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見:視覺文化與美學

(洞)見:視覺文化與美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視覺文化
  • 美學
  • 藝術史
  • 文化研究
  • 圖像學
  • 當代藝術
  • 媒介理論
  • 視覺批評
  • 文化理論
  • 審美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視覺影像影響當前社會生活的形構與認知,我們透過各種媒體所看到的事物,早已被意識形態所滲透,成為不同權力關係與美學相互角力的産物。

  跨領域的視覺文化研究方興未艾,研究對象與方法也各異,吸引眾多研究者投入。本書是颱聯大國際文化研究中心所屬視覺文化研究群齣版的第一本專書,集閤瞭各種視覺影像模式以及視覺研究的方法,充分展現跨領域視覺研究的學術活力。

  第一篇「文化視角:觀看颱灣」從颱灣電影、劇場、音樂舞麯展演,以及藝術與政治的辯證,討論颱灣視覺文化的不同麵嚮。

  第二篇「美學視角:西方觀影」以「現代∕後現代主義」、「拉岡的精神分析」、「性彆研究」,以及「時間哲學」等不同理論,分彆討論四位歐洲導演的電影文本。「女性意識與女性∕怪物身體」、「街頭攝影與城市漫遊者」,以及「民族誌人類學」,則從不同麵嚮進行攝影研究。

作者簡介

馮品佳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英美文學博士,現任交通大學外文係暨外國文學與語言學研究所教授及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理事長。曾任交通大學教務長、外文係係主任、電影研究中心主任、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中華大學兼任講座教授、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曾獲2007、2010國科會傑齣研究奬。主要研究興趣在於英美小說、女性書寫、離散文學、少數族裔論述以及電影研究。

趙順良

  英國倫敦大學(大學學院校區,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歐洲比較文學博士,現為國立交通大學外文係助理教授及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秘書長。研究興趣為詩學、美學、(視覺)修辭學、歐洲浪漫主義與現代主義。專書Rethinking the Concept of the Grotesque: Crashaw, Baudelaire, Magritte(2010),由牛津大學歐洲人文研究中心(EHRC)編輯,為英國比較文學學會(BCLA)係列叢書Legenda Studies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第22冊。

馮品佳

  交通大學外文係暨外國文學與語言學研究所教授及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理事長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英美文學博士,現任交通大學外文係暨外國文學與語言學研究所教授、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理事長及國科會外門學門召集人。曾任交通大學教務長、交通大學副教務長、外文係係主任、電影研究中心主任、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中華大學兼任講座教授、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理事以及比較文學學會監事。曾獲2007、2010國科會傑齣研究奬。主要研究興趣在於英美小說、女性書寫、離散文學、少數族裔論述以及電影研究。

謝世宗

  清華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美國耶魯大學東亞語文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主要研究興趣為颱灣新電影、颱灣戰後小說、文化研究理論與敘事學。目前從事的研究包含侯孝賢電影與文學的關係研究,以及颱灣文學、經濟發展和殖民論述的關係研究。論文散見《中外文學》、《文化研究》、《颱灣文學研究學報》等期刊。

蘇子中

  颱灣師範大學英語學係教授、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副理事長及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期刊主編

  美國華盛頓大學(U. of Washington)比較文學博士,現任國立颱灣師範大學英語學係教授、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副理事長及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主編。曾任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外文係係主任與語文教學研究中心主任、美國哈佛大學及普林斯頓大學訪問學者、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理事。主要學術研究與教學興趣集中在戲劇劇場和文學理論兩大領域,特彆專注於20世紀歐美劇場的演變與德法兩國從現代到後現代批評理論的流變。對歇斯底裏與憂鬱癥等精神分析議題頗多涉略。近年來則將研究焦點轉嚮劇場史、錶演理論與錶演研究。著有專書The Writing of the Dionysian: the Dionysian in Modern Critical Theory (1995), The Anatomy of Hysteria: What It Is, with Some of the Kinds, Causes, Symptoms, Representations, & Several Critiques of It (2004);其他相關著作、導讀及錶演藝術之評論文字散見各期刊與雜誌。

顧正萍

  輔仁大學中文係、跨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畢業於輔仁大學中文係、法國巴黎第十二大學法國現代文學所、法國第十二大學比較文學所。曾任職於醒吾技術學院,現職於輔仁大學中文係助理教授、跨文化研究所(前比較文學研究所)。研究範圍包括比較文學、文學理論(尤其是敘事學)、電影理論、電影美學。曾獲香港大學九十周年紀念與黎青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奬第二名。曾任《輔仁大學國文選》編輯委員與撰稿人,以及其他編輯的論文集與期刊。目前研究楊德昌的電影作品。

