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的一捧水雖少,但可資以生活運用。
它可以止渴,帶來清涼,洗滌塵垢;
佛法的修持,要能在一捧水中體驗大海的法味,
在少水魚的眼裏,看齣華藏世界的莊嚴與殊勝。
生命的意義不在活多久,而在生命寬度有多寬。《自在的少水魚》是漸凍人陳宏的第六本著作,作者以轉動眼珠的方式,藉注音符號,一字一句拼齣對生命的關懷,對人生的熱愛,對佛法的信解。
本書分為五捲,包含50篇深刻入裏的人生體悟,書中的字字句句,皆能看齣作者對世人的關懷,希望世人看瞭他的書,知道他的人,都能夠瞭解世事的無常,進而珍惜生命、熱愛生命,即使遭遇無法剋服的難題,也能積極自在的活著;許多看過陳宏老師的人,知道陳宏老師的遭遇後,都能在當下,不再為瞭自己生活中的逆境憂愁痛苦、自怨自艾,因為他們看到瞭一個「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生命鬥士,心裏想著:「即使生命已走到這樣境地的陳宏老師,都能夠這樣自在的活著,那我們自己所遭逢的境遇,又算得瞭什麼呢?」
人生的歲月一日一日的過著,生命轉瞬由指縫溜走,就像水池中的魚兒,水一天天的減少,但陳宏老師,身不能動,口不能言,卻還能自在的悠遊其中,這樣的態度,實能作為每個人的人生典範。
隨書附贈雙CD有聲書,第一片陳宏老師談與佛法有關的文章;第二片則是一般與生活貼近的文章。
本書特色
副總統蕭萬長專文推薦,全書彩色印刷,編排上搭配妙顯法師純淨精采畫作,並設計提問提供各讀書會作最佳教材。為利益廣大閱讀族群,本書另由漸凍協會籌劃製有聲書雙CD,讓更多悅聽者亦能藉由CD有聲書,聽一本好書,聽陳宏老師堅韌的生命力裏,不斷自我修持,也提供分享的一顆無私的心。
作者簡介
陳宏老師
資深新聞工作者,曾任大華晚報主編、主筆,中國郵報攝影雜誌總編,於世新大學前身傳播學院任教二十餘年。
攝影名傢。曆任各大影賽、影展評審,並輔導各大專院校攝影社團多年。曾在國立曆史博物館舉行「陳宏國劇專題展」,開風氣之先。
文化工作者。曾任國軍金像奬劇藝大賽評審、國軍新文藝輔導委員會國劇振興委員,參與劇本修編工作,也曾改編古典名劇《桃花扇》、《李逵鬧梁山》等,前者在颱北市戲劇季推齣,轟動一時。
在寫作上,擅長以通俗文筆闡釋專業話題,涉獵頗廣,纔華橫溢。早年也寫兒童文學,散見各報刊,教育廳兒童讀物編輯小組曾齣版專書《逃》,改編為電視劇,在公共電視颱播齣。幼兒讀物《太平年》已由信誼文教基金會重新齣版。
獲奬甚多,具有代錶性者:如中國文藝協會論評類文藝奬、中國新聞學會錶現優異奬、全國教育聯閤服務傑齣奬、2005年全球熱愛生命奬、2007年金氏世界紀錄,2008年內政部金鷹奬得主。
著有套書《陳宏文存》八冊;《攝影一席話》、《攝影漫談》四冊等。病後以眨眼的方式齣版瞭《眨眼之間》、《生命之愛》、《頑石與飛鳥》、《我見過一棵大樹》、《苦,也是一種豐富》等五書,其中《眨眼之間》經新聞局推薦列為2003年度中小學優良讀物、《我見過一棵大樹》榮獲2006年全球生命文學創作奬。
名人推薦序
悠遊齣大海的氣象 蕭萬長
陳宏先生齣版新書「少水魚」,乍見書名有些驚奇,不太明白「少水魚」的意思,去查瞭資料纔知是齣自普賢菩薩警眾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這首偈的意思是說一天過去瞭,我們生命的力量就減少一天;就像魚在水裏,水漸漸少瞭一樣。所以,人生究竟有什麼值得快樂?生命如此短暫,我們怎能不好好珍惜,努力的去過每一天,不要放逸,要認真腳踏實地去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陳宏先生在2005年榮獲「全球熱愛生命奬章」、2006年獲得「全球生命文學創作奬」、2007年更榮登「金氏世界記錄」,成為世界上用眨眼方式書寫齣版最多字的人共190825字,並由馬總統親頒金氏世界記錄証書與奬座,而這樣一個人竟然是一個全身癱瘓的人。
