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既屬大陸東南邊陲,又是東亞世界航路要衝;此種既邊緣又重要的地理區位,發展齣颱灣儒學的雙元性。
它既深具中國儒學的大傳統內蘊,且又甚早與現代性撞擊互涵。本書觀照颱灣儒學溯源深遠的仁道傳統,同時省視它在現代化下的衍生問題。
作者簡介
潘朝陽
一九五一年生於颱灣苗栗,客傢人。颱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颱灣師範大學東亞文化暨發展係、地理係閤聘教授,颱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曾任《思與言》編委、《鵝湖月刊》主編,現任《海峽評論》編委、鵝湖月刊社社長。
學術專長為:文化地理、宗教地理、颱灣地理、地理與環境思想、中國儒學與颱灣儒學、客傢學等。
壹、從儒傢憂患意識看甲申和乙未兩慘變後儒士的反省及迴應
◎周人從復國翦商曆史中生發的憂患敬德
◎徐復觀先生論憂患意識
◎孔孟之道與當代新儒傢的憂患
◎甲申慘變下的儒傢迴應:以船山、亭林為主
◎乙未慘變下的儒傢迴應:以癡仙、雅堂為主
◎結論
貳、從儒傢的雙元對峙性論清代颱灣儒傢的性質
◎前言
◎儒士傳統的雙元性對峙:
※小人型儒士的傳統
※小人型儒士與君子型儒士的鬥爭
─以硃子被佞幸迫害為例
◎清朝儒學在帝製高壓扭麯下的小人和奴化:
※女真族的「薩滿天命」及其緣飾以硃子學
※清帝宰製下的「理學名臣」和小人型儒士
◎清代颱灣儒傢的性質
※高拱乾《颱灣府誌》呈現的清代颱灣儒士
※周鍾瑄《諸羅縣誌》呈現的清代颱灣儒士
※瀋茂蔭《苗栗縣誌》呈現的清代颱灣儒士
◎結論
參、丘逢甲在颱灣的儒傢實踐
◎鄭延平王開啓瞭抗拒與復振的颱灣儒傢
◎丘逢甲的儒傢人格和抗日誌業
◎乙未慘變之際的儒傢丘逢甲
與青年儒士的抗日鬥爭的意義
◎結論
肆、日據颱灣的雙層儒學與外來思想:
以吳濁流、洪棄生、賴和為中心
◎前言
◎日據颱灣的民間儒學初釋:
以吳濁流小說為中心
※新竹鄉間的老人與秀纔
※真正存在的四湖莊雲梯書院
※象徵性的雲梯書院
※四鄉莊中的文社、鸞堂與村廟
◎日據颱灣知識菁英的儒學與外來思想初釋:
以洪棄生和賴和古漢詩為中心
※傳統儒士洪棄生
※西醫詩人賴和
◎結論
伍、戰後颱灣儒傢研究的幾個側麵:問題及其意義
◎前言
◎颱灣的雙元區位性、戰後的地緣性以及儒學存在性
◎颱灣當代新儒傢對民主政治的迴應
◎颱灣儒學研究對於「颱灣意識」的判準
◎颱灣儒學研究對於戰後颱灣本土化的判準
◎結論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和論證方式,無疑是其最引人注目的亮點之一。作者在探討颱灣儒學的過程中,並沒有采取一種綫性或孤立的視角,而是巧妙地運用瞭一種多維度、多層次的分析框架。他不僅關注瞭儒學在颱灣曆史進程中的演變,更深入地考察瞭其與政治、經濟、教育、甚至宗教等不同社會領域的互動關係。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傳統”與“現代”兩個概念之間辯證關係的探討。他並沒有簡單地將兩者割裂開來,而是強調瞭它們之間的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以及在颱灣語境下所形成的獨特張力。書中對一些關鍵的曆史時期,例如日據時期、國民政府遷颱初期,儒學所麵臨的挑戰和自身的調整,都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這種將宏觀的曆史變遷與微觀的文化思潮相結閤的敘述方式,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思想的深度和廣度,讓我對颱灣儒學的復雜性和生命力有瞭全新的認識。
评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與一位飽學之士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知識點,而是帶著一種對曆史和文化的深切關懷,引導讀者去思考儒學在當代颱灣社會所扮演的角色。書中對“新儒傢”思潮在颱灣的發展脈絡進行瞭細緻梳理,從其思想的源頭,到在颱灣本土的生根發芽,再到其麵對現代性的挑戰和轉型,每一個階段都闡述得鞭闢入裏。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不同學派之間觀點的辨析,他能夠清晰地勾勒齣各種思想之間的聯係與區彆,並指齣它們在颱灣社會實踐中産生的不同影響。在討論到儒學如何迴應現代民主、人權等普世價值時,作者展現瞭極大的理論深度和批判性思維,他並沒有迴避儒學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而是積極探索其與現代性融閤的可能性,並提齣瞭一些富有建設性的見解。讀完關於這部分的論述,我感覺自己對儒學與現代社會的互動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簡單地將兩者對立起來,而是看到瞭它們之間復雜的共生關係。
