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又稱第一次中日戰爭)是清帝國和日本帝國之間為爭奪朝鮮半島控製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
十多年來,雪珥在澳大利亞默默的從事與與中國近代史有關的戰爭文物的收藏與研究,並且纍積瞭大量的珍貴史料,透過他詳細的分類有係統的整理,加上文字的敘述與串連,從另外一個角度為我們還原曆史的原貌並展示瞭曆史的多樣、復雜與精彩。
本書是他第一次如此詳盡披露瞭有關甲午戰爭的一些不為人知的祕聞軼事,揭開瞭100年前日本在華間諜網的神祕麵紗,其內容詳實具體到某日某時現場的人物情景,這是一係列驚人的發現足以成為一本有學術價值的故事書。這些史料的發現正可以加強國內這一部份資料上的不足並填補其中的空白,譬如直接導緻甲午海戰的高升號事件。雪珥可以說第一個從國際法、國際關係的角度上有係統的分析此類事件的華人學者。
他改變瞭我們之中許多人對於中國近代史的印象與認知,他對於史料的發掘令人如坐針氈,如鯁在喉。而他那些精闢,有時鋒芒畢露的史論,一次次的震撼瞭我們的耳膜,在傳統的平麵媒體和網路上掀起討論熱潮,也得到專傢學者們的颳目相看。
作者簡介
雪珥
澳大利亞華人、太平紳士;職業商人、“非職業曆史拾荒者”、中國改革史窺探者;大陸、颱灣、香港多傢報刊、電視颱專欄作傢,網易、搜狐、新浪、和訊等網路之“文化名人”,著有《大東亞的沉沒》(中華書局2008年版)、《絕版甲午》(文匯齣版社2009年版)、《國運1909》(陝西師範大學齣版社2010年版)等。
自序 005
自序之二 嚮天敵緻敬 013
第一部分
諜戰甲午
日本間諜潛伏記
1. 誰動瞭李鴻章的乳酪? 024
2. 「釣魚」密碼 032
3. 上海「間諜門」夾傷美國總統 035
4. 和尚也瘋狂 043
5. 亂世孽緣:間諜與農夫 051
6. 「死也要麵嚮東方」 058
7. 教授也當007 066
8. 「五百年一遇的偉人」 076
9. 私營老闆支撐諜報網 083
10. 上山下鄉:比中國人更瞭解中國 089
11. 帝國的青春躁動 097
12. 「請在神社給我留個位」 102
13. 「大清全民都腐敗」 108
14. 日軍「恢復中華」? 113
第二部分
帝國波濤
史海中的幾艘船
1. 高升號:黃海上的三國演義 122
2. 操江號:故國不堪迴首? 149
3. 重慶號:中國「刁民」抗日 156
4. 巴山號:壓斷大清最後一根脊樑 167
5. 蓋爾人號:美國軍火專傢日本落網 180
第三部分
帝國宿命
中日戰爭背後的博弈
1. 輿論動員:滿清豈可稱中華 188
2. 危機公關:炒作日軍「文明之師」 196
3. 第四權力:媒體也是戰鬥力 201
4.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206
5. 「霞關外交,料亭政治」 209
6. 當「鬼使」遭遇「神差」 214
7. 反清復明的解放者 219
8. 有國纔有傢:大夢誰先覺? 222
9. 大清精英緣何內訌? 227
10. 「豬尾巴」找到瞭尊嚴 232
11. 日式「漢奸」伊藤博文 234
12. 利刃在手:殺敵還是自宮 239
13. 「海龜」大對決 245
14. 英國震撼提議:分割朝鮮、中日各半 250
15. 大清朝的抗日娘子軍 254
16. 日軍傢書:鞠躬盡瘁徵討中國 259
17. 日本小村莊立碑紀念侵華 264
後記 269
附錄:主要參考資料 272
自序
1
一艘「勇敢級」(Daring)驅逐艦就停在我的窗下,隻要從電腦前一抬眼,就能看見它那灰色的艦身和4.5吋的主炮。澳大利亞的「南十字星」國旗,在艦首旗杆上飄揚。
在雪梨(Sydney)工作的每一天,我無數次地從樓上俯視這艘軍艦以及與它並肩停泊的一艘潛艇。南太平洋湛藍的海水一漾一漾地,拍打著這些作為海事博物館展品的退役艦艇。它們也如同傢中的寵物那樣,不時需要開到外海去遛遛,或到船塢去檢修,每逢它們要移動的時候,我都會趕緊下樓,近距離地觀察這些「海狼們」的動作,百看不厭。
很難想像,這個寜靜而時尚的「情人港」(達令港,Darling Habor),曾經是抗日的第一綫:入侵的日本潛艇驚擾瞭整個雪梨,當婦孺們被轉移到藍山(Blue Mountain)後,男人們便扛著槍炮,構築瞭一道又一道的防綫,而第一道防綫,就設在這些美麗的海濱。
在澳大利亞這個遠離世界其他地區的孤獨大陸上,二戰時為防禦日本入侵而修建的工事,幾乎是唯一能找到的與戰爭直接有關的遺跡,盡管日本皇軍的鐵蹄一步也沒踏上這塊國土。
每次當我走過那艘滿載時排水量也纔3888噸的驅逐艦,總會想起比它年長一個甲子的定遠艦和鎮遠艦。那兩艘威力巨大得令世界側目的中國主力艦,排水量為7000噸,主炮口徑為12英寸,如果與它們並列,眼前這艘澳洲軍艦,將會顯得侏儒一般矮小。但是,曾經威震一方的定遠和鎮遠艦如今又在何處呢?
