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0年前,筆者在《1998—1999中國傢庭投資》一書中的瓷器章節中分析:「青花是中國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古瓷,對於圖案清晰、綫條流暢、意境高古、藝術精湛的青花可大量收藏,特彆是帶人物圖畫、有情節、繪畫好的青花要果斷收進。」並預測:「隨著現代人迴歸簡樸和迴歸單純的審美潮流湧動,青花潛力無限。」
不到10年,正如筆者「青花潛力無限」的預測,一隻青花瓷器鬼榖子下山圖罐以2.3億元在倫敦拍賣成交,創造瞭中國瓷器最高價。
一切都如筆者所分析,該青花瓷器創造瞭中國瓷器最高紀錄,是因為「所繪圖案精美,人物刻畫細膩傳神」(有關專傢評價),正如筆者強調的「對於圖案清晰、綫條流暢、意境高古、藝術精湛的青花可大量收藏」。
專傢在分析該青花瓷器為何能拍齣天價時評論:「貴在有人物、有故事……」這正應瞭筆者10年前對瓷器收藏者的忠告:「特彆是人物圖畫、有情節、繪畫好的青花要果斷收進。」
在《1998—1999中國傢庭投資》一書中,我推薦瞭4種具有收藏投資增值潛力的品種,一是官窯瓷器,二是青花瓷器,三是明清瓷器,四是四大名窯瓷器。從近年中外拍賣市場看來,中國瓷器成交價前十名的正是這四類瓷器。筆者欣慰地看到,很多看瞭本人著作而走嚮瓷器收藏道路的讀者,都避免瞭走彎路。在「大量收藏」和「果斷收進」間,青花瓷器這些年在不知不覺中以平均每年100%以上的增幅在增值。
上述的預測和預言,在當時很多人看來是不可想像的,也是不可相信的。然而卻都提前成瞭事實。
在本書中,又有一係列的超前預測和預言,我想現在的很多人看瞭仍然會瞠目結舌,仍然會感覺不可思議,好在時間是最公平的裁判,曆史的演變是不以任何個人意誌為轉移的。
如本書中的預言有:「中國瓷器在如今成交紀錄的基礎上再漲10倍並不遙遠」,「在我看來,2.3億元並非中國瓷器的最終價,3.9億元也不是藝術收藏品的最終價,當中國瓷器一件拍齣23億元或39億元成交價的時候,那時或許有人會認為23億元一點都不高瞭!」「瓷器價格仍然會不斷上揚」……
但是,這種上揚並非是中國所有瓷器收藏者的喜宴,也許會是他們中很多人的悲歌。因為,現在人人都知道古瓷器值錢,很多人看到早期介入這個市場的先行者成瞭韆萬富翁,於是紛紛湧入這個市場,以為真的隻要「傢有鈞瓷一片,勝過黃金萬兩」。其實這是對古瓷器收藏的誤解。
他們不知道,早期介入這個市場的人可以收藏創富,是因為他們介入得早,當時市場還沒有啓動,參與的人少,價格低,市場上都是真貨。而後來者很多人是血本無歸的。
他們虧在哪裏?虧在他們沒有古瓷器的知識,因此買的大多是贋品,虧在他們急功近利。
可見,瓷器收藏投資是一個風險巨大,主要風險就是假瓷器。
盡管筆者對瓷器收藏前景充滿樂觀,那是對大勢的研判,但這本書已經不可能像前幾本書那樣意氣風發地號召讀者「大量收藏」和「果斷收進」瞭,時過境遷,世事如風,幾年時間,沙泥俱下,魚目混珠,麵對贋品氾濫的僞瓷時代,筆者對初入門的瓷器收藏者充滿瞭深深的憂慮和憐憫。
所以,這本書在預測未來的同時,也對瓷器收藏初入門的讀者發齣忠告和警示——
第一個忠告是:不果斷,不大量,慎收藏。
第二個忠告是:多看少動,多看少動,還是多看少動。
第三個忠告是:如果忍不住要動,控製在200元以內。
第四個忠告是:認真收藏三年瓷片後再談瓷器收藏。
當然,瓷器收藏市場確實又是一個充滿瞭機會,也充滿瞭魅力和誘惑的市場。收藏機會在哪裏?不在於資本,而在知識和學問,在於讀書和過眼、過手。這裏,真正體現瞭知識就是金錢的價值。
我對瓷器的認識,原本停留在“好看”的層麵,直到讀瞭《瓷器鑒賞與收藏》這本書。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鑒賞”和“收藏”的字麵意思。它更像是一扇窗,讓我看到瞭一個宏大而精密的瓷器世界。書中對每一類瓷器,如青瓷、白瓷、彩瓷等,都進行瞭細緻的分類和深入的解讀。我特彆關注瞭關於宋代五大名窯的部分,書中對於汝窯的天青釉、官窯的紫口鐵足、哥窯的開片紋等特徵的描述,非常生動具體,讓我能準確地把握住它們與眾不同的美學氣質。而且,它還很貼心地指齣瞭在收藏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陷阱和誤區,比如如何辨彆仿品,如何正確地保管和保養,這些都大大降低瞭新手玩傢“踩雷”的風險。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瓷器的理解,從“是什麼”上升到瞭“為什麼”以及“如何去做的”更深層次的認識。這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本能啓迪思路、提升品味的寶典。
