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國曆史揭開瞭燦爛的新篇章。60年來,共和國走過瞭一條不平凡的發展道路,從一個貧窮、閉塞和落後的國傢逐步走嚮富裕、開放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每一步前進的足跡都留下瞭中國人民的智慧與勤勞。在這60年的發展進程中,教育事業也在艱難之中不斷發展,取得瞭舉世矚目的成就。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教育體係業已初步建立,教育事業為提高我國國民素質,為中國社會發展、經濟建設作齣瞭重要貢獻。
新中國成立之時,國傢經濟極度落後,教育基礎極其薄弱。當時隻有20%的學齡兒童能夠入學。為瞭解決世界上最多的學齡兒童入學,普及義務教育成為政府的長期發展國策。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提齣有計劃、有步驟地實行普及教育的方針。之後,政府採取瞭一係列措施推動普及教育。至1957年,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就達67.7 %。特彆是在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實施義務教育成為政府的重要任務。1980年12月,政府下達《關於普及小學教育若乾問題的決定》,提齣要在20世紀80年代基本實現普及小學教育的任務。1982年12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國傢舉辦各種學校,普及初等義務教育。”中國開始步入依法推進普及初等義務教育的軌道。1985年5月《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確定實施九年義務教育,把實施九年義務教育作為“關係民族素質提高和國傢興旺發達的一件大事”。1986年4月12日通過瞭《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並於7月1日施行。《教育法》規定“國傢、社會、學校和傢庭依法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從此開始正式推行九年製義務教育。2000年,全國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1 %,初中階段毛入學率達85.6%左右,我國政府提齣的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順利實現,用15年時間走過瞭西方發達國傢近百年的普及義務教育之路。
【普及與提高】
上篇 新中國成立後17年的初等教育
第一章 新中國成立後17年的初等教育概述
第二節 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的初等教育(1953-1957)
第三節 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時期(1958-1966)的初等教育
第二章 新中國成立後17年初等教育的基本問題
第一節 初等教育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
第二節 初等教育的教育管理
第三節 17年初等教育的課程和教學改革
第四節 初等教育中的知識分子和教師問題
第三章 新中國成立後17年毛澤東教育思想的發展和若乾教育思想的討論和批判
第一節 毛澤東的教育思想
第二節 若乾教育思想的討論和批判
中篇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初等教育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初等教育
下篇 改革開放後的初等教育
第五章 改革開放後初等教育發展概述
第六章 改革開放後中國全麵發展的教育方針及其貫徹
第七章 改革開放後中國初等教育管理體製改革
第八章 改革開放後中國初等教育課程改革
第九章 改革開放後初等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第十章 改革開放後中國初等教育的普及工作
第十一章 改革開放後鄧小平教育思想和教育基本理論問題專題研究(上)
第十二章 改革開放後鄧小平教育思想和教育基本理論問題專題研究(下)
【應試與素質】
第一章 中等教育發展的若乾理論問題
第一節 中等教育性質
第二節 中等學校培養目標
第三節 中等教育任務
第四節 中等教育功能
第二章 中等教育學製
第一節 中等教育學製的整體改革
第二節 中等學校分軌問題
第三節 中等學校文理分科與並科問題
第三章 中等教育辦學體製
第一節 中等教育辦學體製的含義
第二節 中等教育辦學體製的60年變遷
第三節 中等教育辦學體製的現狀、問題與對策
第四章 中等教育投資體製
第一節 中等教育投資體製的含義
第二節 中等教育投資體製的60年變遷
第三節 中等教育投資體製的現狀
第四節 中等教育投資體製的問題與對策
第五章 中等教育行政管理體製
第一節 中等教育行政管理體製的含義
第二節 中等教育行政管理體製的60年變遷
第三節 中等教育行政管理體製的現狀、問題與對策
第六章 中等學校內部管理體製
第一節 中等學校內部管理體製的含義
第二節 中等學校內部管理體製的60年變遷
第三節 中等學校內部管理體製的現狀
第四節 中等學校內部管理體製的問題與對策
第七章 中等學校課程
第一節 中等學校課程的含義
第二節 中等學校課程的60年變遷
第三節 中等學校課程的現狀
第四節 中等學校課程的問題與對策
第八章 中等學校教學改革
第一節 中等學校教學改革的含義
第二節 中等學校教學改革的60年變遷
第三節 中等學校教學改革的現狀
第四節 中等學校教學改革的問題與對策
第九章 中等教育考試製度
第一節 中等教育考試製度的含義
第二節 中等教育考試製度的60年變遷
第三節 中等教育考試製度的現狀、問題與對策
參考文獻
後記
【精英與大眾】
前言
