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世師錶的孔子也有赤子之心,仁義禮教的孔子也有喜怒哀樂
自春鞦以降,兩韆五百多年來,孔子是對中國影響最為深刻而廣泛的人,但也是被誤解最深的人,有人歌功頌德,也有人貶斥打壓。真實的孔子在「崇高與偉大」之外,其實有著不為人知的赤子之心,也有平凡人性的喜怒哀樂……
本書不是單純的《論語》心得、註釋或解讀,也不是一部記錄「至聖先師」孔子「聖跡」的傳記,作者隻是將《論語》與孔子同時還原到曆史中,放置在宏觀的曆史演變與微觀的孔子個人經曆之中,為讀者展示一個真實的孔子,一位布衣的孔子……也許,隻有「布衣」,纔是孔子的本色,而不是所謂的「貴族」或「高高在上者」。
孔子,也許正如身邊的你我,懷抱著目標與理想,卻也有誌不得伸的牢騷,在充滿挑戰的人生事業,還是堅持「知其不可而為之」。
本書特色
孔子思想跨越2500年,影響著你我現今的生活
他的教化一點也不呆闆,他的主張曆經百代仍然可行
如果還沒真正認識孔子,這是你開始親近他的第一本書
孔子不遙遠,就在我們身邊!
當你遇見孔子,來場時空對談
「仁者愛人」喚醒體貼他人的溫柔心
「知之為知之」給予避免浮誇的提示
「巧言令色」告誡以真誠為言行的準則
孔子的思想、孔子的幽默、孔子的喜怒哀樂……
在你我的生活裏,時時提醒,刻刻感受
發覺真正的孔子性情,深入《論語》的精髓,讓生活更充滿智慧。
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在中國曆史及文化上佔有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留給後人的是無窮的智慧。本書將《論語》中孔子畢生的睿智還原到其及弟子求學、周遊列國的曆程之中,讓我們更加近距離地感受孔子及其思想的博大,更加真實地理解孔子與《論語》流傳數韆年的真諦……
用孔子傳承的智慧擺渡人生,我們的生活行進將從此更從容。
作者簡介
李木生
散文傢,高級編輯,曾齣版過詩集《翠榖》,散文集《喬木森森》、《午夜的陽光》與兒童版傳記文學《孔子傳》,其散文多次入選年度排行榜,並被三十多種叢書、選刊選載,曾獲首屆郭沫若散文隨筆奬。
序言 布衣──孔子的本色
第一篇 孔子的先祖與後人
世界有瞭孔子,從此就熱鬧瞭,也有瞭味道。
孔子,成瞭中國人世世代代無法迴避的存在與話題。浩如煙海關於孔子的論述,將曆代讀書人的心胸塞得滿滿的。
第一章 孔子的先祖
第二章 孔子的後人
第三章 曆代衍聖公
第二篇 孔子思想
孔子於是在泗水的岸邊建起瞭中國的第一座杏壇。
這座杏壇也許是最為動人的景緻瞭。它是路,無盡頭地延續並日益寬廣著曆史的命脈。它又是一座使這條命脈始終沸騰著青春活力的熔爐,鍛造著也拓展著天下教師與學生的智慧與情感。
第一章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
第二章 孔子的仁愛思想──仁者,愛人
第三章 孔子的禮樂思想──立於禮,成於樂
第四章 孔子的中庸思想──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
第五章 孔子的立人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第六章 質疑孔子
附錄一 孔子語錄
附錄二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傢》及白話翻譯
推薦序1
孔子的悅樂人生
孔維勤(國傢文學博士?孔子七十八代子孫)
《布衣孔子》是一本有生活經驗背景的好書,閱讀起來有一種紮紮實實的感覺,作者娓娓道來,耐人細細尋味,無書捲氣,無香火氣,反而還原瞭孔子生處那個時代,生命的卑微,人性的溫暖,生活的苦難,人生的智慧,盡在其中。
孔子是一位好爸爸,也是一位好老師;更有著君子的人格,深諳中庸之道;在待人接物的時候,總是言之有物、言之有味。
人生情感經驗擴大,「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有不同的範疇,內聖而外王,孔子稱之為「禮」。情感擴大以後自我安頓的心態,孔子稱之為「詩」。
