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乃透過四本清末民初民間儒教的著作:光月老人之《四書說約》、王覺一之《大學解》、民間鸞堂觀禮堂之《孔教真理》以及救世新教之《大學證釋》,探討民間儒教對儒傢思想的解讀,以及他們對主流儒學的吸收與轉化。透過這四本著作,我們可以具體地看到民間宗教傢將主流儒學宗教化的現象,也可以發現,民間儒教對主流儒學的吸收絕不是單綫的,而是呈現百川匯聚的狀況。由本書的論述可知民間儒教乃在大傳統的學術思潮中,開演另一宗教式的庶民傳統,而儒傢的生命力與實踐力,正是在具有修道情懷的民間儒教中,嚮外開展。
「學理的主流儒學」與「宗教的庶民儒學」乃儒學發展中的兩條洪流,民間讀書人對於儒傢經典的解釋,雖可獨立於大傳統之外的,但也與主流儒學的發展息息相關。宋明清的「理學」、「心學」、「氣學」,這些主流儒學的思想與學說,被轉化以宗教修行的語言、觀念在民間傳播,百姓們藉著聆聽這些教派人士的傳教觀念與作品,力行實踐以追求性靈的終極之境,這是庶民百姓所認識的儒學。明清以來三教融閤的民間社會,「以儒為宗」是他們的特色,而宗教式的修煉觀正是儒傢思想世俗化的關鍵。
作者簡介
鍾雲鶯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係博士(2000),現任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係副教授。
主要研究的領域集中在「宗教的庶民儒學」,關注儒學在民間社會的發展,以及儒學被宗教化的解讀。研探主流儒學在民間被宗教解釋的現象,以及民間儒教解經者對主流儒學的吸收與轉化。主要著作有《民國以來民間教派大學中庸思想之研究》(2001)。
序言………………………………………?
第一章 緒論 1
壹、「宗教的庶民儒學」:
儒學研究中尚待開發的新領域………………1
一、「以教解經」的儒傢經典詮釋……………5
二、儒傢思想在民間的發展與轉化…………14
貳、「民間儒教」概念的確立……………………20
參、「性即理」的人性論:
民間儒教對理學的認識與轉化…………… 25
肆、良知準則的修心觀:
民間儒教對心學的理解與轉化…………… 29
伍、氣的流行:
民間儒教對氣學的認識與轉化…………… 36
一、貫穿宇宙與個體之本的先天之氣………38
二、作為物質材料的後天之氣:
兼論其與實學的關係……………………42
陸、小結………………………………………… 46
第二章 光月老人之《四書說約》及其對氣學的吸收與轉化 49
壹、光月老人與《四書說約》的流傳……………49
貳、《四書說約》詮釋《四書》之方式及其內容…………………………………………… 53
一、光月老人撰述《四書說約》之因由及其命題所在 ……………………………………… 53
二、光月老人詮釋《四書》思想的方式……57
(一)、同條共貫、通體閤看……………… 58
(二)、不拘章旨、得意忘言……………… 60
參、光月老人《四書說約》之內容安排所呈現的意義…………………………………………… 61
一、〈太極統說〉置於全書首篇的意義………62
二、〈總結性命不二心法〉置於全書之末的意義…………………………………………65
肆、光月老人對《孟子》思想的詮釋:
「氣」的觀點…………………………………70
一、「養氣」:孟子道破天機之處……………71
(一)、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72
(二)、養氣的步驟與方法………………… 78
1、「心」的活動與存養………………78
2、直養無害、集義所生…………… 81
二、理在氣中、非氣之外,彆有一理………85
三、養氣與踐形………………………………86
伍、光月老人以「養氣」思想解讀《孟子》所呈現的宗教意義………………………………… 89
陸、小結………………………………………… 92
第三章 王覺一之《大學解》及其對理學與心學的吸收與轉化 95
壹、王覺一與《大學解》…………………………95
貳、王覺一對「大學」的解釋及其範疇…………98
一、「大學----學天」的思維:
「性即理」思想下的解釋………………100
二、「大人之學」的內容……………………110
參、「學天」思維下的人性問題:
「理、氣、象」三界結構的人性論…………116
肆、「學天」思維下的知行論:
王覺一對「格物緻知」的詮釋………………126
一、由心法之傳,論王覺一對硃、陸二人
「格物緻知」說的反省…………………127
二、修持「格物緻知」的步驟………………130
(一)、明理、氣、象之宇宙循環,以迴歸理天為要……………………… 131
(二)、尊德性、道問學二說之融閤……133
三、「格物緻知」的終極目標………………135
(一)、救劫觀:
明天地生滅之始末,拯救世人免於劫火之災……………………… 135
(二)、渡世觀:
明德、新民、至善及於人人的終極理想…………………………… 137
伍、小結………………………………………… 139
第四章 觀禮堂之《孔教真理》及其對硃學與王學的吸收與轉化 141
