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佛教人性與療育觀》以宗教觀點提齣對社會人心和校園文化見解,並協助社會人士,尤其是青年學子安住身心、健全思想的方法。
宗教是一種社會化的客觀存,具有宗教觀念、宗教體驗、宗教行為、和宗教體製四項基本要素。本書《佛教人性與療育觀》,收錄瞭以下專題,包括《勝鬘經》的生命教育意涵探討〉、〈佛教禪修戒毒實例之比較研究〉、〈佛教「供佛齋天」儀式的療育意涵探討〉及〈武則天與作教互動關係之探討〉,分彆從佛教的人性和療育觀。
本書的特色是理論與實務兼具,且運用瞭人文曆史和社會科學等多種研究方法,除瞭主要的文獻觀察分析外,一採用在美國和颱灣的一些實地參與觀察、問捲調查和深度訪談等方法,是生命教育的專書。
作者簡介
釋永東
學經曆
美國加州洛杉磯西來大學宗教哲學博士
佛光山叢林學院講師
佛光山禪學副堂主
佛光山北美巡迴弘講師
美國西來大學行政主任
美國西來大學宗教學係專任助理教授
現任佛光大學剛教學係專任助理教授
02序
第一篇《勝鬘經》的生命教育意涵探討
12壹、前言
15貳、《勝鬘經》如來藏思想看生命意義
一、 如來藏義─在纏與齣纏17
二、 如藏與佛性21
24肆、勝鬘十大受與生命教育
一、 何謂「生命教育」三大領域24
二、 勝鬘十大受的生命教育內涵28
三、 十大受與生命教樣三大領域的關係34
37伍、《勝鬘經》的生命目標
一、 本經各章的生命教育意涵37
二、 從本經各章節次第看圓滿生命的步驟45
47陸、「生命教育」課程實例報導
一、「禪偈與生命智慧」課程在大學與小學同步實驗報告47
二、研究發現與建議55
56柒、結論
57參考書目
附錶
錶1:生命教育三大領域與勝鬘十大受對照錶36
錶2:題四宗教信仰50
錶3:題六選修『禪偈與生命智慧』的動機或理由50
錶4:題八你喜歡「禪偈與生命智慧」這門課的教學方法嗎?51
錶5:題九「禪偈與生命智慧」這門課對你有無影響?什麼影響?52
附錄
附錄一 佛光大學「禪偈與生命智慧」通識課程問捲調查錶61
附錄二 澳花國小四年級忠班「我愛大佛法語」學習單62
第二篇 佛教禪修戒毒實例之比較研究
63壹、緒論
一、 戒毒相關文獻64
二、 「腦波與禪定」和「腦波與吸毒」相關文獻67
68貳、毒品
一、 毒品的曆史69
二、 吸毒者的藥癮成因71
三、 吸毒者與禪修者在腦中所産生的變化74
77參、禪修的戒毒功能
一、 禪法的演變77
二、 禪修對戒毒的功能82
三、 由五蘊身心看毒癮産生的根源90
肆、戒毒實例和禪修原理比較
一、颱南明德戒治分監98
二、颱東縣鹿鳴精捨101
三、兩處戒毒中心戒毒成效問捲的差異比較105
四、禪修理論與戒毒運用睏難突破的三項考量方嚮111
114伍、結論
116參考書目
附錄
附錄一 執行人員禪修戒毒成效問捲調查錶121
附錄二 禪修戒毒成效問捲調查錶122
附錄三 明德戒治分監92至96年受刑人齣監再犯率統計錶127
附錄四 颱南監獄明戒治分監受刑人資料128
附錄五 颱南監獄明德戒治分監受戒涓人資料130
第三篇 佛教「供佛齋天」儀式的療育意涵之探討
135 壹、?論
138 貳、「供佛齋天」的相關詞義探討
一、關鍵詞釋義139
二、「供佛齋天」的實質意義探討144
145參、「供佛齋天」的起源和演變
一、 施設淨食供天人145
二、 二十四諸天共分六組148
158肆、「供佛齋天」的療育意涵
一、 中國傳統儀式158
二、 佛光山改良儀式163
165伍、「供佛齋天」的療育意涵
一、 供品的療育意涵166
二、 傳統「供佛齋天」法會程序的療育意涵174
三、 「供佛齋天」儀式進行引發的療育意涵182
186陸、結論
188參考書目
第四篇 武則天與佛教互動關係之探討
192 壹、前言
196貳、武則天的生平與佛教最初的因緣
一、 武則天與神異預言196
二、 武則天最初的佛教因緣197
三、 建言十二事198
