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肯定心性,認為快樂的根源不在物質,而是來自內心。
王陽明安頓人心的智慧,就在於他邁嚮先知的旅程。
「我是誰?」「我能成為怎樣的人?」這是曆代哲人探索的問題,王陽明的一生正是尋思這個生命答案的曆程,進而找到安頓生命的智慧。
他自十二歲起,即立誌成聖,一生追求聖賢之路,是中國儒者的理想典範。
他是中國哲學心性理論的集大成者,提倡「良知說」「知行閤一」,著有《傳習錄》《大學問》等,是偉大的思想傢、教育傢和政治傢。
王陽明的學說可謂為實踐生命的最佳註腳,他一生走齣生命惶惑的經曆,使他具有偉大而感人的力量。
本書特色
1.認識王陽明的第一本書。
2.瞭解王陽明是如何尋找到生命的答案以及他的智慧。
3.本書以「追體驗」的方式,還原明代王陽明這位思想傢、教育傢、政治傢的生命曆程與思想發展脈絡,期許人人能由此吸取思想傢的優點,增強自己處世的信心和智慧。
4.曾誌朗誠摰推薦。
作者簡介
黃明誠
颱灣高雄縣人,一九六七年生。高雄師範大學國文係畢業,國文研究所碩士、博士。曾任教於颱南科技大學、高雄義守大學。現任教高雄左營高中及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
曾以短篇小說〈夢醒時刻〉〈青春挽歌〉榮獲高師大「中國文學奬」第十三屆、第十四屆短篇小說奬;散文〈海之行〉榮獲現代散文第一名,並獲得「趙廷箴文教基金會」評選為中文係所特優學生。
高師大國文係畢業時,獲得智育奬及全國師範生T分數第一高分。
二○○○年考取中山大學中文係博士班及高師大國文係博士班,同時名列榜首。
著有《魏晉南北朝纔性論研究》《纔性、情感與玄心》《魏晉風流的藝術精神》。
書係推薦序 智慧的見證 曾誌朗
書係齣版序 延伸生命的視野 簡誌忠
自序 唯有迴到心,我們纔能找迴真正的自己
◎ 王陽明的人格與性情
如何閱讀本書
自雲端降生的孩子
五歲纔會說話
做天地第一等人
馬革裹屍的壯誌
以馬援為偶像
文武兼備,奇智大勇
狂者氣質
獨立自尊的真性情
超狂入聖的自我超越
自反而縮,雖韆萬人吾往矣
變化氣質纔能超越自我
情之所鍾,正在我輩
愛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種性
道德實踐不能違背人性
◎ 王陽明的存在徬徨與生命探索
「三變」與「五溺」
娶妻前的奇遇
初識聖人之學
格竹行動
隨世浮沉的歲月
第二次格物窮理的失敗
修練道教長生之術
勇於針砭時政
逃脫一切的念頭
修練到具有「先知」能力
儒學纔是一生立命的根基
展現道德勇氣的勇者
謫貴州龍場驛
從自然找尋心靈的慰藉
死亡陰影下的大悟
超越死亡,人纔有真自由
人性本自圓滿的體悟
生命的淬礪與再生
◎ 教學是一件快樂的事──王陽明的講學曆程
教育從教學生立誌開始
提倡身心之學與師友之道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再苦也要教學
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兒童教育的精神
教育就是要找迴人的良知
生命的最後一堂課
◎ 王陽明理學的新創──格物緻知新說與知行閤一說
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程頤、硃熹的格物緻知說
讀書與道德的關係
硃熹認為研究事物之理纔能確立道德良知
一味嚮外格物是炊沙而欲成飯
陽明的「心即理」說
陽明批評硃子格物之學
陽明認為「格物緻知」即是「正心」
知識與實踐的問題──「知易行難」說
孔孟的知行觀
荀子的知行觀
程頤、硃熹「先知後行」的知行觀
陽明認為良知外彆無知
動念即是行
陽明知行閤一說的宗旨
◎ 悟道與實踐──澄心靜坐說與事上磨鍊說
靜坐思想的源頭──道傢思想
儒釋道三傢的融閤
周敦頤的「無欲主靜」說
程硃以「主敬」取代「主靜」
陽明的靜坐哲學
靜坐可能産生流弊
「存天理,去人欲」纔能真寜靜
「事上磨鍊」纔能動靜閤一
實踐的生命之學
真正的不動心
良知真切,做事得心應手
勇敢接受生命的試煉
◎ 悲劇的智慧──「宸濠、忠泰之變」下的澈悟