壹、觀禮堂與《孔教真理》的寫作背景…………141
一、觀禮堂與《孔教真理》的流傳………… 141
二、《孔教真理》撰述主因:息邪說、復聖學……………………………………146
貳、《孔教真理》之本《大學》解《論語》的思維……………………………………………150
一、硃子學的影響:篤敬與毋自欺……… 152
二、陽明學的影響:事上磨練與知行閤一 158
三、「天理」思想的傳衍………………… 163
參、《孔教真理》對「忠恕」的解釋……………169
一、以「不欺」解釋「忠恕」…………… 172
二、以「修己」、「責己」闡釋「忠恕」的踐行……………………………………………… 177
肆、小結………………………………………… 183
第五章 救世新教《大學證釋》之《大學》改本及其對實學的迴應 187
壹、救世新教與《大學證釋》的寫作背景……187
一、救世新教與《大學證釋》………………187
二、神聖他者的釐訂……………………… 190
貳、《大學證釋》對《大學》之改寫與段落安排……………………………………………193
參、《大學證釋》之《大學》之改本及其結構分析……………………………………………201
一、從綱領----「親親新民」談起……… 201二、從「全書綱領」與「總結綱領」的結構談論……………………………………209
三、就綱目標題與其內容談論…………… 211
肆、實學思想的契入(一):「明明德」與「止至善」之用∕體、外∕內之說……………………217
一、明明德為用:外在事功之行………… 218
二、止至善為體:內在本體之修………… 221
伍、實學思想的契入(二):
以「明物順情」詮釋「格物緻知」………225
陸、小結………………………………………… 231
第六章 結 論 233
壹、主流儒學注疏與宗教注疏的比較…………235
貳、闢異端:民間儒教對硃熹與三教末流的批判242
一、共同批判的對象----硃熹…………… 243
二、對三教末流的批判…………………… 247
參、民間儒教「修」之功能性概念之研究的開展:
修心、修煉、修道的宗教觀點………………251
肆、救劫訊息與感時憂國………………………261
參考書目 ………………………………… 273
人名索引………………………………… 293
名詞索引 ………………………………… 301
每次看到“清末民初”這幾個字,我都會感到一種莫名的親切和感慨。那是一個屬於告彆舊時代,同時又充滿對新時代迷茫和探索的時期。在那個時代,我們耳熟能詳的許多思想流派和政治運動都在孕育和發展,但如果僅僅關注那些激進的革命聲音,或是西方的思想潮流,我們可能會忽略掉一個龐大的、沉默但至關重要的群體,那就是普通民眾。這本書的名字,“民間儒教對主流儒學的吸收與轉化”,精準地捕捉到瞭我的興趣點。它讓我好奇,那些在孔廟、在書院、在官方文獻中被反復強調的儒傢思想,是如何滲透到尋常百姓傢,又是如何被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理解、實踐,甚至改造的?“吸收”意味著一種主動的學習和藉鑒,而“轉化”則暗示著一種能動性的再創造,一種符閤民間實際的“在地化”過程。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深入到那些鮮為人知的角落,去挖掘那些被曆史的洪流所淹沒的民間智慧。也許,我們會看到,在鄉間祠堂裏,在傢族聚會中,在鄰裏之間的道德評判裏,儒傢思想以一種意想不到的姿態,繼續發揮著它的作用,甚至在與新興思想的碰撞中,展現齣頑強的生命力。這本書,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觀察中國近現代轉型時期社會文化肌理的獨特視角。
评分我最近讀完瞭一本關於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的書,雖然書名和咱們這次討論的書有所不同,但內容上的一些思考讓我聯想到。那本書主要探討的是知識分子群體在西學衝擊下的思想掙紮,他們如何在中西文明之間尋找平衡,如何試圖為中國找到一條新的發展道路。當時我就在想,這種宏大的思想變遷,它的根基和落地究竟在哪裏?僅僅依靠知識分子的精英敘事,是否足以描繪齣整個社會思想圖景的全貌?這讓我越發覺得,像“清末民初民間儒教對主流儒學的吸收與轉化”這樣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和珍貴。它觸及瞭思想的“土壤”,觸及瞭思想的“生命力”。“吸收與轉化”這兩個詞,本身就蘊含著動態和創造。它不是簡單的復製,也不是生硬的拒絕,而是一個復雜的、充滿智慧的再創造過程。民間儒教,顧名思義,必然是在民間生活土壤中生根發芽的。它麵對的是真實的生活睏境、人情世故,它需要提供的是切實可行的道德指引和行為規範。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揭示齣,那些被我們視為“陳舊”的儒傢思想,在民間是如何煥發齣生機,又是如何被重新詮釋,以適應一個正在快速變化的社會。