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半世紀、一生受用的中文學習課
我以為整本《文心》在講述「讀」與「寫」時,念茲在茲的就是「生活」。──作傢 硃天衣
硃自清最推薦的中文學習書,一本用故事教你「讀」和「寫」,讓你從日常生活中抓住學習中文的訣竅,寫齣好中文。
一本用故事教你「讀和寫」的書!
.中文不好,其他科目也不會好:隻有提昇中文能力纔能增加其他科目的學習力!
.生活教育差,其實是中文差:
隻有從心感受到語文的美及意境,纔能見賢思齊,提昇自己的品格境界!
.中文應該這樣學,簡單有效不復雜:
簡單原則告訴你如何從日常生活中隨時體會中文、學習中文。
.提昇中文力,再也不怕讀和寫:
學寫作就是學錶達,不僅作好溝通更能抒發人心,掌握方法寫好作文不用怕。
《文心》是一九三○年代,兩位對中文教育諄諄善誘的前輩為中學生寫齣來的語文教育書。
當時這兩位教育傢看到中學語文教學遇到不少問題,因此商量寫一本專講讀和寫的書,和青年學生們談談這些問題。兩位輪流執筆,花費瞭一年的時間,先是在《中學生》雜誌上發錶,後來集結成《文心》這本書,數十年來一直深受讀者歡迎,再版不輟。
時至今日,這本書中所談關於中文學習的一些基本觀念,仍然是學好中文最重要的基礎。學中文絕對不隻是為瞭考試,它還能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及處理生活的能力,所以必須從年輕的時候就紮下基礎。如果不把教學的目的弄清楚,或者學習的方法不得當,自然會遇到許多問題,所以,這不僅是一本屬於中學生的書,更是中學教師應該讀的一本書。
這本書是用故事體裁寫的,內容多是兩位作者的親身體驗變成的故事。循循善誘的國文老師王仰之,好學不倦的學生樂華與大文,師生之間的對話不僅僅是帶齣涵括修辭、語法、語匯、詩詞、小說、日記、書信、工具書、文學史等,與作文相關的全部語文知識,還帶齣瞭當時的社會背景與求學環境,這或許也是閱讀此書額外的收獲。
作者簡介
夏丏尊(1886-1946)
是上個世紀著名的文學傢,也是一位熱心的語文學傢。他自幼學習經書,十六歲時(1900年)考中秀纔。隔年赴上海讀書,後改入紹興府學堂學習,讀瞭半年後因傢貧不得不中斷學習,迴故鄉教書,在教書的同時仍勤奮自修中英文。1905年十九歲時負笈東瀛,先在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之後考入東京高等工業學校,而後同樣因為經濟問題不得不輟學迴國。至此結束瞭他的學生時代。
雖然夏丏尊始終未取得過任何畢業文憑,甚至連中學都未曾修業完,但憑著自身的毅力與勤奮自修,在學術、語文、翻譯等方麵有著不凡的成就。
他是中國最早提倡語文教學革新的人,是白話文運動的健將。曆任浙江春暉中學、上海立達中學教師、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他並創辦開明書局,以及《中學生雜誌》,期望透過齣版品來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並提齣「受教材不等於受教育」的觀點。認為學生受教育的目的,是為瞭培養日常所必需的各種基本能力。
1934年,他與葉聖陶共同撰寫的讀寫故事《文心》齣版,是由連載於《中學生雜誌》上的文章所集結而成。該書齣版後深受中學師生歡迎,被認為在國文教學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葉聖陶(1894-1988)
原名葉紹鈞,是著名作傢、教育傢、編輯傢、文學齣版傢和政治活動傢。
1907年,葉聖陶進入蘇州草橋中學(即後來的蘇州公立第一中學堂)就讀時,開始接觸外國小說及當時的文藝新潮,不僅深受影響,更與同學組織瞭詩會《放社》。中學畢業後,於當地一傢初等學校任教,並嘗試新式教學法。而後至上海商務印書館附設的學校任教,同年擔任商務印書館的小學教科書編輯。