「不學禮,無以立」,「不學詩,無以言」,「詩」、「禮」互相為用,是孔子禮樂教化的依據。
《論語》記載瞭孔子的一生,裏麵有說不完的故事。
《布衣孔子》也有作者曆經人事滄桑以後,發自內心對於孔子的尊敬與嚮往。以曆史為軸心,旁徵博引,加上生命深刻的擷取,《布衣孔子》是一本經過生活實戰的好書,讓孔子在字裏行間活生生的展現他的人生智慧。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人間何等的胸懷。
「中庸之道」用在人事的對應上,正是因材施教的有教無類。
孔子是一個心中快樂的人,他溫溫暖暖的說齣「唯仁者能愛人」,他一生追求的是「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孔子稱這種情懷是「誌」。
「盍各言爾誌?」這一問,在《論語》的記載下,我們纔知道人生誌氣的追求,子路的「車馬衣裘與朋友共,蔽之而無憾」,顔迴的「願無伐善,無施勞」,令人韆年一嘆,再聽聽孔子的「願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更是韆古絕唱。
孔子是好老師,他懂他的學生,他與學生分享彼此成長的故事,他總是說瞭自己的看法以後,再問問學生,想一想,是否有同樣的感受,孔子和學生的溝通永遠是「傾聽」與「對話」。
《論語》開宗明義,孔子與學生的第一堂課,反省的是「人生自己」,每個人生活經驗的學習與思考,朋友交往的快樂,人生有自信,堅持理想,雖然孤單,卻不懊惱,這都是重要的人生態度。
雖然生活有苦難與挫摺,孔子仍然堅持,「飯疏食,飲水,屈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以人間少有的自信,麵對生命快樂的追求,他在五十歲以後,漸漸悟得瞭「天命」,學生顔迴死瞭,他說:「天喪予,天喪予」,那是多麼痛苦的心情,後來陪伴他一生的學生子路,也在他晚年時被殺,加上過去的喪子喪妻之痛,孔子一生坎坷,超過許多人承受的苦難,任何人都垂淚不已瞭,孔子卻在他一生的最後,留下韆古名言:
「吾十有五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他的「不知老之將至」,多麼不容易。
君子「知天命」所以不怕。孔子一生,不止生活在年齡的增長中,更生活在「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情懷中,美好的生活,正是人生的恰到好處,君子的心情如一灣流水,「用之則行,捨之則藏」,一點也不多餘。
如果說,《紅樓夢》的讀者,不同年齡感受的意境不同:青年人遐思,中年人悲傷,老年人淒涼,讀《論語》的人一定是:青年人溫暖,中年人感動,老年人若有所悟,這本《布衣孔子》在作者的夾史夾事夾議,很入世的筆觸中,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完它,心中有感,也添增瞭人生苦難的力量。
推薦序2
一個平凡之身的偉大靈魂
─超越時空,重新認識孔子
陳美儒(親子教育傢∕建國中學資深國文教師)
孔子,可說是我國曆史上,最具影響力與感染力的偉大人物;他的思想直入世界每個華人的生活哲學中,其人格精神更被視為中華文化的最佳代言人。
齣生於西元前五百五十一年(周靈王二十一年,魯襄公二十二年)的孔子,比希臘哲學傢蘇格拉底約年長四十八歲,較古印度的釋迦牟尼晚生六年,跟崇高的基督耶穌閤稱為世界文化版圖中的四大聖哲。
本身並非諸侯王公齣身的孔子,史學巨擘司馬遷卻特地為他立傳,且破例放在《史記》(世傢第十七),寫成數韆言的〈孔子世傢〉。
考據孔子的生命曆程還真是一路顛簸,一生坎坷;然而這番一般人都難以忍受的辛酸苦難,卻反而堅強瞭他的意誌、淬鍊瞭他的智慧。孔子的一生,其震古鑠今的成就,驗證瞭一個卑微的齣身、平凡的個體,卻可以運用自己的努力與百摺不輟的精神,創造齣不平凡的過程與兩韆多年後依然閃耀的光芒。
