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民間儒教對主流儒學的吸收與轉化

清末民初民間儒教對主流儒學的吸收與轉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清末民初
  • 民間儒教
  • 主流儒學
  • 儒學轉型
  • 社會文化
  • 思想史
  • 宗教研究
  • 中國近現代史
  • 文化變遷
  • 地方社會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乃透過四本清末民初民間儒教的著作:光月老人之《四書說約》、王覺一之《大學解》、民間鸞堂觀禮堂之《孔教真理》以及救世新教之《大學證釋》,探討民間儒教對儒傢思想的解讀,以及他們對主流儒學的吸收與轉化。透過這四本著作,我們可以具體地看到民間宗教傢將主流儒學宗教化的現象,也可以發現,民間儒教對主流儒學的吸收絕不是單綫的,而是呈現百川匯聚的狀況。由本書的論述可知民間儒教乃在大傳統的學術思潮中,開演另一宗教式的庶民傳統,而儒傢的生命力與實踐力,正是在具有修道情懷的民間儒教中,嚮外開展。

  「學理的主流儒學」與「宗教的庶民儒學」乃儒學發展中的兩條洪流,民間讀書人對於儒傢經典的解釋,雖可獨立於大傳統之外的,但也與主流儒學的發展息息相關。宋明清的「理學」、「心學」、「氣學」,這些主流儒學的思想與學說,被轉化以宗教修行的語言、觀念在民間傳播,百姓們藉著聆聽這些教派人士的傳教觀念與作品,力行實踐以追求性靈的終極之境,這是庶民百姓所認識的儒學。明清以來三教融閤的民間社會,「以儒為宗」是他們的特色,而宗教式的修煉觀正是儒傢思想世俗化的關鍵。

作者簡介

鍾雲鶯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係博士(2000),現任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係副教授。

  主要研究的領域集中在「宗教的庶民儒學」,關注儒學在民間社會的發展,以及儒學被宗教化的解讀。研探主流儒學在民間被宗教解釋的現象,以及民間儒教解經者對主流儒學的吸收與轉化。主要著作有《民國以來民間教派大學中庸思想之研究》(2001)。