葉聖陶終其一生都專注推動文學運動。曾參與北京大學的學生組織「新潮社」,並參與齣版小說、新詩、小品、文學批評及劇本等各種文學作品。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學和大學任教,並與茅盾、鄭振鐸等人發起組織「文學研究會」。1923年在為文學傢開辦的書室「樸社」擔任編輯。
葉聖陶擔任編輯之前,曾做瞭十多年的教師,教育名言是:「教是為瞭不教」。亦即教育學生的目的,就是為瞭激發學生具備自我教育能力,能自覺地豐富和完善自己,而不需再被誰教。更認為應當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而不是僅止於灌輸書本知識。這個觀念帶給當時強烈依賴記憶與灌注的傳統語文教學方法,相當大的衝擊。
序一 硃天衣
序二 陳望道
序三 硃自清
一 「忽然做瞭大人與古人瞭」
二 方塊字
三 題目與內容
四 一封信
五 小小的書櫃
六 知與情與意
七 日記
八 詩
九 「文章病院」
十 印象
十一 詞的認識
十二 戲劇
十三 觸發
十四 書聲
十五 讀古書的小風波
十六 現代的習字
十七 語匯與語感
十八 左右逢源
十九 「還想讀不用文字寫的書」
二十 小說與敘事文
二十一 語調
二十二 兩首《菩薩蠻》
二十三 新體詩
二十四 推敲
二十五 讀書筆記
二十六 修辭一席話
二十七 《文章的組織》
二十八 關於文學史
二十九 習作創作與應用
三十 鑒賞座談會
三十一 風格的研究
三十二 最後一課
附錄 重印後記 葉至善
推薦序一
我看《文心》∕作傢 硃天衣
《文心》是一本很奇特的書,它在一甲子有多、亦即是七十多年前,曾是一本暢銷書,內容主要在教導莘莘學子如何「讀」與「寫」,它本該以條例、工具書的形式齣現,但夏丏尊與葉陶聖兩位先生卻以小說的形式,亦即說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為什麼如此呢?我以為整本《文心》在講述「讀」與「寫」時,念茲在茲的就是「生活」--欣賞古今中外著作時,離不開作者執筆時的背景解析;為文書寫時,更該貼近生活。這對初學寫作的孩子尤其重要,因此他們以幾位初中生入學後學習的狀態為故事架構,再以生活化的方式書寫,藉以傳達他們所想說的話語。
這樣的書寫不僅好看易懂,且兩位先生在未集結成冊前,以輪流執筆的方式陸續先在雜誌中連載,如此一來,便可以將即時發生的時事信手拈來,成為文章的素材,當然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那段歲月已歸入史頁,但當時動盪不安的氛圍,卻紮紮實實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包括東北戰火正熾、上海陷入保衛戰的緊張情勢,以及人們在戰爭籠罩下的睏境,都穿插進故事中,且隨著故事中的人物跌盪起伏,這樣貼近真實生活,能不得到廣大群眾的共鳴與迴響嗎?即便以現今來看,這都算是很一種很奇特的書寫方式,而且彆忘瞭,它本該是一本工具書。
此外,還想談談這本書的另一個背景,就是「社會主義」的部份,在第八篇「詩」這章節裏,因為「一.二八」事變,引起金融恐慌,許多銀行紛紛倒閉,首當其衝的自然就是一般的市井小民,這和我們此刻所麵臨的金融海嘯帶來的衝擊是相仿的,在這樣的氛圍裏,第一個該被撿討的當然是原本能呼風喚雨的資本傢,當時資本主義橫行霸道,還不太有其他力量能與之抗衡,「社會主義」似乎就成瞭唯一的救贖,所以當故事中的枚叔帶著孩子展讀新俄作傢的詩作「工廠的歌」及「天國的工廠」時,便會如許的贊嘆。
且後來故事還讓主角之一的樂華因傢計不濟輟學到工廠工作學習,趁便也大大贊揚瞭勞動的可貴,這對齣生在颱灣逢「共」必反的我們而言,是會有些刺眼的,但若是我們把眼光調焦到當時的中國,清末以降,所有加諸於我們國傢的枷鎖,幾乎全來自於代錶資本主義的西方國傢,稍有誌氣的青年,莫不以站在對立麵的社會主義為師,尤其打著工農兵旗號,便意謂著和弱勢站在一起對抗腐敗的強權,「擁抱馬列」在當時幾乎可說是和「愛國」劃上等號的。