评分我一直對儒學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往往在閱讀相關書籍時,會感到一種疏離感,似乎它離我的生活太遙遠瞭。然而,這本書卻完全打破瞭我的這種感受。作者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原本抽象的儒學概念,與颱灣的社會文化現實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書中對儒學在颱灣傢庭倫理、教育觀念、甚至人際交往中的具體體現進行瞭生動的描繪。我讀到關於颱灣人如何看待“孝道”在現代社會中的變遷,以及“禮”在日常互動中的具體錶現,這些都讓我倍感親切,仿佛看到瞭自己身邊正在發生的現象。作者在論述時,語言流暢,結構清晰,並非一味地堆砌學說,而是將復雜的思想娓娓道來,引人入勝。他能夠從細微之處著眼,將宏大的哲學理念落實到具體的社會生活場景中,讓我對儒學在颱灣的實際影響有瞭更深刻的認識。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儒學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理論,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一種文化基因。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地方,在於它並沒有將眼光局限於宏大的哲學體係,而是巧妙地將儒學與颱灣的社會現實緊密聯係起來。作者通過對具體曆史事件、社會製度、甚至是一些鮮活的個體命運的剖析,展現瞭儒傢思想在颱灣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生動圖景。我讀到書中關於清末民初颱灣教育體係的形成,以及儒傢倫理如何被納入其中,扮演瞭何種角色。我也對書中對戰後颱灣社會思潮的分析頗有感觸,特彆是當儒傢思想與現代化浪潮、西方思潮碰撞時所産生的火花,以及其最終如何融入並塑造瞭颱灣獨特的文化麵貌。作者並非簡單地贊揚儒學,而是以一種客觀的態度,分析瞭它在不同曆史時期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它自身所發生的轉變。這種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敘述方式,使得這本書讀起來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故事的趣味性,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儒學如何在颱灣這片土地上,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行為和社會結構。
评分這本書的封皮設計就散發著一種沉靜而厚重的學術氣息,初拿到手時,我以為它會是一本嚴謹的學術專著,充滿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和繁復的考證。然而,當我翻開目錄,看到那些熟悉的名字——孔子、孟子、王陽明,以及與颱灣相關的曆史事件和社會思潮時,我便被一種莫名的親切感所吸引。書的開篇,並非直接切入艱深的理論,而是從一個宏大的曆史視角,描繪瞭儒傢思想在東亞世界的傳播與演變,尤其是在颱灣這片土地上,它如何在不同時期與當地的社會結構、政治力量以及民眾生活相互作用。作者旁徵博引,將一些看似久遠的哲學概念,通過生動的曆史敘述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變得鮮活起來。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颱灣早期社會如何將儒傢倫理融入日常生活的論述印象深刻,那些關於傢庭、宗族、社群關係的細節,讓我仿佛穿越時空,親身感受到瞭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嚮。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並沒有將儒學置於一個高高在上的神壇,而是將其視為一種活生生的文化基因,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適應、轉化,並深刻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