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與「墜入情網」很像,兩者都是「心」的産物。
得慈心定就是「深深墜入情網」。但慈心是無我、齣世的愛,有彆於世俗的貪愛和執著。正如有人所言──它像是墜入情網,不同之處在於它很平靜。
我們如何分辨兩者呢?簡單地說,就是有無瞭瞭分明的正知和正念現前。
所有的禪修都緻力於獲得寂靜,在成道過程中,培養止的能力不可或缺。此書中,作者慈濟瓦法師將慈心禪做一詳細介紹,以此調伏擾動不安的心,培養深層的定力。
修習慈心禪,我們需要正念分明地觀察身心,之後對自己施以慈心,並善巧地選擇放送慈心的對象做為禪修的所緣。為瞭不讓專注力隨意散失,道德的生活、具備正見、清除情緒障礙,以及發願,就成為提高能力的必要條件。隻要接受老師的正確指導,並持之以恆的練習,所得到的除瞭更深層的禪定力,還有隨之而來的放鬆、平靜,以及喜悅。
慈濟瓦法師是上座部的比丘,指導禪修經驗極為豐富,書中解說細膩、譬喻生動,且貼近生活。讀者在參考運用此書的方法時,一定能感受其中源源不斷、溫柔且富含能量的慈心。
作者簡介
慈濟瓦法師(Venerable Sujiva)
為馬來西亞華裔。1975年獲頒馬來西亞大學農業科學係榮譽學士,鏇即齣傢為上座部比丘,獻身於四念處智慧禪的教授,在指導禪修之外,同時兼為作傢和詩人。早年在修習過程中,曾受教於中、馬、泰、緬多位止禪、觀禪師父,包括知名的緬甸班迪達大師(Sayadaw U Pandita)。
法師自1982年起駐錫馬來西亞哥打丁吉山林中,在鄰近新加坡邊界的一座老橡膠園中創立「寂樂禪修苑」,邀請馬哈希禪法的老師來指導閉關禪修,教授正念觀禪。
法師通曉六國語言,除能說寫流利的英文、馬文外,巴利文、中文(國語、廣東話)、緬文、泰文等也都非常流暢。他酷愛森林和大自然,對於文學、繪畫、攝影也極有天分。1995年起他開始在世界各地教學,指導過澳洲、紐西蘭、香港、義大利、瑞士、德國、捷剋、美國、巴西等地一萬名以上的學生,1999年也曾在美國教授阿毗達摩。法師無論指導新學或老參都極富經驗,深受學生愛戴。
法師其他的著作有《毗鉢捨那觀實修》(A Pragmatic Approach to Vipassana)、《智慧禪實修》(Essentials of Insight Meditation Practice)、《齣傢人直說趣事》(Funny Monk’s Tales)等;禪詩作品則有:心之聲(The Voices from the Heart)、走動的鳶尾蘭(Walking Iris)、林之風(Wind in the Forest)等。
譯者簡介
雷叔雲
國立颱灣大學圖書館學係畢業,美國南卡羅萊那大學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碩士,曾任職圖書館界與教育界。現旅居加州,為自由撰稿人,譯有《當囚徒遇見佛陀》、《遇見100%的愛》、《當下?繁花盛開》、《生命不再等待》。
【前言】 讓心說話
禪修的時與地
愛是什麼?
四願
隨念
慈心的利益
瞋恚的過患
寬恕(護衛禪:修悲)
隨喜(護衛禪:修喜)
接納(護衛禪:修捨)
兩類慈心的修習
五蓋
定的因緣
禪定以及禪定自在
改變慈心之所緣
對一切眾生的遍滿慈
方位擴展的慈心
散發慈心的方法
慈心與四梵住
什麼是業?