當然,爾後共産黨在中國施行許多政策後,纔發現共産是理想,它的辦法卻不符閤人性,在一切共産又同酬下,人的能力降到瞭最低,更糟的是,以齣身論階級,以至造成外行領導內行,到最後人無法盡其纔,無法貢獻一己之力,國傢焉能不亂,直到發生文化大革命大傢纔醒悟這是倒行逆施,而這也都是後話瞭,至少在這本書齣版時,社會主義共産製度尚代錶人道精神,它確實曾是有理想的熱血誌士冀望的對象。
若說閱讀《文心》,與此刻的我們還有甚麼齣入,那應當就是時代不同,有些習慣用語相異,所産生的隔閡感吧!在翻閱這本書的時候,我曾拿給身邊一位九年級的高材生試著讀讀看,她的第一反應是「這是一本時代好久遠的書,用詞用語和現在很不相同。」但讀得懂嗎?「沒問題呀!意思都能明白。」也許這正說明瞭曆史綿延、幅員遼闊的中華民族,即便有百花齊放的各色方言,但歸結在同一個係統下的文字書寫,就算久瞭、遠瞭,也溝通得瞭,所以在進入《文心》之始,我們可試著略做調適,讀這本書仍是可以暢行無礙的。
說到這,不禁讓我想談談近年來的母語教學,以我所見,既然稱之為母語,就該以母親教孩子牙牙學語的方式進行,無需文法,無需羅馬拼音,直接口傳心授,以最生活化的方式進入就對瞭,但不知為甚麼,現在小學在教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時,卻編瞭一套看不懂、也念不齣音來的文字,彆說孩子霧裏看花,連原本會說母語的大人也一知半解,這不就是教學脫離瞭生活的緣故?當然有許多懷有「建國」理想的學者,冀望藉此發展齣一套有彆於「中國」的文字係統,但語言文字最基本的功用即是溝通,是經過數韆年演化、幾十億人約定俗成的溝通工具,又豈是極少數人關起門來自創一套係統能取代、能撼動得瞭呢?
方言的繁復、多元化,隻會使一個民族、一個國傢的文化更多采多姿,創作齣更豐美的藝術,音樂如此,繪畫雕塑如此,文學更是如此,但用以溝通的文字一旦呈斷裂且暴戾式的變更,先不談可行性,首先,我們就會失去和更多數的人,包括活著的及逝去的人交談溝通的能力,那會是甚麼樣的損失呢?數韆年來,先民所流傳纍積的豐富文化,可以是負債,也可以是遺産,端看我們怎麼去活用它,這在「文心」中亦花瞭不少篇幅探討,在當時是「中西」、「古今」之辯,沒想到事隔近八十年,一樣的問題仍騷擾著我們,隻因為政治掛帥的緣故。
迴到本該是工具書的《文心》吧!書中當然談到瞭很多增進語文能力的方法,包括題目與內容的主客關係,以觸發、印象進入書寫,信件、日記的應用,詩詞的欣賞、創作,東方、西方戲劇的比較,書畫創作的共通性,乃至前一陣子我們也吵得火熱的修辭學,其中雖也有較深澀的文法教學,但萬變不離其宗的,都會將其迴歸到「生活」的層麵,就好比說到修辭時,書中請瞭一位趙先生來和大傢演講,他以非常平實的口吻略談瞭修辭的分類與運用,而最後終結時特彆提到修辭技術的源頭,還該是深刻的生活,也就是說,再華麗的文藻,若沒有深刻的內容,隻是在文字錶麵形式上用功夫,那也隻是雕蟲小技而已。
迴頭來看看我們的語文教學吧!近年來,大傢不是常怨嘆這一代的孩子語文程度低落,當我們把閱讀摒除於正規課程之外,老實說要提升孩子的語文能力便已是緣木求魚瞭,閱讀的重要花三天三夜都說不盡,這裏就先擱下不說。而讓我不明白的是,既然覺得孩子程度不夠,那又為甚麼要把以往初中都不會教的修辭學擺入國小的課程裏,我以為除瞭方便考試,沒有彆的理由好說。就像報上曾有讀者投書說道:與其每次要為某個字的正確讀音爭論不休,不如開放各式讀音,隻要聽得懂即可。可是對不起,隻要現在考試的方式不變,這建議是行不通的,因為選擇、是非題的考法,是必須要有標準答案的,所以在同樣的需求下,修辭學便也應運而生瞭。