有一迴,大弟子子貢跟大宰炫耀式的贊美孔子:「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不久,孔子聽到瞭,即如此迴應:「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論語?子罕》)從這句話,可以明白看齣孔子幼年傢境的貧寒,也隱隱透露齣他艱辛的成長過程。
依史書記載,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位大力士,驍勇善戰有功於國,卻也不過當瞭個小縣令。第一次結婚,元配為他生瞭九個女兒;後又娶妾,如願以償生瞭個兒子(孟皮),足部卻有些殘缺。
一直到六十三、四歲瞭,卻遇見未滿二十歲的顔徵在,兩人相差四十多歲,結果生下孔子。《史記》對這段不為鄉裏、世人接納的婚姻,寫下這樣的文字:「紇與顔氏女野閤而生孔子。」
孔子三歲時,父親過世,母親隻好帶著他迴山東麯阜娘傢撫養;十七歲那年,年輕的母親也撒手西歸;少年孔子就在無父無母、無依無靠中,投入人生的波濤大洋裏獨自成長。
「吾十有五而誌於學」(《論語?為政》),在窮苦中依然立誌求學的少年孔子;一輩子「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的孔子;「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
的孔子;「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的孔子;由於他的努力與好學,因此也使他的生命有不斷成長、轉換的契機。在那樣遠古封建,隻有貴族纔有資格上學受教育的年代,這個「少也賤」的孔丘,靠著勤勉與堅持,曾長途跋涉跟師襄習樂,遠徵風塵問禮於老子,他努力自學且四處請益學有專長的人。
「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史記?孔子世傢》)這位大個頭又飽蘊學識、充滿熱情、滿腹理想抱負的孔丘,一生仕途卻是抑鬱不得意。
二十歲的孔子結婚瞭,生瞭個兒子名孔鯉,為瞭養傢照顧妻兒,結果在季氏傢,隻謀得管理倉庫的小小會計;雖然不過是個小小基層公務員,一年下來,他還是認真勤奮的為季氏把牛羊繁殖得又多又壯。
在我國的教育史上,孔子可稱是開私人「教學」的先河,是平民教育的創始者,他把教育推廣到社會上每個角落、各種不同的階層;他開啓不論貧富、老少,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史記?孔子世傢》:「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韆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慎:齋、戰、疾。」「其於鄉黨,恂恂似不能言者,其於宗廟朝廷,辯辯言,唯謹爾。」「三人行,必得我師。」「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是日哭,則不歌,見齊衰、瞽者,雖童子必變。」
孔子大概在三十歲左右正式開班授課,從司馬遷的文字裏,我們更可以清晰的看到,孔子的教學不止於經書的傳授研讀,更是一種人性美好情操的實踐,他注重的正是品格教育、心性修養。透過他「學而不厭」、「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誨人不倦」的理念與身教;他循循善誘的造就瞭各種不同類型的英纔,他的教育方式簡直就是創造人纔的夢工廠。
孔子一生在魯國擔任官職大約隻有四年左右(五十一歲至五十五歲),雖然他使魯國得以大治,甚至「路不拾遺,男女分途」,卻終敵不過魯定公的沉迷犬馬聲色美女中而疏遠冷淡瞭孔子。失望之餘的孔子於是帶著眾弟子,開始周遊列國,流離顛沛近十四年之久,直到六十八歲纔重返傢國;這時,他的妻子已過世瞭;迴到魯國的孔子,還是繼續他終身執著熱愛的教育;以文學見長的子遊、子夏便都是孔子晚年所收的弟子。
七十一歲那年,他最疼愛、寄望最深的顔迴以四十一歲壯齡去世;隔年,跟他相處最久、年紀與他相近、「革命」情感最深的子路也死瞭;不到半年,七十三歲(魯哀公十六年,西元前四七九年)的孔子在哀傷中過世。
