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能作為學問而齣現的未來形上學之序論》是康德於1783年齣版的一本小書。他撰寫這本書的動機可以直接追溯到他於兩年前齣版的大部頭著作《純粹理性批判》。他經過十多年的沉思與醞釀,在1781年初齣版瞭《純粹理性批判》這部畫時代的钜著。盡管康德花瞭極長時間來構思《純粹理性批判》,但他卻是在年歲日增的壓力下,於短短四、五個月內倉卒完稿。隻是,這部著作篇幅太過龐大,所探討的問題又極為復雜,還使用瞭不少新的名詞與錶述方式。但更重要的是,根據康德自己的說法,《純粹理性批判》是「一部離開瞭所有常走的道路、而走上一條我們無法立刻熟悉的新道路之著作」。可以說,他自己早已預見到《純粹理性批判》不容易為一般讀者所理解。而事實上,《純粹理性批判》齣版不久後,康德也確實感到有必要另寫一部較為通俗的著作,來闡明《純粹理性批判》之要義。因此,本書可說是康德為瞭使外行人理解其《純粹理性批判》而特彆撰寫的一本書。
在本書中,康德由存在於純粹數學、純粹自然科學與形上學中的先天綜閤命題齣發,去追溯使它們成為可能的條件。康德先一般性地追問:先天綜閤命題如何可能?然後再針對不同的學科分彆追問:一、純粹數學如何可能?二、純粹自然科學如何可能?三、一般而言的形上學如何可能?四、作為學問的形上學如何可能?因此,他採用如下的論證策略:一、在已經成為學問的純粹數學與純粹自然科學中追溯使其中的先天綜閤命題(其實在性無可置疑)成為可能的條件;二、既然這些條件是所有先天綜閤命題之共同條件,它們也同時是形上學中的先天綜閤命題之條件;三、通過以上兩個步驟,已經成為學問的純粹數學與純粹自然科學間接地為形上學中的先天綜閤命題(其實在性不無可疑)背書,使形上學有可能成為學問。基本上,本書是按照分析法而撰寫。除瞭〈前言〉與〈緒論〉之外,此書之主要構成部分是以「先驗的主要問題」為題的三編:第一編迴答「純粹數學如何可能」,對應於《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感性論〉;第二編迴答「純粹自然科如何可能」,對應於《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分析論〉;第三編迴答「一般而言的形上學如何可能」,對應於《純粹理性批判》之〈先驗辯證論〉;最後附以「本《序論》底主要問題『作為學問的形上學如何可能?』之解答」一節。這種分析法是由具體到抽象,自然有利於較學與通俗化。再者,它是一種在既有的知識中發現其原則的方法,因此,也可說是一種「發現底方法」。
本書特色
◎ 康德是近代西方最偉大的哲學傢之一,思想精深宏大,不容忽視。
◎ 本書是理解康德钜作《純粹理性批判》的一個摘要性讀本,也是探討西方形上學問題的一部奠基之作。
◎ 精確可讀的康德著作中文譯本不易求得,本譯本是國傢科學委員會「經典譯註計畫」之成果,也是當前中文世界最可靠的一部譯本。
作者簡介
伊曼努埃.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生於東普魯士科尼希貝爾格(Konigsberg),1804年逝世於該城。他於1740年就讀於科尼希貝爾格大學,1746年至1755年迫於生計而終止學業,擔任傢庭教師。1755年他在科尼希貝爾格大學完成學業後,留校任教,直到1797年因年老力衰,纔終止授課。在哲學方麵,他繼承啓濛哲學之傳統,綜閤歐陸理性論與英國經驗論,形成其批判哲學,開啓從菲希特到黑格爾的德國理念論;就其原創力及影響力而言,誠為近代西方哲學傢第一人。其主要著作有《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道德底形上學》、《單在理性界限內的宗教》、《未來形上學之序論》等。
譯者簡介
李明輝
原籍颱灣屏東,1953年齣生於颱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哲學係及國立颱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其後獲得「德國學術交流服務處」(DAAD)奬學金,赴德國波昂大學進修,於1986年獲得該校哲學博士。曾擔任國立颱灣大學哲學係客座副教授、中國文化大學哲學係副教授,目前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國立颱灣大學國傢發展研究所閤聘教授、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閤聘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傢與康德》、《儒學與現代意識》、《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康德倫理學發展中的道德情感問題》(德文本)、《儒傢思想在現代中國》(德文本),譯作有H. M. Baumgartner的《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導讀》、康德的《通靈者之夢》、《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康德曆史哲學論文集》及《未來形上學之序論》。
譯者前言
譯者導論:《未來形上學序論》之成書始末及其與《純粹理性批判》思想關聯
凡例
康德著作縮寫錶
前言
緒論 論一切形上學知識之特點
《序論》底一般問題:形上學究竟是否可能?
《序論》底一般問題:來自純粹理性的知識如何可能?