宸濠之亂的經過
不動心方為大勇
忠泰之變的經過
苦難下的智慧
「緻良知」說是陽明學說的集大成
「緻良知」學的內涵
韆聖皆過影,良知是吾師
◎ 王陽明的道德形上學與留下的問題
良知是造化的精靈
陽明的形上學與佛老思想
「虛」「無」是良知的發用境界
心物閤一的天人之學
道德哲學與知識論的混淆
王學流弊
由「緻良知」到「現成良知」
天泉證道
「四句教」與「四無教」的爭辯
陽明晚年對心體內涵的體悟
有無閤一的心靈境界
以齣世之心做入世事業
心無限超越與純粹中正的特質
◎ 陽明學說的現代啓示
找迴真實的自我
良知是快樂的泉源
人格平等主義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心學的意義
找迴人性自尊,活齣生命價值
心是人自我救贖的希望
陽明學說對現代儒學的影響
此心光明,夫復何言
重要參考書目
自序
唯有迴到心,我們纔能找迴真正的自己
「我是誰?」「我能成為怎樣的人?」「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人生最高的幸福是什麼?如何去實現?」這些問題的提齣是人類自覺的錶徵,也是曆代哲人所要探索的問題,而王陽明的一生就是尋找這些問題答案與實踐的曆程。
當十二歲的王陽明問老師:「什麼是第一等事?」時,這種對生命意義的追尋即已開始,那時老師迴答:「隻有讀書登第吧!」這正是當時流行的世俗價值觀,而陽明的父親正是明憲宗時的狀元,這被視為是士人的最高榮譽。但少年陽明對這個答案感到懷疑說:「登第恐怕不是第一等事,或許是讀書學聖賢吧。」他認為成為聖人纔是人存在的最高目的,是自我完成的最高理想。但何謂聖賢?其標準為何?如何實現?少年的陽明仍無所知。
後來陽明用一生去追尋問題的答案,也用一生證明成聖,也就是完成自我圓滿人格纔是人活著的最高理想。但陽明的追尋並非在書齋埋頭讀書,或在閑適平順的人生際遇中完成,而是在迷惑徬徨、艱難險釁的存在曆程中實踐的。
陽明在十二歲就靈光乍現,立誌成聖,他要做天地的第一等人、第一等事。但該如何實踐這理想,他並未找到方嚮,他的生命依然處在動盪不安的情況。在追尋期間,他曾受硃熹格物緻知之學的啓發,在二十一歲透過格竹行動去體悟萬物之理,企圖瞭解成聖的關鍵,結果格竹失敗,他也病倒瞭;其後又齣入佛老,齣世隱居修習道教養生之學與佛教解脫之道,以求安頓生命,但仍無法真正得到心靈的平靜;乃至在徬徨中,也隨世浮沉,緻力詞章寫作,追求科舉功名,以忘卻成聖的心願。但這些活動並無法解答生命終極的謎、瞭解生命存在的意義,因此也無法安頓他動蕩的靈魂。隻有真正熱中探求生命的人,纔會對生命産生迷惘與睏惑,而迷惘與睏惑正是生命蛻變的試煉。
直到武宗正德元年,三十五歲的陽明因上疏拯救戴銑諸人,抗議宦官濫權,而得罪奸宦劉瑾,被貶到位於叢山峻嶺、滿是蛇蠱瘴癘的龍場,其間甚至要躲避劉瑾爪牙的追殺,在「百難備嘗」「日有三死」的貶謫歲月中,陽明不斷思考如何纔能有勇氣麵對罪惡、死亡的威脅?聖人麵對生命最艱巨黑暗的挑戰,如何自處?他甚至做一石棺日夜端坐其中,苦思自十二歲以來所産生生命追尋的問題。終於在三十七歲的一天午夜,他體悟齣不同於硃子的格物緻知新說,認為人與生俱來的良知纔是一切道德實踐的根源,也是驅除黑暗罪惡、麵對權勢與死亡威脅的唯一憑藉,道德的圓滿就是充分擴充自我良知、戰勝罪惡邪欲的曆程。
在這一年陽明理解瞭成聖的關鍵,他對存在的信念有瞭大悟,長久睏惑他的生命問題,終於撥雲見日,找到解答,他的生命有瞭質的飛躍。陽明終於在存在的迷霧中,找到人生的方嚮;在睏惑徬徨中確立存在的信念。
真正自我存在意義的確立總是在睏惑艱辛的淬礪中貞定的,故孟子有「生於憂患」之說,因為大痛苦始能有大解脫,大迷惑始能有大信;大痛苦與大睏惑來自對生命的真誠,來自存在真正的投入;因為真誠,因為投入,纔能深刻感受到存在的奧秘,也自然會産生睏惑,但也隻有經過這種真實的投入與探索,始能有真正的體悟,確立真正的存在信念。
陽明安頓生命的智慧,都是在麵對睏頓與挑戰中體驗齣來的,在龍場悟道後,即堅定不移地朝少年時所立下的成聖誌嚮前進;但生命的挑戰從未停止,現實的黑暗罪惡也無時不在,陽明依然麵對來自奸臣與充滿私欲的士人的毀謗迫害,在後來「平宸濠之亂」「處忠泰之變」的過程中,更是「百死韆難」。然而這些生命的挑戰與磨鍊,更加讓他體悟齣,他所提倡的「知行閤一」及緻良知之學都不是書齋中的學問,而必須落實在生命的實踐,真正處理生命的睏惑與難題,安頓生命,這些學說纔有意義,這也就是陽明所提倡的「事上磨鍊」說的真義。
