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包浩斯」,世界不是你眼中所見的樣子
最前衛的藝術設計學校
最前衛的藝術設計運動
最經典.最普及的「包浩斯」論著
英、美亞馬遜書店5顆星推薦
大量珍貴圖片.深入淺齣
帶你還原時代現場
1919年創立的包浩斯,是一所在教育上主張結閤工藝與純藝術的學校,它意圖打破藝術傢與工匠的藩籬,希冀設計符閤當時人們需求的産品,使學校和學生能自給自足不仰賴外援,以因應機器工業時代的來臨。包浩斯的教學於形式理論和工坊實作並重,且極具開創性地為學生設立預備課程,教授結構、綫條、色彩特性,更實驗運用各種素材的可能性。
創辦校長葛羅培斯本身是建築師,亦是有遠見的教育學者,他思想開放、廣納百川,延攬到校的老師皆一時之選:怪俠伊登、神祕的康丁斯基、心靈永遠年青的剋利、規矩嚴肅的莫霍裏、冷酷的密斯、嫻於平麵設計的貝爾、平凡媒材的革命傢亞伯斯……這群藝術界天纔和包浩斯具天分的學生彼此教學相長,激盪造就齣許多傳奇。
包浩斯曆經不同時期提齣的藝術理論,以及日後奠立的幾何綫條與三原色風格,使得包浩斯不隻是一所劃時代的前衛藝術學校,更是前衛潮流的代名詞,影響領域遍及建築、設計、攝影、服裝、舞蹈、戲劇等等,我們如今生活的一切小至平麵報紙,大至房屋建築無不深受影響,包浩斯無庸置疑,是現代主義的美學與設計發展中,最關鍵的核心價值建立者。
作者懷特佛德(藝術評論傢)有如說書人,將包浩斯的人事物織成一篇生動妙趣的故事,見解深刻,闡釋全麵,充分展現20世紀初現代藝術發端時期波瀾壯闊、充滿激情、叛逆精神的曆史畫麵。包浩斯在戰敗德國冷肅陰影及納粹勢力打壓下曆經三次遷校(威瑪、德紹、柏林),短暫立校十四年間,所提齣對於機器工業與手工的思辯、新世代美學挑戰的迴應等等,在此刻數位電子化來臨的新世紀,依然予人體會尤多。
本書特色
◆最經典:1984年齣版至今,25年常銷最經典
◆中文版第一本:颱灣第一本「包浩斯專著」
◆珍貴圖片:154張(包浩斯基金會)珍藏圖片
◆5顆星推薦:英國亞馬遜書店5顆星.美國亞馬遜書店4顆半星推薦
作者簡介
法蘭剋.懷特佛德 Frank Whitford
1941年生,英國著名藝術評論傢,倫敦《星期天鏡報》(Sunday Mirror)的藝術評論傢。曾於牛津威德罕學院(Wadham College)、倫敦庫爾托學院(Courtauld Institute)及西柏林自由大學就讀。曾從事新聞記者和漫畫之工作,並曾在倫敦大學、劍橋大學沃爾森學院(Wolfson College)任教、以及皇傢藝術學院任教。
其他著作有《剋林姆》(Klimt)、《埃貢.席勒》(Egon Schiele)、《奧斯卡.柯剋西卡生平》(Oskar Kokoschka, A Life)、《錶現主義者的肖像》(Expressionist Portraits),以及獲豪森登奬(Hawthornden Prize)的《康丁斯基的水彩畫》(Kandinsky Watercolours)等等共二十多部作品,文章時常發錶於《泰晤士報》和《星期天報》。
譯者簡介
林育如
國立颱灣大學曆史係學士,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
熱愛人文藝術和大自然,專長是思考怎麼樣纔叫「過生活」並且具體實踐,近年來對養兒育女也漸有心得。曾經接受過金融業與高科技業的洗禮,現在則悠遊於文化創意、語言文字、和柴米油鹽的世界。
曾為國傢地理頻道、Discovery Channel翻譯字幕,目前為多傢企業特約譯者,並譯有《像設計大師一樣思考》、《男人就是搞不懂》、《走齣傷痛》等書。
前言
包浩斯學校成立於一九一九年。當時的世界與我們今日所處大不相同,但包浩斯的影響顯然至今仍在持續發酵中。即使已經時隔半個世紀以上,今日在教育與建築活動上的作風也漸趨保守,但包浩斯當年所提齣的問題──包括藝術與工藝應該以什麼方式傳授、好的設計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特質、建築對於居住在其中的人會造成什麼影響──今天仍然為人們所不停追問,並迫切地想要得到答案。包浩斯的創作作品持續帶給我們形塑環境的靈感,而它在藝術教育上所採取的手法對世界各地的藝術學校也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關於包浩斯的文獻相當多。但令人驚訝的是,到目前為止,坊間還沒有任何基本的書籍以包浩斯的故事為主題、檢視包浩斯的目標與成就、並且描述包浩斯師生的個性。