日本人在這個城市依然頑強地展現著他們的巨大影響力,當然不再依靠槍炮,也不依靠人多勢眾。著名的紀伊國屋書店,就在古老的「維多利亞女王大廈」(QVB)左近開設瞭澳洲分店,不動聲色地嚮澳洲「輸齣日本」。這是全澳洲規模最大的書店,除瞭大量經營英文書外,其日文書品種之多,與日本本土書店相比亦不遑多讓,而且還提供完善的訂購服務,可以購買日本齣版的任何書籍。我就是在那裏買到瞭不少有關中日曆史的書籍;而其開闢的中文書銷售區,無論是書的品種、品質還是對閱讀潮流的把握,唐人街沒有一傢中文書店可以媲美。
在這個寜靜的書店之外,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有大量來自中國的遊客,他們興奮而高調地談論著,拿著大大小小的購物袋,滿臉洋溢著富裕起來後的自豪。他們當然忙得不會跨進這個日本人的書店,也不會去不遠處的海事博物館看看那些艦艇。而報亭裏正在熱賣的英文報紙,則在使勁地談論著是否應該允許中國人收購澳洲的礦業。在這個年代,日本是很難取代中國而成為新聞焦點的。
2
我總是很抗拒彆人把我稱為曆史學者,因為在我看來,「學者」這個詞還是很崇高的。在一大群靠曆史吃飯的人群中,並沒有幾個人夠格能稱為學者,而最多稱為職業工作者而已。而曆史於我,好在並不是個飯碗,這是我的遺憾,也是我的幸運。
研究曆史便如同登山,登得越高,越是雲山霧罩,越是發覺自己的渺小。收集和研究海外晚清史料十多年瞭,隨著自己的文字得到媒體和朋友們的認可,我越發地感覺自己隻是個淺薄的過客而已。這種日益強烈的惶恐感,令我終於發現瞭一個閤適的定位:非職業曆史拾荒者。
是的,我無非是個拾荒者,鑽在彆人草草開採過或不屑於開採的礦井裏,撿拾遍地的寶物。這個礦井,就是海外豐富的晚清史料。
我的一位美國收藏同道曾抱怨道:與中國曆史有關的考據,經常難以從中文資料中得到更多的信息,因為 「中國人隻收藏對自己有利的資料」,而很少收藏其他各方尤其是敵對方的資料。的確,客觀上中國一嚮不注重對「蠻夷」的事態分析,主觀上則養成瞭「恨屋及烏」的習慣,但凡是敵人,他們的一切便都是不可信、不可靠的,乃至於他們的文獻資料,亦多被視為異端,最多供一個小圈子「內部參考」。我們的曆史研究,便是在一個已經設定好的框架內,根據設定好的程序,根據需要對史料進行剪裁。此種剪裁,無論被冠以何種高尚的籍口,亦等同於電視新聞製作中所謂的「客觀鏡頭、主觀剪輯」,雖然每一個鏡頭都的確來自實況,但不同的剪裁和拼接卻能得齣完全不同的結論。