评分這本《瓷器鑒賞與收藏》簡直是我的“救命稻草”!我一直對那些溫潤如玉、釉色流光的瓷器情有獨鍾,但每次去古玩市場,麵對琳琅滿目的器物,總覺得自己像個門外漢,完全摸不著頭腦。這書的到來,簡直是打開瞭我新世界的大門。它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論文,而是用非常生動形象的語言,一步步地引導我認識瓷器的魅力。比如,書中對不同朝代瓷器的胎質、釉色、紋飾都有細緻入微的描述,讓我終於分得清“青花”和“釉下彩”的區彆,也明白瞭“康熙青花”和“雍正青花”在細微之處的差異。更讓我驚喜的是,它還教會瞭我一些實用的鑒賞技巧,比如如何通過聽聲音來判斷瓷器的真僞,如何觀察器物的底足和款識,這些都是我在其他地方很難學到的。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那個隻會“看熱鬧”的觀眾,而是開始真正能“品味”瓷器背後的故事和價值瞭。迫不及待地想拿著這些知識去實踐,下次逛市場,我一定要找到幾件真正有價值的寶貝!
评分作為一名資深的瓷器愛好者,我閱覽過的相關書籍不計其數,然而《瓷器鑒賞與收藏》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對這一領域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書中對於不同曆史時期瓷器工藝演變的梳理,其嚴謹的考證和清晰的脈絡,令人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對器物外觀的描繪,而是深入挖掘瞭不同窯口、不同時代背景下,瓷器在技術、審美、文化上的獨特印記。例如,在闡述明代青花瓷時,書中不僅僅提及瞭鈷料的來源和呈色特點,更聯係瞭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以及對外貿易的影響,使得青花瓷的繁榮與衰落,不再是孤立的藝術現象,而是一個有著深厚曆史根源的文化載體。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敘述方式,極大地豐富瞭我對瓷器曆史的認知。書中穿插的許多經典案例分析,更是將理論知識落到瞭實處,讓我仿佛置身於曆史的長河中,與古人一同感受瓷器製作的精妙。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就給人一種沉靜而典雅的感覺,打開書頁,更是被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豐富的圖文資料所吸引。作為一個對古代文明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覺得瓷器是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絕佳載體。《瓷器鑒賞與收藏》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齣色。書中關於古代瓷器製造技術的演變,從原始的陶器到成熟的瓷器,再到各個朝代的創新突破,都有詳實的論述。特彆值得稱道的是,書中不僅僅羅列瞭各個時期的代錶性瓷器,還深入探討瞭其背後的技術原理和發展動力。例如,關於唐代長沙窯的釉下彩繪,書中詳細分析瞭鈷、銅等礦物顔料的化學性質,以及它們在高溫燒製過程中如何呈現齣豐富多變的色彩,這讓我對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創造力肅然起敬。書中提供的許多高清圖片,更是讓我能夠近距離地欣賞到那些流傳至今的國寶級瓷器,仿佛觸摸到瞭曆史的溫度。
评分我一直認為,收藏不僅僅是擁有物品,更是與曆史進行對話。《瓷器鑒賞與收藏》這本書,恰恰賦予瞭這種對話更多的可能性。它不是一本簡單的器物圖錄,而是像一位博學的老者,娓娓道來瓷器背後的故事。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玩瓷”的理念。它沒有強調功利的買賣和投資,而是著重於從器物的形製、工藝、情感連接等多個維度去感受瓷器的美。讀到關於某件明代官窯瓷器,因為其獨特的手工痕跡而被打上“人情味”的烙印時,我深有同感。在如今這個充斥著流水綫復製品的時代,一件經過匠人雙手打磨、傾注瞭心血的瓷器,所散發齣的獨特魅力,是任何機器都無法比擬的。這本書讓我明白,收藏是一場修行,需要耐心、細緻,更需要一顆熱愛生活、尊重曆史的心。它引導我去欣賞那些被時光沉澱下來的美,去感受那些隱藏在釉色和紋飾之下的時代氣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