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瞭解行動研究 1
是什麼激發缺乏動機學生的動機? 2
教育研究概覽 4
界定行動研究 7
行動研究的起源 8
行動研究的學理基礎 8
行動研究的目的和理論基礎 12
行動研究閤理化:行動研究對實務的影響 14
促使行動研究成為日常教學實務的一部分 18
行動研究的過程 20
摘要 26
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26
第2章 決定焦點領域 27
互動式的青少年劇團 28
釐清一般觀念與焦點領域 31
探索 32
相關文獻探討 35
行動研究計畫 56
摘要 61
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61
第3章 資料蒐集技術 63
行動研究的反思 64
質的資料蒐集技術 69
透過直接觀察以獲得經驗 72
探求:研究者發問的時機 78
檢查:使用和做紀錄 86
量的資料蒐集技術 91
必要時整編焦點領域與行動研究計畫 96
摘要 97
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98
第4章 資料蒐集考量的因素:效度、信度和可概括性 99
改進學生對乘法事實的瞭解和動機 100
效度 105
信度 118
可概括性 118
執行行動研究的個人偏見 120
摘要 121
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121
第5章 研究倫理 123
使用科技以提昇數學的成就 124
研究的倫理學 127
做對的事:倫理在行動研究中的角色 132
摘要 141
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141
第6章 資料分析與詮釋 143
強調不重視等第的學習 144
進行分析和反思 150
分析與詮釋的角色 152
資料分析技術 153
資料詮釋技術 170
聰明的與人分享您的詮釋 173
摘要 174
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174
第7章 教育變革的行動計畫 175
反思入學的規準 176
發展行動計畫 179
教師研究者麵對的某些挑戰 188
助長教育的變革 192
透過所有這一切的工作,教師獲得什麼? 197
摘要 198
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199
第8章 撰寫行動研究報告 201
我為何該正式撰寫我的行動研究報告? 203
體例與格式 204
附有註釋之行動研究論文樣張 205
儀式和寫作 214
行動研究報告大綱 218
行動研究報告的其他結構 218
投稿至期刊的一般指引 221
摘要 232
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233
第9章 分享、批判與發錶綫上行動研究 235
反省反思式教學 237
分享行動研究 239
分享電子化行動研究的手段 240
使用網際網路作連結 242
我能使用哪些不同類型的綫上資源? 242
綫上行動研究:挑戰與警惕 252
但它是真正的研究嗎?—— 判斷行動研究的規準 255
個人的反思 257
發錶—— 開慶功宴的時間到瞭! 258
這隻是開頭而已! 260
摘要 261
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261
附錄A 行動中的行動研究:Curtis小學的個案研究與論文評論 263
場景:Curtis小學—— 一所專業發展的學校 264
焦點領域:建構閱讀的意義 265
文獻探討 266
創立行動計畫 267
創造閱讀的意義 267
分享發現 275
評論行動研究 275
行動研究的發錶 278
後語 278
摘要 279
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279
附錄B 描述統計與行動研究 281
以描述統計計算所算得的! 281
附錄C 視覺化地呈現資料 293
範例一:寫作者工作坊與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學生的寫作工作及態度 294
範例二:數學的操弄式教學 297
範例三:書本的分享對學生閱讀動機的影響 300
範例四:映射教師「製握」與「移動」的圖示 302
範例五:概念圖 303
摘要 303
參考文獻 305
英漢索引 313
王序
國內教育主管機關為瞭提升教師的素質水準,積極推動教師專業成長的具體措施,其中鼓勵教師從事行動研究是策略之一。根據本人參與多次評審行動研究計畫申請案件或研究報告的經驗,發現多數教師未能充分掌握行動研究的精神,而無法發揮研究報告的特色,實屬可惜!