在對待曆史問題上,我們所錶露齣來的「選擇性健忘癥」,絲毫不比日本人遜色。 「一史兩製、一事兩製」,我們在史識上和史評上體現齣相當強烈的人格分裂和雙重標準。「反麵人物」身上的「罪惡」行徑乃至「賣國」行徑,在「正麵人物」身上就成瞭智謀和策略,最多是「多走瞭幾步彎路」、多交瞭點「學費」而已。這樣的人格分裂和雙重標準,與日本一方麵否認南京大屠殺,另一方麵時刻不忘廣島核暴的罹難者,似乎並沒有本質的區彆。而同樣的「選擇性健忘癥」,日本人更多地是以此欺人,而我們則更多地是以此自欺。僅此而已。
3
如果要海選「最不被中國人相信的口號」,「中日不再戰」或「中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之類,應當是榜上有名的。但在對日關係上,我們依然會奇怪地堅信:「以德抱怨」的單戀,可以彌閤曆史的傷痕,緩解現實利益的衝突。大到國共兩黨,爭相放棄對日索賠,比著錶現大國風度和天朝慷慨,小到一部講述南京大屠殺的電影,非要自作多情地從「人性」角度去描繪日本士兵的內心掙紮,而甚至忘瞭展示更有典型意義的殺人競賽。
來自中國的戰爭賠款,曾經是日本賴以崛起的資本;而同樣來自中國的放棄索賠,也對戰後日本的復興起到瞭重大的作用。等到我們的發展需要資本的時候,那些本該是戰爭賠款的日圓卻轉彎抹角地以援助貸款的方式登陸,如此先虧裏子、後丟麵子的窩心事,難道不比要求日本下跪道歉更值得我們反思嗎?
中國文化,本不應如此阿Q。孔子當年就對「以德抱怨」嗤之以鼻,質問道:如果「以德抱怨」,那「何以報德」呢?大漢王朝時,齣於「安全關切」,多次齣兵「侵略」匈奴,著名將領陳湯從敵前給漢元帝發去一份奏摺,錶示瞭「宜將剩勇追窮寇」的決心,「以示萬裏,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種「雖遠必誅」的陽剛精神,後來便逐漸消亡,對待外敵基本就是和親、懷柔,用子女金帛「贖買」迴大國崛起的感覺,且美其名曰「以德抱怨」,聊以自慰。
寬容與和解或許是一種美德,但它有個基本前提:真相與懺悔!
4
中國人涉及日本的曆史記憶,的確充滿瞭太多的悲情,但遺憾的是,日本人被打迴老傢都已一個甲子,我們卻還隻沉溺於悲情之中,停留在哭訴的「傷痕文學」階段,難以自拔、難以深入。一個遭受瞭過度苦難的民族,如果把精力隻是放在控訴上,而不是放在自省和自強上;如果把紀念隻是寄託在罹難者身上,而不是寄託在抗爭者身上,它在心理上還是一個弱者。
悲痛如果不化作力量,眼淚就是最無用的化妝品。我們今天或許該問問自己:我們是應該讓日本正視曆史,但如果它就是不正視呢?我們是應該讓日本道歉下跪,但如果它就是不道歉不下跪呢?我們是應該反對日本政要參拜靖國神社,但如果他們就是拒絕接受呢?我們除瞭叫叫嚷嚷,還能乾些彆的嗎?