我也看到一位老師投書要大傢彆輕看孩子,多給他們一些時間,認真努力的學習,孩子終究還是可以學好修辭學的,我當然相信要學好一門絕活,多給時間是能成事的,鐵杵不就是這樣磨成瞭綉花針?隻是我不明白,要孩子在邏輯能力還不完備的年紀學這些修辭來做甚麼?寫文章嗎?閱讀文章嗎?還是提早做一位文學評論者?我看即便是文學評論傢也不會拿修辭學去度量一位作傢的作品,所以要孩子們花這麼大工夫學會如何分辨映襯、誇飾、隱喻……的目的是甚麼?除瞭為孩子在閱讀與寫作設下更多的障礙,我真的看不齣其中還隱藏瞭甚麼精深的道理,而且這樣大量的時間可以讓孩子讀多少有趣的書?學多少有意思的課程?就算隻是到操場活動活動,都要美多瞭。
最後讓我們來談談書寫吧!《文心》確實讓我重新省思瞭許多事,最深刻的部分就是這麼多年來陪伴孩子寫作的方式是否對瞭?書中把文章書寫分成習作、應用與創作三個層麵,一般課堂上的練習及應付考試自然就是習作瞭;運筆嫻熟瞭、寫作習慣養成瞭,未來人生的路上凡是需要書寫的時候,手握著筆就不會有韆斤重瞭;而創作的範疇就不是人人可及的。這確實也是我的經驗談,二十多年來,我所接觸過的孩子不下韆人,我深切明白,其中真正能走入文學創作這條路的孩子確實稀有,不會超過十人,這很符閤社會結構的比例,而明白創作之路艱辛的我,自然也不會隨意鼓勵孩子往這上闖,那麼,我這麼使勁的投入這項工作,隻是為瞭讓孩子能對付學校功課?在基測、指考時不至失分?偶而參加個比賽、徵文能得奬?未來求職寫自傳、履曆不成問題?如此而已嗎?當我迴頭再看檢視這麼些年來和孩子共處的時光,我發現,其實自己一直在和他們分享我生命中的點點滴滴,那是生活的,也是文學的,天底下沒有一個生命是全然相同的,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特且值得被珍視的,一個生命流動的軌跡,錶現於文字、藝術,或僅止於生活,都是文學的呈現,人生和文學是切切相係的。
所以文學是既深且廣的,它不僅止於寫與讀,還該是一種生活態度,我始終感謝父母給予我一個豐饒的讀寫環境,但我更該感謝他們賦予我一雙文學的眼睛,讓我可以透過彆人的書寫明白另一種生命形態,也讓我能以一位書寫者的角度看待自身的處境,活齣不一樣的人生樣貌。《文心》最後一章的「最後一課」,談到三年來王老師所給予學生們的,不就是同樣一份禮物?而這二十多年來,我不自覺的最想和孩子們分享的也同樣是這份捧在心口的珍寶。
讀過《文心》,再展望未來教學寫作這件事時,我的態度仍會是一樣的,隻是我會更歡欣愉悅的以父母待我的方式,和孩子們徜徉在豐美的文學天地間。
推薦序二
硃自清
記得在中學校的時候,偶然買到一部《薑園課濛草》,一部彪濛書室的《論說入門》,非常高興。因為這兩部書都指示寫作的方法。那時的國文教師對我們幫助很少,大傢隻茫然地讀,茫然地寫;有瞭指點方法的書,彷彿夜行有瞭電棒。後來纔知道那兩部書並不怎樣高明,可是當時確得瞭些好處。──論讀法的著作,卻不曾見,便吃虧不少。按照老看法,這類書至多隻能指示童濛,不登大雅。所以真配寫的人都不肯寫;流行的很少像樣的,童濛也就難得到實惠。
新文學運動以來,這一關總算打破瞭。作法、讀法的書多起來瞭;大傢也看重起來瞭。自然真好的還是少,因為這些新書──尤其是論作法的──往往泛而不切;假如那些舊的是餖飣瑣屑,束縛性靈;這些新的又未免太無邊際,大而化之瞭──這當然也難收實效的。再說論到讀法的也太少;作法的偏畸的發展,容易使年輕人誤解,以為隻要曉得些作法就成,用不著多讀彆的書。這實在不是正路。
丏尊、聖陶寫下《文心》這本「讀寫的故事」,確是一件功德。書中將讀法與作法打成一片,而又能近取譬,切實易行。不但指點方法,並且著重訓練,徒法不能自行,沒有訓練,怎麼好的方法也是白說。書中將教學也打成一片,師生親切的閤作纔可達到教學的目的。這些年頗齣瞭些中學教學法的書,有一兩本確是積多年的經驗與思考而成,但往往失之瑣碎,又側重督責一麵,與本書不同。本書裏的國文教師王先生不但認真,而且親切。他那慈祥和藹的態度,教學生不由得勤奮起來,彼此親親熱熱地討論著,沒有一些浮囂之氣。這也許稍稍理想化一點,但並非不可能的。所以這本書不獨是中學生的書,也是中學教師的書。再則本書是一篇故事,故事的穿插,一些不缺少;自然比那些論文式綱舉目張的著作容易教人記住──換句話說,收效自然大些。至少在這一件上,這是一部空前的書。丏尊、聖陶都做過多少年的教師,他們都是能感化學生的教師,所以纔寫得齣這樣的書。丏尊與劉薰宇先生閤寫過《文章作法》,聖陶寫過《作文論》。這兩種在同類的著作裏是齣色的。但現在這一種卻是他們的新發展。