本人一方麵由於教學上的需求關係,一方麵也因興趣之所在,經常閱讀有關研究方法的書籍,俾從中找齣可供研究生閱讀、參考用的新書,然後再指定他們閱讀;在這個過程中發現,本著作係以指引教學為取嚮的教師研究者行動研究,深覺非常符閤當前教師從事行動研究的最佳參考書籍,尤其當前國內研究所普遍為在職教師開設教學碩士班或行政/教學專班之際,這些研究生為瞭他們的研究與實務做緊密的結閤,進行行動研究是比較能達成或符閤此一目標的可行途徑,本書恰可以滿足他們的需求,而在該方麵提供卓越的貢獻。本書對於焦點領域的確立,文獻探討的方式、資料的蒐集、分析與詮釋、研究倫理,以及報告的撰寫方式,均有詳細的說明與導引;即使對初學者而言,更有莫大的助益與啓示作用;最後,本書亦提及導引教育變革的行動計畫,報告的批判、分享和發錶,又附錄中的舉隅具體而實用,頗具參考價值,讀者如能將之和每一章一開始的小品短文結閤起來,必可收到相互呼應之效,相信能幫助讀者達到逐步漸進的學習成效,以及發揮獨立自主研究之能力,這對於提升教師的專業自主,纔具有說服力以及賦權增能的作用,擺脫無味的街頭抗爭式或口水式爭議。
本書譯者蔡美華博士與本人有師生之誼,其認真嚮學與上進之毅力與精神,值得同儕學習,且令人印象深刻。其對研究方法論的探討素有高度興趣,且現為教學有年的中學教師、候用校長,由她來擔任本書的翻譯工作,定有同理的感受、充分領略教師研究者的風範。在她把本書譯成初稿之後,本人倖有機會先睹為快,覺得內容深具實用和富有推廣價值,即使將之當做研究方法論課程中行動研究法部分的教科用書,亦極為適閤。因此,在本書付印前夕,樂予推薦,並藉與同好分享。
王文科 謹誌於
颱中市Wang’s Lodge
2008年4月
作者序
行動研究影響教育變革的角色
行動研究有可能成為促成教育變革的一種強而有利的動因;行動研究協助教師和行政人員發展專業的態度,他們擁抱行動、進步和改革,而非穩定和平庸;此外,行動研究的過程助長作決定時採用民主的觀點,同時透過參與閤作式的、社會反應的研究活動,使各個教師得以增能。
緻力於行動研究曆程的觀點,是把教師和行政人員定位為學習者,而不是教師。緻力於行動研究的那些人士將會願意執行專業性的發展工作;因為他們相信,在他們日復一日真實從事教學實務的世界和他們對於理想世界所懷抱的願景之間,有著差距存在。
將行動研究納入職前的師資培育學程和在職教師的專業發展方案中,有助於使行動研究成為持續性教師專業實務的一項要素。類似行動終究會協助教師把行動研究與其他重要的教學要素結閤在一起;所謂其他重要教學要素如:課程發展、真實的評量策略、班級經營策略、教學策略和兒童的照護。諸如此類的行動將鼓勵教師去擁抱變革。
個人期望:本書能在協助我們,即使處在睏頓的年代,也能在嚮前邁進方麵,略盡綿薄之力。行動研究是邀約大傢去學習的作為;也是使個彆和集體麵對難題的教師,去做處理的手段;以及對日復一日視為理所當然之假定,提齣質疑的方法,以為未來找到希望的方式。
本書的概念架構與組織編排
本書係本人根據多年來進行和教導行動研究的經驗而來,在這一段時間,我倖有機會和某些傑齣的教師以及校長一起工作,他們專注於有係統地檢查他們的方案對兒童生活産生的影響。本書的組織編排,係從這些經驗衍生而得,且經由許多學生和同僚的實地測試。
每一章以解說該章後續要探討內容的小品短文開始,這些小品短文中的大部分,是由已經和我一起工作的教師和校長所撰寫,讓讀者知道:行動研究在實務上看起來像什麼,以及由誰來做行動研究。這些章節的安排,大抵匹配行動研究的過程,這種處理方式,經過本人教導行動研究的發現,是相當成功的。
本新版的內容
第1章界定行動研究的意義,和提供本書其他部分之曆史的、和學理的脈絡,本章也概覽行動研究的各種模式,同時以四個步驟的過程(界定焦點領域、蒐集資料、分析與詮釋資料,以及發展行動計畫)以及本書所依據的辯證模式結尾。其他各章則在於反映這些步驟。
第2章幫助行動研究者選擇一個「焦點領域」,提供選擇焦點領域的指針,和按部就班透過使用許多綫上資源,以及傳統大學圖書館資源,來作為文獻探討的途徑。本新版擴充至討論如何撰寫文獻探討,讀者也可以在本書的夥伴網站上,發現文獻探討的全文。本章以行動研究計畫提供一種透過行動研究過程,而邁嚮教師研究者的實用性指針作為結束。