四、 武則天的登基神跡200
五、 無字碑與佛教的空無203
204參、武則天的登基與佛教法寶的關係
一、 武則天與《大雲經》的疑僞204
二、 武則天造經立序210
232肆、武則天與佛教僧白的互動
一、 僧尼列首位232
二、 護法濟貧234
三、 禮敬國師236
四、 造寺鑄鍾237
五、 促進大乘宗派叢林的建立239
六、 製定《三教九流圖》240
241伍、武則天與與佛寶的關係及晚年去佛嚮道
一、 開窟造像241
二、 推動彌勤思想242
三、 十一麵觀音像之盛行243
四、 開啓地宮瞻仰佛骨244
246陸、結論
248參考書目
三年前,筆者纔結束美國西來大學的教職,返迴睽違十多年的颱灣,任教於佛光大學宗教學係。對於颱灣的人心社會和校園文化,相當好奇和關心。常思如何協助青年學子安住身心、健全教體驗、宗教行為、和宗教體四項基本要素,基於上述理,本《佛教人性與療育觀》,收錄瞭四篇通過外審的論文,其中一篇為研討會論文,三篇為期刊論文:一、〈《勝鬘經》的生命教育意涵探討〉,二、〈佛教禪修戒毒實例之比餃研究〉,三、〈佛教「供佛齋天」儀式的療育意涵探討〉,四、〈武則天與佛教互動關係之探討〉,分彆從佛教經典、修持、儀式、和人物等四個麵嚮,來探討佛教的人性和療育觀。本書的特色是理論與實務兼具,且運用瞭人文曆史和社會科學等多種研究方法,除瞭主要的文獻觀察分析外,並採用在美國和颱灣的一些實地參與觀察、問捲調查和深度訪談等方法。
每篇論文皆有其撰寫的因緣,第一篇〈《勝鬘經》的生命教樣意涵探討〉是2008年11月底颱灣生命教學會和颱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感閤辦的2008生命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甄選的論文,本論文是該研討會隻三成通過外審的極少數論文之一。撰寫本篇論文,一方麵因為西方學者認定「生命教育」,但是一直難以成為主流教育的教材教法。這些年來,這些年來,經颱灣生命教育學會的努力,將「生命教育」的理論架構大為終極課題的探索與實踐、倫理思考與反省、人格統與靈性提升三大領域,並在颱灣大力推動「生命教育」課程,和積極培訓高中種子教師等,已逐漸喚醒颱灣社會和民眾覺悟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另一方麵因為近幾年來,颱灣「生命教育」的理論架構亡趨成型,相關課程也愈來愈多采多姿,而在多樣化的「生命教育」課程中,常見到《勝鬘經》名列其中,卻未見過任何相關議題的研究。故本篇論文「《勝鬘經》的生命教育三大領域做比較,以找齣兩者之間的關係;再從本經章節內容的次第探究相關的生命目標,希冀證實《勝鬘經》所講述的捲容就是圓滿生命教育的方法。同時為響應勝鬘夫人重視兒童教育的睿智,特闢一節陳述筆者與自己指導的研究生96學年第二學期在大學和小學同步實施的「禪偈與生命智慧」課程的成果,最後提齣筆者對實施「生命教育」的三點建議。
第二篇〈佛教禪修戒毒實例之比較研究〉撰寫的遠因,基於筆者過去二十年的海外禪修教經驗,近因則始於2004年筆者任赴美國西來大學時,曾應邀至奧斯丁德州大學社工人員防治毒害研討會,以「佛孝與戒毒」做瞭一場講演,當時筆者僅以佛教淺顯的五數百名社工人員的稱許,盛贊佛教教義的實用性,對於染上毒癮的根源居然能分析的如此精闢,這批與會人士都很希望能進一步獲得此方麵更有參考價值的資料,此是筆者從事此篇研究論文的主要動機。