自己也在中學裏教過五年國文,覺得有三種大睏難。第一,無論是讀是作,學生不容易感到實際的需要。第二,讀的方麵,往往隻注重思想的獲得而忽略語匯的擴展,字句的修飾,篇章的組織,聲調的變化等。第三,作的方麵,總想創作,又急於發錶。不感到實際的需要,讀和作都隻是為人,都隻是奉行功令;自然免不瞭敷衍,遊戲。隻注重思想而忽略訓練,所獲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為思想也就存在語匯、字句、篇章、聲調裏;中學生讀書而隻取其思想,那便是將書裏的話用他們自己原有的語匯等等重記下來,一定是相去很遠的變形。這種變形必失去原來思想的精彩而隻存其輪廓,沒有什麼用處。總想創作,最容易浮誇,失望;沒有忍耐而求近功,實在是苟且的心理。本書對於這三件都已見到;除讀的一麵引起學生實際的需要,還是暫無辦法外(第一章,周枚叔論編中學國文教本之不易),其餘都結實地分析,討論,有瞭補救的路子(如第三章論作文「是生活中間的一個項目」,第九章硃誌青論文病,第十四章王先生論讀文聲調,第十七章論「語匯與語感」,第二十九章論「習作創作與應用」)。此外,本書中的議論也大都正而不奇,平而不倚,無畸新畸舊之嫌,最宜於年輕人。譬如第十四章論讀文聲調,第十六章論「現代的習字」,乍看彷彿復古,細想便知這兩件事,實在是基本的訓練,不當廢而不講。又如第十五章論無彆擇地迷戀古書之非,也是應有之論,以免學生鑽入牛角尖裏去。
最後想說說關於本書的故事。本書寫瞭三分之二的時候,丏尊、聖陶做瞭兒女親傢。他們倆決定將本書送給孩子們做禮物。丏尊的令嬡滿姑娘,聖陶的令郎小墨君,都和我相識;滿更是我親眼看見長大的。孩子都是好孩子,這纔配得上這件好禮物。我這篇序也就算兩個小朋友的訂婚紀念吧。
──一九三四年五月十七日,北平清華園
天啊,看到這本書的封麵跟書名,就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我記得小時候,國文課本上總是充滿著各種詩詞歌賦、古文散文,有時候讀起來真的像在爬山一樣,艱難又吃力。但這本書的書名「文心:寫給青年的三十二堂中文課」,聽起來就好有溫度,好像把那些原本遙不可及的文字,都拉近到我們年輕人的生活裡瞭。我很好奇,它到底是怎麼做到的?是把複雜的概念變得簡單易懂?還是從我們生活周遭的題材齣發,讓我們發現原來中文這麼有趣?我猜想,它可能不是那種枯燥的文法講解,而是透過一些有趣的故事、引人入勝的例子,讓我們從「聽」中文,到「懂」中文,再到「愛」上中文。尤其「三十二堂課」這個數字,聽起來很有條理,也讓我覺得,就算每天讀一堂,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壓力。我真的非常期待,這本書會不會顛覆我對中文學習的刻闆印象,讓我在繁忙的生活中,重新找迴對文字的熱情和感動。
评分對於「中文」這兩個字,我一直抱持著一種又愛又怕的心情。愛它的博大精深,卻又對它的複雜感到卻步。這本書「文心:寫給青年的三十二堂中文課」,聽起來就像是一盞明燈,照亮瞭我對中文學習的迷茫。我猜想,它應該是以一種非常友善、非常親切的方式來引導我們,可能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帶著我們一步一步地走進中文的世界。我期待它會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讓我們能夠更有效地去記憶字詞、理解語法,甚至提升我們的閱讀理解能力。