第3章對質的資料蒐集提供綜閤性的討論,包括「三E」的資料蒐集:即經驗、探求和檢查。本新版綜閤討論質的資料蒐集技術,作為討論質的資料蒐集的結果。
第4章探討資料蒐集時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如效度、信度和可概括性,以確保蒐集的資料值得信賴。
本新版的第5章擴大討論倫理的指針,且提齣倫理睏境的小品文,以激勵教師研究者當麵臨倫理睏境時,思索如何獲得最佳的解決。
第6章描述選用來分析資料和詮釋資料的技術,以及區辨兩種過程之間的目標。本新版以各舉一例的方式來擴大討論資料的分析和詮釋,例如:以新的解釋式例子來分析做成筆記的主題訪談和早已經加以確認的類彆。
第7章協助教師研究者使用有助益的行動步驟圖採取行動,本章也討論變革可能遭遇到的障礙,以及建議剋服這些障礙的策略。
第8章為撰寫行動研究以及教師研究者能「寫齣研究報告的方式」,提供實用的指引。一篇復印的行動研究文章附記的註解,給予研究者撰寫書麵行動研究之一般結構與要素的範例。一份自我評鑑錶協助教師研究者確信,他們寫成的報告是準備要付印的。本版新的內容,是從綫上行動研究期刊取來的,且已經齣版的行動研究的文章,可以在夥伴網站(Companion Website)上取得。本章也擴大範圍去討論有關寫作過程中,對《美國心理學會齣版手冊》(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5th ed.))的使用。
最後,第9章討論在研究與實務之間,架起溝通橋樑的重要性;並遵循完整的行動研究循環,以確保研究發現會對學生的學習産生影響。彼此分享、批判與發錶行動研究的重要性也涵蓋在內,同時也為使用網際網路上提供的行動研究資料來源,包括行動研究網站、listservs和綫上期刊,提供有價值的指引。
附錄A包括透過個案研究Curtis小學,所延伸而來的行動研究例子。本個案研究遵循本書描述的過程進行,並且包括判斷行動研究品質規準的文本,來評鑑該項計畫。附錄B包括簡述描述統計(平均數、眾數、中數、和標準差),以及解說如何把它們應用於分析和詮釋教師的研究。本版新的內容是揭示使用計算器演算齣這些描述統計量。附錄C「以視覺展示資料」,提齣多種視覺展示來自行動研究計畫資料—— 棒狀圖、錶、和概念圖—— 的例子。使用這些展示技術,幫助教師以較佳的分析,以及較有效溝通他們的研究發現,來「看」資料。
本書的特色
提供給本書使用者有益的體例包括:每章的目標、關鍵概念箱、行動研究檢核錶、每章摘要,以及進一步思考的問題。本書也包括對行動研究過程所做的許多實用性的解析,將幫助教師研究者應用該過程於自己的學校和班級情境。第9章的資訊,乃在於提供綫上行動研究資源,對想要與其他行動研究者互動,以及觸接在網際網路上可用的過多行動研究資源的教師研究者來說,是一種受到歡迎的特色。
夥伴網站(Companion Website)
您可能找到在www.prenhall.com/mills的夥伴網站。這個綫上學習網站協助學生透過各章的鳥瞰、挑戰應用題、互動式自我評量小考和論文題、與探索相關行動研究網站的網際網路,以及文獻探討的例子和連結由綫上期刊所齣版的文章,來掌握內容。 綫上簡報圖形投影片
為瞭提升班級的講演教學,綫上簡報圖形投影片可以在教師的資源中心取得。為瞭觸接綫上簡報圖形投影片,請上www.prenhall.com,並按下教師支持(Instructor Support)鈕,然後到下載附件(Download Supplement)部分。在此,您能以使用者姓名和密碼登入或完成一次的註冊。
謝辭
我謹嚮評論者緻謝,他們在本書發展期間,投入大量時間並提供批判性迴饋。這些評論者包括:喬治亞州立大學的Jennifer Esposito、Toledo大學的Christine Fox、Piedmont學院的Patricia McCollum以及DePaul大學的Amira Proweller。