翌年2005年筆者在美國加州西來大學的國際學術會議上,有一位心理學教授Ming Lee 發錶瞭Buddhist Psychotherapeutic Approach to Depression in the Era of Economic Development(經濟成長時代的憂鬱癥問題及佛教心理療癒法),主張憂鬱癥可以以佛教內觀禪法來治療,當場反駁聲四起,殊不知此動中禪法固然方便在生活中修持,但進入到第三個遍知智階段時,會産生對色身強烈的厭離感,甚至會有厭世自殺的衝動,怎麼適用在已有自殺傾嚮的憂鬱癥患呢?今日有些西方學者,極欲結閤東西方的相關思想理論,尤其是佛教的禪修教理,其立義固然好,卻沒有足夠的認識和實際的經驗,即冒然提齣是很危險的。此是筆者從事此篇研究論文的第二個動機。
此外,筆者2006年八月由美返颱任教大學,擔任二十歲左右青少年學生的導師,眼見時下毒品對年輕一 代的誘惑太大,如何戒毒固然急迫,然而防患染毒更為重要。為保護這些幼苗防範毒品進入校園,很有必要將禪修原理對戒毒運用做更具體實例的印證,此是筆者投入此研究的第三個動機。
值此科技時代,對於日益氾濫的吸毒問題,基督教一直以福音療法戒毒,而作為佛教論與實踐的禪學,雖已有近兩韆六百年的曆史,迄今運用於戒毒者的治療,卻不及基督教的具體成果。雖然國內外許多佛教或非佛教團體也很積極以禪修協助染毒者戒毒,雖然使用的禪法不同,但都有成功的實例。惟迄今未有學者將佛教禪修應用在戒毒的原理做係統的整理,而基督教已一篇探討「福音戒看」的碩士論文齣書及晨曦齣版發行的數本相關著作等。筆者希望藉闓這個研究所整理齣來的禪修原理,再輔以颱灣現有酴個禪修戒毒中心──颱南監明德戒治中心和颱東縣療鳴精鉗──的實例佐證後,此套禪修原理不但適用在戒毒上,同理亦可用在治療及防犯憂鬱癥和躁鬱癥等現代文明病,更進一布能運用在提升教育的成效上。此是筆者做此研究的第四個動機。
基於以上四個理由,筆者希冀能將中國佛教引以為傲的禪法,透過有效解決現代社會問題的若乾功能,呈現於世,協助戒毒、造福群倫。本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毒品──迴溯毒品的曆史,檢視吸毒者的藥癮成因,瞭解吸毒者三身心狀況,比較吸毒者與禪修者在腦中所産生的變化;第三章禪修原理、方法,依據原始佛教經論,輔以現代腦神經科學,尋找染上毒癮的根源所在,並從探討禪修者的身心變化中,提齣協助毒癮者杜絕毒害侵擾的有效方式第四章戒毒實例和禪修原理比較──透過兩個戒毒中心的深度訪談和問捲調查的分析和比較,瞭解禪修對戒毒的運用現況及睏境,輔以前述原理的分析比對,獲得原理與應用的具體例證,以達到協助戒毒、防犯染毒的根本目標,並提齣建言;第五章結論。
第三篇〈佛教「供佛齋天」儀式的療育意涵探討〉撰寫動機來自於筆者多年參一美國洛杉磯西來寺每年農曆正月初九舉辦的「供佛齋天」的儀式,擔任引禮工作的實地參與觀察。原本農曆初九是「天公生」,在颱灣農曆初九「拜天公」是普及民間的儀式。佛教徒不皈依諸天,且此「齋天」儀式並未齣現在印度佛教任何經論中,為何颱灣的佛寺在這一天也有「供佛齋天」的儀式?如今又傳到美國等西方國傢。齋天儀式多在子時以後於佛寺大殿或法堂舉行,直到第二天中午午供送聖完纔圓滿。儀式冗長且需要熬夜進行的「供佛齋天」為何如此深受華人佛教徒喜愛,且年復一年盛況有增無減。它究竟有何曆史淵源,及實質意義和價值?在這些意義和價值中又包含瞭多少的身心療癒意涵和教化功能?迄今研究宗教儀式的學術論文實屬鳳毛麟角,尤其是佛教的「供佛齋天」,鮮少人談及。因此盡管此儀式於颱灣社會中極為盛行,但仍僅限於佛寺的活動。
本論文分為六個章節,第一章緒言;第二章為「供佛齋天」的相關詞義釋和實質意義探討,第三章檢視「供佛齋天」的起源和演變,追溯《金光明最勝王經》的齋天典故;第四章討論「供佛齋天」的儀式捲內容和進行方式;第五章藉由「供佛齋天」的儀式內容和進行方式,來探索此儀式所發揮的身心療癒和教育意涵;第六章?結前五章的結論。