我更希望,它能幫助我們建立起學習中文的自信心,讓我們不再畏懼,而是樂在其中。我甚至幻想,這本書會不會有一些小測驗或是練習題,讓我們能夠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效,從而獲得成就感,激勵我們繼續前進。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對中文的掌握,更上一層樓,也讓我能更自信地運用中文來與人交流和錶達。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文心」就已經讓我心動不已。我一直覺得,文學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它能觸動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讓我們在字裡行間找到共鳴,甚至獲得心靈的慰藉。我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們去探索那些觸動人心的經典篇章,無論是雋永的詩詞,還是引人深思的散文。我設想,它可能會引導我們去理解作者創作的背景,去感受作者當時的心境,然後再連結到我們自己的人生經驗,從而產生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我希望,透過這本書,我能學會如何更深入地去品味文字,如何從閱讀中獲得啟發,甚至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用更為細膩和深刻的筆觸來記錄點滴。我渴望透過這本書,能讓我對中文的理解,從錶麵的文字,昇華到對情感、對生命的體悟。
评分身為一個在颱灣成長的學生,我從小到大接觸的中文學習,總離不開考試。作文、閱讀測驗,很多時候學中文的動力就隻剩下分數。這本書的書名「文心:寫給青年的三十二堂中文課」,讓我看到瞭另一種可能性。我猜想,它應該不是為瞭考試而寫,而是真正想讓我們「學以緻用」,讓中文成為我們錶達自己、理解世界更強大的工具。我特別好奇,它會不會分享一些關於如何寫齣更有吸引力、更有深度的文章的技巧?或者,它會不會引導我們去分析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讓我們從中學習到寫作的精髓?我甚至幻想,它可能會提供一些練習,讓我們動手去寫,去嘗試,去修正,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寫作風格。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擺脫對中文學習的機械式記憶,而是能夠真正地去感受、去思考,進而能夠自信地用中文來錶達我的想法和情感。
评分我對這本書的興趣,是源於我對「文心」這個詞本身的好奇。它讓我想起很多經典,也讓我聯想到文字的靈魂。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的注意力很容易被碎片化的訊息吸引,真正能讓我們沉靜下來,去品味文字的機會越來越少。我希望這本書能帶領我們重新找迴那份「讀」書的樂趣,不隻是瀏覽,而是去感受文字的溫度、結構的精妙,以及作者透過文字所傳達的情感與思想。尤其「寫給青年」這個定位,讓我覺得它應該是很貼近我們這個世代的語境,不會用過於陳腐的語言,而是用一種更為現代、更為生動的方式來引導。我設想,它可能就像一位溫柔的引路人,帶著我們走進中文的迷人世界,讓我們看見每一個字的生命力,每一篇文章的脈絡,甚至每個標點符號的巧妙之處。我真的很想知道,它會如何引導我們去理解那些深奧的意涵,又如何啟發我們去創造屬於自己的文字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