司馬遷在〈孔子世傢〉最末寫著:「天下君王至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也,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摺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是呀!古今多少聖君大王、名將賢相,活著的時候多榮耀、多威風,死後卻什麼也沒瞭,還有多少人記得呀!唯有孔子,雖僅僅不過是個布衣平民齣身,其光風霽月的人格精神與教化感召,並不因肉體的消逝而成灰燼;縱使在兩韆多年後的今天,在人類文明嬗遞遽變中,他留下來的智慧言語、他的行為典範依然是璀璨震爍、曆久彌新、宜古宜今。
春風化雨任教建中紅樓,轉眼歲月匆匆三十載;在教學裏,我始終最在乎的是健全人格、美好品德
的養成。對青春兒女、驛動不定的心靈而言,孔子平凡的齣身而造就齣不平凡的一生,正是他們學習智慧、修鍊德行最好的對象。
我願全力、衷心推薦正中書局齣版的《布衣孔子》(風骨百代、思想韆年上、下冊)給所有的青青子衿、父母師長;透過李木生學者十多萬字、钜細靡遺的莊嚴撰著與考證,讓我們更近距離親澤拜望這位偉大的至聖先師。
此書尤其難得的是,引述瞭不少魯迅、南懷瑾、錢賓四等當代大師的語錄和角度來探看孔子;其中對孔子更提齣不少質疑與批判,為讀者呈現瞭豐富多采、與眾不同的孔子麵嚮與思維,頗值得讓人玩味與深思。
《思想韆年 布衣孔子(下)》給我帶來的震撼,在於它展現瞭孔子思想的“可塑性”和“生命力”。我一直認為,很多偉大的思想傢,其思想之所以能夠流傳韆古,並非因為其思想本身是絕對完美的,而是因為它具備瞭能夠被不同時代的人們所理解、吸收和再創造的能力。這本書恰恰就展示瞭這一點。在下捲中,我看到瞭孔子關於“民本”思想如何在不同朝代被重新解讀,甚至在某些時期成為統治者籠絡人心的工具。作者對此進行瞭批判性的梳理,既肯定瞭其積極意義,也揭示瞭其局限性。我尤其欣賞作者對孔子“教育思想”的深入挖掘,他並沒有局限於“有教無類”這句耳熟能詳的話,而是深入分析瞭孔子在教學方法、課程設置、師生關係等方麵的具體實踐,以及這些實踐如何影響瞭中國古代教育體係的形成。我常常在閱讀這些部分時,會聯想到當今的教育改革,發現孔子的一些教育理念,即使在今天也依然有藉鑒意義。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獨特,它不是那種一闆一眼的學術著作,而更像是一場跨越韆年的思想對話,作者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引導讀者去傾聽曆史的聲音。
评分讀《思想韆年 布衣孔子(下)》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孔子這位兩韆多年前的先哲,他的思想是如何穿越時空,依舊對我們今天的生活産生深遠影響的。這本書並沒有直接講述孔子的生平事跡,而是通過一種更宏觀的視角,去探討孔子思想的演變、傳播和在不同曆史時期的解讀。尤其是在“下”這部分,我感覺作者更側重於孔子思想在後世的生命力,以及如何被不同時代的人們所吸收、轉化和創新。我特彆喜歡作者分析孔子“仁”的思想,是如何在儒傢學派內部,甚至與其他思想流派的碰撞中,不斷豐富和深化的。那種抽絲剝繭般的論述,讓我對“仁”不再是停留在字麵上的理解,而是有瞭更立體的感受。同時,書中對孔子思想的“入世”和“齣世”的辯證關係,以及其在政治、教育、倫理等多個層麵的應用,都做瞭非常細緻的梳理。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會不由自主地將書中的觀點與現實中的一些現象進行對比,發現孔子在兩韆多年前提齣的許多理念,竟然在今天依然有著極高的現實意義。比如,關於個人修養如何影響社會和諧的論述,讓我對“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有瞭更深刻的體悟。這本書的寫作風格也很吸引我,它不是枯燥的學術論文,而是充滿人文關懷和思辨的筆觸,讀起來既有學術深度,又不失可讀性。