我曾聽聞過陳宏先生的故事,知道他是全球活得最久的漸涷人,他在全身癱瘓,完全沒法動彈之下,竟然不停的靠著眨動眼眸來書寫,憑著一塊透明注音闆,以眨眼的方式,確認符號後再找下一個符號,ㄧ個字、ㄧ句話、一篇文、 ㄧ本書……必須經過如此睏難且繁瑣的順序纔能完成,但是他的身體被冷涷、被禁錮,他的思想飛翔、靈魂自由,他在字裏行間洋溢著悲天憫人的情懷,展現對人生的熱情與執著以及驚人的生命力,都令人驚奇。現在竟然要齣第六本書瞭,他的水雖然少,但是他卻充分的運用每一天,珍惜每一秒鍾,他生命之水比一般人少,其實他是「多水魚」,因為他証明瞭生命的意義在寬度與厚度,不在長度。
有人渾噩過一生,這纔是真正的「少水魚」。
最近全絿金融風暴,各國經濟景氣低迷,颱灣也不例外,失業率節節上升,有不少人因突來的被裁撤、解僱或資遣,陷入失業的愁雲慘霧中,很多人的財富也大幅縮水,在這個等待黎明的黑暗時刻,值得來讀陳宏先生的書,可以找到勇氣與力量,連他這樣麵對生命中最痛楚的挫摺,卻能夠笑迎人生,我們更沒有悲觀的權利,麵對挫摺隻有鼓起勇氣,樂觀積極的麵對,纔能跳脫逆境,走齣新局。
萬長很喜愛的兩本書,一是法國前Elle雜誌總編輯多明尼剋?鮑比在病倒後,用最後僅能活動的左眼寫齣《潛水鍾與蝴蝶》;另一是美國同為漸凍受苦的墨瑞教授,與學生最後的14堂生命課程,由該生撰寫的《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讀瞭陳宏先生的書,發覺與這兩本書有異麯同工的啓發,他們三人雖然天地隻存一床,身心卻無比自在,仍然在病床中散發生命智慧,字裏行間流動法水,他們都是「多水魚」。
在這波金融海嘯裏,很多人的富貴榮華成過眼雲煙,讓人體會富貴榮華的虛妄,萬長的責任是讓中華民國能夠經濟復甦,這是政府存在最大的責任與意義。但是我們經過此次教訓,明白瞭外物的貪念是此次危機的原因,所以隻有莊嚴自己,珍惜生命的時光,在一捧水中體驗大海的法味,纔是最重要的。
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事事順遂,挫摺往往讓人看清生命的本質,
營造齣更深邃的生命態度。貝多芬耳聾後譜巨音、米爾頓眼盲後賦史詩、梵榖患癲癇,雷諾瓦染風濕,纔塗抹齣壯麗熾烈的畫作;身體的殘疾,反而成為翅膀,讓生命飛翔,這正是陳宏先生帶來的啓示。
陳宏先生這本「少水魚」,很榮幸邀請萬長寫序,在這本書中,得見一位光明、寬闊、自在、溫柔的人間菩薩。他的水較任何人都少,卻悠遊得比任何人都自在;他的水較任何人都少,卻悠遊齣大海的氣象;他的水較任何人都少,還能沾水為墨眨齣瞭六本書,真是瞭不起的「魚」,是為序。
這本《自在的少水魚》真的有點意思,它的書名就抓住瞭我的好奇心。我總覺得,生活就像一片廣闊的海洋,但有時候,我們可能隻被睏在一個小小的池塘裏,隻能看到有限的風景。而“少水魚”,就像是那些被限製瞭生存環境,卻依然努力尋找齣路的生命。我猜想,作者可能是在通過這個形象,描繪一些在現實生活中,麵對種種限製和挑戰,卻依然保持內心平靜、尋找自我價值的人們。在颱灣,我們每天都在跟時間賽跑,追求成功,有時候反而會忘記瞭最根本的“自在”是什麼。這本書會不會提醒我們,即使身處不如意的環境,也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齣口?它會不會探討一些關於內心強大、自我療愈的議題?我特彆期待書中會有一些讓我拍案叫絕的觀察,或者是那些觸動人心的瞬間。我希望它能給我一種感覺,即使生活並不完美,我們依然可以活齣自己的精彩,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片“自在”的水域,哪怕它看起來比彆人擁擠一些。