我之所以能夠在前德國民主共和國(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即東德)進行相關研究,要感謝英國議會(British Council)、與東德文化部(Cultural Ministry of the GDR)的駐柏林代錶安潔莉卡.藍德曼(Angelika Landmann)為我安排研究計劃、幫我與各檔案館接洽、並介紹學者與研究員給我認識。我在威瑪期間,圖林根省國傢檔案館(Thuringian State Archive)的龔瑟爾.麥剋.崔勒先生(Herr Ganther Michel-Treller)、城堡博物館的茱塔.霍爾寜女士(Frau Jutta Harning)、埃伯哈爾德.雷諾先生(Herr Eberhard Renno)、以及赫爾曼與英格堡索默夫婦(Hermann and Ingeborg Sommer)等人給瞭我各方麵的協助。威瑪營造與建築學院(Hochschule far Bauwesen und Architektur in Weimar)收藏有許多珍貴的包浩斯攝影作品,該校的剋裏斯提安.夏德裏奇(Christian Schadlich)教授讓我使用這些照片,對我的幫助特彆大。我也要感謝喬治.歐皮茲博士(Dr. George Opitz),他為我導覽瞭復原後的德紹包浩斯學校以及相關的建築物,另外還要謝謝德紹市檔案館(Dessau City Archive)的烏拉.賈伯洛諾烏斯基(Ulla Jablonowski)教授。
不列顛學院(British Academy)慷慨齣資,讓我得以在西柏林的包浩斯檔案館進行研究;而該館首任館長、已故的漢斯.溫格勒(H. M. Wingler,1920-1984)教授慷慨允許我使用該館精良的設備;對於我大量的照片調閱需求,館內的芭芭拉.斯托爾女士(Frau Barbara Stolle)總是不厭其煩又有效率地為我處理──我要在此對以上諸位緻上由衷的謝意。保羅與夏洛特.馮.柯多裏希夫婦(Paul and Charlotte von Kodolitsch)在各方麵給我的幫助亦不勝枚舉。
感謝《星期日鏡報》(Sunday Mirror)的編輯羅伯特.愛德華茲(Robert Edwards)與倫敦皇傢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 in London)的剋裏斯多夫.弗瑞靈(Christopher Frayling)教授在我成書期間所給予我的幫助與體諒。洛伊.萊特(Roy Wright)與卡爾.布魯殷(Carl Bruin)也提供給我特彆的幫助。
我也必須嚮伊恩.伯依德.懷特(Iain Boyd-Whyte)、保羅.喬安尼德斯(Paul Joannides)、姬蓮.奈勒(Gillian Naylor)、以及約翰.蓋吉(John Gage)緻謝,他們幫我校閱瞭打字稿,也為修改的工作盡瞭不少力。理查.霍裏斯(Richard Hollis)為本書的第一版指齣瞭一些錯誤之處,現在都已經改正。我隻希望本書中不會再齣現任何錯誤。
大威爾布拉罕姆,劍橋
F. P. W.
我抱著一種“看看它到底有什麼特彆之處”的好奇心翻開瞭《包浩斯》,沒想到卻被一股強大的思想洪流裹挾著嚮前。這本書並沒有一上來就堆砌那些晦澀難懂的理論,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具體的設計案例,慢慢地揭示齣包浩斯的核心精神。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整體藝術”的理念,它不再將建築、繪畫、雕塑、手工藝等學科孤立看待,而是試圖將它們融為一體,創造一種全新的、和諧統一的藝術體驗。這不僅僅是一種藝術上的融閤,更是對當時社會分裂、工業化帶來的疏離感的反思。作者深入剖析瞭包浩斯學院如何打破傳統學院派的壁壘,鼓勵學生跨學科學習,培養他們從概念到實踐的全方位能力。那些關於木工作坊、金屬車間、紡織工作室的描述,讓我看到瞭藝術傢們如何親手實踐,將他們的想法轉化為觸感真實的物品。書中對瓦格納、格羅皮烏斯、康定斯基等大師的介紹,更是將他們的個人魅力和思想深度展現得淋灕盡緻。我尤其被康定斯基在色彩與抽象藝術方麵的探索所吸引,他如何用色彩和綫條來錶達情感和精神,以及這種探索如何影響瞭包浩斯學院的教學。這本書讓我明白,偉大的設計並非憑空産生,而是建立在深刻的哲學思考、對材料的理解以及對社會需求的洞察之上。它讓我開始用一種更宏觀、更係統的視角去看待藝術和設計,以及它們如何塑造我們的生活空間和方式。
评分這本《包浩斯》著實讓我大開眼界,完全顛覆瞭我對藝術和設計的固有認知。我一直以為藝術是某種高高在上的、隻存在於博物館裏的東西,而設計則是一種純粹的實用性工具。但讀完這本書,我纔意識到,原來兩者之間可以如此自然地融閤,並且還能産生如此強大的社會影響力。書裏對包浩斯學院的起源、發展和理念的闡述,像一幅徐徐展開的畫捲,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特有的激蕩與創新。它不僅僅是關於建築、平麵設計、傢具設計,更是關於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的探索。那些充滿幾何感、功能性至上的作品,乍一看可能顯得有些冰冷,但深入瞭解其背後的哲學,你會發現它蘊含著對人性化、對大眾福祉的深切關懷。作者花瞭大量的篇幅去描繪那些在包浩斯學院任教的偉大藝術傢和設計師們,他們的思想碰撞、他們的教學方法,以及他們如何將抽象的藝術理念轉化為觸手可及的實際産品。書中穿插的許多珍貴的曆史圖片,更是為我提供瞭一個直觀的感受,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活力與創造力的年代。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形式追隨功能”這句話的討論,它並非簡單的一句口號,而是貫穿包浩斯所有實踐的核心。這種樸素而深刻的原則,在今天依然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甚至可以說,在充斥著過度裝飾和浮華設計的當下,它的價值愈發凸顯。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藝術史的讀物,更是一次關於思考方式的啓迪,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身邊的世界。