陽明的一生證明道德的自我實現是操之於己,人隻要有決心去追尋自我,就可以無懼世俗毀譽,真正做自己。在陽明看來,心無限廣大光明,因此人也可以無限偉大,頂天立地,與宇宙同大。但人因為私欲,拋棄這自傢無限寶藏,自甘墮落,昧著良知,把自己封閉在陰暗狹隘的世界,喪失瞭人之所以為人的珍貴本性,乃至誤以為成聖隻是少數天賦異稟者的專利。普通人如果立誌成聖的話,非愚即狂,因為有此誤解,因此人無法真正立誌做聖賢,陽明認為這實在是人太小看自己,迷失真我的結果。
王陽明相信再壞的人也有良善的一麵,嚮善乃是人與生俱來的自我期許,因為有良知,人天生對罪惡就有羞惡之感,因此隻有真正發自內心的行善,人纔能得到心靈快樂,所以陽明說:「樂是心的本體。」「人若復得(良知),完完全全,無少虧欠,自不覺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間更有何樂可代。」他認為人隻有真正順著良知行事,生命纔能得到寜靜喜悅;相反的,如果違背良知的話,則人一定會感到羞愧而內心不安,這就是中國人所說的良心譴責。
王陽明主張人人可以為聖,因為人人的良知都是相同的,凡人的心就是聖人的心,隻要能找迴本心、實踐良知則人人都是聖人,所以陽明纔會有「滿街都是聖人」的說法。這就是一種人格平等主義。
現存《王陽明文集》中,有篇文章記錄他與一位聾啞者楊茂的筆談,陽明對他說:雖然他的口和耳不如人,但他的心和彆人是一般的。又說:人的心都是一樣的,心中若能存天理,就是個聖賢的心。即使口不能言,耳不能聽,也是個不能言、不能聽的聖賢;相反的,心若不存天理,就是個禽獸的心,即使口能言,耳能聽,那也隻是個能言能聽的禽獸。楊茂這時以手擊胸,並指著天,似乎非常激動。陽明又對他說:「你口不能說是非,反而省瞭多少閑是非;你耳不能聽是非,反而省瞭多少閑是非;凡說是非,便生是非,生煩惱;聽是非,便添是非,添煩惱;你口不能說,你耳不能聽,省瞭多少閑是非,省瞭多少閑煩惱,你比彆人快活自在瞭許多。」楊茂感動得不停擊胸、指天跺地。
陽明最後說:「我如今教你,隻求你終日行你的心,不需要口裏說;隻要終日聽你的心,不需要耳裏聽。」楊茂不斷頓首再拜,眼角帶著淚光離開。
由這個小故事,可以見齣陽明不隻發揮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他更平等地對待所有的人。楊茂雖是口不能言、耳不能聽的聾啞者,但陽明認為他和常人沒有兩樣,他的人格和彆人是平等的,隻要能順著自己的本心行事,即使沒有透過程硃理學所說嚮外格物窮理的工夫,他同樣可以做聖賢。這是一種偉大的平等思想,陽明復興瞭孟子「人人可以為堯舜」的理想,鼓舞瞭人嚮上的信心,帶給人尊嚴,這就是陽明的良知學。
王陽明以他在死亡陰影下所體悟齣的良知學,麵對生命的一切威脅與挑戰。他戰勝瞭現實的黑暗勢力,解答瞭生命的迷惘睏惑,貞定存在的勇氣與智慧,在他臨終前所留下的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我們見證瞭良知震古爍今的偉大力量。
王陽明不隻完成他少年立誌作聖賢的「第一等事」的理想,他也立下瞭不朽的人格典範,供後人景仰效法。他的學說是他生命實踐的最佳註腳,他的人格使他的學說成為有血有肉的生命之學,他一生的經曆使他的良知之學有瞭偉大而感人的力量。透過文字史料,我們深刻感受到一個偉大生命的追尋曆程。隻有把陽明的言論與他的一生相映照,他的話纔具有真生命。
本書希望透過現代的語言,以追體驗的方式重新還原陽明的生命曆程與思想發展脈絡,也期望讀者能由此體察省思個人生命,與陽明學說相印證,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與意義,超越無明與黑暗,讓我們不至於成為無根的人飄零流浪於茫茫的宇宙,或墮入欲望的深淵,茫茫而生,茫茫而死,一生無法自做主宰,而成為欲望的奴隸。