《明代江南士紳階層的傢庭教育與社會實踐研究》 導言:重塑傢庭的知識場域 本書旨在深入探究明代江南地區士紳階層在傢庭內部所構建的獨特教育體係及其與士紳社會實踐之間的復雜互動關係。在明代中晚期,江南地區作為經濟、文化和士人資源最為集中的區域,其傢庭教育不僅是知識傳承的核心場所,更是士紳階層鞏固其社會地位、塑造傢族文化認同的關鍵場域。不同於以往側重於宏大敘事和官方意識形態的學說研究,本書將目光聚焦於微觀的傢庭生活內部,探察知識如何在傢庭的日常實踐中被“內化”為士紳子弟的性情與行為規範。 第一章:傢學傳統與士紳的代際傳承 明代士紳階層對祖先學問的重視達到瞭前所未有的程度,傢學(傢族內部的教育機構)的建立成為區分士紳與普通市民的重要標誌。本章首先梳理瞭江南士紳傢族中傢塾的設立、師資的聘請(多由傢族中具備功名或德高望重的長輩擔任)以及教材的選擇。重點分析瞭“傢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傢訓不再僅僅是道德說教的文本,而是被係統地融入到日常的作息、祭祀禮儀和産業管理之中,成為一種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傢族行為準則。研究發現,傢訓的文本往往帶有強烈的地域性和傢族特殊性,其對儒傢“孝”與“悌”的詮釋,常常超越瞭經典文本的字麵意義,強調對傢族集體榮譽的維護。通過對昆山顧氏、常州趙氏等典型傢族檔案的細緻考察,揭示瞭這種代際傳承如何確保瞭士紳階層的知識結構和政治傾嚮的穩定性。 第二章:私淑與公教的張力:傢庭教育的邊界拓展 明代士紳子弟接受教育的途徑是多元的,傢庭教育(私淑)與外部教育(如府學、書院)構成瞭主要的教育網絡。本章探討瞭傢庭教育在多大程度上主導瞭士人的早期認知構建,以及這種私淑經曆如何影響他們日後在公立教育體係中的錶現。我們觀察到,許多尚未入學的士紳子弟,其對“義理”的理解往往先於對“考據”的掌握,這得益於傢庭內部對心學思潮的私下傳播。 此外,本書重點分析瞭“私淑”中的社會互動。士紳傢庭往往會邀請社會名流、退休官員或具有特殊學問專長的幕僚入駐府邸進行“私教”。這種私教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社會資源的交換和人脈的構建。通過分析這些幕僚的身份背景與教學內容,可以清晰地看到傢庭教育如何成為士紳階層進行社會資本積纍的隱秘渠道。這種邊界模糊的教育模式,使得傢庭教育成為一個開放的、具有高度社會適應性的知識生成空間。 第三章:女性在傢庭教育中的角色重塑 傳統史學對明代女性教育的關注多集中於纔德教育。本章則突破瞭“賢妻良母”的刻闆印象,深入探討瞭江南士紳傢庭中的女性在教育實踐中的主動角色。許多士大夫的妻妾,尤其齣身於書香門第的女性,不僅負責子女的啓濛教育,還參與到傢學的管理和傢訓的修訂中。 通過對晚明女性文集和部分地方誌中對閨閣事跡的記載,本書發現,女性教育的內容並非僅限於詩詞歌賦和女紅,而是滲透瞭傢族的經濟管理理念和倫理規範。例如,一些妻子的日記和尺牘顯示,她們對子弟的理財教育和交友選擇有直接的乾預和指導。這種女性視角的教育實踐,為理解明代儒傢倫理在傢庭內部的“實踐化”提供瞭新的視角,也揭示瞭傢庭教育中性彆權力結構的微妙變化。 第四章:教育內容與社會實踐的連接:從“修身”到“濟世” 明代士紳傢庭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培養能夠入仕或至少能治理地方事務的“能纔”。本章著重分析瞭“修身”的教育內容如何被轉化為具體的“濟世”的社會實踐。這包括對“民生”議題的早期灌輸。例如,傢塾的教材中常常穿插地方災害記錄、賑災事務的案例分析,引導士子思考地方治理的實際難題。 更重要的是,本書考察瞭“學以緻用”在傢庭教育中的具體體現。士紳子弟在成年之前,常被要求參與傢族産業的管理、地方義倉的運作、水利工程的考察等。這些實踐活動,被視為對經典理論知識的“活學活用”。通過對比不同傢族在鄉紳政治中的錶現,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傢庭教育更注重實踐操作訓練的傢族,其後代在擔任地方官員或鄉紳領袖時,往往錶現齣更高的治理效率和更強的社會影響力。傢庭教育此時不再是象牙塔內的理論預習,而是直接麵嚮現實政治的預演場。 結論:明代傢庭教育的知識體係與後世影響 本書的結論部分總結瞭明代江南士紳傢庭教育的幾個核心特徵:高度的傢族中心主義、模糊的公私界限、以及對實踐經驗的重視。這種獨特的傢庭教育體係,不僅塑造瞭明中後期知識分子的基本人格和知識譜係,也為清代乃至近代的中國精英階層的再生産奠定瞭基礎。它展示瞭儒傢思想在最基礎的社會單元——傢庭中,如何被積極地調適、解釋和應用,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經濟環境。通過對這些微觀實踐的重構,我們得以更深刻地理解士紳階層在中國曆史轉型期中的文化韌性與社會動員能力。本書試圖通過對傢庭這一“知識熔爐”的細緻描摹,為理解傳統中國社會的知識生態提供一個堅實的微觀基礎。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言………………………………………?

第一章  緒論 1
壹、「宗教的庶民儒學」:
儒學研究中尚待開發的新領域………………1
一、「以教解經」的儒傢經典詮釋……………5
二、儒傢思想在民間的發展與轉化…………14
貳、「民間儒教」概念的確立……………………20
參、「性即理」的人性論:
民間儒教對理學的認識與轉化…………… 25
肆、良知準則的修心觀:
民間儒教對心學的理解與轉化…………… 29
伍、氣的流行:
民間儒教對氣學的認識與轉化…………… 36
一、貫穿宇宙與個體之本的先天之氣………38
二、作為物質材料的後天之氣:
兼論其與實學的關係……………………42
陸、小結………………………………………… 46

第二章 光月老人之《四書說約》及其對氣學的吸收與轉化 49
壹、光月老人與《四書說約》的流傳……………49
貳、《四書說約》詮釋《四書》之方式及其內容…………………………………………… 53
一、光月老人撰述《四書說約》之因由及其命題所在 ……………………………………… 53
二、光月老人詮釋《四書》思想的方式……57
 (一)、同條共貫、通體閤看……………… 58
 (二)、不拘章旨、得意忘言……………… 60
參、光月老人《四書說約》之內容安排所呈現的意義…………………………………………… 61
一、〈太極統說〉置於全書首篇的意義………62
二、〈總結性命不二心法〉置於全書之末的意義…………………………………………65
肆、光月老人對《孟子》思想的詮釋:
「氣」的觀點…………………………………70
一、「養氣」:孟子道破天機之處……………71
(一)、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72
(二)、養氣的步驟與方法………………… 78
1、「心」的活動與存養………………78
2、直養無害、集義所生…………… 81
二、理在氣中、非氣之外,彆有一理………85
三、養氣與踐形………………………………86
伍、光月老人以「養氣」思想解讀《孟子》所呈現的宗教意義………………………………… 89
陸、小結………………………………………… 92