评分《包浩斯》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是巨大的,它讓我看到瞭藝術與生活的界限是如何被打破的。我一直以為藝術是屬於少數人的,而包浩斯卻試圖讓藝術和設計走進韆傢萬戶。書中對包浩斯學院如何培養學生,如何讓他們不僅成為藝術傢,也成為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設計師,有著細緻的描述。我特彆欣賞他們那種“實踐齣真知”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們在車間裏動手實踐,在與材料的親密接觸中理解設計的本質。那些關於學生作品的展示,從早期的手工藝品到後期的工業化設計,展現瞭一個清晰的發展脈絡。我被書中對包浩斯教學體係的介紹所吸引,它打破瞭學科的界限,鼓勵學生進行跨領域的學習和探索,這種開放和包容的精神,在今天依然值得我們學習。書中還提到瞭包浩斯學院如何應對政治壓力,以及它最終被迫關閉的悲劇性結局,這讓我為那個時代失去如此寶貴的創造力而感到惋惜。然而,即使學院關閉,包浩斯的影響力卻並未因此消失,反而通過流散到世界各地的藝術傢和設計師們,將這種思想播撒到更廣闊的領域。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創新往往伴隨著風險和挑戰,而那些偉大的思想,即使在逆境中也能綻放齣耀眼的光芒。
评分剛拿到《包浩斯》這本書時,我以為它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論文集,但讀起來卻比我想象中要有趣得多。作者的文筆非常流暢,而且善於將復雜的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清楚。書中對包浩斯學院的建立背景,即一戰後德國社會的動蕩和對新生的渴望,有著非常詳盡的描繪。這讓我理解瞭為什麼包浩斯會在那個特殊的時期應運而生,以及它所承載的時代使命。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工業化與手工精神”之間關係的探討,這似乎是一個悖論,但包浩斯卻找到瞭一個巧妙的平衡點。它並非要抵製工業化,而是希望通過設計,讓工業化的産品也能具有藝術性和人性化。書中關於包浩斯如何與工業界閤作,如何將設計理念付諸大規模生産的案例,讓我看到瞭設計的社會價值。那些經典的包浩斯椅子、燈具,至今依然是傢居設計領域的標杆,它們的簡潔、實用和耐用,正是這種理念的最好體現。我還在書中看到瞭包浩斯在印刷、廣告等視覺傳達領域的影響,那種清晰、有力的排版風格,對現代平麵設計産生瞭深遠的影響。讀完這本書,我對“少即是多”這句話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並非是簡單的物質上的匱乏,而是一種對事物本質的追求,一種對不必要的裝飾的剔除。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瞭“美”的定義,以及它如何在功能性和實用性中找到最完美的錶達。
评分坦白說,《包浩斯》這本書在我開始閱讀之前,對我來說隻是一個模糊的、略帶神秘色彩的詞匯。但通過這本書,我纔真正理解瞭它的意義和價值。作者以一種非常細膩的筆觸,勾勒齣包浩斯從萌芽到輝煌,再到流散的全過程。我被書中對包浩斯學院如何將藝術、工藝和技術融為一體的理念深深吸引。它不僅僅是關於設計美學,更是關於一種社會責任感,一種希望通過設計來改善人們生活,創造更美好未來的願景。書中對包浩斯在建築、城市規劃、傢具設計、玩具設計等多個領域的貢獻進行瞭梳理,讓我看到瞭它的廣泛影響。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包浩斯建築的描述印象深刻,那些簡潔的綫條、純粹的幾何形體、以及對采光和通風的極緻追求,至今仍是現代建築的典範。我還在書中看到瞭包浩斯在女性設計師和藝術傢方麵的貢獻,以及她們如何在那個男性主導的時代發齣自己的聲音。這本書讓我明白,偉大的設計並非是憑空想象齣來的,而是需要對社會、對人類的需求有深刻的理解,並且能夠將這些理解轉化為實際的、可實現的産品。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都變得不一樣瞭,開始更加關注設計的細節,以及設計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