第四篇〈武則天與佛教互動關係之探討〉撰寫因緣,來自於教授「中國佛教史」的課堂上,談到武則天竄改《大雲經》以正名其登基的天命說的閤理性,為釐清史實而興起強烈的研究動機。再者,中國曆史上,武則天(627-705)是空前絕後的唯一女皇帝,其毀譽參半爭議性的一生,從22歲入住感業寺、《大雲經》預言其第一篇論文主角勝鬘夫人和武則天兩位湊巧都是女性王後都熱衷佛法,積極護法,風評卻兩極。在學術界,從各個角度切入研究武則天的學者不乏其人,反而從佛教觀點來探討武則天卻鳳毛麟角。有些學者不認同武則天藉佛教來迷惑百姓、篡奪王位。但是為何是武則天運用此途徑,而不是其他人?武則天一定曾種下某些佛孝因緣,導緻她相信佛法,並以之來鞏固帝位,並以之治國。以上諸點更加催生本論文的麵世。
本論文藉著匯整其一生與佛教互動的所有事實,透過五個章節,略述武則天的生平與佛教的最初因緣;武則天與法寶的關係;包括《大雲經》的懷疑為僞經釋疑和寫經造序;武則天與佛門僧白的互動;武則天與佛寶的因緣以及晚年的去佛嚮道等,作全麵的探討,撌齣其與佛教的始末因緣,及二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和轉變;到她,抑或反她造惡的利器?
釋永東於佛光德香樓2009年3月
看到《佛教人性與療育觀》這個書名,我的第一印象是,這似乎是一本想要深入探討生命本質的書。颱灣社會近年來對於身心靈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許多人不再隻追求物質上的富足,而是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內心的平靜以及如何與自己、與他人建立更和諧的關係。佛教作為一種古老的智慧體係,一直以來都對“人性”有著深刻的洞察,它提供瞭關於煩惱、欲望、慈悲等諸多麵嚮的深刻理解。而“療育觀”這個詞,則暗示著這本書可能會提供一種超越傳統觀點的、能夠幫助人們從身心睏境中走齣來的視角。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運用佛教的哲學思想,來闡述人性的復雜性?例如,佛教如何看待我們習以為常的“自我”,以及這個“自我”是如何産生痛苦的?更重要的是,這本書會如何提齣一種“療育”的方式?它是否會藉鑒佛教的禪修、觀照等方法,來幫助人們認識和轉化內心的負麵情緒,從而實現真正的身心療愈?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讀者提供一種不同於主流心理學,但同樣具有深刻智慧的生命指引,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並找到通往內心平靜與和諧的道路。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叫《佛教人性與療育觀》,光是聽名字就覺得很有深度,不知道裏麵會探討哪些關於佛教、人性還有我們常說的療愈過程的議題。颱灣社會其實一直以來都充滿著對身心靈健康的關注,從早期的宗教信仰到近年的正念、冥想風潮,大傢對於如何找到內心的平靜、如何麵對生活的壓力,都有著非常強烈的需求。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從佛教的哪些經典或思想齣發,去解讀“人性”這個復雜又迷人的概念。究竟佛教眼中的“人性”是善是惡?抑或是更一種動態的、不斷發展的過程?而“療育觀”又是什麼意思?它會不會是一種結閤瞭宗教智慧的心理療法,或者是一種幫助我們處理情緒、創傷的生命觀?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不同於西方心理學,但又同樣具有普適性的方法和見解。特彆是在這個節奏快速、信息爆炸的時代,許多人內心深處可能感到迷失和疲憊,如果能有一本書,能提供一些古老東方智慧的啓示,幫助我們重新認識自己,找到內在的力量,那將是非常珍貴的。我希望作者能夠用一種貼近生活、容易理解的方式來闡述這些深奧的哲學思想,而不是流於空泛的理論。
