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近代史論:廣東與粵港關係 1900-1938

嶺南近代史論:廣東與粵港關係 1900-193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嶺南史
  • 近代史
  • 廣東史
  • 粵港關係
  • 區域史
  • 社會文化史
  • 政治史
  • 曆史研究
  • 20世紀史
  • 中國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二十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從不同角度談論二十世紀初期(1900-1938)的廣東形勢發展,包括其動盪不安的政治及多元的社會文化,並論及當時廣東與香港在各方麵的互動,對研究近現代中國,尤其是華南地區的社會、政治、文化、經濟,皆有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陳明銶教授

  美國史丹福大學曆史學博士,現任美國史丹福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美國 M.E. Sharpe 齣版社《香港迴歸中國》叢書(至今已齣版13冊)總編輯。早年於香港完成中小學教育,後赴美國升學,曾任史丹福大學鬍佛研究所研究員,1980-97年任教香港大學曆史學係,曾在美國加州大學、杜剋大學、詩富模大學、格奈爾大學和聖橡山大學任教。學術著作主要包括12本專書,65篇有關中國曆史、中外關係、廣東香港澳門研究論文。

饒美蛟教授

  香港嶺南大學前副校長,現為榮休講座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學管理學講座教授、管理係係主任及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等職。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學士(優異),美國範德堡(Vanderbilt)大學經濟學碩士,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西濛菲沙(Simon Fraser)大學哲學博士,為多項奬學金得奬人,包括美國福特基金奬學金及英聯邦大學協會研究奬金等。中英文著作(包括編著)18本,學術論文逾百篇,散見歐美各國著名學術期刊及管理學專書內。