评分哇,最近挖到一本讓我眼睛一亮的書,叫做《自在的少水魚》。光聽書名就覺得很有畫麵感,好像在水缸裏活得好好的,但又渴望著不一樣的天地。我猜這書應該講的是那種不甘平凡、勇於突破現狀的角色吧?在颱灣這麼忙碌的生活步調下,能找到一本能讓人停下來思考“自在”是什麼,其實挺不容易的。而且,“少水魚”這個詞也很特彆,它讓我聯想到那些在極端環境下依然努力生存、甚至找到自己生存方式的生命。是不是有點像我們常說的“小人物的逆襲”?但我感覺它不會是那種很勵誌、很雞湯的風格,可能更偏嚮於一種細膩的觀察,關於人在有限的條件下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由。我一直覺得,真正的自由不是沒有束縛,而是在束縛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和空間。這本書會不會就是探討這個呢?我已經迫不及待想知道,那些“少水魚”們到底經曆瞭什麼,又是如何成為“自在”的?期待它能帶給我一些啓發,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許也能在某個角落找到屬於我的“少水”天地。
评分說實話,一開始被《自在的少水魚》這個名字吸引,是因為它太有畫麵感瞭。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一條在淺水區努力遊動,卻不失活力的魚。這種意象,總讓我想起我們很多人在生活中的狀態——可能不是最理想的環境,但依然努力地活著,甚至找到瞭自己獨特的生存方式。在颱灣,節奏快,競爭也激烈,我們常常被要求“遊得更快”,但這本書會不會反其道而行,講的是如何在“少水”的環境裏,“自在”地遊?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所謂的“自在”,並不是擁有多少,而是能夠接受自己所擁有的,並且從中找到樂趣。這本書會不會探討一些關於“放下”和“接納”的智慧?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種新的視角,讓我們在麵對不如意時,不至於過分焦慮,而是能夠像那條“少水魚”一樣,找到屬於自己的平靜和力量。我猜它應該會是一些細膩的情感描寫,或者是一些關於人生哲理的探討,讓我讀完後,心裏會有一種淡淡的釋然。
评分“自在的少水魚”,這個名字真的太有纔瞭!它瞬間就戳中瞭我的點,讓我覺得這本書一定不一般。我常常在想,我們是不是都在追逐著所謂的“大江大河”,卻忽略瞭身邊那些同樣充滿生命力的“小溪流水”?“少水魚”這個意象,太形象瞭,它讓我想起那些在不那麼完美的環境中,依然努力尋找屬於自己生存空間,並且活得有聲有色的人們。在颱灣,我們生活節奏快,壓力也大,有時候會覺得,隻有達到某種程度,纔能稱得上“自在”。但這本書會不會打破這種觀念,告訴我們,即使在“少水”的環境裏,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自在”?我非常期待它能帶來一些關於“渺小”和“偉大”的思考,或者是一些關於“平凡”中的不凡。我希望它能夠提供一種新的生活哲學,讓我們不再被外界的標準所束縛,而是能夠傾聽內心的聲音,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自在”的水域,哪怕它看起來不起眼,卻足夠滋養我們。
评分《自在的少水魚》這個書名,簡直太勾人瞭!一聽就覺得,這絕對不是一本普通的生活類讀物。我第一時間聯想到的是,在有限的空間裏,如何活齣無限的精彩。在颱灣,我們生活在一個高樓林立、信息爆炸的時代,有時候反而會覺得壓抑,渴望一種迴歸真實、迴歸內心的平靜。《自在的少水魚》會不會就是這樣一本書?它會不會通過一些生動的故事,描繪那些在不那麼優渥的條件下,卻依然能夠找到自己快樂源泉的人們?我特彆好奇,“少水”究竟代錶著什麼?是物質的匱乏,還是精神上的某種局限?而“自在”又將如何實現?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些關於“知足常樂”的啓示,或者是一些關於如何與自己和解的方法。我期待它能夠像一杯清茶,淡淡地,卻能迴味無窮,在浮躁的塵世中,給我帶來一絲安寜和力量,讓我重新思考“自在”的真正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