我也要嚮Merrill/Prentice Hall的同仁緻謝,沒有他們的輔導(與耐心!)本書可能無法問世。我特彆要感謝齣版商與執行主編Kevin Davis,與其和本人一起為本書的第三版而工作,俾能在先前各版的基礎上建構起來。開發部主編Autumn Benson認真工作,確保本書的品質與使之成為令使用者滿意的文本,亦錶謝忱。
我也要進一步嚮在南奧勒岡大學的數百位學生錶示謝意,他們對本書前幾版的各種文稿,錶示過意見,且容忍我漫談反思的實務工作者和自我更新的專業人員的重要性。他們的洞察,使本書的使用者倍感親切。應予以大大地贊許,並在本書中予以反思。類似的情形,我因和奧勒岡數百位教師工作而感到愉快,他們教我在一本「有幫助的」書中需要納入的內容。
最後,我要嚮支持與鼓勵我的內人、同僚、與摯友Donna Mills博士(南奧勒岡大學)緻謝。她忍受我搖擺不定的情緒,以及週末緻力於這種長期努力的過程。我也要謝謝小犬Jonathan,他放棄與老爹玩樂的時光,並且持續提醒我三件要事:(1)要成為教師和學習者的意義為何?(2)我必須每天運動,俾能維持像他那樣的體能與對生活的熱愛。以及(3)當事情無法以其指涉的意義方式去工作時,那該是電腦的錯!本第三版的寫作剛好碰到接著而來的另一本長時間的寫作計畫,即《教育研究:分析與應用能力》(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Gay, Mills, and Airasian, 2006)第八版(第九版刊行於2009年—譯者按)。我誠摯地嚮Donna和 Jonathan錶達謝意,感謝過去三年他們付齣的耐心和支持。
Geoff Mills
譯者序
研究方法是任何研究工作者必須精熟的知能。行動研究應該可以算是實務界研究人員的基本知能之一,更是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最屬實務性的研究工具。
教師是教育最前綫的守護者,教師們想要在多元化的教學領域中,解決教學上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促使學生錶現良好的學習態度、呈現優異的學習成效……,這些已不能單憑著學科專業知識,或藉著纍積教學經驗所能獲得改善或解決的。換句話說,現在的教育環境中,許許多多教導問題、學習瓶頸、校園事件……,這些問題都必須在教育理論與教育實務之間取得平衡,彼此相輔相成、相互輝映與應用,其成效纔能獲得彰顯、問題纔能獲得紓緩或解決。
教師們必須不斷地學習、進修與自我成長,而學習跟教學實務搭配、應用的行動研究法,將有其重要性。吾人本著教師即研究者的身分,以及對教育研究的持續熱愛與興趣,期能以實務上的研究方法,幫助教師在教學實務與學術研究的領域上,能有所琢磨,以改進教學效能,促進學習成效。
另觀,國內對行動研究做有係統、實務性介紹的著作,並不多見。有鑑於此,故首次嘗試翻譯此書──行動研究,以提供教師們能對行動研究內涵有基本的認識與瞭解,並做為有誌於教育研究者在研究方法上的導引。
本書共分九章以及三篇附錄,前者從理念的介紹、決定研究主題至資料的蒐集和信度、效度、研究倫理等的考慮開始,並論及資料的分析和詮釋、行動研究報告的撰寫,體係一貫而完備;且就行動研究與教育變革加以申述,更突顯行動研究的價值與貢獻;另行動研究的分享、批判和在綫上發錶部分,亦值得吾人寄予重視。而有關附錄部分乃是提供書寫範例,可以模擬應用。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每章一開始揭示的研究目標和小品短文,以及每章最後所附的進一步思考的問題,無論就學習者或教師而言,均具有參考與啓示的作用。本書原文內容有若乾誤植之處,本中譯本均於發現之後予以訂正。
此書新版(原著第三版)由本人再度重譯,首先感謝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給予齣版此書之機會。在此亦特彆感謝吾師,現任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王文科教授於百忙之中撥冗寫序。並要感謝吳校長鄉泉於初版譯稿協助校對的工作。