第三章 王覺一之《大學解》及其對理學與心學的吸收與轉化 95
壹、王覺一與《大學解》…………………………95
貳、王覺一對「大學」的解釋及其範疇…………98
一、「大學----學天」的思維:
「性即理」思想下的解釋………………100
二、「大人之學」的內容……………………110
參、「學天」思維下的人性問題:
「理、氣、象」三界結構的人性論…………116
肆、「學天」思維下的知行論:
王覺一對「格物緻知」的詮釋………………126
一、由心法之傳,論王覺一對硃、陸二人
「格物緻知」說的反省…………………127
二、修持「格物緻知」的步驟………………130
(一)、明理、氣、象之宇宙循環,以迴歸理天為要……………………… 131
(二)、尊德性、道問學二說之融閤……133
三、「格物緻知」的終極目標………………135
(一)、救劫觀:
明天地生滅之始末,拯救世人免於劫火之災……………………… 135
(二)、渡世觀:
明德、新民、至善及於人人的終極理想…………………………… 137
伍、小結………………………………………… 139

第四章  觀禮堂之《孔教真理》及其對硃學與王學的吸收與轉化 141
壹、觀禮堂與《孔教真理》的寫作背景…………141
一、觀禮堂與《孔教真理》的流傳………… 141
二、《孔教真理》撰述主因:息邪說、復聖學……………………………………146
貳、《孔教真理》之本《大學》解《論語》的思維……………………………………………150
一、硃子學的影響:篤敬與毋自欺……… 152
二、陽明學的影響:事上磨練與知行閤一 158
三、「天理」思想的傳衍…………………  163
參、《孔教真理》對「忠恕」的解釋……………169
一、以「不欺」解釋「忠恕」…………… 172
二、以「修己」、「責己」闡釋「忠恕」的踐行……………………………………………… 177
肆、小結………………………………………… 183

第五章  救世新教《大學證釋》之《大學》改本及其對實學的迴應 187
壹、救世新教與《大學證釋》的寫作背景……187
一、救世新教與《大學證釋》………………187
二、神聖他者的釐訂……………………… 190
貳、《大學證釋》對《大學》之改寫與段落安排……………………………………………193
參、《大學證釋》之《大學》之改本及其結構分析……………………………………………201
一、從綱領----「親親新民」談起……… 201二、從「全書綱領」與「總結綱領」的結構談論……………………………………209
三、就綱目標題與其內容談論…………… 211
肆、實學思想的契入(一):「明明德」與「止至善」之用∕體、外∕內之說……………………217
一、明明德為用:外在事功之行………… 218
二、止至善為體:內在本體之修………… 221
伍、實學思想的契入(二):
以「明物順情」詮釋「格物緻知」………225
陸、小結………………………………………… 231

第六章 結  論 233
壹、主流儒學注疏與宗教注疏的比較…………235
貳、闢異端:民間儒教對硃熹與三教末流的批判242
一、共同批判的對象----硃熹…………… 243
二、對三教末流的批判…………………… 247
參、民間儒教「修」之功能性概念之研究的開展:
修心、修煉、修道的宗教觀點………………251
肆、救劫訊息與感時憂國………………………261

參考書目 ………………………………… 273
人名索引………………………………… 293
名詞索引 ………………………………… 301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每次看到“清末民初”這幾個字,我都會感到一種莫名的親切和感慨。那是一個屬於告彆舊時代,同時又充滿對新時代迷茫和探索的時期。在那個時代,我們耳熟能詳的許多思想流派和政治運動都在孕育和發展,但如果僅僅關注那些激進的革命聲音,或是西方的思想潮流,我們可能會忽略掉一個龐大的、沉默但至關重要的群體,那就是普通民眾。這本書的名字,“民間儒教對主流儒學的吸收與轉化”,精準地捕捉到瞭我的興趣點。它讓我好奇,那些在孔廟、在書院、在官方文獻中被反復強調的儒傢思想,是如何滲透到尋常百姓傢,又是如何被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理解、實踐,甚至改造的?“吸收”意味著一種主動的學習和藉鑒,而“轉化”則暗示著一種能動性的再創造,一種符閤民間實際的“在地化”過程。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深入到那些鮮為人知的角落,去挖掘那些被曆史的洪流所淹沒的民間智慧。也許,我們會看到,在鄉間祠堂裏,在傢族聚會中,在鄰裏之間的道德評判裏,儒傢思想以一種意想不到的姿態,繼續發揮著它的作用,甚至在與新興思想的碰撞中,展現齣頑強的生命力。這本書,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觀察中國近現代轉型時期社會文化肌理的獨特視角。

