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元朝脫脫等撰之紀傳體金代史,共135捲。包括本紀19捲、誌39捲、錶4捲、列傳71捲,記述瞭從女真族的興起到金朝建立和滅亡。後附〈金國語解〉1捲。清朝施國祁有《金史詳校》10捲。
《金史》纂修始於元世祖忽必烈時期。中統二年(1261年),議修遼、金二史。滅宋後又議修遼、金、宋三史。但終因體例無法確定而不能成書。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詔修遼、金、宋三史,以中書右丞相脫脫為都總裁官,翰林學士歐陽玄等六人為總裁官,主持修纂。五年十月,遼、金、宋三史告成。
《金史》也存在一些記事互相矛盾、重疊,史實錯誤、疏略,年次顛倒脫舛,人地名混亂和記述戰事則揚勝諱敗的現象。
本書特色
★颱灣商務經典齣版,為近百年來較考最精良、版本最珍貴、蒐羅最廣泛的二十四史!
★精裝十八開重新排版,更具研讀及典藏價值!
作者簡介
脫脫(1314年-1355年)
亦作托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衊裏乞氏,字大用,濛古族衊兒乞人。
脫脫幼養於伯顔傢,從浦江吳直方學。元朝元統二年(1334),脫脫任同知宣政院事,遷中政使、同知樞密院事、禦史大夫、中書右丞相。當時伯顔為中書右丞相,權傾朝野,嚮為元順帝所忌,脫脫恐受其纍,與順帝密謀逼退伯顔。至正一年(1341)脫脫為相,大改伯顔舊政,復科舉取士。至正三年(1343),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至正四年(1344),脫脫因病辭職,到至正九年(1349)復齣為相,發行新鈔票「至正交鈔」,並派賈魯治理黃河,成績斐然卓著,贏得水患災民的民心,上賜號答剌罕(意謂:自在),被贊譽為「賢相」。至正十二年(1352)九月,脫脫親率大軍鎮壓鎮壓徐州芝麻李紅巾軍起義,軍事成就卓著,功封太師。至正十四年(1354),脫脫被派往討伐高郵(今屬江蘇)張士誠起義軍,正酣戰即將攻陷士誠之際,為朝中彈劾,功虧一簣。事因皇太子不滿「未授冊寶之禮」,而支持康裏人哈麻彈劾脫脫,緻使脫脫於至正十五年(1355),革職流放雲南,後被中書平章政事哈麻假傳元順帝詔令自盡。至正二十二年(1362),昭雪復官。脫脫的死使得他殫精竭慮修補元王朝統治的堤壩付諸東流,也成為元王朝走嚮崩潰滅亡的轉捩點。
序
《百衲本二十四史》新版刊印序
《百衲本二十四史》是近百年來校考最精良、版本最珍貴、蒐羅最廣泛的二十四史,先父王雲五先生於一九七六年〈重印補校百衲本二十四史序〉中已有論證。
一八九七年商務印書館在上海創立,創館元老張元濟先生於一九○二年正式主持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將商務帶入「齣版好書、匡輔教育」的齣版之路。一九二一年(民國十年)王雲五先生經鬍適先生推薦,接替主持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並於一九三○年兼任總經理,與張元濟先生共同為商務印書館的百年大業作齣貢獻。
張元濟先生入館後,積極蒐購民間珍貴藏書,一方麵用來印製、廣泛發行,另一方麵也為成立「涵芬樓」藏書室(後來開放為「東方圖書館」)預做準備。當年他並積極嚮各公私立圖書館商藉影印各種版本的二十四史,逐一比較補正缺漏,然後在一九三○年開始付印,至一九三七年全部齣齊。校印工程之艱钜與可貴,從他所撰寫的《校史隨筆》可以瞭解。
商務涵芬樓所珍藏的二十四史及各種珍貴版本,可惜在一九三二年日本發動鬆滬戰爭時,被日軍炸毀,化為灰燼。《百衲本二十四史》的傳印,就顯得格外有意義。
王雲五先生於一九六四年在颱重新主持颱灣商務印書館,與當時總編輯楊樹人教授,依據颱北故宮博物院和中央圖書館珍藏的宋元版本,修補校正《百衲本二十四史》,並於一九七六年重版印行。
《百衲本二十四史》齣印至今,已經八十年,雖經在颱補正重版,舊書均已售完,而各界索購者絡繹不絕,不得已先以隨需印刷供應,但仍然供不應求。
為瞭適應讀者的需要,本公司由副董事長施嘉明先生、總編輯方鵬程先生和舊書重印小組一起規劃,決定放大字體,以十八開精裝本重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每種均加印錄頁次,讓讀者方便查考,也讓我們與《百衲本二十四史》共同邁嚮百年大慶。值此付印前夕,特為之序。
颱灣商務印書館董事長王學哲謹序
二○一○年三月二十五日
史料的寶庫,史學研究的基石 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史有著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一直認為,《金史》是研究中國曆史,尤其是宋金元時期曆史不可或缺的文獻。這套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其敘事性和可讀性,更在於其作為史料的權威性和豐富性。它匯集瞭大量原始史料,經過史學傢的考訂和整理,為我們提供瞭關於金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生活等方方麵麵的翔實記錄。書中的每一個細節,無論是宮廷鬥爭的蛛絲馬跡,還是民間生活的點滴瑣事,都可能成為史學研究的突破口。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曆史事件的嚴謹考證,以及對史料運用的審慎態度。這使得《金史》不僅僅是一部敘事史,更是一部具有高度學術價值的研究著作。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金朝曆史、宋朝曆史,甚至是元朝建立前夕曆史的讀者來說,這套書都是一份珍貴的饋贈。它可以幫助我們撥開曆史的迷霧,還原曆史的真相。我在閱讀過程中,常常會對比其他史書的記載,從中發現《金史》獨特的視角和補充的細節,這讓我更加體會到它在史學界的重要地位。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寶庫,等待著有心人去發掘其中的寶藏。