本書之翻譯工作,雖個人竭盡心智而為,但纔疏學淺,或有許多疏漏之處,敬祈讀者、先進,不吝提供寶貴經驗予以指教。
蔡美華 謹誌
2008年4月
anyk162@yahoo.com.tw
說實話,一開始拿到這本書,我隻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想著是不是能給我點啓發。畢竟,我們做老師的,每天忙得團團轉,哪有時間去做什麼“研究”。但翻開之後,我徹底改變瞭看法。它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本武功秘籍,把原本看似復雜的研究過程,分解成瞭招式,而且每招每式都講解得清清楚楚,甚至還有口訣。我最欣賞的是它在“反思”這個環節的強調。我們很多時候,做瞭很多事情,但過後就過去瞭,很少真正靜下心來思考,我這樣做到底有沒有用?效果怎麼樣?有沒有更好的方法?這本書就像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引導你一步一步去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去發現問題,去尋找癥結所在。它不僅僅是告訴你“怎麼做”,更是讓你思考“為什麼這麼做”,以及“這樣做有沒有達到我想要的效果”。書裏提齣的“周期性”的研究模式,讓我明白,教學研究不是一次性的活動,而是一個持續優化的過程。每次教學的嘗試,都是一次小小的研究,而每一次的研究,都會讓我們的教學更進一步。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研究倫理”的章節,雖然我們是教師,但研究過程中涉及到學生,就必須考慮到保護他們的權益。這本書在這方麵的提醒,非常及時和重要,讓我覺得,做一個有良知的、負責任的研究者,纔是最重要的。
评分這本《行動研究法 第二版:教師研究者的指引》,我隻能說,太贊瞭!它精準地擊中瞭我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常常會遇到的“痛點”。你是不是也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明明花瞭很多心思備課,講得也挺賣力,可學生們的反應卻不如預期?或者,你發現班裏總有幾個孩子,無論怎麼教,都學得磕磕絆絆?以前,我可能隻會嘆口氣,然後繼續重復我的方法,或者給他們額外的輔導。但這本書,讓我明白,這種“重復”和“額外輔導”,很可能隻是在“治標”,卻沒有“治本”。行動研究法,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通往“治本”的大門。它不是教你如何成為一個理論傢,而是教你如何成為一個腳踏實地的“問題解決者”。它教會我,如何敏銳地捕捉教學中的睏惑,如何把這些睏惑轉化為可以研究的“問題”,然後,一步一步地,如何去設計解決方案,如何去實施,最關鍵的是,如何去評估你的方案是否真的有效。書裏對“數據收集”的闡述,也特彆細緻,比如如何設計有效的問捲,如何進行有針對性的訪談,如何觀察課堂中的細微變化,這些都非常有操作性。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個偵探,開始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我的教學,尋找那些隱藏在現象背後的真相。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像及時雨,讓我這個在教學一綫摸爬滾打瞭十幾年,卻總覺得腦袋裏有些東西說不清道不明的老師,找到瞭一個清晰的方嚮。以前,我總是在想,我的教學方法有沒有問題?為什麼有些孩子就是學不好?是我的課太枯燥瞭?還是我根本沒抓到重點?這些問題像卡在喉嚨裏的刺,不吐不快,卻又不知道該如何下手去“研究”。《行動研究法 第二版:教師研究者的指引》這本書,從頭到尾都在講如何係統地、有條理地解決這些睏惑。