悲情之外,我們大多數人還相信另一個神話:正義必勝。我們恰恰忘瞭:被淩辱與被屠戮,這不是正義;反抗淩辱與屠戮,這纔是正義;勝利絕不來自正義,而隻來自於實力。外侮隻能說明我們無能和軟弱,並不能因此而賦予我們「正義」,更不能因此而賜給我們「勝利」。
在國際政治中,真正的普世原則就是「叢林原則」。已經上演和正在上演的所有爭鬥,無論其是民族之間的衝突還是民族內部的衝突,最後一定會歸結到「利益」,區彆無非在於為誰的利益和為什麼樣的利益。而且,所謂的「正義」,彈性很大。甲午戰爭時期,日軍儼然以文明的傳播者和中華的解放者自居,對「徵服支那」充滿瞭「正義感」。
中日曆史的研究,如果真要起到資治通鑒的作用,則必須擯棄毫無意義的道義之辯,而還原和探究其最殘酷的本質:中日之間的利益爭奪和調整。溫情脈脈的道德說教,往往容易濛蔽自己,培養齣一大幫宋襄公。
5
我們對日史觀中,最可笑的自作多情,在於非要將日本的獸性歸咎到某種「主義」(軍國主義或法西斯主義),似乎成韆上萬的日本「人民」隻是誤上賊船、被濛蔽而已。這在「術」的層麵上,作為一種公關、統戰工具,未嘗不可。但若真以為是,則不僅是幼稚的,甚至是危險的。
「主義」固然在塑造著人,但「主義」本身也是人所創造,更是由人在實踐的。同一「主義」,在不同的人群手中,會實踐齣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現實體現來。日本侵華,與其說是軍國主義毒害瞭國民,不如說是其國民性格和利益訴求製造瞭軍國主義。
包括日本在內的大量海外史料,說明「日本人民」從來就不是什麼侵略戰爭的受害者,而是受益者。推動著日本「軍國主義」的,就是強大的民意力量,其中包括那些屬於「被壓迫階級」的工農。如果非要說「廣大日本人民」「也」是受害者,則他們並不受害於侵略或「軍國主義」,而隻是受害於「不幸戰敗」而已。
把「主義」當作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癥結,最後就隻能在「主義」的高低和好壞上進行無謂的爭論。
6
從日本和中國結下樑子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從來不缺口水抗日的高調之徒,情緒化、非理性,充滿激情地追求劇場效果。這種速食「愛國主義」,與需要靜下心、沉住氣、臥薪嘗膽般地 「師夷長技以製夷」相比,成本低、代價小,見效快,但結果是一方麵逢日必反,另一方麵是對日本的無知,甚至毫無「知」的願望。
曆史已經證明,「小日本、大中國」的輕佻心態正是造成「大中國」總是勝不瞭「小日本」的關鍵。甲午戰爭之前,日本的一些熱血青年,來到中國從事諜報工作,幾乎走遍大江南北,進行艱苦卓絕的實地調查,根據他們的情報編纂而成的《清國通商綜覽》,齣版後居然有2300多頁之巨,比當時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更深地吃透瞭中國國情,至今仍是重要的研究文獻。他們當然是中華的敵人,但這樣的敵人,在值得我們痛恨之外,難道不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嗎?我在海外傾己所有,收藏與晚清曆史有關的海外文物,也是力圖對這種實證主義、行動主義的一種實踐嘗試,「抗日」是需要行動的。
7
曆史研究,或者僅僅是嘗試對曆史現場進行還原,需要的是三要素:史料、史料,還是史料。史料就是對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的「新聞採訪」,不同的當事人,不同的角度,這些是接近真相(但永遠不可能抵達)的基本條件。
我總覺得,曆史研究,必須要具備新聞記者和律師的兩種秉性:要像新聞記者那般敏銳,也要像律師那般挑剔和嚴謹。這是我所從事過的兩種職業,我覺得或許正是這兩種職業的訓練,纔能使我從堆積如山的史料中淘齣寶貝,也能使我從不迷信任何既定結論或任何權威。在「拾荒者」的定位之外,我總覺得自己還應是個藉著史料、穿越時空迴到曆史現場採訪的記者,多看、多記、多思考,這樣的「曆史新聞」纔可能是有價值的。
人生苦短,而曆史卻悠長得接近無限大。在曆史麵前,我們永遠是盲人摸象,這是我們無法超越的局限。關鍵是要有自知之明,要明白自己永遠不可能摸到整隻象,更不應假裝自己有能力看到所謂的全局。這樣,當我在自以為曆史或許是條毒蛇的時候,就不會對他人認為曆史是麵戰鼓而感覺震驚。
因為,我隻是摸到瞭大象的小尾巴,他卻有幸摸到瞭那偉大的象屁股。這時候,我隻能說:不求最大,隻求最佳!
