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五代史》,北宋.薛居正等撰。原名《梁唐晉漢周書》,概稱《五代史》。原本已佚,今本乃四庫館臣自《永樂大典》等文獻中輯齣,是二十四史中唯一輯本。
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四月詔修《五代史》,由薛居正監修,盧多遜、張瞻、劉兼、李穆、李九齡等七人同修,以範質《五代通錄》作底本,並參考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時期各朝實錄,至翌年閏十月甲子日成書,前後隻用瞭一年。後因歐陽修《新五代史》,冠以「舊」史。記載後梁開平元年(907年)至周世宗顯德七年(960年)北宋滅後周。共150捲,含本紀61捲,列傳77捲,誌12捲,以五代斷代為書。有《梁書》24捲,《唐書》50捲,《晉書》24捲,《漢書》11捲,《周書》22捲,誌12捲。少數民族如契丹、吐蕃、迴鶻、黨項等則寫入《世襲列傳》、《僭僞列傳》、《外國列傳》。
本書特色
★颱灣商務經典齣版,為近百年來較考最精良、版本最珍貴、蒐羅最廣泛的二十四史!
★精裝十八開重新排版,更具研讀及典藏價值!
作者簡介
薛居正(912年-981年)
字子平,仟封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北宋史學傢。父薛仁謙是後周太子賓客。薛居正早年科舉不順,隻好寫《遣愁文》以自解。後周時官至刑部侍郎。宋朝時,任戶部侍郎,加兵部侍郎。當時趙普任宰相,趙匡胤恐趙普專權,想設置副相,以分散其權,故以薛居正、呂餘慶等人為參知政事,性寬和,不好苛察。六年,拜門下侍郎、平章事。自任參知政事至任相的十八年內,恩遇始終不替。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太宗即位,以薛為昭文相。太平興國六年,因服丹砂中毒而死。贈太尉、中書令,謚文惠。其養子薛惟吉將他生前的作品收集成冊,帝賜名《文惠集》,今佚。鹹平二年,詔配饗太祖廟庭。
序
《百衲本二十四史》新版刊印序
《百衲本二十四史》是近百年來校考最精良、版本最珍貴、蒐羅最廣泛的二十四史,先父王雲五先生於一九七六年〈重印補校百衲本二十四史序〉中已有論證。
一八九七年商務印書館在上海創立,創館元老張元濟先生於一九○二年正式主持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將商務帶入「齣版好書、匡輔教育」的齣版之路。一九二一年(民國十年)王雲五先生經鬍適先生推薦,接替主持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並於一九三○年兼任總經理,與張元濟先生共同為商務印書館的百年大業作齣貢獻。
張元濟先生入館後,積極蒐購民間珍貴藏書,一方麵用來印製、廣泛發行,另一方麵也為成立「涵芬樓」藏書室(後來開放為「東方圖書館」)預做準備。當年他並積極嚮各公私立圖書館商藉影印各種版本的二十四史,逐一比較補正缺漏,然後在一九三○年開始付印,至一九三七年全部齣齊。校印工程之艱钜與可貴,從他所撰寫的《校史隨筆》可以瞭解。
商務涵芬樓所珍藏的二十四史及各種珍貴版本,可惜在一九三二年日本發動鬆滬戰爭時,被日軍炸毀,化為灰燼。《百衲本二十四史》的傳印,就顯得格外有意義。
王雲五先生於一九六四年在颱重新主持颱灣商務印書館,與當時總編輯楊樹人教授,依據颱北故宮博物院和中央圖書館珍藏的宋元版本,修補校正《百衲本二十四史》,並於一九七六年重版印行。
《百衲本二十四史》齣印至今,已經八十年,雖經在颱補正重版,舊書均已售完,而各界索購者絡繹不絕,不得已先以隨需印刷供應,但仍然供不應求。
為瞭適應讀者的需要,本公司由副董事長施嘉明先生、總編輯方鵬程先生和舊書重印小組一起規劃,決定放大字體,以十八開精裝本重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每種均加印錄頁次,讓讀者方便查考,也讓我們與《百衲本二十四史》共同邁嚮百年大慶。值此付印前夕,特為之序。
颱灣商務印書館董事長王學哲謹序
二○一○年三月二十五日
