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逾矩文集

不敢逾矩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文學
  • 散文
  • 隨筆
  • 人生感悟
  • 情感
  • 成長
  • 思考
  • 治愈
  • 內省
  • 哲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我要說的幾句話

  .這個集子,
  隻能說明作者過去在學術生涯的印跡,
  如同過眼雲煙;
  隻有不斷勤奮和堅韌纔能透露齣新的碩果。

  .著名作傢的作品,
  開始是「成名」之作,
  後來是「名人」之作,
  我更喜歡讀
  「成名」之作。

  .曆史告訴人們,華麗的衣服是裁縫做的;
  官階是禮部製定是帝王封的;
  等級不過是金錢的標誌;
  而人品比黃金還重,
  是無價的。

  .一個國傢的學術思想,
  代錶一個國傢的智慧纔識;
  一個學者的學問品格,
  摺射著一個民族的理性之光。

作者簡介

李正中

  著名中國古瓷與曆史文化學傢、教育傢。
  祖籍山東諸城,1930年齣生於吉林省長春市。
  北平中國大學史學係肄業,畢業於華北大學。
  曆任天津教師進修學院教務處長。
  天津大學冶金分校教務處長、教授。
  天津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現任天津理工大學經濟與文化研究所特聘教授。
  天津文史研究館館員。
  天津市商業文化協會榮譽會長。
  香港世界華文文學傢協會顧問。
  香港文藝傢協會顧問。
  《不敢逾矩文集》匯編組供稿

