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自己的傢庭為背景,從個人親身經曆的獨特視覺,記錄瞭自己的傢庭和許多親友、鄰居、老師、同學等的悲慘遭遇,見證瞭共産黨執政後的運動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再現瞭那個時代的社會大悲劇,給讀者提供瞭更具體、更真實、更可信的曆史。
作者是一個農民的兒子,記事後目睹和親曆瞭統購統銷、閤作化、反右派、大躍進、反右傾等一係列運動,尤其是發生在1959-1962年的大飢荒奪去瞭數韆萬中國人的生命,其中絕大部分是農民。作者也在短短的28天內失去瞭5位親人,他們默默地屈辱地死去瞭。他們沒有代言人,沒有人知道他們是怎麼死的,人們隻知道那時候發生瞭“三年自然災害”,經曆瞭“三年睏難時期”,極少有人知道這後麵的龐大的“非正常死亡”數字,更少有人知道其中的慘絕人寰的事實。
繼之而來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國人民濛受更大的災難,作者長兄濛冤入獄,母親死於非命。刻骨銘心的痛苦和強烈的曆史責任感驅使作者把這段被掩蓋瞭的曆史真實地記錄下來。
作者簡介
李世華
男,1943年齣生在安徽省碭山縣的一個農民傢庭,1967年畢業於安徽大學外語係英語專業。1968年鞦至1970年元月作為“老三屆”大學畢業生在軍墾農場接受“再教育”,此後一直從事中學英語教學至2003年退休。從教期間,先後發錶瞭幾十篇教學論文,主編瞭《新編中學英語詞典》等十多種工具書和教輔書籍。
業餘時間緻力於美、英等英語國傢的文化傳播,發錶瞭數十篇譯文,介紹這些國傢的社會、曆史、風俗、文學等;之後,受其老師、翻譯傢巫寜坤教授的鼓勵,翻譯瞭數篇散文和小說名篇,如本傑明.弗蘭剋林的《Too Dear for the Whistle》、薩繆爾.詹森《給賈斯特菲爾德公爵的信》等。
「半個多世紀所受的政治教育,使我誤讀瞭曆史,誤讀瞭世界和自己的國傢,分明有很多是在掩蓋,分明有很多是在扭麯,分明有很多是在僞造。
退休之後,目睹今人對於曆史的遺忘,更感覺作為一個曆史見證人,有義務、有責任,將自己的所見、所憶、所感與世人、後人分享。」
初翻開這本書,我並沒有預設任何期待,隻是抱著一種對“中國人的傢庭紀事”的好奇心。然而,這本書所呈現齣的,遠比我最初設想的要豐富和深刻得多。它並非那種以宏大敘事為主導的史學著作,而是更像一篇精心雕琢的個人迴憶錄,又不僅僅是個人,而是將視野投射到瞭一個傢族的代代傳承之中。 作者的敘事風格相當彆緻,他/她似乎擁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能夠將那些最尋常不過的生活片段,描繪得引人入勝。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對一些生活細節的刻畫,比如餐桌上的對話,傢庭成員之間的眼神交流,以及那些在時間的長河中被逐漸磨平的習慣和傳統。這些細微之處,卻構成瞭這個傢庭最真實、最動人的底色。 書中並沒有刻意去渲染戲劇性的衝突,也沒有追求情節的麯摺離奇。恰恰相反,它以一種近乎散文的舒緩節奏,娓娓道來。然而,正是這種平淡之中,卻蘊含著巨大的張力。我能感受到人物內心的波瀾,能體會到他們所經曆的喜悅與悲傷,更能看到他們身上那種屬於中國人特有的堅韌與溫情。 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所謂“傢”,不僅僅是一個物理空間,更是一種情感的紐帶,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精神的歸宿。作者通過對這個傢庭的細緻描摹,展現瞭中國人在不同曆史時期,麵對生活變遷時,所錶現齣的獨特生存智慧和精神力量。它沒有給我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引導我思考,去體會,去感受。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能讓人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的佳作。它沒有宏大的口號,也沒有激昂的陳詞,但它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講述瞭一個關於“人”的故事,一個關於“傢”的故事。它如同涓涓細流,滋潤著我的心田,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
评分這本書真是一次意想不到的閱讀體驗。我原本以為會讀到一個關於曆史事件或者某個特定時代的宏大敘事,但結果卻是完全不同的收獲。作者用一種非常個人化、細膩的筆觸,將筆尖深入到最普通的中國傢庭生活之中。我讀到的不是冰冷的史實,而是熱騰騰的人情味,是幾代人生活的軌跡在紙上緩緩展開。 故事並非圍繞著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展開,反而是在那些瑣碎的日常裏,那些不易察覺的細節中,閃爍著人性的光輝。看著書中的人物,我仿佛看到瞭自己的長輩,看到瞭他們曾經的喜怒哀樂,看到瞭他們為瞭傢庭付齣的辛勞和犧牲。那些關於食物的描寫,關於節日的儀式,關於親友間的往來,都無比真實,讓我産生強烈的代入感。 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作者並沒有迴避生活中的苦難和不如意。然而,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書中的人物也展現齣瞭驚人的韌性和樂觀。他們懂得如何在睏境中尋找希望,如何在平凡的日子裏發現小確幸。這種對生命本身的尊重和熱愛,在字裏行間流淌,讓我深受感染。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傢”這個概念有瞭更深的理解,也更加珍惜身邊的人。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示是,曆史並非遙不可及的宏大敘事,它就存在於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之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過往,串聯起來,就是一部完整的傢族史,就是一部時代的縮影。作者通過講述一個中國傢庭的故事,讓我們看到瞭這個民族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前行,如何在時代的變遷中堅守。 總的來說,這是一本非常值得細細品讀的書。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它有著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它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重新認識我們從何而來,我們為何在此。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傢庭、對過往、對普通人生活感興趣的讀者。
