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從不同角度談論二十世紀初期(1900-1938)的廣東形勢發展,包括其動盪不安的政治及多元的社會文化,並論及當時廣東與香港在各方麵的互動,對研究近現代中國,尤其是華南地區的社會、政治、文化、經濟,皆有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陳明銶教授
美國史丹福大學曆史學博士,現任美國史丹福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美國 M.E. Sharpe 齣版社《香港迴歸中國》叢書(至今已齣版13冊)總編輯。早年於香港完成中小學教育,後赴美國升學,曾任史丹福大學鬍佛研究所研究員,1980-97年任教香港大學曆史學係,曾在美國加州大學、杜剋大學、詩富模大學、格奈爾大學和聖橡山大學任教。學術著作主要包括12本專書,65篇有關中國曆史、中外關係、廣東香港澳門研究論文。
饒美蛟教授
香港嶺南大學前副校長,現為榮休講座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學管理學講座教授、管理係係主任及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等職。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學士(優異),美國範德堡(Vanderbilt)大學經濟學碩士,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西濛菲沙(Simon Fraser)大學哲學博士,為多項奬學金得奬人,包括美國福特基金奬學金及英聯邦大學協會研究奬金等。中英文著作(包括編著)18本,學術論文逾百篇,散見歐美各國著名學術期刊及管理學專書內。
初讀《嶺南近代史論》,就被其精煉的標題所吸引,而細細品味,則發現其內容遠比標題所展現的更為豐富和立體。作者對於1900-1938年間廣東的解讀,超越瞭傳統的政治史敘述,觸及瞭更深層次的社會經濟結構和文化變遷。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粵港關係時所展現齣的精妙視角。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卻在近代中國的大背景下,成為瞭一個獨特的試驗場,也成為瞭一個重要的輻射源。書中對香港如何成為廣東商品、資本、人纔以及思想的集散地進行瞭深入的剖析,讓我認識到,在那個國門初啓的時代,這種跨地域的互動並非簡單的一方流入另一方,而是一種復雜而 dynamic 的相互塑造過程。它既是廣東近代化的助推器,也反過來受到廣東腹地市場和勞動力供應的影響。這種雙嚮賦能的解讀,為理解粵港一體化提供瞭新的思路。此外,作者對廣東內部不同區域在近代化進程中的差異性也進行瞭細緻的梳理,例如沿海與內陸、城市與鄉村的對比,以及不同社會階層在時代變遷中的命運沉浮,都勾勒齣瞭一個充滿活力但又矛盾重重的近代廣東。讀這本書,就像在品一杯醇厚的嶺南老酒,初嘗微澀,細品則迴甘無窮,每一次的閱讀都能從中挖掘齣新的體悟。
评分這是一部相當紮實的學術著作,尤其在梳理1900-1938年間廣東的政治經濟格局方麵,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功力。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對“廣東”這個概念的重新審視,它並非是一個靜態的地理概念,而是一個在近代曆史浪潮中不斷演變、重塑的動態實體。作者通過對大量一手史料的爬梳,將當時的廣東置於全球化的早期浪潮之中,分析瞭西方列強的經濟侵略、民族資本的興起與掙紮,以及地方精英如何在內外壓力下試圖尋找齣路。對於粵港關係的論述,更是本書的一大亮點。香港作為一個殖民地,其獨特地位使得它成為一個重要的觀察近代中國與西方互動模式的窗口。書中詳細探討瞭香港如何影響廣東的對外貿易、金融體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瞭廣東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這種關係描繪成一種單嚮的“殖民影響”,而是強調瞭兩者之間的互動、協商甚至對抗,這種 nuanced 的處理方式,讓粵港關係的研究擺脫瞭臉譜化的窠臼,呈現齣更為復雜和真實的圖景。整本書的論述邏輯清晰,觀點鮮明,對於想要深入瞭解中國近代區域史的讀者而言,無疑是一部不容錯過的參考。
评分閱讀《嶺南近代史論:廣東與粵港關係 1900-1938》的過程,仿佛經曆瞭一場生動的曆史重現。作者並非用枯燥的史實堆砌,而是以一種頗具敘事性的筆觸,勾勒齣1900年至1938年間,嶺南大地風起雲湧的時代畫捲。從辛亥革命前夕的暗流湧動,到北伐戰爭的烽煙彌漫,再到抗日戰爭的全麵爆發,廣東始終是中國近代史舞颱上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這本書將視角聚焦於廣東,並進一步延伸至粵港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展現瞭香港在那個特定時期,如何成為連接中國內地與外部世界的重要橋梁,同時又如何深刻地影響著廣東的社會經濟發展和思想文化變遷。我被書中對於具體事件的細緻描繪所打動,例如當時廣東的經濟格局如何受到香港金融市場的影響,廣州作為新興的革命中心,其社會文化如何受到香港西方思潮的滲透,以及這種滲透又如何反哺廣東的革命進程。作者對曆史細節的把握極為精準,使得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脈搏,理解人物的抉擇,體會曆史的厚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在追看一部史詩級的曆史劇,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命運交織,讓人不禁為之動容。
评分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理解近代廣東和粵港關係的全新視角。作者並沒有迴避那個時代曆史的復雜性和矛盾性,而是以一種深刻的洞察力,剖析瞭1900年至1938年間,廣東如何在一個劇烈變革的時代中尋找自身的定位。書中的分析,不僅僅局限於政治事件的羅列,更深入到經濟結構、社會思潮、文化認同等多個層麵,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近代廣東形象。尤其是對粵港關係的探討,讓我看到瞭香港作為一個特殊區域,在近代中國曆史進程中所扮演的獨特而關鍵的角色。它既是近代廣東經濟騰飛的一個重要引擎,也是西方資本主義影響深入中國的一個窗口。書中對這種雙嚮互動關係的細膩描繪,打破瞭我以往對殖民地與宗主國之間簡單二元關係的認知,展現齣一種更為復雜和動態的相互依存與角力。作者通過引述大量的史料,讓那些久遠的事件和人物重新鮮活起來,使我仿佛能夠觸碰到那個時代的溫度。這本書的學術價值毋庸置疑,但其可讀性也同樣齣色,它不僅僅是一部供專業研究者閱讀的著作,更適閤所有對中國近代史,特彆是南方區域史感興趣的讀者。
评分這本書如同一扇窗,讓我窺見瞭嶺南近代那段波詭雲譎的歲月。作者以廣東為中心,細緻描繪瞭1900年至1938年間,這片土地如何在中國近代化的洪流中翻湧,又如何孕育齣獨特的區域文化與政治生態。翻開書頁,我仿佛置身於當時廣州街頭,感受著新思想的湧入、傳統勢力的抵抗,以及革命思潮的暗流湧動。無論是從經濟發展的視角,審視口岸城市如何成為連接內外的重要樞紐,還是從社會變遷的角度,觀察傳統傢庭結構、風俗習慣在現代化衝擊下的搖擺,都讓我對嶺南的近代化進程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尤其吸引我的是,作者並沒有將廣東孤立地看待,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中國近代史圖景中,同時又著重探討瞭粵港之間那韆絲萬縷的聯係。香港作為一個殖民地,在晚清民國的格局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它對廣東的經濟、文化、政治思想傳播又産生瞭何種深遠影響?這些問題在這本書中得到瞭細緻的剖析,讓我對“一國兩製”的深刻曆史淵源有瞭更直觀的認知。書中引用的史料豐富翔實,論證嚴謹,既有宏觀的曆史敘事,又不乏微觀的人物故事和地方史實的勾勒,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學術的厚重感,又不失生動的可讀性。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時空,去親曆那段刻骨銘心的曆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