第一章 新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曆程
第一節 “十七年”的高等教育
第二節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的高等教育
第三節 高等教育的恢復、調整、改革、整頓和提高
第四節 探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高等教育
第五節 高等教育走嚮大眾化時代
第二章 新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曆史成就
第一節 高等教育大眾化與高等教育體係建設
第二節 高等教育體製改革與高等教育發展機製創新
第三節 高水平大學發展與重點學科建設
第四節 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與提高人纔培養質量
第五節 高等教育國際交流與高等教育國際化
第六節 高等教育科技創新與高校科技體製改革
第七節 高等教育法製建設與高等教育規範辦學
第三章 各類型各層次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上)
第一節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第二節 民辦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第三節 我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改革與發展
第四章 各類型各層次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下)
第一節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第二節 高等教育重點建設製度的改革與發展
第三節 地方高等教育與地方大學發展
第五章 高等教育體製改革與結構調整
第一節 高等教育管理體製的改革與發展
第二節 高等教育投資體製的改革與發展
第三節 高校招生與畢業生就業製度的改革與發展
第四節 高校後勤管理體製與後勤社會化改革
第五節 高校內部管理體製的改革與發展
第六章 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與提高人纔培養質量
第一節 高等教育教學內容與課程體係改革
第二節 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
第三節 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迴顧與前瞻
第四節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附錄 高等教育科學研究的發展與展望
第一節 高等教育科學研究的發展曆程
第二節 高等教育科學研究的巨大成就
第三節 高等教育科學研究的幾個典型
第四節 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展望
後記
【知識與技能】
導言
第1章 中國職業教育緣起
第一節 中國職業教育的曆史淵源
第二節 近代職業教育的起步——清末實業教育的産生
第三節 中華民國時期的職業教育的創立與發展
第2章 共和國誕生至“文化大革命”結束時期的職業教育
第一節 新中國職業教育的重建
第二節 技術本位職業教育政策的調整
第三節 “文化大革命”和職業教育浩劫
第3章 中等教育結構調整下的職業教育發展
第一節 改革中等教育結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第二節 中等職業教育製度改革
第三節 發展高等職業教育
第四節 發展農村技術教育
第4章 市場經濟背景下的職業教育政策的調整
第一節 經濟體製改革驅動下的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
第二節 職業教育市場化運行機製的萌芽
第三節 職業教育法製化辦學與市場化辦學體製改革
第5章 世紀之交職業教育的調整與變革
第一節 世紀之交職業教育發展概述
第二節 世紀之交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調整
第三節 世紀之交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跨越式發展
第四節 世紀之交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
第五節 世紀之交職業教育的國際交流閤作
第6章 職業教育的世紀選擇:國傢發展戰略
第一節 新世紀職業教育的戰略選擇
第二節 新世紀中等職業教育的內涵建設
第三節 新世紀高等職業教育的內涵提升
第四節 新世紀農村職業教育轉型
小結
後記
老實說,我拿到《中國教育60年》這本書的時候,心裏是有點小忐忑的。畢竟「六十年」這麽長的時間跨度,要涵蓋的內容肯定非常龐雜。我腦子裏浮現的是各種各樣的教育場景,從最基礎的掃盲運動,到後來追求高等教育的普及,再到如今強調素質教育、創新能力的培養。我不知道這本書會著重在哪個麵嚮?是會側重教育政策的變革,還是會聚焦在教學方法的演進?抑或是深入探討教育資源的分配與公平性問題?這些都是我非常關心的。我個人一直對教育中的「人」這個元素特別感興趣,也就是說,在這些政策和體製變革的背後,有多少老師、學生、傢長的故事被記錄下來?教育最終還是要落實在每一個個體的身上,他們的體驗、感受,纔是最真實的。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冷冰冰的數據和理論,更能觸碰到教育現場的溫度,呈現齣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學生們,在教育體係中的真實生活狀態。而且,颱灣的教育發展也有其獨特的軌跡,我很好奇,大陸的教育在這六十年裏,有哪些地方與我們的經驗異麯同工,又有哪些地方是截然不同的,甚至可以提供一些值得我們藉鑒的啟示?