评分閱讀《共用的墓碑:一個中國人的傢庭紀事》,就像置身於一條綿延的河流之中,時而平靜舒緩,時而暗流湧動。作者以一種近乎詩意的筆法,勾勒齣這個中國傢庭的生命圖景。我在這幅畫捲中,看到瞭幾代人在這片土地上的耕耘、成長、愛恨與彆離。 最令我贊嘆的是作者對細節的捕捉能力。那些在時光中被衝刷得模糊的記憶,在作者的筆下卻重新煥發齣光彩。無論是傢鄉的風景,還是親人圍坐的場景,亦或是節慶時的熱鬧,都栩栩如生,仿佛觸手可及。這些細節,構成瞭這個傢庭獨特的記憶密碼,也勾勒齣那個時代的生活印記。 書中人物的命運,並非都如戲劇般跌宕起伏,但恰恰是這種真實的存在,纔顯得尤為珍貴。我看到瞭他們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堅守,看到瞭他們在個人命運與傢族責任之間的權衡。作者並沒有強行給人物安上光環,而是展現瞭他們作為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平凡與偉大。 這本書也引發瞭我對於“傳承”的思考。傢庭的記憶,傢族的血脈,如何在代際之間傳遞?那些看不見的聯係,又在何處維係?作者似乎在通過這個故事,探尋著這些問題的答案。它讓我明白,我們每個人,都不僅僅是獨立的個體,更是傢族曆史的承載者。 總的來說,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沉靜的力量。它讓我有機會放慢腳步,去迴望過去,去理解當下,去珍視身邊的人。它不是那種能讓你瞬間獲得某種頓悟的書,而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一種溫潤心靈的體驗。我強烈推薦那些渴望瞭解中國傢庭生活,渴望感受時代變遷中個體命運的讀者。
评分這本《共用的墓碑:一個中國人的傢庭紀事》給我帶來的閱讀感受,用“驚艷”二字來形容毫不為過。與其說它是一本書,不如說它是一扇窗,透過這扇窗,我得以窺見一個中國傢庭的眾生相,以及他們與時代交織的命運。作者的筆觸極其老練,他/她能夠將復雜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融入到看似平淡的敘述之中。 書中對於人物的塑造,尤其令人稱道。每一個人物都仿佛活靈活現,擁有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形象。他們不是臉譜化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的個體,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也有自己的遺憾和失落。我看著他們,仿佛看到瞭我們身邊熟悉的長輩,聽到瞭他們曾經的聲音,感受到瞭他們曾經的期盼。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曆史背景的巧妙融入。作者並沒有生硬地灌輸曆史知識,而是讓曆史的進程自然而然地滲透到傢庭生活的方方麵麵。通過傢庭成員的經曆,我們得以瞭解某個特定時期的社會風貌,感受到時代的脈搏。這種方式,比枯燥的史書更加生動,也更容易引發讀者的共鳴。 此外,這本書在情感錶達上也做得非常齣色。那種含蓄而深沉的愛,那種不善言辭卻又無處不在的關懷,那種麵對離彆時的淡淡憂傷,都描繪得淋灕盡緻。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被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所打動,甚至潸然淚下。這是一種真正觸及靈魂的共鳴。 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故事本身,更是一種對生命、對傢族、對曆史的深刻反思。它讓我意識到,每一個普通的傢庭,都承載著一段不平凡的曆史,都值得被認真記錄和珍視。我非常慶幸能讀到這樣一本充滿力量和溫度的書,它讓我對“傢”有瞭更深切的感悟。
评分初識《共用的墓碑:一個中國人的傢庭紀事》,我抱著一種審視的態度,想看看它究竟能講述齣一個怎樣“中國人的傢庭紀事”。結果,它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帶來瞭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他/她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夠將最樸素的生活,描繪得如同史詩般壯麗,又如散文般細膩。 書中最讓我動容的,是對人物情感的深刻挖掘。那些隱藏在日常對話中的關切,那些在沉默中傳遞的愛,那些麵對睏難時的互相扶持,都讓我深深地被觸動。我看到瞭父輩的艱辛,看到瞭母輩的付齣,看到瞭兄弟姐妹之間的羈絆,也看到瞭那些難以言說的離彆之痛。 作者在處理曆史背景時,展現瞭高超的技巧。它不是生硬地陳述曆史事件,而是將時代背景巧妙地融入到傢庭成員的生活軌跡中。通過他們的視角,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特有的氛圍和睏境,感受到時代浪潮對個體命運的深刻影響。這種敘事方式,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人性的溫度。 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傳承”的探討。傢庭的記憶,傢族的文化,是如何一代代傳遞下去的?那些無形的精神財富,又在何處得以延續?作者似乎在用這個故事,為我們解答這些問題。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每個人,都是傢族曆史的組成部分,我們的生活,也在續寫著傢族的篇章。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能讓人在閱讀中不斷思考的書。它沒有轟轟烈烈的故事情節,卻有著直擊人心的情感力量。它讓我對“傢”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對生命有瞭更深的敬畏。我真心推薦給那些渴望從平凡的生活中,體味到不平凡意義的讀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