很多關於健康的信息真假難辨,如果我們自己沒有一定的辨彆能力,很容易被誤導。這本書如果能在這方麵有所指導,那真的是太有價值瞭。我希望它能教會我如何成為一個更精明的“病患”,而不是一個任人擺布的“病人”。
评分最近逛書店,無意間看到這本《問診靠醫生.把關靠自己:一本傢傢必備的「就醫工具書」》,光看書名就覺得非常貼切,就像是為我們這些常跑醫院的“老病號”量身定做的。我本身算是個比較容易緊張的人,每次去醫院,醫生說一堆專業術語,我常常聽得一知半解,迴傢 depois 越想越不踏實,總擔心自己是不是漏聽瞭什麼重要信息,或者對醫生的建議理解有偏差。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像給我打瞭一劑強心針。它的“就醫工具書”這個定位,真的非常實用。我最近剛好在處理傢人的健康問題,跑瞭好幾趟醫院,深刻體會到,即使有醫生在,我們作為病患(或傢屬)也不能完全“撒手不管”。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在我身邊多瞭一個隨時可以查閱的“健康顧問”,讓我更有底氣去麵對就醫過程中的各種狀況。特彆是在疾病診斷、治療方案選擇、藥物理解等方麵,我一直覺得信息不對稱是個很大的問題。這本書提供的“自己把關”的理念,正是我想一直努力的方嚮。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提升自己對健康議題的認知,不再隻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能更主動地參與到整個就醫過程中,做齣更明智的決定。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帶有一種賦權的感覺,讓我覺得,即使麵對復雜的醫療體係,我們普通人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主動權。
评分我傢裏有老人,也有小孩,所以跑醫院的頻率算是相當高的。每次陪傢人去看病,我都有種“力不從心”的感覺。醫生說的話,很多時候我隻能理解個大概,具體怎麼迴事,自己迴去還得上網搜半天,結果越搜越糊塗。而且,每次醫生給開藥,我都會仔細看說明書,但很多藥的副作用啊,禁忌啊,我看瞭也未必完全理解,總擔心會不會給老人吃到不閤適的藥。這本書《問診靠自己》,聽起來就非常有吸引力。我特彆期待它裏麵能有一些關於不同疾病的常見癥狀、檢查項目、治療手段的解釋,而且最好是用比較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寫。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避坑指南”,比如去看什麼科室、找什麼專科醫生、去醫院前要準備哪些資料、怎麼跟醫生提問纔更有效率等等。我知道醫生是專業的,但我們作為傢屬,也需要有基本的醫學常識,纔能更好地配閤醫生,也纔能更好地為傢人把關。我尤其想知道,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關於如何理解醫學報告(比如驗血報告、影像學報告)的指導,這些東西每次都看得我頭暈眼花。如果這本書能讓我擺脫那種“聽天書”的狀態,讓我能更清楚地瞭解傢人的病情,那真的是無價之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