评分老實說,第一次看到《佛教人性與療育觀》這個書名,我的第一個念頭是:“這會不會太學術瞭?”畢竟“佛教”、“人性”、“療育觀”這幾個詞組閤在一起,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冗長艱深的論述,讀起來可能會有點吃力。但轉念一想,颱灣很多優秀的作者,總能把一些高深的學問,用非常生活化的語言和生動的例子講齣來,讓讀者既能學到知識,又不至於感到枯燥。我希望這本書是屬於後者的。我很想知道,書中會如何探討佛教的核心教義,比如“無常”、“無我”、“慈悲”等,與我們現代人所麵臨的各種心理睏境,像是焦慮、抑鬱、人際關係衝突等,之間有什麼樣的聯係。又或者,它會如何解析佛教裏的“業力”和“因果”,來解釋我們當下所承受的痛苦,並從中找到解脫之道。更進一步,如果它真的能提齣一套“療育觀”,那這套療育觀又是如何運作的?它是否需要通過長期的修行,還是有一些即時可以運用的方法?我對書中是否會舉齣一些具體的案例,來印證作者的觀點非常感興趣,這樣會更有說服力,也更容易讓讀者産生共鳴。
评分《佛教人性與療育觀》這個書名,總的來說,帶給我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熟悉是因為佛教的智慧在颱灣社會早已是文化的一部分,很多人對佛學有一定的瞭解,也會在生活中運用佛教的理念來指導自己的行為。陌生則是因為“療育觀”這個詞,相對而言更偏嚮於心理學或臨床治療的範疇,將其與佛教的人性論結閤,這讓我感到非常新穎和充滿期待。我很好奇,作者將如何構建這樣一個跨領域的理論框架?它是否會從佛教的“四聖諦”、“十二因緣”等基礎教義齣發,來解釋人性的種種錶現,特彆是那些可能導緻痛苦和不適的行為模式?而所謂的“療育觀”,又會是如何融入這些佛教思想的?它是否會提供一套係統性的方法,來幫助讀者認識自己的心念,轉化負麵情緒,提升自我覺察的能力?我特彆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作者對“苦”的深入剖析,以及佛教如何提齣超越“苦”的智慧。同時,我也關注書中是否會提供一些具體的實踐指南,讓我們這些普通讀者也能將書中的理論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從而獲得心靈的成長和療愈。
评分當我在書店裏看到《佛教人性與療育觀》這本書,它的名字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目光。在我看來,現代社會最大的睏境之一,就是人們常常迷失在物質追求和外在評價中,漸漸遺忘瞭自己內心的聲音,也忽略瞭人與人之間最本質的連結。這本書名中的“人性”,讓我聯想到許多關於人類本性、欲望、煩惱的探討,而“佛教”作為一種擁有深厚智慧傳統的宗教,必然會對人性有深刻的洞察。我特彆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將佛教的教義,比如“緣起性空”、“八正道”等,轉化為一種能夠觸及我們內心深處,幫助我們理解和接納自己,甚至是治愈心靈創傷的“療育觀”。我們常說“心病”比身體的病更難纏,而佛教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一種能夠淨化心靈、獲得解脫的法門。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具體的修行方法,或是思想上的指引,讓我們能夠在這個紛擾的世界裏,找到一片寜靜的角落,療愈內心的傷痕,重拾生活的勇氣?我期待它能給我帶來一些啓發,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人性”的本質,並從中找到一條通往身心健康和生命圓滿的道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