浩瀚星海中的微光:一部探索人性、宇宙與未知的哲思散文集 本書並非一部專注於某一時空框架內的敘事作品,它更像是一座架設在時間河流之上的觀測站,透過無數細微的窗口,凝視著人類文明的宏大命題與個體存在的幽微顫動。它是一次對“邊界”與“尺度”的深入探討,但其探討的邊界並非物理上的藩籬,而是存在意義上的藩籬,是理性與感性交織的灰色地帶。 第一輯:塵埃的低語——關於個體存在的辯證 這一輯聚焦於“在場”的重量。它沒有宏大的曆史背景作為支撐,而是深入到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瞬間——清晨第一縷穿透百葉窗的光束,雨後泥土散發齣的復雜氣息,甚至是深夜中獨坐時,內心深處湧現齣的那種難以言喻的疏離感。 作者以一種近乎冷峻的、去浪漫化的筆觸,審視瞭現代人在信息洪流中的自我迷失。我們擁有前所未有的連接能力,卻似乎離真正的“理解”越來越遠。書中有一篇名為《迴音壁之外》的篇章,探討瞭“共識”的脆弱性。它指齣,我們傾嚮於在熟悉的迴音中尋求安全感,而真正的思想的誕生,往往源於對既有共識的暫時性背叛或質疑。這裏沒有激昂的口號,隻有對“我是誰,我所見是否為真”的持續追問。 作者對“記憶”的描繪尤其細膩。記憶並非硬盤式的儲存,而是一種不斷被重塑的藝術品。它在時間的打磨下,棱角被磨平,色彩被重新調配,以適應當下自我的需求。書中剖析瞭“選擇性遺忘”的機製,並非逃避,而是一種為瞭前行而進行的內在清理工作。這種清理過程的痛苦與必要性,被描繪得淋灕盡緻,仿佛在提醒讀者,每一個堅固的“自我”,都建立在一係列被刻意擱置的“非我”之上。 第二輯:星圖的碎片——對宏大敘事的審視與重構 如果說第一輯是內觀,那麼第二輯則將視野投嚮瞭廣袤的外部世界,但關注點依然是“尺度”的錯位。我們熱衷於描繪宇宙的浩瀚,卻常常忽略瞭腳下土壤的復雜性。 書中探討瞭人類對“無限”的迷戀。這種迷戀,既體現在對太空探索的執著,也體現在對永恒生命的渴求。作者認為,對無限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種對有限生命局限性的反抗。然而,真正的智慧或許在於接納“有限性”——接受時間和空間上的約束,從而將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更有意義的“深度”而非“廣度”的挖掘上。 一篇關於“時間綫性觀”的章節尤其發人深省。它挑戰瞭我們根深蒂固的、從過去導嚮未來、不可逆轉的時間觀念。作者通過引入非歐幾何和量子力學中的某些概念(不進行硬科學的闡述,而是將其作為隱喻),暗示瞭在更深層次的真實中,時間或許是一種可以被摺疊、被多重定義的維度。曆史不是一條直綫,而是一個充滿支流與匯閤點的復雜水係。 此外,本輯還包含瞭對現代“知識體係”的批判。知識的專業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帶來瞭精深,卻也造成瞭知識的碎片化和溝通的壁壘。作者呼籲迴歸一種“博雅”的視野,即理解不同學科之間的暗綫連接,認識到科學、哲學、藝術並非孤立的島嶼,而是同一個偉大認知大陸的不同山脈。 第三輯:未竟之境——倫理、美學與存在之錨 第三輯轉嚮瞭更為形而上的領域,探討在缺乏絕對真理的背景下,我們如何構建自己的價值體係。 書中深入討論瞭“責任”的重量。這種責任並非僅僅是社會契約下的義務,而是一種個體對世界“在場”的自然迴應。當一個人真正理解瞭自身存在的偶然性與稀有性時,他對他人的痛苦和對環境的破壞所産生的感知,將不再是道德說教的結果,而是認知到自身與萬物一體的必然結果。 美學的探討在本輯中占據瞭重要篇幅。這裏的美學不談論具體的流派或技巧,而是探討“審美經驗”的本質。美,往往齣現在秩序與混沌的臨界點。一個完美和諧的結構是令人安心的,但一個略帶殘缺、充滿張力的瞬間,卻更能觸動靈魂深處。作者將這種“不完美之美”視為生命力的體現,是抵禦虛無主義的有效武器。 最後,全書以對“謙卑”的頌揚作結。這不是一種姿態上的謙卑,而是一種對未知領域的深刻敬畏。人類迄今為止的認知,不過是廣闊知識海洋中的一滴水珠。對已知的固守和對未知的排斥,是扼殺創造力的最大元凶。真正的探索者,永遠是那個敢於承認“我不知道”的人。他們並不畏懼“逾矩”,但他們深知,在真正的邊界麵前,唯有帶著敬意與好奇心,纔能繼續嚮前邁齣那一步。 這部文集,旨在成為一麵反思的鏡子,映照齣讀者內心深處那些常常被喧囂掩蓋的疑問與感悟。它不提供答案,隻提供高質量的提問。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032 不敢逾矩八十抒懷…………………………………李正中
034 序言…………………………………………………李夢芝
042 建國以來中國古陶瓷研究概述
050 中國古陶瓷與明清史研究
057 紫砂壺的收藏與鑒賞
061 明清紫砂壺款識考
073 清代及民國紫砂壺鑒賞
092 明大彬壺及其款式
094 紫砂壺趣話
096 中國古瓷銘文的字體和款式
118 “寜為玉碎 不為瓦全”新解
123 最早的陶質六博棋
125 爽神益睛陶瓷枕
127 中國古陶瓷研究的幾個問題
130 瓷器依託款
132 鮮艷奪目的唐三彩文化─唐三彩百年祭
138 唐三彩與釉馬
140 唐三彩與婦女審美觀
142 宋三彩與遼金三彩
156 熠熠生輝汝窯瓷
158 文物瑰寶哥窯瓷
160 元代青花雲龍象耳瓶
164 清代仿鈞瓷
167 外銷古陶瓷包裝法一絕
169 官窯與民窯
171 新石器文化與彩陶郵票
173 印章及其對書畫的鑒彆
175 金磚瑣談
178 紙上寶石
180 閑話收藏
184 “五四”前後的兩封書劄
186 袁世凱統治時期的第一份判決書
188 湯化龍的最後一封信
190 黎元洪的“取息函”
192 一份江蘇銀行民國時期的“信用透支據”
194 一級珍品地方公債券
196 票證的品味
198 日記的史料價值及其著錄
213 年譜的史料價值及其著錄
223 方誌的文獻價值及其著錄
231 清代的奏摺及其史料價值
238 筆記的史料價值及其著錄
241 曆史檔案的價值及其收藏管理
244 書信的名稱及其價值
252《紅樓夢》瓷器考辨與史證
258 從鬍適對《紅樓夢》的評價說起
260 曹雪芹小照及其塑像
263 錢鍾書談《紅樓夢》
266 名傢筆誤與誤導
269 “方法的自覺”值得藉鑒
272 附:贊同“方法的自覺”
276 青衫與黃馬褂
278 雍正死因及其新說
280 乾隆讓位
282 從乾隆帽珠說起
284 懿貴妃怎樣得到消息
285 解讀天國悲劇
301 戊戌變法研究需澄清的問題
304 孫中山與香港
307 孫中山與民國國旗
308 鬍適反唇相譏蔣介石
310 西南聯大的教授和校歌
313 黎紹基情係南開
315 香港迴歸與三個不平等條約
319 澳門迴歸
324 鄧小平對統一戰綫和人民政協理論的貢獻
329 鄧小平同誌對廉政建設理論貢獻
332 乾部品德的時代內容及特徵
335 開拓社會科學研究新局麵
340 社科研究要有時代精神
344 以科學態度搞好文字改革
346 人的素質散談
349 心靈美與文化積澱
351 中國傳統倫理與現代傢庭社會理念的激蕩
358 傳統倫理文化需要融入當代意識─兼論孝文化與傢庭和諧
364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重在學習和落實
367 嚴復─啓濛思想教育先驅
370 諄諄教誨:不矜不伐 有猷有為─憶恩師周榖城教授
372 甲骨奠基 儒雅風範─紀念天津文史館建館55周年緬懷前
 賢第一任館長王襄先生
377 宮白羽武俠小說的名世及其內心的自責
382 李駱公磚刻《蝶戀花》
386 李世瑜先生對民間宗教文化的貢獻及其寶捲學的建立
390 身去音容在光啓照後人─思念同窗張仲
395 中國近代史簡明教程前言
399 南市文化風情前言
402 當代做人做事箴言序
403 21世紀商業營銷發展戰略前言
405 近代天津知名工商業前言
407 附:喜讀《近代天津知名工商業》
408 企業傢奮鬥之路
410 深入淺齣史傢絕唱─讀《中國史入門—顧頡剛講史錄》
414 坎坷的曆程 英雄的城市─讀緻力於愛國主義教育的《沽上春鞦》
417 南炳文教授新著《明清史蠡測》評介
419 明帝列傳研究的新收獲─讀《弘治帝》
422 王老漢的心思─讀王輝新作《沒有贏傢》(附王輝先生自白)
425 人生價值何在─談《中國傳統美德與跨世紀青年》齣版
429 喜讀《圖說中華德行》
431 附庸風雅:我的陋室“古月齋”
434 後 記
438 李正中教授著作目錄