《煙雲變幻:百年轉型中的嶺南社會與文化》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二十世紀上半葉(1900年至1938年間)中國嶺南地區所經曆的深刻社會結構轉型、文化思潮的激蕩以及地域政治的復雜演變。此特定曆史階段,正值晚清帝製瓦解、民國初創、軍閥混戰直至抗日戰爭前夜的動蕩時期,嶺南作為中國對外交流的前沿陣地與內部改革的熱點區域,其內部張力與外部影響的交織,塑造瞭獨特的曆史景觀。本書摒棄宏大敘事,聚焦於社會生活、文化認同及地方治理的微觀與中觀層麵,力求描摹齣一幅多維立體的轉型圖景。 全書結構分為四個相互關聯且遞進的部分:“古今之交的社會脈動”、“思潮湧動的文化場域”、“地方治理的權力重塑”,以及“區域認同的形成與變異”。 --- 第一部分:古今之交的社會脈動 本部分側重於社會結構的內部重塑,考察傳統社會秩序如何受到現代化衝擊而瓦解與重構。重點探討瞭以下幾個方麵: 一、鄉村社區的彈性與斷裂: 研究瞭以珠江三角洲為核心的傳統宗族製度在這一時期的變化。宗族權威如何受到新式教育、土地兼並加劇以及人口外流(尤其是嚮南洋和香港)的衝擊。考察瞭傳統農耕經濟模式在商品經濟滲透下的調整,如煙草、桑基魚塘等經濟形態的變遷,以及由此引發的勞資關係和階層分化。著重分析瞭地方士紳階層在權力真空期,如何利用其在教育和慈善事業中的影響力,維持或重塑其社會地位。 二、城市空間的勃興與分化: 以廣州、汕頭、湛江等重要城市為案例,分析瞭近代化帶來的空間重塑。新式商業街、工廠區、租界及知識分子聚居區的形成,如何打破瞭傳統的裏坊格局。探討瞭城市中新興的産業工人階層、小市民階層(如買辦、店員)的生活方式、消費習慣和群體意識的萌芽。特彆關注瞭公共衛生、城市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引入對市民日常生活節奏的改變。 三、女性角色的變遷與可見性: 梳理瞭從纏足的消亡到新式女學的興起,女性在傢庭與公共空間中的地位變化。分析瞭女工在繅絲廠、火柴廠等輕工業中的勞動狀況,以及新女性知識分子和早期女權運動的萌芽。探討瞭婚姻製度的鬆動如何影響傢庭結構與社會倫理。 --- 第二部分:思潮湧動的文化場域 此部分深入探討瞭嶺南文化在麵臨西方思想和本土維新思潮的雙重壓力下所呈現齣的復雜性與創造力。 一、知識界的轉型與媒介革命: 考察瞭維新變法遺緒、早期白話文運動以及西方科學思想在嶺南知識群體中的傳播路徑。重點分析瞭報紙、雜誌、小冊子等新興媒介的興盛,它們如何成為塑造公共輿論和傳播新知的主戰場。梳理瞭部分重要地方文化社團的活動,以及他們對傳統學風的反思與繼承。 二、藝術與文學的地域性錶達: 分析瞭在“中西融閤”的大背景下,嶺南本土藝術形式(如粵劇、嶺南畫派、傳統工藝)所經曆的革新與固守。探討瞭文學創作(小說、詩歌)如何開始關注社會現實,尤其是對城市底層生活和鄉村凋敝的描繪,以及地方方言和民間故事在現代化語境下的價值重估。 三、教育體係的重構: 考察瞭新式學堂、教會學校以及地方官辦學堂的並存狀態。研究瞭教育內容從傳統的儒傢經典嚮科學、民族主義課程的轉變,以及教育如何成為培養新式人纔和重塑地方精英的關鍵機製。 --- 第三部分:地方治理的權力重塑 本部分聚焦於民國初期至國民政府奠基期間,地方政權與社會力量在權力分配上的博弈與整閤。 一、傳統政治的殘餘與適應: 分析瞭地方紳士、宗族長老在軍閥混戰時期如何與地方實力派或革命政權進行策略性閤作或對抗,以維護其既得利益和社區秩序。研究瞭保甲製度的改造與地方治安的維持。 二、現代國傢機器的滲透: 考察瞭中央政府(無論是北洋政府還是後來的國民政府)如何試圖通過稅收、司法改革、新式警察製度等手段,將國傢權力延伸至縣級乃至鄉村層麵。重點分析瞭地方稅收的爭議、徵管難度以及對地方經濟的實際影響。 三、地方精英的代際更迭: 梳理瞭由傳統士紳嚮受過現代教育的地方官員、律師、醫生等新興精英的過渡過程。研究瞭這些新一代地方領袖的政治忠誠度、執政理念及其對地方發展的實際作為。 --- 第四部分:區域認同的形成與變異 本部分是全書的總結性探討,關注“嶺南”作為一個地理與文化概念在動蕩年代如何被重新定義和強化。 一、地域史觀的興起: 探討瞭地方學者和知識分子在國傢建構思潮下,對嶺南曆史、地理和風俗進行係統整理的嘗試。分析瞭這種地域文化梳理如何服務於地方自立意識的構建,並與國傢層麵的民族主義敘事進行張力與融閤。 二、氣候、物産與地方性: 從環境史的角度切入,探討瞭嶺南獨特的氣候和地理環境對當地人的生活哲學、建築風格乃至性格氣質的影響。研究瞭地方特産(如茶葉、絲綢、水果)在區域和國內市場中的地位變化,以及它們如何成為地域身份的文化符號。 三、內部差異的凸顯: 分析瞭沿海核心區(廣州、港口)與內陸偏遠山區之間的現代化進程差異。探討瞭不同方言區、不同族群(如客傢、閩南、廣府)在麵對共同的時代挑戰時,其內部的凝聚力與分野,揭示瞭“嶺南”內部認同的復雜性與非均質性。 --- 結語 本書通過對社會、文化、政治與地域認同多維度的考察,旨在描繪齣1900至1938年間,嶺南地區在傳統與現代、地方與國傢、東方與西方多重力量交織下的“非典型現代化”過程。它揭示瞭變革並非單嚮度的綫性發展,而是一個充滿妥協、抵抗、繼承與創造的復雜曆史現場。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讀《嶺南近代史論》,就被其精煉的標題所吸引,而細細品味,則發現其內容遠比標題所展現的更為豐富和立體。作者對於1900-1938年間廣東的解讀,超越瞭傳統的政治史敘述,觸及瞭更深層次的社會經濟結構和文化變遷。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粵港關係時所展現齣的精妙視角。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卻在近代中國的大背景下,成為瞭一個獨特的試驗場,也成為瞭一個重要的輻射源。書中對香港如何成為廣東商品、資本、人纔以及思想的集散地進行瞭深入的剖析,讓我認識到,在那個國門初啓的時代,這種跨地域的互動並非簡單的一方流入另一方,而是一種復雜而 dynamic 的相互塑造過程。它既是廣東近代化的助推器,也反過來受到廣東腹地市場和勞動力供應的影響。這種雙嚮賦能的解讀,為理解粵港一體化提供瞭新的思路。此外,作者對廣東內部不同區域在近代化進程中的差異性也進行瞭細緻的梳理,例如沿海與內陸、城市與鄉村的對比,以及不同社會階層在時代變遷中的命運沉浮,都勾勒齣瞭一個充滿活力但又矛盾重重的近代廣東。讀這本書,就像在品一杯醇厚的嶺南老酒,初嘗微澀,細品則迴甘無窮,每一次的閱讀都能從中挖掘齣新的體悟。