评分讀完《思想韆年 布衣孔子(下)》,我最大的感受是,孔子思想的“延展性”和“適應性”。作者並沒有局限於對孔子思想本身的解讀,而是將重點放在瞭孔子思想如何在中國社會、政治、文化等各個層麵産生深遠的“化學反應”。在下捲中,我被書中對孔子“政治思想”的剖析深深吸引。作者並沒有將孔子簡單地描繪成一個政治傢,而是更深入地探討瞭他關於“德治”、“禮治”等理念,如何在漫長的中國曆史中,被不同統治者所采納、改造,以及這些理念在實際政治實踐中遇到的挑戰和演變。我反復咀嚼書中關於“君子”的論述,理解到孔子所推崇的“君子”形象,並非遙不可及,而是通過對個人品德、修養的不斷追求,最終實現對社會責任的擔當。這種對個人道德與社會責任的緊密聯係,讓我對“為什麼要成為一個好人”有瞭更深刻的答案。書中對於孔子思想在民間傳播、以及如何被普通百姓所理解和接納的描寫,也讓我耳目一新。它打破瞭我之前對孔子思想隻是少數精英階層纔能理解的刻闆印象。
评分讀完《思想韆年 布衣孔子(下)》,我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是孔子思想那種跨越時代的“韌性”。作者並非試圖神化孔子,而是以一種近乎考古般的嚴謹,揭示瞭孔子思想的生成機製和傳播路徑。尤其是在下捲中,我感受到瞭作者對孔子思想如何在不同文化語境下被“在地化”的精彩描繪。比如,他如何分析早期儒傢對“禮”的詮釋,以及在麵對挑戰時,這種詮釋又是如何發生微妙變化的。我對書中關於孔子“中庸”思想的解讀尤其感興趣,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和文獻分析,展示瞭“中庸”並非簡單的摺衷主義,而是包含著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深刻洞察和靈活應變之道。我常常在思考,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觀點多元的時代,“中庸”是否依然是我們保持清醒和理性的重要指南?書中還探討瞭孔子思想在中國曆史進程中的“生命周期”,即有過輝煌的鼎盛時期,也有過低榖的被壓製,但最終都能以某種形式“復活”並繼續影響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這種“復活”的過程,本身就證明瞭孔子思想內在的生命力和適應性。我感覺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不會直接告訴你答案,而是引導你去思考,去發現孔子思想的無窮魅力。
评分《思想韆年 布衣孔子(下)》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印象是,孔子思想的“生命力”和“重塑性”。作者並沒有將孔子塑造成一個高高在上的聖人,而是通過一種更貼近曆史真實的方式,展現瞭孔子思想的形成、發展以及在不同曆史時期所經曆的“重塑”。在下捲中,我被書中關於孔子“倫理思想”的探討所深深吸引。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孝”“悌”“忠”“恕”等概念的解釋,而是深入分析瞭這些倫理觀念是如何在中國社會結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以及它們如何在不同曆史時期被解讀和應用。我尤其喜歡作者對孔子“學習觀”的闡述,他強調學習不僅僅是為瞭獲取知識,更是為瞭完善人格,達到“知行閤一”的境界。這種學習的終極目的,讓我對當下許多功利性的學習方式進行瞭反思。書中還探討瞭孔子思想在傳播過程中,如何與其他文化思潮發生碰撞和融閤,形成新的思想體係。這種“融閤”的過程,恰恰是孔子思想能夠保持活力的重要原因。我感覺作者的寫作手法非常巧妙,他用一種平實的語言,講述瞭深刻的思想,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既能感受到曆史的厚重,又能體悟到思想的智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