圖書序言

自序

《不敢逾矩文集》

  孔老夫子雲:“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在下生於民國十九年(西曆1930年),今已耄耄之年,虛度八十哉。祖籍山東諸城,幼年在日寇鐵騎下東北長春生活,青年時代就讀北平中國大學史學係,追求真理和進步,學生時代參加開國大典為標兵,畢業於華北大學,本應按“離休高乾”待遇,因本人無德、無纔、無能,自不量力,卻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擅自要求深造學習”,故按“退休”。時至今日,心境難言如明月,離休可望不可攀。俱往矣,無怨無悔,一點浩然氣,何苦論是非。

  如今對孔子先哲上述所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詮釋,我之所謂“從心所欲”者,非權、非財、非名、非利,乃潛心學術、邀遊書海,教書育人也,古雲:“經師易得,人師難求”,自勉無愧古訓。年青時,學專業、搞研究,遭白眼、受批判、撥白旗、下農村、“再教育”,不間斷的狂潮洶湧的批判運動,早已使身心疲憊神經麻木,不知何謂“從心所欲”,隻知“聽話”、“服從”、做老人傢的“馴服工具”。

  奢談“人格”者乃“自由主義”;妄言“人性”者乃“資産階級”。偉大的“橫掃四舊”,燒光“封建聖賢經”,全民唯讀“紅寶書”、“早請示”、“晚匯報”、“忠”字舞人人跳。“每月25日,排隊藉糧,整日奔波,夾著尾巴做人。不知何謂“辱”何謂“榮”,奢談什麼“從心”,又怎敢“逾矩”?經過偉大的“史無前例”,倖存至今,鬢發已白,牙齒脫落。平生無大誌,隻求有一技之能,為教育獻終身。

  唯信良史有正義,故不敢隨波逐流;隻肯做事盡力求無愧於心;老有所為,不問得失;老有不為,豈能欺心?時代之輪,日新月異,韆變萬化,翻雲覆雨,昨日“打手”今日成瞭“領導”和“專傢”;前天的“鼓手”如今變成“作傢”稱“英豪”;隻有“受害者”,未見“懺悔人“;胞兄寫“外文”,親弟來“譯著”,未見一本專著,卻評“教授”當“祭酒”。何處論公平?

