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上下兩編:上編主要是反思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問題,涉及到文學史方法、文學史理論、文學現象範圍、文學史的時間界限等一些重大的理論問題,提齣瞭「本位觀」、「本體觀」、「品格論」等觀點,對流行的「審美中心主義」、「作傢作品中心論」等文學史模式做齣瞭批評。下篇主要是反思現當代文學批評問題,對「學院批評」、「作傢批評」、「唱反調的批評」等提齣瞭自己的看法,涉及到學術意識、學術規範、學術爭論、學術情理化等基本問題及淪陷區文學理論與批評等具體問題。
作者簡介
高玉
1964年生。博士、博士後、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後就讀於湖北大學、武漢大學、華中師範大學、四川大學。獨立承擔中國國傢級、省部級課題五項。獲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奬」等「政府」奬十五項。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中國現代文學學會理事、中國當代文學學會理事、中國作傢協會會員。中國國傢「新世紀百韆萬人纔」、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
上編 文學史反思
中國現代文學史「新文學」本位觀批判
過渡、銜接與轉型──重新定位中國近代文學
論中國近代文學的本位性
文化衝突中的文學選擇──中國現代文學現代品格論
中國現代文學史「審美中心主義」批判──以金庸武俠小說為例
中國現代文學史「作傢作品中心論」批判
論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的學術品格
本體與方法──後現代主義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
「新現代性」──「新世紀文學」的理論探究
放寬文學評價尺度,擴大文學研究範圍
論「啓濛」作為「主義」與現代文學的缺失
當代文學及其「時間段」劃分
下編 文學批評論
論學院批評的問題錶現及其原因
「學院批評」與「作傢批評」──當代文學批評的兩種路嚮及其問題
提倡「唱反調」的文學批評
淪陷區文學運動與文學理論批評初論
學術「情理化」批判
論「中與西」的現代學術意識性
重建學術公共話語──談當代中國學術話語規範
「可愛」──一種新的審美時尚
我們需要怎樣的學術論爭?──評《袁良駿學術論爭集》
後記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與文學批評反思》這本書,聽名字就充滿瞭學術的厚重感,也隱約透著一股革新的氣息。我一直覺得,對待曆史,尤其是文學史,不能僅僅是簡單的羅列和頌揚,而更需要一種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我希望這本書能在這方麵有所建樹。在“文學史”的部分,我期待作者能打破一些陳規,去關注那些被主流敘事所遮蔽的角落。比如,那些在特定曆史時期,因為各種原因未能得到充分關注,但其作品卻極具藝術價值的作傢,他們的命運和創作是怎樣的?又或者,那些曾經被視為“異類”的文學流派,它們又如何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展脈絡中留下瞭獨特的印記?我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更加審慎和細緻的態度,去 re-examine 那些已經成為“經典”的作品和作傢,去探討它們在不同曆史語境下的解讀可能性。而在“文學批評反思”這一點上,我的期待更為迫切。當下,文學批評似乎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在一個信息爆炸、觀點多元的時代,找到有力的切入點,發齣有價值的聲音,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難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們提供一些新的批評範式,或者至少,能夠引發我們對現有批評模式的深刻反思。它能否幫助我們擺脫浮躁,迴歸文本,更深入地理解文學的本質?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成為一本有深度、有見地、能夠引領我們思考的著作,而不是一本簡單的“史書”或者“理論手冊”。
评分拿到這本《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與文學批評反思》,我最先關注的是它能否在“文學史”的梳理上有所突破。我們都知道,關於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既有敘事,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似乎存在著某種程度的“標準化”和“宏大敘事”的傾嚮。我迫切想知道,這本書是否能跳齣窠臼,去關注那些被邊緣化的聲音,去挖掘那些在主流敘事中被忽視的個案?比如,那些在特定年代背景下,堅持獨立創作但影響力相對有限的作傢,他們的作品是否依然擁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又或者,那些在民間流傳,但未被納入“正史”的文學形式,它們又如何摺射齣時代的變遷?我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更加細膩、更加貼近文本的姿態,去重新審視那些熟悉的文學現象,發現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的細節。同時,我也很好奇,在“文學批評”的部分,作者又將如何展開反思。是僅僅復述現有的批評理論,還是會提齣一種新的批評方法論?我尤其關注作者能否就當下中國文學批評的睏境,提齣一些切實可行的解決之道。例如,在多元文化衝擊下,我們的批評如何保持本土性和獨立性?在商業化浪潮中,批評如何堅守學術操守和批判精神?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建設性的觀點,能夠激發我們對文學批評進行更深入的思考,那麼它就不僅僅是一部簡單的教材,更是一份引領我們走嚮更成熟的文學鑒賞之路的指南。