(雪珥,2009年5月於南洲雪梨北石齋)
這本《絕版甲午》的閱讀體驗,用“震撼”二字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我一直認為,曆史的教訓是最寶貴的財富,而這本書恰恰是將這份寶貴的財富以一種最直接、最深刻的方式呈現給瞭我們。作者的觀點非常有獨到之處,他不僅僅關注瞭軍事上的勝敗,更深入剖析瞭這場戰爭對中國社會、文化、民族精神所帶來的深遠影響。我被書中對當時國傢體製、政治腐敗以及知識分子群體反思的描繪所深深觸動。它讓我認識到,一場戰爭的失敗,往往是多種因素交織的結果,絕非偶然。書中對細節的考究和對史料的運用,也讓我看到瞭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閱讀過程中,我數次停下來思考,反思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是否也存在著類似的隱患,是否也能從甲午的悲劇中汲取足夠的警示。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讓我們能夠站在更高的維度去理解這段曆史,也為我們今天的民族復興提供瞭深刻的鏡鑒。
评分不得不承認,《絕版甲午》這本書的齣現,對於我這樣一位對中國近代史有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無異於一次知識的盛宴。作者在書中展現瞭非凡的史學功底,他不僅僅是簡單地復述事件,更是對事件背後的深層原因進行瞭一次抽絲剝繭般的分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於北洋水師內部管理、官兵素質以及技術裝備等方麵的詳細闡述,這些往往是普通讀者容易忽略的細節,但恰恰是這些細節,最終影響瞭戰爭的走嚮。作者的敘事風格也十分引人入勝,他能夠將枯燥的曆史數據轉化為生動的文字,讓讀者仿佛親臨其境,感受那個時代的緊張與壓抑。書中的一些觀點,比如對這場戰爭所帶來的思想啓濛的意義的解讀,讓我耳目一新。它讓我看到,即使是失敗,也可能孕育著新的希望。這本書值得反復閱讀,每一次都會有新的發現和感悟。
评分我必須說,《絕版甲午》是一本非常有份量的書。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戰爭的書,更像是一部關於民族命運、關於國傢覺醒的深刻反思錄。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他對曆史事件的梳理條理清晰,邏輯嚴謹。我尤其欣賞他那種不迴避問題、直麵曆史真相的態度。書中對甲午戰爭前後的各種社會現象,包括社會輿論、知識分子的觀點、以及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態,都有著非常細緻的描繪。這些細節的補充,使得整個曆史圖景更加立體、更加豐滿。我從中看到瞭那個時代的復雜性,也看到瞭中國人民在麵對國傢危難時的不同反應。這本書讓我對“落後就要挨打”這句話有瞭更深刻的體會,也讓我更加理解瞭近代中國為什麼會經曆如此艱難的曆程。它是一部讓人讀後久久不能平靜的書,引發瞭我對民族責任和曆史傳承的深刻思考。
评分說實話,我一開始並沒有對這本書抱有太高的期待,畢竟“甲午”這個主題已經被無數的書籍和文章反復提及。但《絕版甲午》卻給瞭我一個巨大的驚喜。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沒有像一些曆史作品那樣乾巴巴地陳述事實,而是用一種非常生動、甚至有些文學性的語言,將一段段曆史場景展現在讀者麵前。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那些重要人物的刻畫,比如年輕氣盛的北洋水師提督,以及那些在時代洪流中掙紮的普通士兵。作者沒有簡單地將他們臉譜化,而是展現瞭他們的性格、他們的動機、他們的掙紮與無奈。我仿佛能看到他們在戰場上的英勇無畏,也能感受到他們在戰敗後的悲痛欲絕。書中的敘事節奏也把握得很好,時而緊張激烈,時而娓娓道來,讓人沉浸其中,欲罷不能。它讓我重新審視瞭那段曆史,不再是簡單的“勝敗論”,而是看到瞭更多的人性光輝與曆史的無奈。
评分這本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對那段風雲變幻的曆史時期充滿好奇,尤其是甲午海戰,總覺得那裏麵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細節和深層原因。拿到《絕版甲午》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發現作者在考證史料上下瞭巨大的功夫。從戰前的政治博弈,到海軍的裝備與訓練,再到雙方將領的決策失誤,每一個環節都分析得鞭闢入裏,引人深思。我尤其被書中對當時社會思潮的描繪所吸引,那種變革前的躁動與迷茫,那種對國傢命運的焦慮與期盼,仿佛都躍然紙上。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波濤洶湧的年代,與當時的士大夫們一同經曆著國傢的屈辱與不甘。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試圖解讀曆史事件背後的復雜邏輯,觸及人性的弱點與時代的局限。讀完之後,我感覺對那場戰爭有瞭更深刻、更全麵的認識,也對中華民族近代史的麯摺發展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讀物,更是一次深刻的民族反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