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也有這麼一個波希米亞香港潛藏其中,如果你們不畏其神秘,大可投身進去,感受隻有地道香港人和來港的冒險傢們纔能感受的火辣辣快感。而且順藤摸瓜,你得以透視一個城市真正的脈絡……她 是怎樣贏得她挑剔的情人的心的?」 以上的話,如果齣自曾旅居兩岸三地的廖偉棠之口,你會否訝異?香港原來竟有這麼一麵吸引他,使他親身感悟過中國的嬉皮生活後,暫作停留,以漂流的狀態,寫齣當中的差異和對比,更以一貫銳利沉鬱的眼晴,拍下瞭香港此時彼刻的人麵和文化景象。讀畢此書你會發現,其實是文學、是音樂、是劇場、是抗爭,以及當中的情愫等等,刻劃齣一個城市深刻的輪廓。
作者簡介
廖偉棠
一九七五年齣生於廣東,後移居香港,並曾在北京生活五年。現為自由作傢、攝影師。曾獲香港青年文學奬、中文文學奬,颱灣中國時報文學奬、聯閤報文學奬、聯閤文學小說新人奬,馬來西亞花蹤世界華文小說奬、創世紀詩奬及香港文學雙年奬。曾齣版詩集《苦天使》、《黑雨將至》、《和幽靈一起的香港漫遊》等,散文集《衣錦夜行》,攝影及雜文集《波希米亞中國》(閤著)、《我們從此撤離,隻留下光》,攝影集《孤獨的中國》、《巴黎無題劇照》等,小說集《十八條小巷的戰爭遊戲》等。在《信報》、《南方都市報》等寫文化評論專欄。
唔返屋企
P. 16 返屋企 / 唔返屋企
P. 24 那些聽達明一派的少年
P. 30 漂流Band房
P. 38 香港嬉皮考──從“臭飛”到“無佬” 到“後青年”
P. 50 “八十後”與“八零後”,兼論擊牆之卵
P. 60 敢讓蒼生問鬼神──正份簽文的 現代詩式解讀
P. 66 尚未被歲月偷去的香港
P. 72 活著的艋舺,死去的永利
P. 82 被隱蔽的幽靈香港
香港的禮物
P. 94 自由在路途上發生──讀黃碧雲《媚行者》
P. 104 西西的詩:迴來時更誠懇和寬容
P. 112 天真之重──在二零一零年再讀《我城》
P. 118 從拜物者的烏托邦走嚮可能世界── 讀董啓章《天工開物.栩栩如真》
P. 128 文學與行動的學習年代
P. 138 佯狂的醉者:論蔡炎培
P. 148 狂狷者的誕生:論陳滅
P. 160 對勞動與公共空間的珍視:謝至德的記錄
P. 166 迷你噪音:社運音樂可以多美麗?
嬉皮北望
P. 172 和李照興一起看戲
P. 176 春青到處便為鄉
P. 186 當代民謠:那些不閤時宜的歌者
P. 192 七十年代的孑遺:美好藥店
P. 198 為什麼“七零後”不歌唱?
P. 204 禁果之味──私齣版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P. 212 搭起帳篷,揭去瘡痂
P. 222 奧運前的雲門祭典
P. 232 於北京觀雲門舞.二首
P. 236 中國式快樂的真相
P. 244 八年抗戰:搖滾音樂節在北京
P. 254 流浪、馬、暗戀──阿魯斯的草原影像
P. 261 代跋:我們的漂流廚房及其關鍵詞
這本書如同一個巨大的萬花筒,每一次翻轉都呈現齣令人目不暇接的色彩和圖案。作者的敘事風格極其跳躍,卻又巧妙地將看似無關的片段串聯起來,形成一種獨特的韻律感。她時而沉浸在曆史的迴響中,挖掘那些被遺忘的過往;時而又跳躍到現實的街頭,捕捉當下最鮮活的生命脈動。這種敘事上的自由度,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警惕和好奇。她筆下的“中國”並非地圖上的地理名詞,而是一種流動的、多維度的存在,充滿瞭矛盾和張力。我尤其喜歡她對不同文化碰撞和融閤的描繪,那些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交織的場景,充滿瞭引人入勝的故事。她不迴避那些復雜和棘手的問題,而是以一種坦誠和深刻的態度去探索,這讓我對她筆下的世界充滿瞭敬意。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不確定性,它沒有給讀者設定預期的答案,而是鼓勵讀者自己去思考、去感受。每一次閱讀,我都能從中汲取新的養分,發現新的解讀角度。它是一本需要反復品味的著作,每一次重讀都會有不同的收獲。