评分「中國教育60年」,光是這個書名就讓我想到瞭無數的畫麵。從我年輕時聽說的「聽毛主席的話,跟共產黨走」,到現在大陸社會強調的「雙減政策」,教育的內涵和形式,顯然經歷瞭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對這本書非常感興趣,想知道它會如何梳理齣這樣一個龐大的敘事。特別是,我很好奇在不同時期,教育的目標和手段是如何與國傢的發展戰略緊密結閤的。例如,在計劃經濟時期,教育的重點可能在於培養忠誠和專業技能,而在市場經濟轉型期,教育又承擔瞭哪些新的使命?書中會不會探討到教育的「工具性」與「育人」之間的張力?也就是說,教育到底是為瞭培養閤格的國傢建設者,還是為瞭培養獨立、健全的個體?這兩個目標之間,在不同時期是如何被權衡和取捨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比較宏觀的視角,分析教育政策的製定和執行背後,有哪些深層次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因素在起作用。同時,我也希望能夠看到一些微觀的、貼近生活的教育場景,讓讀者能夠真實地感受到這六十年來,中國大陸的教育是如何在不斷摸索和前進的。
评分《中國教育60年》這個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颱灣過去幾十年教育的演變,雖然主體不同,但「教育」這個關鍵字,總能引發我強烈的共鳴。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教育與社會變遷之間的相互關係?比方說,在大陸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教育的資源分配是否齣現瞭新的挑戰?城鄉差距、貧富差距對教育公平的影響,在這六十年裏是如何呈現的?我非常希望看到一些關於農村教育、貧睏地區教育的篇章,瞭解那裏的孩子們是如何透過教育來改變命運的。同時,我也想知道,隨著中國大陸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教育體係是如何應對來自外部的影響和挑戰的?課程內容、教學理念,乃至於學生的國際視野,是否在這六十年裏有瞭顯著的提升?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呈現齣中國大陸教育發展的全貌,不僅僅是政策的頒布和體係的建立,更能捕捉到教育現場的真實麵貌,以及不同群體在教育中的經歷和故事。如果書中能夠包含一些圖錶、數據,或者是一些歷史性的照片,那將會讓整個閱讀體驗更加豐富和深刻,也更容易幫助我這個颱灣讀者,建立起對這段教育史的清晰認知。
评分這本《中國教育60年》的書名,讓我不禁聯想到自己小時候在颱灣接受教育的點點滴滴。雖然時間軸是大陸的,但教育的本質,那種對下一代的期盼和培養,我想是相通的。我很好奇,在這六十年裏,中國大陸的教育體係是如何應對時代變遷的?比如,改革開放初期,經濟發展迅速,教育如何跟上這種步伐,培養齣國傢需要的人纔?再到後來,隨著社會多元化的發展,教育的價值觀念是否也有所轉變?我尤其對「素質教育」這個詞在大陸的演變很感興趣。在颱灣,我們也一直在探討素質教育,但具體的實踐和效果,各有各的挑戰。我想知道,在大陸,素質教育是如何被理解和推行的?它是否真正實現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批判性思維的能力?還是說,在追求升學率的壓力下,素質教育的理念在執行過程中有所變形?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或者是一些教育者的親身經歷,那肯定會讓內容更加生動和有說服力。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中國大陸在教育領域的深層次思考和實踐,進而反思我們自己在教育上麵臨的課題。
评分哇,這本《中國教育60年》的書名,一看到就勾起瞭我滿滿的好奇心。我生長在颱灣,從小接觸到的教育體係,和大陸改革開放後的教育故事,一直是我非常關注的領域。每次看到一些關於大陸教育的討論,總會覺得隔瞭一層紗,不太清楚他們真實的發展脈絡。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時,第一個想法就是,這可能是一個絕佳的機會,讓我能更深入地瞭解這段曆史。畢竟,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塑造一個民族的靈魂,影響幾代人的成長。我一直覺得,兩岸雖然在政治上有差異,但在文化和教育的根源上,是有著深厚聯係的。如果這本書能細緻地梳理齣這六十年間,中國大陸的教育如何從一個階段走嚮另一個階段,經曆瞭哪些挑戰,又取得瞭哪些成就,我想,這對我們理解整個華人世界教育的演變,都將有重要的意義。我尤其想知道,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教育的目標和重點是如何調整的?有沒有一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教育改革?以及,這些改革對社會大眾,特彆是青年一代,帶來瞭怎樣的深遠影響?書名聽起來就很厚重,我期待它能帶來紮實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幫助我構建一個更清晰、更全麵的圖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