  閱世觀化,隨處皆有使人心態不平衡之事,有人嗟怨,有人浩嘆。我的原則:隻有不平纔有發憤,自知者不怨人,一生心事在育人。相信時代進步如巨輪。君不見,當年“副統帥”,今天“狗屎堆”,過眼雲煙身外物,何苦去尋求?謝絕無關緊要會,少聽幫閑講廢話;不隨波逐流“作秀”齣風頭,除非被真誠邀請,與專業有關,學點錢鍾書拒絕加入《中國當代文化名人》的精神;少些兼職、掛名;謝絕公款吃喝宴請,互相吹捧;更不參加拍馬厚顔無恥逢場作戲頌督郵。何必到處誇耀自己“過五關”,忘瞭也曾“走麥城”。淡泊榮辱,不以物喜,自然超脫,麵對一切,坦然處之,心態健康,勿忘知遇報恩情,無愧過一生。

  今逢盛世,友生皆俊秀,碩果疊疊,不忘師情,匯編愚師殘稿,歡聚杏壇,餘自愧布衣“隻有狀元弟子,沒有狀元老師”。友生問我有何追求?餘自答:“勸己不用鎸頑石,弟子人行口似碑”足矣。如果還追問還有何求?隻能坦白相告:人最大的痛苦是不能嚮彆人訴說自己內心的痛苦;一個不能從災難中總結並吸取教訓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前途的民族。我的心願是繼承文學泰鬥巴金前輩的遺願,希望有一天能夠建立“文革紀念館”,讓我們民族能夠永遠記取那慘痛的血淚,也為子孫後代真正留點真情。屆時建館勿忘告乃師。

李正中  庚寅年伏月 於古月齋

序言

  今年是李正中先生八十華誕,也是先生從事教學與學術研究五十六周年。先生曆屆的弟子,特地將先生的論文匯編為文集,以錶達對先生的祝賀。

  我剛從外地迴津,就接到先生打來的電話,一定囑我寫序。

  作為學生,我哪有資格為先生的文集寫序,但是,先生再三堅持,師命難違,遂冒昧提筆。

  李正中先生祖籍山東諸城,生於吉林省長春市。北平中國大學肄業,華北大學畢業。曆任天津教師進修學院教務處長、天津大學冶金分校教務處長、教授,天津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現任天津理工大學經濟與文化研究所所長、特聘教授,天津文史研究館員,香港世界華文文學傢協會顧問。

  先生是一位勤奮的學者,半個多世紀來,筆耕不輟,成就斐然;先生是一位循循善誘的教授,先生不僅是教書,而是育人,幾十年來,桃李滿天下;先生是一位文物和古籍版本收藏與鑒定傢,於陶瓷研究尤有獨到之處,享譽海內外。

  中國古陶瓷研究是李正中先生傾注心血最多、成就最大的方麵。先生對古瓷銘文做瞭深入細緻的研究,從銘文題寫的特點、款識、內容、字體等多方麵進行分析,並對東漢、兩晉以至明清古瓷銘文,做瞭全麵係統的實錄,從而為古瓷研究提供瞭翔實的史料。

  先生不囿前說,多有新論,比如,前人一般認為,“大明年製”款隻是明代晚期天啓朝纔有,而經先生考證,早在明代中期正德朝即已齣現。先生的《中國古瓷銘文》於1989年在內地齣版後,海峽兩岸又先後齣版瞭精美的圖文本。對此,史學傢周榖城先生給予瞭極
高的評價,他說該書“第一次係統地對古瓷做瞭科學的、綜閤的學術研究”。

  先生的《中國古瓷匯考》於1991年在海峽兩岸同時齣版。該書突破瞭傳統寫作方法,以陶瓷色釉劃分,按照曆史時期,根據陶瓷色釉進行分析、對比。該書針對陶瓷研究提齣“古瓷還原分析方法論”,並將古瓷的基本要素和特徵分為胎質、釉色、裝飾、形製和銘文五個方麵,從而為陶瓷研究提齣瞭科學的鑒定方法。該書颱北版於1992年參加瞭德國法蘭剋福國際書展,這是內地學者首次參展的圖書。

  先生有關青花瓷的研究亦多有創見。先生係統研究瞭青花瓷的起源,各朝發展形成的不同風格以及如何鑒定等一係列問題,對唐宋元明清各朝青花瓷逐一進行專項分析,特彆對陶瓷史上稱為“空白時期”的明代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的研究,取得瞭新的突破。關於青花瓷的起源問題,國內外主要有三種觀點,即唐青花說,宋青花說,元青花說。先生根據對青花瓷發展過程的深入研究,和對具體實物的分析鑒定,認為青花瓷的形成有它的産生、發展和成熟的過程,從而提齣瞭新的觀點,即唐代為原始青花,元代為成熟青花,宋代則為過渡時期。1993年《中國青花瓷》在颱北齣版,同年該書參加瞭1993年度香港國際書展和美國ABA國際書展。

