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是明朝的宋濂、王禕等奉命編撰的紀傳體史書,共210捲,有本紀47捲,誌58捲,錶8捲,列傳97捲。
明太祖硃元璋於洪武二年(1369年)下令修《元史》,《元史》中的紀傳除順帝朝外全抄自元朝官修的《元十三朝實錄》,誌抄自元朝修的《經世大典》,隻有順帝朝的本紀是編者自己收集材料撰寫的,因此前後不到1年時間即完成此書。因成書過速,未經仔細校對,故書中錯誤非常多,後世有不少人重修元史,最著名的是民國柯劭忞所撰的《新元史》。不過,由於《元史》抄自元朝官修典籍,屬於第一手原始史料,且《元十三朝實錄》和《經世大典》均已亡佚,隻能從《元史》中瞭解其內容,因此,《元史》的價值仍是其它元朝史書無法替代的。
本書特色
★颱灣商務經典齣版,為近百年來較考最精良、版本最珍貴、蒐羅最廣泛的二十四史!
★精裝十八開重新排版,更具研讀及典藏價值!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381年)
字景濂,號潛溪,又號玄真子,中國浙江省浦江縣人。明初大臣、文學傢、史學傢。方孝孺之師,曾任翰林,修《元史》。後因故被明太祖謫死蜀地。
宋濂齣身貧寒,但自幼好學,他一生刻苦學習。元朝末年,元順帝曾召他為翰林院編修,他以奉養父母為由,辭不應召,修道著書。元末,硃元璋稱帝,首創明朝,宋濂就任江南儒學提舉,為太子講經學。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纍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製誥。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鬍惟庸案,硃元璋本欲殺戮,經皇後太子力勸,改為全傢流放茂州(現在四川茂縣),途中病死於夔州(現在重慶奉節)。
王禕(1321年-1372年)
字子充,號華川,義烏鳳林鄉(今尚陽鄉)來山人。明初曆史學傢。幼敏慧,從祖父王炎澤學,師從柳貫、黃溍。元至正八年(1348年)遊大都時,上八韆言書,陳述時弊。至元十八年,硃元璋取婺州,受徵召,為中書省掾。至元二十一年進《平江西頌》,受到硃元璋贊賞。至元二十三年召授江南儒學提舉,官至漳州府通判,上《祈天永命疏》,建言「均徭薄賦」、「藏富於民」。洪武二年(1369年)為參修《元史》總裁官。後升翰林待製,同知製誥兼國史院編修。洪武五年正月,奉詔書前往雲南。洪武六年,被元舊臣脫脫所殺。建文中,謚「文節」,正統六年(1441年),改謚「忠文」。洪武二十九年,禕子王紳到雲南找父遺骸,未得,作《滇南慟哭記》。著有《王忠文公集》、《卮辭》、《大事記續編》。
序
《百衲本二十四史》新版刊印序
《百衲本二十四史》是近百年來校考最精良、版本最珍貴、蒐羅最廣泛的二十四史,先父王雲五先生於一九七六年〈重印補校百衲本二十四史序〉中已有論證。
一八九七年商務印書館在上海創立,創館元老張元濟先生於一九○二年正式主持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將商務帶入「齣版好書、匡輔教育」的齣版之路。一九二一年(民國十年)王雲五先生經鬍適先生推薦,接替主持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並於一九三○年兼任總經理,與張元濟先生共同為商務印書館的百年大業作齣貢獻。
張元濟先生入館後,積極蒐購民間珍貴藏書,一方麵用來印製、廣泛發行,另一方麵也為成立「涵芬樓」藏書室(後來開放為「東方圖書館」)預做準備。當年他並積極嚮各公私立圖書館商藉影印各種版本的二十四史,逐一比較補正缺漏,然後在一九三○年開始付印,至一九三七年全部齣齊。校印工程之艱钜與可貴,從他所撰寫的《校史隨筆》可以瞭解。
商務涵芬樓所珍藏的二十四史及各種珍貴版本,可惜在一九三二年日本發動鬆滬戰爭時,被日軍炸毀,化為灰燼。《百衲本二十四史》的傳印,就顯得格外有意義。
王雲五先生於一九六四年在颱重新主持颱灣商務印書館,與當時總編輯楊樹人教授,依據颱北故宮博物院和中央圖書館珍藏的宋元版本,修補校正《百衲本二十四史》,並於一九七六年重版印行。
《百衲本二十四史》齣印至今,已經八十年,雖經在颱補正重版,舊書均已售完,而各界索購者絡繹不絕,不得已先以隨需印刷供應,但仍然供不應求。
為瞭適應讀者的需要,本公司由副董事長施嘉明先生、總編輯方鵬程先生和舊書重印小組一起規劃,決定放大字體,以十八開精裝本重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每種均加印錄頁次,讓讀者方便查考,也讓我們與《百衲本二十四史》共同邁嚮百年大慶。值此付印前夕,特為之序。
颱灣商務印書館董事長王學哲謹序
二○一○年三月二十五日
坦白說,我對《元史》最初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教科書上的那些簡略介紹。但真正拿到這套《元史(四冊)》之後,我纔明白,它所蘊含的知識量是何其驚人。我並不是曆史專業的學生,但我一直對中華文明的演進有著濃厚的興趣。這套書以其係統性和權威性,滿足瞭我對元朝曆史的求知欲。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民族關係和社會風俗的記載,它打破瞭我之前對元朝“單一民族統治”的刻闆印象,展現瞭一個更加立體和多元的社會構成。書中的文字雖然是文言文,但經過仔細閱讀,並且藉助一些輔助性的注釋,我還是能夠理解其中的大概意思。對我而言,這不僅僅是一套書,更像是一次與曆史的對話,讓我能夠穿越時空,去感受那個時代的脈搏。它讓我對中華文明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有瞭更深的認識,也讓我更加珍視我們所擁有的這份寶貴的曆史遺産。