這種研究,對於理解中國文化的韌性和適應性,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清末民初民間儒教對主流儒學的吸收與轉化",在我看來,其價值恰恰在於其“民間”二字。當下我們討論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往往容易聚焦於那些大名鼎鼎的知識分子、那些轟轟烈烈的政治運動,或者那些引人注目的西方思潮。然而,曆史的厚度,往往蘊藏在那些沉默的大多數之中,蘊藏在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的細微之處。民間儒教,便是這樣一個充滿魅力的研究對象。它代錶著一種更具生命力、更貼近現實的儒傢實踐。我非常好奇,當主流儒學,那些經過曆代學人精心闡釋的經典,麵對著復雜的民間社會現實時,會發生怎樣的“吸收”與“轉化”?這種吸收,是否意味著對經典進行更通俗化的解讀,更符閤民眾生活邏輯的闡釋?而這種轉化,又是否意味著在原有框架內進行創新,賦予儒傢倫理新的時代內涵?我期待本書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考古學傢,深入到曆史的“地層”之下,挖掘齣那些被掩埋的珍貴材料,嚮我們展示齣民間儒教如何在清末民初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汲取養分,並且以一種獨特的方式,繼續塑造著中國社會的文化景觀。這對於理解中國文化的韌性以及其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演變,具有非凡的意義。
评分讀到“清末民初民間儒教對主流儒學的吸收與轉化”這個書名,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些畫麵。想象一下,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無論是帝製的落幕,還是新文化的興起,都如同一場席捲一切的巨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傳統文化的“根”——儒傢思想,究竟是如何應對的?而“民間儒教”這個提法,讓我感到非常耳目一新。它區彆於官方的、精英的、文本化的儒學,而是指那些在社會基層,在民眾日常生活中所實踐的、所理解的儒傢思想。我一直在思考,這種“民間儒教”是如何“吸收”主流儒學的?是直接套用,還是有所選擇?又是如何“轉化”的?這種轉化是否意味著對原有的經典內涵的稀釋,還是賦予瞭新的生命力?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通過具體的曆史材料,比如地方誌、契約文書、民間故事、宗教文獻等,來展現這種吸收與轉化的具體過程。我想看到,那些曾經被認為是“士大夫”專屬的倫理觀念,是如何在民間被簡化、被具象化,從而成為指導普通人行為的準則的。這種研究,不僅能幫助我們理解儒傢思想的生命力,更能讓我們看到,在時代變遷的洪流中,普通民眾是如何在維護傳統的同時,也在默默地進行著思想的創造和適應。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就極具吸引力,"清末民初民間儒教對主流儒學的吸收與轉化"。光是這個名字,就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對晚清民國時期的社會變遷和思想演變一直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在那個劇烈動蕩的時代,傳統文化如何與時俱進,又如何在這種互動中發生深刻的變化,一直是我思考的重點。本書的切入點非常獨特,它沒有僅僅停留在宏觀的曆史敘事,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民間儒教”,這無疑是一個被學術界相對忽視但又至關重要的層麵。主流儒學,在人們的印象中,往往與士大夫階層、官方意識形態緊密相連,但“民間儒教”則暗示著一種更接地氣、更具生命力的傳播和實踐方式。它如何吸收那些高高在上的經典理論,又如何將其內化、重塑,以適應普通民眾的生存需求、倫理觀念和社會交往,這是本書最讓我期待的部分。我猜想,作者可能會通過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鄉規民約、傢族祭祀、地方廟會、民間教育等,來展現這種吸收與轉化的具體過程。這些生動的細節,定能幫助我們理解儒傢思想在民間的生命力,以及它在麵對西學東漸、社會革命時的復雜反應。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理解儒傢思想在中國近代轉型時期的真正麵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