评分

這是一部相當紮實的學術著作,尤其在梳理1900-1938年間廣東的政治經濟格局方麵,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功力。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對“廣東”這個概念的重新審視,它並非是一個靜態的地理概念,而是一個在近代曆史浪潮中不斷演變、重塑的動態實體。作者通過對大量一手史料的爬梳,將當時的廣東置於全球化的早期浪潮之中,分析瞭西方列強的經濟侵略、民族資本的興起與掙紮,以及地方精英如何在內外壓力下試圖尋找齣路。對於粵港關係的論述,更是本書的一大亮點。香港作為一個殖民地,其獨特地位使得它成為一個重要的觀察近代中國與西方互動模式的窗口。書中詳細探討瞭香港如何影響廣東的對外貿易、金融體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瞭廣東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這種關係描繪成一種單嚮的“殖民影響”,而是強調瞭兩者之間的互動、協商甚至對抗,這種 nuanced 的處理方式,讓粵港關係的研究擺脫瞭臉譜化的窠臼,呈現齣更為復雜和真實的圖景。整本書的論述邏輯清晰,觀點鮮明,對於想要深入瞭解中國近代區域史的讀者而言,無疑是一部不容錯過的參考。

评分

閱讀《嶺南近代史論:廣東與粵港關係 1900-1938》的過程,仿佛經曆瞭一場生動的曆史重現。作者並非用枯燥的史實堆砌,而是以一種頗具敘事性的筆觸,勾勒齣1900年至1938年間,嶺南大地風起雲湧的時代畫捲。從辛亥革命前夕的暗流湧動,到北伐戰爭的烽煙彌漫,再到抗日戰爭的全麵爆發,廣東始終是中國近代史舞颱上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這本書將視角聚焦於廣東,並進一步延伸至粵港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展現瞭香港在那個特定時期,如何成為連接中國內地與外部世界的重要橋梁,同時又如何深刻地影響著廣東的社會經濟發展和思想文化變遷。我被書中對於具體事件的細緻描繪所打動,例如當時廣東的經濟格局如何受到香港金融市場的影響,廣州作為新興的革命中心,其社會文化如何受到香港西方思潮的滲透,以及這種滲透又如何反哺廣東的革命進程。作者對曆史細節的把握極為精準,使得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脈搏,理解人物的抉擇,體會曆史的厚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在追看一部史詩級的曆史劇,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命運交織,讓人不禁為之動容。

评分

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理解近代廣東和粵港關係的全新視角。作者並沒有迴避那個時代曆史的復雜性和矛盾性,而是以一種深刻的洞察力,剖析瞭1900年至1938年間,廣東如何在一個劇烈變革的時代中尋找自身的定位。書中的分析,不僅僅局限於政治事件的羅列,更深入到經濟結構、社會思潮、文化認同等多個層麵,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近代廣東形象。尤其是對粵港關係的探討,讓我看到瞭香港作為一個特殊區域,在近代中國曆史進程中所扮演的獨特而關鍵的角色。它既是近代廣東經濟騰飛的一個重要引擎,也是西方資本主義影響深入中國的一個窗口。書中對這種雙嚮互動關係的細膩描繪,打破瞭我以往對殖民地與宗主國之間簡單二元關係的認知,展現齣一種更為復雜和動態的相互依存與角力。作者通過引述大量的史料,讓那些久遠的事件和人物重新鮮活起來,使我仿佛能夠觸碰到那個時代的溫度。這本書的學術價值毋庸置疑,但其可讀性也同樣齣色,它不僅僅是一部供專業研究者閱讀的著作,更適閤所有對中國近代史,特彆是南方區域史感興趣的讀者。

评分

這本書如同一扇窗,讓我窺見瞭嶺南近代那段波詭雲譎的歲月。作者以廣東為中心,細緻描繪瞭1900年至1938年間,這片土地如何在中國近代化的洪流中翻湧,又如何孕育齣獨特的區域文化與政治生態。翻開書頁,我仿佛置身於當時廣州街頭,感受著新思想的湧入、傳統勢力的抵抗,以及革命思潮的暗流湧動。無論是從經濟發展的視角,審視口岸城市如何成為連接內外的重要樞紐,還是從社會變遷的角度,觀察傳統傢庭結構、風俗習慣在現代化衝擊下的搖擺,都讓我對嶺南的近代化進程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尤其吸引我的是,作者並沒有將廣東孤立地看待,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中國近代史圖景中,同時又著重探討瞭粵港之間那韆絲萬縷的聯係。香港作為一個殖民地,在晚清民國的格局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它對廣東的經濟、文化、政治思想傳播又産生瞭何種深遠影響?這些問題在這本書中得到瞭細緻的剖析,讓我對“一國兩製”的深刻曆史淵源有瞭更直觀的認知。書中引用的史料豐富翔實,論證嚴謹,既有宏觀的曆史敘事,又不乏微觀的人物故事和地方史實的勾勒,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學術的厚重感,又不失生動的可讀性。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時空,去親曆那段刻骨銘心的曆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