  多年來,作為教授,李正中先生在緻力於學術研究的同時,一直承擔著高校的教學工作。1991年,為瞭貫徹落實江澤民總書記關於加強中國近現代史及國情教育的指示,天津市有關高等院校均須開設中國近代史課程。當時,先生分彆在天津大學冶金分校、天津商學院、天津大學紡織分校以及天津化工分校(天津職業大學)開設中國近代史課程。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之餘,先生主編瞭《中國近代史簡明教程》一書,並於1991年齣版。該書按曆史發展順序闡述瞭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這一時期的中國近代史。該書思想性、科學性、知識性融為一體,且重點突齣,簡明扼要,綱舉目張,特色鮮明,針對性強,是一本中國近代曆史教育的優秀教材。

  這也是先生對高等院校教材建設的一份貢獻。先生學識淵博,涉獵廣泛,為瞭深入學術研究提供鮮為人知的論據,先生重視古籍版本的收收藏與研究,近期在颱北齣版的《中國寶捲精粹》,其中的孤本和善本書,為民間宗教史研究提供瞭寶貴的資料。

  先生作為多年生活、工作在天津的學者,他早已把天津當作瞭自己的第二故鄉。天津作為曆史文化名城,在中國近代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許多著名的曆史人物在天津都留下瞭他們的足跡。那個時代已漸遠去,但是這些名人故居至今多保存完好。這些建築是凝固的曆史,記載瞭一般史書難以全部涵蓋的內容。為瞭保存曆史,便於人們對天津曆史文化的瞭解,從中受到曆史唯物主義、愛國主義和國情教育,先生近年又主編瞭一係列天津曆史文化書籍。其中,《近代天津名人故居》一書,可以作為代錶。該書在編寫過程中,先生不辭辛苦,廣泛搜集和佔有資料,對齣現的歧義,竭力考證,究其原委,使該書體現瞭親曆親見和親聞的特點。該書收入瞭在天津居住生活過的曆史名人一百多名,對其活動及故居的建築作瞭詳盡的介紹,並配有清晰的圖片。更難得的是,對每一所建築均考證瞭當時的詳細地址,並與現今地名對照,具有極高的資料價值。人們常說:“近代曆史看天津。”從這個意義上說,先生的這本書,不但保存瞭天津的曆史文化,也為中國近代史研究提供瞭重要的資料。因此,該書被天津市定為2010年館配圖書。

  早年,我曾受業於李正中先生,先生講課之清晰,教學之深入淺齣,至今令我難忘。如今讀著本書中先生的一篇篇論文,時光似乎倒流,我仿佛又坐在課堂中,聆聽先生的教誨。先生為人謙和,尤其對年輕學子提攜扶掖,對學術研究孜孜不倦,對工作一絲不苟,一直令我敬佩和感動。因此,我不揣淺陋,寫瞭以上文字。

李夢芝
2010年8月於天津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是一本讓我讀完後,久久不能平靜的書。它的內容如此豐富,情感如此真摯,仿佛作者將自己最柔軟的部分毫無保留地展現在瞭讀者麵前。我很難用簡單的幾個詞來概括這本書,它包羅萬象,卻又細膩入微。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關於“孤獨”的描寫。作者並沒有將孤獨視為一種負麵的情緒,而是將其看作是一種自我成長的契機。它讓我明白,即使身處人群,內心也可能感到孤獨,而真正的解脫,並非逃避,而是學會與孤獨和平共處。書中對“夢想”的探討也讓我深思。它沒有告訴我們要去追逐多麼宏偉的目標,而是鼓勵我們要去守護那些內心深處的小小願望,哪怕它們看起來微不足道。這種務實而溫暖的態度,讓我覺得作者就像一位知心的朋友,默默地給予我支持和鼓勵。我特彆喜歡書中那種對生活的熱愛,即使麵對睏難和挫摺,作者也總能在字裏行間流露齣對生命的熱情。這種積極樂觀的態度,如同鼕日裏的一縷陽光,溫暖瞭我的心房。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成功”的定義,也讓我更加懂得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一切。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與其說是一種情感上的共鳴,不如說是一種認知上的顛覆。我曾經以為,人生就是一場不斷嚮前衝刺的賽跑,要不斷地超越自我,不斷地突破極限。然而,作者的文字卻讓我開始思考,“逾矩”究竟意味著什麼?是為瞭所謂的“成功”而犧牲掉內心的安寜,還是為瞭追求一種“完美”而忽略瞭那些細微的美好?書中並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通過一係列的故事和感悟,引導讀者自行去探索。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作者似乎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敏感,能夠捕捉到生活中那些被大多數人忽略的細節。比如,一杯咖啡的溫度,一次無意的對視,一句未曾說齣口的安慰,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作者的筆下卻被賦予瞭深刻的意義。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放下”的論述,它沒有流於空泛的說教,而是通過真實的案例,展現瞭放下執念後的輕鬆與釋然。它讓我明白,有時候,最勇敢的行為並非是奮力嚮前,而是選擇停下腳步,審視內心,然後溫柔地告彆那些不再屬於自己的東西。這本書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深處的迷茫與渴望,也給我指明瞭一條通往內心平靜的道路。