林建廷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文學係博士生

  目前就讀於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文學係博士班。主要研究興趣包括文化研究、全球化研究、(殖民)現代性與醫學/身體、亞洲研究、跨國文化與情感政治、酷兒/離散文學與族裔研究。

劉紀蕙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美國伊利諾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曾任輔仁大學英文係主任,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所長,颱灣文化研究學會理事長,美國哈佛大學傅爾布萊特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東亞現代性問題、颱灣文學與文化、當代歐陸哲學:政治-倫理-美學 、精神分析與文化研究、跨藝術研究。齣版專書:《文學與藝術八論》(三民書局 1994)、《孤兒.女神.負麵書寫:文化符號的癥狀式閱讀》(立緒齣版社、《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麥田齣版社 2004),以及《心之拓樸:1895事件後的倫理重構》(行人齣版社 2010)。

趙順良

  交通大學外文係助理教授及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秘書長

  英國倫敦大學(大學學院)歐洲比較文學博士,現為國立交通大學外文係助理教授及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秘書長。研究興趣為詩學、美學、(視覺)修辭學、歐洲浪漫主義與現代主義。專書Rethinking the Concept of the Grotesque: Crashaw, Baudelaire, Magritte (2010),由牛津大學歐洲人文研究中心(EHRC)編輯,為英國比較文學學會(BCLA)係列叢書Legenda Studies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第22冊。

陳建龍

  颱灣大學外文係博士生

  畢業於國立中山大學外文係、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英語研究所,現就讀於國立颱灣大學外文係博士班。現為世新大學、颱北醫學大學兼任講師。曾獲荷蘭萊頓大學漢學奬助金及楊景邁教授學術研究奬學金。論文曾發錶於《英美文學評論》。目前主要研究興趣為幽默研究、禮物理論。

段馨君

  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係副教授及交通大學人文社會中心研究員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劇場係博士,現任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係副教授及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中心研究員。曾兼任於國立清華大學外語係、國立清華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與國立颱灣藝術大學錶演研究所。曾任中央研究院短期訪問學人。研究範圍包括跨文化劇場、西洋戲劇、莎學、錶演研究、女性主義及颱灣現代劇場。興趣電影與舞蹈。著有Intercultural Theatre: Adapt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Alternative Theater in Taiwan,《跨文化劇場》、《凝視颱灣當代劇場》、《颱灣當代劇場:跨文化、女性主義與錶坊》, “A Hakka Musical.” Asian Theatre Journal (Fall 2011) (AHCI)。

賴雯淑

  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與藝術教育博士。曾於德州San Angelo市的州立大學擔任藝術與音樂學係助理教授,現任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副教授。研究範圍包括攝影與電影的互文性研究、跨領域的藝術多媒體研究,創作則以復閤媒材與影像探討關切的議題。著作除論文外,齣版有《未完成的影像》(2007)與《內在之光》(2010)兩本創作專書。

劉瑞琪

  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院聘副教授

  颱大外文係學士與藝術史研究所碩士、美國布林茅爾女子學院(Bryn Mawr College)藝術史係碩士與博士。曾任職於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暨社會學研究所,目前為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院聘副教授。研究興趣包括西洋近、當代藝術史與視覺文化,對性彆與認同的議題、理論、與實踐涉獵尤深。最近十年專注於開拓西方女性攝影傢的研究,成果曾獲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奬。著有專書《陰性顯影:女性攝影傢的扮裝自拍像》(2004),並發錶研究論文於英美與颱灣的學術期刊,包括Woman’s Art Journal, History of Photography等等,涵蓋瞭Diane Arbus, Claude Cahun, Helen Levitt, Sally Mann, Mary Ellen Mark, Cindy Sherman, Francesca Woodman等等攝影傢。

曾少韆

  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副教授兼藝文中心主任

  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史博士,現任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副教授,兼藝文中心主任,並參與颱灣電影《醫生》、《停車》、《第四張畫》的製作。曾任職於國立曆史博物館和淡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要研究領域為現代與當代藝術,特彆關注自然史與視覺文化的關聯、攝影與風景再現、以及烏托邦主義、藝術機製、大眾文化、圖像和文本的運用等課題,發錶多篇論文於國內外學術期刊和閤輯,並主編展覽圖錄 。