它不是那種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實實在在教你,怎麼從觀察學生、提齣問題開始,到製定解決方案,再到實施、評估、反思,最後再到下一個循環。而且,它的語言非常貼近我們老師的生活,不會用太多艱澀的學術名詞,讀起來一點壓力都沒有。我尤其喜歡它裏麵舉的各種案例,都是我們教學中常常會遇到的情境,看完之後,你會發現,“哦,原來這個問題可以這樣去解!” “原來我的睏惑,彆人也遇到過,並且找到方法瞭!” 這給瞭我巨大的信心,讓我覺得,原來我也可以成為一個研究者,用科學的方法來改進我的教學,而不是一味地依賴經驗或者彆人的說法。書裏關於數據收集和分析的部分,也寫得非常詳細,我以前總覺得研究需要很復雜的統計,看完之後纔明白,原來一些簡單的問捲、訪談,甚至是課堂觀察的記錄,都可以成為非常有價值的研究資料。這本書讓我覺得,教師的專業發展,真的掌握在自己手裏,而不是被動的接受培訓。
评分對於我這樣一個在教育領域耕耘瞭多年,卻常常感到力不從心的老師來說,《行動研究法 第二版:教師研究者的指引》這本書,簡直是一盞指路明燈。它沒有那些華而不實的理論,而是非常務實地,一步步地教你如何將“研究”融入到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我最欣賞的是它強調的“行動”與“研究”的結閤。很多時候,我們有想法,有改進的衝動,但往往因為不知道如何係統地去嘗試和驗證,最後不瞭瞭之。這本書就解決瞭這個問題,它提供瞭一個清晰的研究框架,讓你知道在什麼時候,應該做什麼,以及如何去記錄和分析。它讓我明白,教學研究不是遙不可及的,它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每天與學生互動的點點滴滴之中。書裏關於“研究設計”的部分,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要做”,而是告訴你“怎麼做”,如何設定研究目標,如何選擇閤適的研究方法,如何預設可能遇到的睏難並提前做齣應對。這讓我對“研究”這件事,有瞭更具體、更可行的認知。讀完這本書,我不再害怕麵對教學中的難題,而是開始積極地去探索,去嘗試,去用科學的方法,為我的教學找到更優的解決方案。
评分這本書的內容,對我而言,簡直是一場思想的洗禮。我一直以為,研究是那些大學教授們的事情,離我們一綫教師很遙遠。但《行動研究法 第二版:教師研究者的指引》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這種刻闆印象。它用非常接地氣的語言,告訴我們,其實我們每天的教學實踐,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研究寶庫。關鍵在於,我們有沒有一雙善於發現問題的眼睛,有沒有一種敢於探索的勇氣,有沒有一套科學的方法論。書裏麵提到的“問題意識”,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課堂,過去那些習以為常的現象,現在都變成瞭一個個值得我去探究的課題。比如,為什麼某個知識點,大多數學生都覺得難?是我的講解方式有問題,還是教材本身就存在缺陷?這本書就提供瞭一個框架,教我如何去係統地分析這些問題,而不是憑感覺去猜測。而且,它鼓勵教師“從小處著手”,不要一開始就想著要做一個驚天動地的大研究。就從一個小的教學環節,一個小的班級問題開始,一點點去改進,去驗證。這種“微研究”的理念,讓我覺得非常可行,也減輕瞭我對“研究”的畏難情緒。我最受啓發的是,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教師自身的主體性,我們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可以主動地去改變,去創新,去提升自己的教學質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