评分

我最近讀完瞭一本關於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的書,雖然書名和咱們這次討論的書有所不同,但內容上的一些思考讓我聯想到。那本書主要探討的是知識分子群體在西學衝擊下的思想掙紮,他們如何在中西文明之間尋找平衡,如何試圖為中國找到一條新的發展道路。當時我就在想,這種宏大的思想變遷,它的根基和落地究竟在哪裏?僅僅依靠知識分子的精英敘事,是否足以描繪齣整個社會思想圖景的全貌?這讓我越發覺得,像“清末民初民間儒教對主流儒學的吸收與轉化”這樣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和珍貴。它觸及瞭思想的“土壤”,觸及瞭思想的“生命力”。“吸收與轉化”這兩個詞,本身就蘊含著動態和創造。它不是簡單的復製,也不是生硬的拒絕,而是一個復雜的、充滿智慧的再創造過程。民間儒教,顧名思義,必然是在民間生活土壤中生根發芽的。它麵對的是真實的生活睏境、人情世故,它需要提供的是切實可行的道德指引和行為規範。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揭示齣,那些被我們視為“陳舊”的儒傢思想,在民間是如何煥發齣生機,又是如何被重新詮釋,以適應一個正在快速變化的社會。這種研究,對於理解中國文化的韌性和適應性,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清末民初民間儒教對主流儒學的吸收與轉化",在我看來,其價值恰恰在於其“民間”二字。當下我們討論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往往容易聚焦於那些大名鼎鼎的知識分子、那些轟轟烈烈的政治運動,或者那些引人注目的西方思潮。然而,曆史的厚度,往往蘊藏在那些沉默的大多數之中,蘊藏在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細微之處。民間儒教,便是這樣一個充滿魅力的研究對象。它代錶著一種更具生命力、更貼近現實的儒傢實踐。我非常好奇,當主流儒學,那些經過曆代學人精心闡釋的經典,麵對著復雜的民間社會現實時,會發生怎樣的“吸收”與“轉化”?這種吸收,是否意味著對經典進行更通俗化的解讀,更符閤民眾生活邏輯的闡釋?而這種轉化,又是否意味著在原有框架內進行創新,賦予儒傢倫理新的時代內涵?我期待本書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考古學傢,深入到曆史的“地層”之下,挖掘齣那些被掩埋的珍貴材料,嚮我們展示齣民間儒教如何在清末民初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汲取養分,並且以一種獨特的方式,繼續塑造著中國社會的文化景觀。這對於理解中國文化的韌性以及其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演變,具有非凡的意義。

评分

讀到“清末民初民間儒教對主流儒學的吸收與轉化”這個書名,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些畫麵。想象一下,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無論是帝製的落幕,還是新文化的興起,都如同一場席捲一切的巨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傳統文化的“根”——儒傢思想,究竟是如何應對的?而“民間儒教”這個提法,讓我感到非常耳目一新。它區彆於官方的、精英的、文本化的儒學,而是指那些在社會基層,在民眾日常生活中所實踐的、所理解的儒傢思想。我一直在思考,這種“民間儒教”是如何“吸收”主流儒學的?是直接套用,還是有所選擇?又是如何“轉化”的?這種轉化是否意味著對原有的經典內涵的稀釋,還是賦予瞭新的生命力?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通過具體的曆史材料,比如地方誌、契約文書、民間故事、宗教文獻等,來展現這種吸收與轉化的具體過程。我想看到,那些曾經被認為是“士大夫”專屬的倫理觀念,是如何在民間被簡化、被具象化,從而成為指導普通人行為的準則的。這種研究,不僅能幫助我們理解儒傢思想的生命力,更能讓我們看到,在時代變遷的洪流中,普通民眾是如何在維護傳統的同時,也在默默地進行著思想的創造和適應。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就極具吸引力,"清末民初民間儒教對主流儒學的吸收與轉化"。光是這個名字,就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對晚清民國時期的社會變遷和思想演變一直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在那個劇烈動蕩的時代,傳統文化如何與時俱進,又如何在這種互動中發生深刻的變化,一直是我思考的重點。本書的切入點非常獨特,它沒有僅僅停留在宏觀的曆史敘事,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民間儒教”,這無疑是一個被學術界相對忽視但又至關重要的層麵。主流儒學,在人們的印象中,往往與士大夫階層、官方意識形態緊密相連,但“民間儒教”則暗示著一種更接地氣、更具生命力的傳播和實踐方式。它如何吸收那些高高在上的經典理論,又如何將其內化、重塑,以適應普通民眾的生存需求、倫理觀念和社會交往,這是本書最讓我期待的部分。我猜想,作者可能會通過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鄉規民約、傢族祭祀、地方廟會、民間教育等,來展現這種吸收與轉化的具體過程。這些生動的細節,定能幫助我們理解儒傢思想在民間的生命力,以及它在麵對西學東漸、社會革命時的復雜反應。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理解儒傢思想在中國近代轉型時期的真正麵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