林文玲

  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係暨族群與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德國哥廷根大學人類學哲學博士,現任教於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係暨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曾任颱灣民族誌影像學會理事長,以及颱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策展人。研究領域包括視覺人類學、民族誌影像、原住民影像媒體與性彆研究。主要著作包括期刊論文〈米酒加鹽巴:「原住民影片」的再現政治〉(2001)與〈翻轉漢人姓名意像:「請問『蕃』名」係列影片與原住民影像運動〉(2005)。專書論文部份〈轉化中的文化身份:以颱灣原住民影片為例〉(2005)收錄於《文化、族群與社會的反思》,以及〈螢幕中的颱灣原住民〉(2009),收錄於《異文化與多元媒體》一書。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言

第一篇 文化視角:觀看颱灣
馮品佳 拆一個傢:《一一》中的國∕傢族傳奇
謝世宗 後現代、曆史電影與真實性:重探侯孝賢的《好男好女》
蘇子中 尤金諾.芭芭與南管戲:劇場的第三類接觸?!
顧正萍 論張愛玲小說〈金鎖記〉及其改編的錶演戲劇
林建廷 「颱客」電子舞麯的文化政治再探──以「閃亮三姊妹」為例
劉紀蕙 後解嚴與後八九的倫理迴歸:藝術─政治─主體,誰的聲音?

第二篇 美學視角:西方觀影
趙順良 (後)現代高達:《賴活》
陳建龍 禁忌的觀看──侷限的觀看:以拉岡式的第一人稱運鏡談《禁忌的女人》
段馨君 阿莫多瓦電影中的視覺影像與性彆∕錶演
賴雯淑 論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電影《伊凡的少年時代》中的時間性
劉瑞琪 荻安.阿勃斯的驚異萬聖節:唐氏癥女人的返魅與融聚
曾少韆 維剋多.柏根的攝影──文本:城市漫遊與地方靈性
林文玲 文化理解與視覺性:人類學知識的另類途徑

參考書目
索引

圖書序言

序言

馮品佳

  「百聞不如一見」是一句再通俗不過的諺語,卻道盡視覺的重要。色彩、形狀、光度等等物質細節的組閤,左右瞭我們的視覺感知,製造瞭我們與外在世界的重要連係,也引發瞭我們的心識迴響。視覺影像深深影響當前社會生活的形構與認知,而我們的日常生活領域更充斥著來自網路、電視、電影、智慧手機等等不同管道的視覺影像。科技的迅速發展使得我們能夠迅速、甚至「即實/即時」(real time)觀看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所發生的事物。過盛/剩的視覺影像流動使得事事都是聳動的「奇觀」,弔詭的是,卻也都可以視其為陳舊的重播畫麵。因此墨索夫(Nicholas Mirzoeff)可以大膽言道:「現代生活是在螢幕上發生」(1)。更重要的是,我們透過各種媒體所看到的事物都早已經過諸多意識形態所滲透,成為不同權力關係相互角力的産物。因此羅斯(Gillian Rose)特彆提醒我們要分辨眼睛所見的視覺(vision)與經由各種方法所建構齣的視覺性(visuality)或是「視覺體製」(scopic regime)之間的差異(2)。唯有洞察日常所見所隱藏的權力運作,我們纔不至於耽溺於影像的幻象(illusion)而渾然不自知。

  視覺文化研究在當前的學術領域也日趨重要,因此在颱灣聯閤大學係統國際文化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Cultural Studies, University System of Taiwan)的架構之下,一群來自不同領域但誌同道閤的朋友組成瞭視覺文化研究群。《(洞)見:視覺文化與美學》論文集則是研究群齣版的第一本專書。跨領域的視覺文化研究方興未艾,研究對象與方法也各異,因此也格外具有學術發展潛力。史特肯(Marita Sturken)與卡特萊特(Lisa Cartwright)認為視覺文化的研究途徑大緻可分為三類:運用各種理論討論影像及其文本意義;研究觀影者或閱聽人應對視覺性的不同模式;以及探討媒體影像、文本與節目如何跨越不同社會場域以及進行跨文化流動(6)。由下文可見,《(洞)見》所收錄的論文集閤瞭各種視覺影像模式以及視覺研究的方法,充分展現跨領域視覺研究的學術活力。我們深信,《(洞)見》的齣版對於華語地區視覺文化研究必定有極為正麵的衝擊。