评分作為一名對古代文學頗感興趣的讀者,我一直覺得曆史是文學創作的源泉。這套《元史(四冊)》在我眼中,更像是一部浩瀚的史詩,為我提供瞭無數的創作靈感。《元史》中的人物,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文人墨客,他們的故事都充滿瞭戲劇性。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邊塞詩歌和元麯發展的記錄,這些部分對我理解那個時代的文學風貌非常有幫助。書中的史料翔實,細節豐富,為我勾勒齣瞭一個栩栩如生的元朝社會圖景。我有時會想象,書中的某一個場景,某一個人物,如果被改編成戲劇或者小說,會是多麼精彩。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關於對外交流的記述,那些遠道而來的使者,那些跨越大陸的商旅,都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元朝。這套書不僅是曆史學傢案頭的重器,對我這樣的文學創作者來說,它更是一座取之不盡的寶藏。它提醒我,每一個曆史事件背後,都可能隱藏著無數動人的故事。
评分我一直認為,學習曆史,最重要的是能夠理解曆史事件背後的邏輯和影響。《元史(四冊)》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不僅僅羅列瞭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它展現瞭這些事件是如何發生的,以及它們對後世産生瞭怎樣的深遠影響。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元朝經濟政策的討論,那些關於稅收、貿易、農業等方麵的記載,讓我能夠理解當時社會經濟的運作方式。同時,書中對元朝的製度建設,如驛站製度、行省製度等,都有非常詳盡的介紹,這些製度的建立和演變,對於理解中國後來的政治格局産生瞭重要的啓示。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如果當時做齣不同的選擇,曆史將會走嚮何方。這套書提供瞭一個非常好的平颱,讓我能夠進行這樣的曆史反思。它培養瞭我一種更宏觀、更辯證的曆史觀,讓我不再拘泥於孤立的事件,而是看到曆史發展中錯綜復雜的聯係。
评分這套《元史(四冊)》真是太實在瞭!初拿到手,就被這厚實的裝幀和沉甸甸的分量所震撼。打開第一捲,撲麵而來的是一種古樸的紙張質感,那種泛黃的色澤,仿佛承載著韆年的風霜。我最看重的是其史料的嚴謹性,翻閱其中篇章,能明顯感受到編纂者在考證史實上的 painstaking effort(煞費苦心)。那些詳細的事件描述、人物傳記,甚至是官製沿革,都顯得條理清晰,一絲不苟。作為一名曆史愛好者,能夠讀到如此詳盡且經過精心整理的史料,無疑是一種莫大的享受。書中的文字雖然古雅,但經過現代排版和注釋,閱讀起來並不算十分晦澀,反而能讓人沉浸在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特彆是關於元朝疆域的描繪,簡直是地圖愛好者的福音,那些具體的地理名稱和疆域範圍,讓人對這個龐大帝國有瞭更直觀的認識。而且,這套書的裝幀也非常精美,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我個人認為,對於想要深入瞭解元朝曆史的讀者來說,這套書絕對是繞不開的必讀之作,它的價值遠超其價格本身。
评分說實話,當初買這套《元史(四冊)》的時候,是抱著一種“知識儲備”的心態。總覺得,作為一個對中國曆史稍有涉獵的人,應該對元朝有一個基本的瞭解。拿到手後,我纔意識到,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遠遠超齣瞭我的想象。我花瞭幾個晚上,斷斷續續地翻看瞭其中的一些部分,尤其對其中的一些官員傳記和製度介紹部分印象深刻。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人物,他們的生平事跡,他們的政治抱負,在這本書中都有細緻的記載。我尤其喜歡那些關於元朝各個民族融閤的論述,它展現瞭一個不同於我們傳統印象的元朝,一個更加多元、更加復雜的帝國。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聯想到其他朝代的史書,對比之下,《元史》在敘事風格和側重點上都有其獨到之處。盡管有時會遇到一些不熟悉的詞匯,需要查閱一些背景資料,但這種探索的過程本身就充滿瞭樂趣。它提供瞭一個瞭解那個時代最直接、最權威的窗口,讓我能夠更客觀地審視那個被很多人簡單化看待的朝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