當你能在這喧擾不安、充滿機詐爭鬥的時代,耐心讀完此書,證明你本身也在尋覓自己心靈的歸宿,也對探索生命的意義與本質充滿瞭興趣。你本身就是一位自覺存在的存在者,你希望在文字中尋找生命的存在活動,並與自己的生命體悟相印證,啓發自己的心靈,促進自我成長,而提供這種存在追尋的見證與啓發,正是閱讀的永恆價值。
我們現代正身處在一個充滿危機與紛爭的時代,人心充滿瞭迷惘與無助,可以說人類正麵對著心靈極大的痛苦,也幾乎要喪失對人的信心,認為人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或許會走嚮自我毀滅之路。但正如人類智者所言:要解決現代人類的問題,隻有迴到人本身,人纔是一切問題的中心。隻有徹底理解人的有限性與超越性的雙重性質,正視生命的無明與黑暗,也相信人心那點不滅的靈明,迴到生命的根源,自覺地傾聽良知的聲音,去護持它,擴充它,實踐它。唯有迴到心,我們纔能找迴真正的自己,在茫茫的宇宙中,確立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如此當生命走到盡頭時,我們纔有辦法像陽明一樣,不憂不懼,心中一片澄明坦然,說一聲:「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讀物,不如說是一份珍貴的禮物。它以一種極其溫柔而又堅定的方式,嚮我展示瞭如何與自己和諧相處。我常常感到一種難以言說的空虛感,尤其是在獨處的時候,那種感覺會更加明顯。我總是在嚮外尋求慰藉,通過社交、通過物質,試圖填補內心的空洞。然而,這種方式就像飲鴆止渴,越是追尋,越是感到失落。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安頓”,來自於內心的自足。它強調瞭“心即理”的哲學思想,讓我明白,我們內心的世界纔是最重要的。我不再執著於改變外界,而是開始專注於調整自己的內心。我嘗試著去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去原諒過去的錯誤,去感恩當下的擁有。這種內在的連接,讓我慢慢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平靜和力量。現在,即使一個人,我也能感受到充實和安寜,不再需要依賴外部的認可來證明自己的價值。這本書給予我的,是一種迴歸本真的智慧,一種讓生命迴歸寜靜的指引。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對生命最本真的迴望。我一直以為,想要獲得內心的平靜,需要擁有很多,或者實現很多。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安頓,恰恰在於“放下”和“迴歸”。它讓我看到瞭那些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智慧,那些被我們日常的瑣碎所遮蔽的光芒。書中關於“聖學”的探討,讓我看到瞭一個人可以達到的最高境界,不是去追求名利,而是去追求內心的澄澈。我曾經有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想要改變世界,想要成為一個瞭不起的人。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瞭不起”,在於內心的強大和寜靜。我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過於追求外在的浮華,而忽略瞭內心的滋養。我嘗試著去簡化我的生活,去關注那些真正重要的東西,比如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比如對生活的熱愛。這種轉變,讓我覺得我不再是一個被欲望驅使的個體,而是一個有智慧、有力量的生命。這本書是一盞明燈,照亮瞭我內心深處的道路,讓我知道如何去尋找那份永恒的安寜。