  《(洞)見》的第一部份「文化視角:觀看颱灣」從颱灣電影、劇場、音樂舞麯展演、以及藝術與政治的辯證討論颱灣視覺文化的不同麵嚮。馮品佳的論文討論颱灣新電影導演楊德昌如何經由《一一》剖析二十世紀末颱灣傢庭觀念的變遷,從楊氏電影文本的整體脈絡討論其中的城市現代性與傢的政治(politics of home),再由跨國與後殖民的脈絡檢驗影片中的傢族與國族的建構。《一一》是楊德昌榮獲坎城桂冠之作,也是他最後一部電影作品,卻從未正式在颱灣上映,也因此引發馮品佳對於二十世紀末颱灣電影跨國資金閤作模式的檢討。在《海角七號》與《艋舺》的熱賣引領颱灣電影再度復興之際,馮文或許可以作為對於世紀之交颱灣電影發展的一種迴顧與反思。

  謝世宗論文則在討論另一位颱灣新電影作者侯孝賢,將侯氏「颱灣三部麯」之最終麯《好男好女》置放在後現代曆史書寫/再現的脈絡之中,透過敘事學的觀察,討論《好男好女》中如何經由不同時間層次的交織,呈現綫性、漸進、以及單元性(monological)的曆史故事,有彆於《悲情城市》中的眾聲喧嘩。謝文最重要的貢獻,除瞭詳盡地耙梳與分析侯孝賢電影研究論述,也指齣《好男好女》在侯氏電影文本中處於二二八論述與批判颱灣現代資本主義交接的地位,為這一部受到批評界忽視的影片開啓新的研究契機。

  蘇子中透過紀錄劇場大師尤金諾.芭芭(Eugenio Barba)於二十一世紀初兩次來颱開班指導江之翠南管劇場的「劇場事件」,探討跨文化劇場的「第三類接觸」,從而質詰歐/亞、前衛/傳統、現代與後現代之間的文化接觸與互動可能。蘇文不僅涵蓋工作坊現場的報導,同時也介紹瞭「第三劇場」、「歐亞劇場」、「劇場人類學」主要論點,以及芭芭對於錶演者身體的訓練,如何藉由啓動內在能量以延展、擴張身體能量場,更佐以大量劇場訓練的圖片,論文本身即展現一種跨越疆界的揉雜性,可謂論文的形式與主題互相照應,相當具有開拓性。

  顧正萍的論文則在處理小說文本改編成劇場演齣的跨界性,以張愛玲的中篇小說〈金鎖記〉與王安祈、趙雪君改編的「現代京劇版」為例,以敘事學的方法討論小說與戲劇之間由敘述到錶演、小說語言到戲劇語言、非敘事性話語在劇場中的處理、小說時空到戲劇時空等等不同麵嚮。顧文對於跨界演齣的探討,提供瞭文學改編研究的一種途徑。

  林建廷分析「閃亮三姊妹」的論文則帶齣流行音樂的視覺文化麵嚮,以在地性的颱客電子音樂以及錶演實例,介入、討論全球流動的文化形式所經曆的在地轉變。林文最具意義之處,在於指齣「閃亮三姊妹」的錶演結閤瞭颱灣在地的電子花車文化與全球性的電子舞麯,産生特殊的颱客電子音樂展演文化,不但反轉電子花車遭到賤斥的形象,更發揮瞭女性身體的能動性,顛覆瞭全球化理論中的性彆二元論。閱讀此篇論文時,當可長足感受到學界新生代對於颱灣文化研究的熱情與貢獻。

  劉紀蕙的論文討論颱灣在後解嚴與中國在後一九八九的藝術創作如何與政治威權對話,由政治美學與影像倫理的角度切入,指齣兩岸藝術傢對於政治圖像的嘲諷不但打破禁忌、也引用懷舊情思來消費威權政治,並且特彆討論「颱客」藝術傢吳天章的傷害係列與「非—傢係列」作品,一方麵暴露瞭戒嚴威權造成的心理恐懼及創傷,另一方麵也展現瞭族群歧視造成的賤斥/殖民性內化,訴說颱灣曆史文化中難以言詮的生存情境。劉文的結語為本專書的第一部分做齣最佳的註腳,也牽引齣第二部分的主題:「我們經曆,我們遭遇他者,我們改變自身──這種藝術經驗便成為瞭一種根本的倫理經驗,也是一種根本的政治性美學經驗」。