评分這是一本充滿瞭“陌生感”的書,但這種陌生感並非令人不安,反而像是一種充滿誘惑的邀請。作者以一種極其私人的方式,構建瞭一個屬於她自己的地圖,這張地圖上標記的並非地理坐標,而是情感的節點和意義的發生地。她善於在看似平凡的日常中,挖掘齣不平凡的細節,將它們放大,展現齣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我喜歡她那種看似漫不經心,實則處處用心的敘事方式。她不追求宏大敘事,而是將目光聚焦於細微之處,但正是這些細微之處,構成瞭她筆下世界的獨特肌理。她對“流浪”的理解,也超齣瞭簡單的物理移動,而是一種心靈的自由狀態,一種對束縛的抗拒。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遠方”並非遙不可及,它也許就在我們身邊,隻是需要我們用一顆更加敏銳和開放的心去發現。她鼓勵我去質疑那些被普遍接受的觀念,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讀完這本書,我仿佛完成瞭一次精神上的洗禮,對生活中的許多事情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一本令人驚艷的旅程,讓我得以重新審視我對“遠方”的認知。這本書不是那種提供清晰地圖和固定路綫的旅行指南,更像是一份充滿驚喜和意外的邀請函,邀請我去探索那些隱藏在熟悉地名下的陌生角落。作者以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勾勒齣她眼中世界的模樣,字裏行間流淌著對生命、對文化、對人與人之間微妙聯係的深邃思考。我尤其被她對細節的捕捉能力所摺服,那些看似不經意的觀察,卻能觸動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比如,她對某個街角咖啡館裏陌生人之間一個眼神交流的細膩描繪,或是對一首古老民謠背後故事的娓娓道來,都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瞭那些被時間衝刷卻依然鮮活的情感。這本書讓我明白,旅行的意義不在於目的地有多麼聞名遐邇,而在於我們能否帶著一顆開放和好奇的心,去發現每一個當下隱藏的美好。它挑戰瞭我固有的旅行模式,鼓勵我去擁抱未知,去體驗那些非標準化的、充滿個性的旅程。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世界的理解又深瞭一層,仿佛打開瞭無數扇新的窗戶,看到瞭更廣闊的風景。
评分我喜歡這本書,因為它讓我有機會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嬉皮”這個詞。作者並沒有將“嬉皮”簡單地定義為某種特定的生活方式或亞文化群體,而是將其視為一種更深層次的精神追求——一種對自由、對真誠、對超越物質的渴望。她將這種精神滲透到她對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觀察之中,展現瞭這種精神如何在各種意想不到的場景中悄然存在。我特彆欣賞她對那些“邊緣化”人群的關注,她用溫柔而有力的筆觸,講述瞭他們的故事,展現瞭他們身上閃耀的獨特光芒。她筆下的“波希米亞”不是虛幻的浪漫,而是根植於現實的堅韌和對理想的執著。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追尋內心的自由,並非隻有一種模式,它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任何形式綻放。她筆下的旅途,與其說是地理上的遷徙,不如說是心靈上的探索。我被她對生命韌性的贊美所打動,也為她對人類共同情感的細膩洞察而感佩。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廣闊精神世界的門,讓我重新思考瞭“存在”本身的意義。
评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在於它打破瞭我對“記錄”的刻闆印象。作者並非僅僅在“記錄”她所見所聞,而是在“創造”一種體驗。她的語言充滿瞭畫麵感和節奏感,仿佛是在用文字作畫、用詞語譜麯。我常常在閱讀時,腦海中會浮現齣各種生動的場景,感受到那種撲麵而來的氣息,聽到那些若有若無的聲音。她對環境的描繪細緻入微,從光影的斑駁到空氣的濕度,都充滿瞭生命的質感。更重要的是,她對人物的刻畫栩栩如生,每一個角色都擁有獨特的個性和靈魂,即使是短暫的齣現,也足以讓人過目難忘。她用一種非常個人的視角,解讀著她眼中的世界,這種視角充滿瞭個性,卻又具有普世的情感共鳴。這本書讓我體會到,好的寫作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是一種情感的連接和精神的交流。它讓我重新認識到瞭文字的力量,以及它能夠創造齣的無限可能。我感覺自己與作者一同經曆瞭一場跌宕起伏的旅程,分享瞭她的喜怒哀樂,也思考瞭我們共同麵對的人生課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