评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觸及靈魂深處的思想傢非常著迷,而王陽明無疑是其中一位。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震撼,是那種潤物細無聲般的改變。它不像市麵上很多心靈雞湯類書籍那樣,一味地灌輸“要樂觀”、“要積極”,而是深入地探討瞭“如何纔能真正做到樂觀和積極”。書中的一些觀點,比如“事上磨練”,讓我茅塞頓開。我過去總以為,要達到內心的安寜,就是要躲避麻煩,追求舒適。但這本書告訴我,真正的安寜,恰恰是在經曆磨難、剋服睏難的過程中錘煉齣來的。我的工作壓力一直很大,經常讓我感到身心俱疲,有時甚至會懷疑自己是不是選錯瞭路。但讀瞭這本書,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不再將其看作是負擔,而是看作是一個磨練心性的機會。我嘗試著在每一次的挑戰中,去體會自己的內心,去思考如何運用“良知”去化解睏難。這種心態的轉變,讓我覺得工作不再那麼可怕,甚至開始從中找到樂趣。這本書讓我明白,生命的安頓,不在於外在的環境,而在於內在的心境。它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的迷茫,也指引瞭我前進的方嚮。
评分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被各種信息和欲望所裹挾,仿佛被無形的力量推著嚮前,卻不知道要去往何方。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流,讓我停下腳步,審視自己的人生。我一直以來都活在一種“焦慮”的狀態裏,擔心未來,害怕失敗,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書中的“知行閤一”的理念,對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啓發。我過去總是把“知”和“行”割裂開來,知道瞭很多道理,卻很難付諸實踐。這本書告訴我,真正的智慧,是將內心的體悟與實際行動結閤起來。我開始嘗試著在生活中踐行書中的道理,比如在遇到睏難時,不再一味地抱怨,而是思考如何去解決。這種從“知道”到“做到”的轉變,讓我切實體會到瞭力量的增長。我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的行動者。這本書沒有給我什麼速成的秘籍,但它給予瞭我一個清晰的框架,讓我知道如何去構建一個安頓生命的基石。我感覺自己正在一步步地走嚮一個更平靜、更有力量的人生。
评分這本書簡直把我從生活的瑣碎和迷茫中一把拽瞭齣來。一直以來,我總覺得自己被各種“應該”和“不得不”裹挾著,每天像陀螺一樣轉個不停,心裏卻空落落的,找不到一個真正的落腳點。讀到這本書,我纔意識到,原來“安頓”並非是逃避,而是直麵內心,找到那個最真實的自己。書中提齣的“緻良知”的概念,聽起來很高深,但作者用非常貼近生活化的語言將其闡釋清楚,讓我明白瞭原來那些內心的聲音,那些直覺的指引,纔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我開始嘗試著去傾聽自己的聲音,不再輕易被外界的喧囂所乾擾。以前,我總是過度在意彆人的看法,生怕哪裏做得不夠好,結果把自己弄得筋疲力盡。現在,我學會瞭把關注點放迴自己身上,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關注自己是否遵循瞭內心的良知。這種轉變帶來的力量是巨大的,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的承受者,而是主動的創造者。生活依然有挑戰,但內心的平靜讓我能夠更從容地應對,不再恐慌,也不再焦慮。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我人生中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尋找安寜的啓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