  第二部份「美學視角:西方觀影」的前四篇論文以現代/後現代主義、拉岡的精神分析、性彆研究、以及時間哲學等不同理論分彆討論四位歐洲導演的電影文本。趙順良討論法國新浪潮大師高達(Jean-Luc Godard)的《賴活》(Vivre sa vie, 1962)如何弔詭地結閤瞭現代與後現代美學,為李歐塔式的(後)現代主義提供一個電影藝術的實例。趙文指齣高達在《賴活》中以十二個彼此缺乏因果關係的電影片段(tableaux),造成史詩劇場式的疏離效果,抗拒觀影者的詮釋與傳統電影的錶意功能。此外,趙文並討論高達電影的零散敘事模式與散文傢濛田(Michel de Montaigne)鬆散而無組織的散文風格之間的可能關係,後者乃李歐塔後現代美學的代錶之一。陳建龍則透過拉岡的鏡像理論,分析法國導演雅赫爾(Philippe Harel)的《禁忌的女人》(La Femme Defendue, 1997)中罕見的第一人稱主觀鏡頭是如何強迫觀影者與片中角色正麵接觸,從而産生震撼的觀影效果,片中的主角也在外遇的經曆中進入鏡像/想像階序後的象徵階序而成長。這兩篇論文熟練地運用文學、藝術及精神分析理論,精確地剖析兩部電影文本與傳統電影敘事以及觀影關係模式的辯證與對話,提供深度觀看這兩部電影的獨特視角。
段馨君的論文則主要由性彆研究的角度探討西班牙導演阿莫多瓦(Pedro Almodovar)的兩部影片《我的母親》(All About My Mother, 2000)與《悄悄告訴她》(Talk to Her, 2003),除瞭討論片中母親角色以及變裝/變性的性彆越界與操演之外,更詳細分析影片中的鏡頭、剪接與色調運用等等手法,同時也論及阿莫多瓦電影創作的基本脈絡,提供研究這位電影作者相當寶貴的資料。

  賴雯淑的論文主要討論俄國導演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經典之作《伊凡的少年時代》(Ivan’s Childhood, 1962),整理瞭不同的時間哲學與美學概念,包括中古世紀的奧古斯丁(St. Augustine)「三重的現在」(threefold presence)的時間觀,現象學中「世界時間」、「內在時間」與「內在時間意識」三個時間層次,以及裏剋爾(Paul Ricoeur)的模仿三要素(three components of mimesis),與當前電影研究對於時間性的重視十分契閤,也展現特殊的電影研究方法。

  接下來的三篇論文分彆從女性意識與女性/怪物身體、街頭攝影與城市漫遊者、以及民族誌人類學不同的麵嚮進行攝影研究。劉瑞琪討論美國攝影傢荻安.阿勃斯(Diane Arbus)如何藉由再現畸形身體反思在現代性病態畸形人的傾嚮。劉瑞琪指齣阿勃斯在萬聖節所拍攝的唐氏癥女性影像之《無題》係列中,營造齣奇幻的過渡(liminal)空間,解放被社會病態化/異質化的唐氏癥女性身體,使之魅力重生,呼應瞭一九六○年代的反抗精神。曾少韆則探討英國藝術傢柏根(Victor Burgin)於一九七六至一九八一年以英國、美國、柏林、裏昂、格賀諾布勒(Grenoble)五地為名的攝影—文本(photo-text)係列。曾文不但分析柏根圖文互動所揭露的另類真實,也指齣其係列作品呈現街頭攝影的樣貌,錶達齣城市漫遊者的文化觀察視野,體現瞭不同的地理所在的靈性。這兩篇論文雖然所討論的攝影作者性彆、國籍各異,研究方法也不相同,卻殊途同歸,都在強調攝影藝術於寫實層麵之下所隱含的奇幻魅力與靈性,為在現代性進程中遭到除魅(disenchanted)的世界重新帶來魔幻靈光。

  林文玲由人類學者的角度探討攝影與影像資料在人類學知識建構中所扮演的角色,透過諸多實例梳理對於民族誌攝影者與拍攝對象之間的復雜關係,例如馬林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在南太平洋的田野照片是如何以日常生活細節的描述建立民族誌寫實主義的典範,或是德曬(Patrick Deshayes)是如何透過亞馬遜原住民部落中的攝影經驗,反思民族誌影片的寫實性,以及提齣視覺資料的多重解讀可能。林文涉及攝影、攝影事件及經驗與人類學研究之重疊之處,不但為人類學研究帶來新視野,也為視覺研究帶來跨領域的視域。

  《(洞)見:視覺文化與美學》的編輯過程十分順利,主要歸功於趙順良老師提齣諸多寶貴意見,不論是書名、封麵圖片、論文分類標題都是他的智慧結晶。特彆要感謝林美序同學在編務上的大力幫忙,無論是校對、編排、以及種種雜務都一肩擔起,讓主編無後顧之憂。另外也要謝謝黃伊婷同學不厭其煩地協助校對。當然,最大的功臣還是貢獻精彩論文的各位作者,給予我們相當寶貴的機會,能夠集結颱灣本土的研究成果,以積極介入全球化情境下的視覺文化研究領域。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