在日常生活中修習慈心
慈經
慈心禪與觀禪
前言
讓心說話
多年前,史蒂芬曾希望我修訂我以前所寫的一本有關慈心的書,我卻遲至今日纔開始動筆,而且還是在他百般相勸之下。耽擱如此之久,我也找不齣什麼好藉口,除瞭(我認為)沒有好理由來做這件事吧!因為我還有好些事想做呢!譬如說,禪修。
而且,我還有另一個藉口:我需要在此一課題上纍積更多體驗。上一版的內容雖然簡要,畢竟立論依然正確,而且似乎已充分錶達瞭完整內容。
於是,我此刻住在史蒂芬父母的渡假小屋,位於法國普羅旺斯的利奇瑞其斯小村的邊緣,坐在篠懸木下開始寫下自伯恩來此這幾天,心中的思緒。一路由伯恩來到這裏,花瞭數小時。那天下午,吃罷簡餐(吉特卡調製的),我躺臥在床,打開心門,準備接收心的訊息來重寫這本書。不久,有一種輕快飛翔的感覺生起,接著是鳥兒飛翔的影像,起初這意象是白色的鳥,翼尖帶藍,接著齣現瞭貓頭鷹的影像,我注意到貓頭鷹是這間小屋的象徵 屋主對貓頭鷹顯然情有獨鍾,因為在掛畫和陶製的擺飾上隨處可見,甚至屋頂上也有一隻陶土做的貓頭鷹,顯然有一隻貓頭鷹曾以此處為傢,如今卻蹤跡杳然......這倒是少見。我將我所見的影像詮釋為心想飛嚮自由。過去我經常將飛鳥的意象應用於慈心嚮十方擴展的修習之中。
問題是──「心」是什麼?我們也許很快便聯想到感受和情緒,可是我覺得那樣未免膚淺。「心」有更深的意涵,深入到可以觸及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意義。
多年前我讀到一本饒富趣味的書,是一位女士寫給孫女的忠告,她最後一個勸告,也就是書名《依隨你心》(Follow Your Heart),這句忠言在我身上産生瞭影響。我已經注意到一段時日瞭,每當我選擇跟隨理性而忽視「心」的時候,我多容易將自己攪進「熱鍋」裏!因此我現在每做重大決定之際,必先徵詢我的「心」。對我而言,這是直觀,是由內心生起的內觀智慧,它與感受相近,卻是瞭瞭分明,毫不「盲目」。
心必須有一席之地,它的聲音必須讓人聽見。我們太常忽略心瞭,尤以理性較強的人更是如此,他們總在避免涉足水深危險之處,於是痛苦纍積瞭一段時日之後,導緻嚴重的健康及神智上的問題。來嚮我習禪的人常有這類問題,他們訴苦說頭、心、胃等部位痙攣或抽痛。若運用正念,不需多久便可以察知這疼痛與壓力或感受脫不瞭關係。他們修習慈心禪時,往往發現心中生起的感受是痛苦,而非預期的喜悅。
痛苦和快樂的感受都跟「心」息息相關,不可能隻體驗其一而摒棄另一個。要獲緻真正的快樂,兩者都必須加以瞭解。這一點在「觀禪—正念」與「慈心禪」中都是一緻的,用耳聆聽並打開心門。若要真正瞭解心在何處,我們不能讓理性擅權,相反地,要將理性放一邊,讓內心微細的覺知運作,這就是直觀。這種直觀跟感受類似,與它共同努力,可以喚醒我們的內心,找到所追尋的答案中最核心的部分。這種直觀自有其重要性,所以不應誤以為是一種有待馴服的野性。
一位老太太參加我的老師的禪修之後告訴我,大師賦予她洞見生命的能力。老師告訴她:人若缺少瞭自我愛,就什麼都不管用瞭。
自我愛?對西方人好像頗為睏難,東方人則視為理所當然。到底什麼是自我愛?我發現答案在於結閤兩種禪修(觀禪與慈心禪),兩者攜手並進,可以促使我們發心並完成修道。而將兩者結閤在一起的,就是「心」。
如今,我視心為生命和存在的真正意義。直觀是一個人內在的眼睛,可以看見超越理性的層次。直觀從實相而來,快樂和痛苦的問題一直存在其中;現在我瞭解到這是心的吶喊和歡唱,是「心的聲音」。是的,我敢說它可以一路追溯至「絕對真理」本身,直到萬法的心要。如果無知於此,就會感覺自己不夠完整,於是盲目地去貪愛攫取,結果是更不快樂。若有瞭覺知,心便躍入瞭崇高的追尋,飛嚮自由。一旦心找到瞭真正的傢,便可覓得真正的寂靜,時時安住其內,也可以說,它就成為這世界永續快樂的來源。
於是我起床,將這些思緒筆之於書。
在這裏的十天左右,將是一段心寫故事的時光──至少是寫我過去培育慈心的經驗,故事會跟隨她(心)的節奏和靈感,因此,這可以說是一段真正的假期。喔,還有,你──理性,請讓開,讓心說話!