评分拿到《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與文學批評反思》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是,終於有人願意花心思去重新梳理這個龐大而復雜的領域瞭。現當代文學史,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厚重感,它不僅僅是一串時間軸上的作傢和作品,更是民族百年曆程中最鮮活、最生動的注腳。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它不應該是那種照本宣科的枯燥論述,而更像是一場與曆史的深度對話。我期待在其中看到,那些在曆史長河中沉浮的文學思潮,它們是如何誕生、演變,又如何消逝的。更重要的是,作者能否揭示這些思潮背後所蘊含的深刻的社會文化動因?比如,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激進,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影響,以及改革開放後文學的多元化發展,這些重要的轉摺點,都應該有其獨特的曆史邏輯和思想淵源。而對於“文學批評反思”的部分,我更是充滿瞭期待。當下,我們常常聽到各種關於文學批評“失語”、“疲軟”的論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對此進行深入的剖析,找到癥結所在。它能否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真正有見地的文學批評反而越來越少?作者是否會提齣一些新的視角,幫助我們擺脫陳舊的批評模式,建立起更具時代感和獨立思考能力的批評體係?我想,一本真正優秀的學術著作,不僅要梳理過去,更要啓迪未來,而這本書,正是我寄予厚望的那一類。
评分這本《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與文學批評反思》在我手中已經有些日子瞭,我並沒有急著去翻閱它,而是把它放在床頭櫃上,偶爾拿起來摩挲一下封麵,想象著它裏麵承載的那些沉甸甸的學術思考。我總覺得,一本好書,不應該隻是知識的堆砌,更應該是一種思想的對話,一種對過往的迴望與對未來的期許。我尤其期待的是,它能否真正觸及那些我們常常掛在嘴邊,卻又難以深入剖析的文學史節點和批評範式。比如,在某個特定時期,文學思潮如何受到社會政治環境的影響,又反過來塑造瞭當時的社會意識?抑或是,那些我們奉為圭臬的批評理論,在當下的語境下是否仍然具有生命力,還是需要被重新審視和解構?我希望作者能夠帶著一種批判性的眼光,去梳理那些已經成為“定論”的部分,甚至挑戰一些約定俗成的觀點。當然,我也明白,曆史的復雜性是難以一概而論的,而文學批評的流派更是繁多,要在一部書中做到麵麵俱到,並且深入淺齣,實屬不易。但正因為如此,我纔更加期待,作者能否提供一些新穎的視角,一些彆具一格的解讀,帶領我們穿越曆史的迷霧,看見那些被遮蔽的真相,或者,至少,能夠引發我們更深層次的思考。總的來說,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種思想上的激蕩,而非簡單的知識獲取。
评分當我看到《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與文學批評反思》這個書名時,我的腦海裏 immediately 閃過無數個關於中國近現代文學發展曆程的片段。從魯迅先生的呐喊,到瀋從文的鄉土,再到張愛玲的都市,這些名字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星辰,點亮瞭我們對那個時代的記憶。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更加立體、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去講述這些文學巨匠們的故事,去解讀他們的作品。我希望作者能夠不僅僅停留在對作傢生平的介紹和作品的分類,而是能夠深入挖掘他們創作背後的思想動機,以及作品對當時社會文化産生的深遠影響。在“文學批評反思”的部分,我更加好奇。現在的文學批評,似乎總是顯得有些滯後,難以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甚至有時會陷入一種空洞的理論說教。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新鮮的思路,幫助我們認識到,文學批評究竟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它應該如何纔能真正地連接讀者和作品,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文學的魅力?我希望作者能夠提齣一些富有啓發性的觀點,挑戰一些固有的批評模式,鼓勵我們以一種更加開放、更加包容的態度去審視文學。總而言之,我對這本書的期望,是它能成為一座橋梁,連接起過去與現在,連接起理論與實踐,最終,幫助我們重新認識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價值與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