不得不說,這套書的齣版,對於研究五代史的學者和愛好者來說,絕對是一份厚禮。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敘事上的獨到之處,他能夠將零散的史料整閤起來,構建齣一條清晰的曆史綫索。即使是對五代史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通過這本書逐漸理清那個時代的脈絡。書中對一些人物的評價,也顯得頗為客觀,避免瞭臉譜化的描繪,而是嘗試去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邏輯。我曾經讀過一些其他的五代史著作,但相比之下,這本書在史料的引用和觀點的闡述上,都顯得更為嚴謹和深刻。尤其是作者在探討一些爭議性曆史事件時,所展現齣的獨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令我印象深刻。
评分拿到這套書,我首先被其裝幀所打動,厚重的紙張,清晰的字體,無不透露著一種嚴謹的氣息。當我沉浸其中,開始閱讀時,便被作者對於史料的細緻辨析所摺服。他不僅羅列瞭大量的史實,更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瞭深入的解讀和分析,常常會引用多方史料進行比對,從而得齣更為客觀的結論。這種治學態度,對於我們這些普通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其寶貴的。我尤其喜歡作者對一些關鍵曆史事件的論述,他能夠抽絲剝繭,層層深入,讓我們看到事件背後更為復雜的動機和原因。書中對於一些重要人物的刻畫也十分生動,仿佛他們就站在我們麵前,鮮活而立體。讀完一章,總會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來的發展。
评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史頗感興趣的業餘研究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填補我知識空白的著作,而這套《舊五代史》恰恰滿足瞭我的需求。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對曆史事件的記錄,更在於它所呈現的史學研究方法。作者在引用史料時,總會注明齣處,並且會對其進行細緻的考證,這對於我學習如何進行曆史研究非常有啓發。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對一些細節的處理也非常到位,例如對服飾、禮儀、製度的描述,都力求準確。而且,書中的語言風格雖然嚴謹,但並不晦澀,這使得普通讀者也能輕鬆理解。我尤其喜歡作者在分析曆史人物時,所展現齣的多角度思考,避免瞭簡單的褒貶,而是試圖去理解人物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的選擇。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帶著一種古樸而沉甸甸的質感,當我翻開它時,仿佛穿越瞭時空的阻隔,直接置身於那個波瀾壯闊卻又充滿混亂的五代時期。序言部分就點明瞭這部史書的價值所在,它不僅僅是對曆史事件的簡單羅列,更深入地探討瞭那個時代政治、軍事、社會各方麵的錯綜復雜。作者在考證史料方麵可謂是嘔心瀝血,許多史書中被忽略的細節,在這部著作中得到瞭生動的呈現。讀罷開篇,我便被作者嚴謹而又流暢的文筆所吸引,他能夠將復雜的曆史脈絡梳理得清晰明瞭,讓讀者能夠相對容易地理解那個時期各方勢力的此消彼長,以及那些叱吒風雲的人物他們的決策與命運。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這段曆史,挑戰瞭一些傳統史學觀點,讓我對五代史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從這本書的整體風格來看,作者顯然是一位非常資深的史學研究者。他以一種近乎還原曆史現場的方式,為我們展現瞭五代十國的風雲變幻。我被書中詳盡的記載所震撼,仿佛親身經曆瞭那個時代。作者在敘述中,不僅關注瞭政治軍事上的重大事件,還涉及瞭當時的社會生活、文化習俗等方方麵麵,使得曆史變得更加鮮活和立體。我在閱讀過程中,常常會因為書中某些情節的跌宕起伏而心潮澎湃,也因為某些人物的命運而唏噓不已。更讓我欣慰的是,作者在對待曆史真相上,始終保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不輕易下結論,而是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這套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五代曆史的新窗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