评分曆史的鏡鑒,智慧的啓示 讀《金史》,總能引發我無限的思考。它不僅僅是一部帝王將相的傳記,更是一部關於權力、政治、戰爭、以及人性復雜性的深刻剖析。金朝的興起與衰亡,其中蘊含著許多值得我們汲取的曆史教訓。例如,書中對金朝後期政治腐敗、統治集團內鬥的描寫,就清晰地揭示瞭一個王朝走嚮沒落的內在原因。那種驕奢淫逸、喪失警惕的生活,最終導緻瞭其軍事力量的衰退和統治基礎的動搖。這不僅是金朝的悲劇,也是許多王朝興衰循環的縮影。反觀其與宋朝的關係,從最初的對峙、戰爭,到後來的和議、並存,再到最終的滅亡,整個過程充滿瞭政治智慧的較量和軍事策略的博弈。那些傑齣的政治傢和軍事傢,他們的決策和行動,直接影響瞭曆史的走嚮。閱讀《金史》,就像在與古人對話,學習他們的經驗教訓,體悟曆史發展的規律。我常常會從中聯想到當今社會的一些現象,思考權力是如何被濫用,是如何被製約的,以及如何纔能建立一個更加穩定和繁榮的社會。這套書所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深刻的智慧啓示,讓我們能夠以更長遠的眼光看待問題,以更審慎的態度麵對挑戰。
评分文字的魅力,曆史的溫度 盡管《金史》是一部史學巨著,但其文字的魅力卻絲毫不亞於文學作品。當然,它所追求的並非是華麗的辭藻和煽情的渲染,而是一種簡潔、凝練、充滿力量的敘事風格。字裏行間,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對於曆史的敬畏之心,以及對曆史真相的執著追求。那些對曆史事件的細緻描繪,對人物性格的精準刻畫,都展現瞭作者高超的文字駕馭能力。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對戰爭場麵的描寫,雖然沒有過多的感官刺激,但通過對戰術、兵器、地形的詳細描述,就能讓人身臨其境,感受到那種緊張、激烈、殘酷的氛圍。同樣,對宮廷政治鬥爭的描寫,也充滿瞭張力,將人物的心理活動和命運的跌宕起伏展現得淋灕盡緻。除瞭宏大敘事,書中對社會生活、風土人情的描繪,也為我們展現瞭一個鮮活的金朝。那些關於服飾、飲食、節日、習俗的記載,都為我們瞭解那個時代的社會麵貌提供瞭寶貴的素材。這套書讓我體會到,即使是嚴謹的史學著作,也可以擁有溫度,可以打動人心。它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嚴肅性,也看到瞭曆史的鮮活性,更看到瞭文字的強大力量,它能夠跨越時空,將過去的聲音傳遞到我們耳邊。
评分一本史學巨著,穿越時空的凝視 捧著這套厚重的《金史》,仿佛就開啓瞭一段穿越時空的旅程。閤上書頁,腦海中依舊迴蕩著那些金戈鐵馬的壯闊畫麵,眼前浮現齣北宋末年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以及隨後崛起的金朝,如何在中國北方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帝國。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是它那種近乎白描般的敘事風格,沒有過多的渲染,沒有主觀的情感注入,隻是冷靜地將曆史事件的來龍去脈一一呈現。從女真族的崛起,到其與宋朝、遼朝的復雜關係,再到其內部的製度建設、文化發展,直至最終的滅亡,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塊精心打磨的寶石,閃爍著曆史的光芒。讀《金史》,尤其能體會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命運的無常。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帝王將相,他們的雄心壯誌,他們的權謀鬥爭,他們的功過是非,都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瞭深深的印記。然而,再強大的帝國,也有其衰落和消亡的一天。這種曆史的滄桑感,在書中被體現得淋灕盡緻。雖然是史書,但它的文字卻並不枯燥,字裏行間透露齣的史傢嚴謹治學的態度,以及對曆史細節的精雕細琢,都讓我深受啓發。我常常會在閱讀的過程中停下來,思考那些曆史人物的行為邏輯,思考那些曆史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這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像是一次與曆史的深度對話,一次對人性和文明興衰的深刻體悟。
评分重溫那段破碎的山河,感悟民族融閤的痕跡 這套《金史》帶來的,不僅僅是對一個王朝興衰的瞭解,更是一種對中國曆史復雜性的深刻認識。我們常常習慣於將曆史簡單化,但《金史》卻以其宏大的視角和詳實的記載,展現瞭那個時期多元文化的碰撞與融閤。金朝,一個由女真族建立的政權,它並非簡單地取代瞭中原王朝,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繼承和發展瞭漢文化,並與契丹、濛古等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影響。書中對金朝政治製度的論述,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它既有北方遊牧民族的特色,又吸收瞭大量中原王朝的管理經驗。這種製度的創新與變遷,直接影響瞭當時社會的麵貌。更重要的是,它讓我看到瞭民族融閤在中國曆史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同民族在共同的疆域內生活、交流、衝突,最終形成瞭更具包容性和多樣性的中華文明。在閱讀過程中,我不僅看到瞭戰爭的殘酷,更看到瞭文化的交流,看到瞭不同民族之間相互學習、相互藉鑒的可能性。金朝的滅亡,也並非是簡單的一個朝代的覆滅,而是更宏大曆史格局演變中的一個節點。它提醒我們,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任何固步自封、拒絕融閤的嘗試,最終都難以抵擋時代的潮流。《金史》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曆史上那些被忽視的細節,讓我們對“中國”這個概念的形成有瞭更立體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