你仍然不清楚心是什麼嗎?去照照鏡子,你會看到心的倒影。
(評價三) 作為一個已經接觸瞭一段時間靜坐冥想的人,我一直都在尋找能夠深化我修行體驗的書籍。《慈心禪》這本書,真的給瞭我很多意想不到的啓發。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慈心”的探討,不僅僅是簡單地對他人友善,而是從自身齣發,培養一種無條件的愛與接納。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突破,因為我常常會因為自己的不完美而苛責自己,這種內在的批判也阻礙瞭我對外界的真正敞開。書中提供的練習,比如“慈心觀”的引導,讓我能夠一步步地將這份善意播撒到自己的內心深處,然後纔能夠自然而然地流淌齣去。我發現,當我能夠真正接納自己的時候,我看待世界的方式也發生瞭改變,那些曾經讓我睏擾的煩惱,似乎也變得不那麼尖銳瞭。書中的一些比喻非常生動,比如將心比作一棵樹,需要澆水施肥纔能茁壯成長,這讓我對自己的內在成長有瞭更深的理解。
评分(評價五) 坦白說,一開始我被這本書的標題吸引,主要是因為我一直以來都希望能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平靜”和“喜悅”。我是一個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影響的人,一點小事就可能讓我情緒波動很大,更彆提什麼“定力”瞭。讀瞭《慈心禪》之後,我纔發現原來平靜和喜悅並不是遙不可及的,而是可以透過一些簡單易行的方法去培養的。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自我關懷”的強調,它不像很多心靈雞湯那樣空洞,而是給齣瞭非常具體的操作指南。比如,當我們感到疲憊或者沮喪的時候,該如何溫柔地對待自己,而不是一味地責備。書中的“慈心”練習,讓我學會瞭如何對自己說一些肯定的話,如何為自己創造一個溫暖的內在空間。這對我這個曾經總是習慣性地否定自己的人來說,是具有顛覆性的。我感覺到自己的內在能量正在慢慢被喚醒,對生活也重新燃起瞭希望。
评分(評價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有一種沉靜的力量,淺淡的色調和那個若隱若現的蓮花圖案,都傳遞齣一種療愈感。我最近生活壓力有點大,常常感到心煩意亂,睡眠也不太好。朋友推薦瞭這本《慈心禪》,說裏麵有很多實用的方法可以幫助人找迴內心的平靜。我平常對禪修這塊接觸不多,有點擔心會太艱澀難懂,但翻開第一頁,作者的文字就非常溫和,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反而像一位慈祥的長者在耳邊低語,引導我一步步走進內心。書中的一些小故事特彆觸動我,讓我聯想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睏境,讀的時候會不自覺地跟著作者的思路去體會,去感受。特彆是關於如何處理負麵情緒那一部分,我學到瞭一些非常具體的技巧,比如在感到焦慮的時候,嘗試去觀察自己的呼吸,不去評判,隻是單純地感受氣息的進齣。一開始可能效果不明顯,但堅持瞭幾次之後,確實能感覺到心跳慢慢緩下來,思緒也不再那麼混亂瞭。這種循序漸進的感覺很好,不會讓人覺得目標遙不可及。
评分(評價二) 一開始拿到《慈心禪》這本書,純粹是因為書名裏“平靜、喜悅、定力”這幾個詞太吸引人瞭。我一直是個容易鬍思亂想的人,腦子裏總是裝著各種各樣的事情,工作上的、生活上的,常常弄得自己心力交瘁。所以,當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覺得“這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喜歡這本書的行文風格,不像是那種枯燥的理論書籍,而是用瞭很多生活化的例子,讓我覺得這些禪修的道理一點都不遙遠,就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書中提到的“看見自己的情緒,但不被情緒控製”,我就深有體會。以前我經常會在情緒上來的時候,說齣一些傷害人的話,或者做齣一些後悔的決定。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纔開始學著用一種更超然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情緒,就像是在看一場電影,看著情緒起起落落,但知道自己不是那個角色。雖然還在摸索階段,但已經感覺到瞭變化,和傢人朋友的溝通好像變得更順暢瞭。
评分(評價四) 我是一個對心理學和靈性成長都很有興趣的人,平時也讀瞭不少相關的書籍,但《慈心禪》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既有深度又不失親和力。作者在書中並沒有迴避現實生活中的種種挑戰,而是巧妙地將禪修的智慧融入其中,告訴我們如何在喧囂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寜靜。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定力”的部分,它不是那種刻闆的、僵硬的專注,而是一種柔軟的、有彈性的覺察力。我以前總以為定力就是要排除一切雜念,讓自己腦袋一片空白,這對我來說太難瞭。但這本書讓我明白,定力更多的是一種“當下”的品質,是能夠安住在當下,不被過去的迴憶和未來的憂慮所牽絆。當我嘗試著在日常生活中練習這種“安住當下”的時候,我發現自己變得更加高效,也更能享受當下的每一個瞬間,即使是在忙碌的工作中,也能找到片刻的喘息和喜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