评分

在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去反復咀嚼作者的句子。那些看似平淡的文字,卻蘊含著深邃的哲理。它不像那些勵誌書籍,用激昂的語言鼓舞你去做大事,而是以一種舒緩的節奏,引導你去關注當下,去體會生活本身的美好。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時間”的描寫。作者並沒有用宏大的敘事去講述曆史的變遷,而是從個體的時間感知齣發,描繪瞭童年時光的漫長,成年後時光的飛逝,以及老年時時光的珍貴。這種獨特的視角,讓我對時間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個物理概念,更是一種情感的載體,一種記憶的沉澱。書中還涉及瞭許多關於“選擇”的思考。我們的人生,無數次的十字路口,每一個選擇都可能改變未來的軌跡。作者並沒有去評判哪種選擇更好,而是讓我們看到,每一種選擇背後都承載著不同的價值和意義。它讓我學會瞭接納自己的選擇,也學會瞭尊重他人的不同。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不華麗,不張揚,卻有著一種直抵人心的力量。它像是一股清泉,滌蕩著我浮躁的心靈,讓我找迴瞭久違的寜靜。

评分

初次翻開這本書,是被它樸實無華的書名所吸引。“不敢逾矩”,這四個字仿佛帶著一種審慎的重量,一種對邊界的敬畏,讓人好奇作者究竟想要錶達怎樣的心境與思考。我本以為這會是一本關於禮儀、規範,或是某種哲學層麵的剋製與自律的書。然而,讀進去後,纔發現它遠比我想象的要豐富和深刻。書中沒有冰冷的教條,沒有生硬的說教,而是以一種極為細膩的筆觸,描繪瞭日常生活中的種種“小確幸”與“小憂傷”。作者仿佛是一位敏銳的觀察者,將那些稍縱即逝的情感、那些不為人知的內心掙紮,一一捕捉並放大。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迴憶的篇章,那些泛黃的舊照片,那些模糊的童年記憶,被作者用文字賦予瞭新的生命。讀著讀著,我仿佛也迴到瞭自己的童年,感受著那種純粹的快樂,也體會著那種隨著成長而不得不告彆的淡淡的失落。書中對人際關係的探討也十分獨到,它沒有去歌頌虛假的和諧,而是坦誠地展現瞭人與人之間微妙的距離感,那些小心翼翼的試探,那些欲言又止的關心,都寫得入木三分。讀罷,心中湧起一股暖流,也夾雜著一絲悵然。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與周圍人的關係,也讓我更加珍視那些來之不易的溫情。

评分

初讀此書,或許會覺得它有些晦澀,有些難以理解。但隨著閱讀的深入,你會逐漸被作者的思維方式所吸引。它不像許多通俗讀物那樣,直白地告訴你答案,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敘述,引導你去思考,去探索。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界限”的描繪。它不僅僅是物理上的界限,更是情感上的界限,思想上的界限。作者用精妙的比喻,嚮我們展示瞭如何在保持自我獨立性的同時,與他人建立健康的連接。它讓我明白,所謂的“不敢逾矩”,並非是一種束縛,而是一種智慧,一種對自我和他人尊重的體現。書中對“成長”的理解也十分深刻。它沒有把成長簡單地理解為年齡的增長,而是將其視為一種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超越自我的過程。它讓我意識到,成長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旅程,但每一步都值得我們去珍視。我最喜歡的地方在於,作者的文字有一種魔力,能夠將那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讓你感同身受。它沒有說教的味道,卻能讓你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啓發。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自己,也讓我對未來充滿瞭期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