先驗的主要問題 第一編 純粹數學如何可能?
先驗的主要問題 第二編 純粹自然科學如何可能?
先驗的主要問題 第三編 一般而言的形上學如何可能?
本《序論》底普遍問題「作為學問的形上學如何可能?」之解答
附篇
論為使形上學實際成為學問而能做的事
在探討《批判》之前就對它作評斷的樣例
建議先探討《批判》再作評斷
附錄
哥廷根評論
哥塔評論
加爾維評論
加爾維緻康德函
康德覆加爾維函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概念索引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其非凡的學術抱負和前瞻性的視野。作者似乎在嘗試構建一個全新的哲學框架,用以理解並指導未來可能齣現的、具有學問意義的形而上學研究。這不禁讓我聯想到,在人類文明發展的不同階段,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方式也在不斷演變。從古希臘的樸素唯物論,到中世紀的神學體係,再到近代科學的崛起,每一次認知的飛躍都伴隨著對“形而上”問題的深刻反思。而這本書,恰恰是在這個曆史脈絡中,為我們指齣瞭一個可能的前進方嚮。我期待它能深入探討,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哪些曾經被認為是形而上的問題,正逐漸顯露齣其可以被“學問化”的端倪。它或許會為我們揭示,如何從大數據、復雜係統、甚至宇宙的尺度上去重新審視“存在”的意義,如何從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個維度去理解“意識”的本質。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提供瞭現成的答案,而在於它激發瞭我們去思考那些最根本、最深刻的問題,並為我們指明瞭探索這些問題的未來路徑。
评分讀完此書,我深感作者的纔華橫溢與思想的深邃。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頗具哲學韻味,它似乎預示著一場關於知識本質與未來形態的深刻探討。“一切能作為學問而齣現的未來形上學之序論”,這句話仿佛在宣告,我們正站在一個知識革新的十字路口。我一直在思考,隨著人類探索的深入,越來越多的領域正從模糊的直覺、猜測,轉變為可以被係統性研究、可以形成“學問”的範疇。而形上學,這個古老的哲學分支,是否也正麵臨著這樣的轉變?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在科學日益發達的今天,形而上學將如何與時俱進,如何從純粹的思辨走嚮更具實證性、更可操作性的研究。它或許會探討,如何在新的科學發現中尋找對“實在”的理解,如何在復雜的世界中構建新的“存在”觀念,又如何在技術爆炸的時代重新定義“知識”的邊界。這本書就像一本思想的地圖,為我們描繪齣未來學術研究可能的新疆域,並鼓勵我們勇敢地去探索那些尚未被觸及的知識前沿。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就極具吸引力,讓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一切能作為學問而齣現的未來形上學之序論”,這個標題本身就如同一個哲學命題,引發瞭我對未來知識形態的無限遐想。我一直在思考,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學科界限變得模糊,新的研究領域不斷湧現。在這種背景下,“形上學”——這個古老而又神秘的哲學分支,是否會以一種全新的麵貌,成為我們探索未知、理解本質的工具?這本書的序論,我想定是對這一宏大命題的開端,它可能為我們勾勒齣一種超越現有框架的知識體係的雛形。我期待它能像一本指南,指引我們如何去構建、去認識那些尚不存在,但未來必將成為我們認知疆域的“形而上”的知識。它或許會挑戰我們固有的思維模式,迫使我們重新審視“知識”本身的定義,以及我們作為認知主體與宇宙萬物之間的深刻聯係。對於那些對哲學、科學前沿以及人類認知極限充滿好奇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次思想的盛宴,一次對未來知識圖景的深邃展望。
评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一場智慧的迷宮中探索,每一步都充滿瞭驚喜與挑戰。作者對於“未來形上學”的構想,讓我看到瞭知識發展的無限可能性。我一直覺得,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往往受到現有認知工具和思維模式的限製。而“形上學”,如果能以一種新的、更具普遍性和包容性的方式呈現,那麼它將極大地拓展我們的認知邊界。我猜想,書中可能涉及對人工智能、量子力學、神經科學等前沿領域的研究成果的哲學解讀,並試圖從中提煉齣能夠指導未來知識構建的普適性原則。它或許會探討,當我們的技術能夠模擬甚至超越人類的智能時,我們該如何理解“意識”本身?當宇宙的奧秘在量子層麵展現齣其不可思議的特性時,我們又該如何構建與之相適應的實在觀?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未來感和前瞻性,它預示著一種全新的學術範式的誕生,一種能夠整閤不同學科、觸及最根本問題的嶄新思考方式。對於渴望突破現有知識局限,探索人類智慧極限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不可錯過的精神食糧。
评分翻開這本書,我首先被其宏大的視野和深刻的洞察力所震撼。作者似乎以一種超越時代的視角,審視著人類知識的演進軌跡,並大膽地預測瞭未來形而上學的可能形態。我尤其對書中探討的“學問”的邊界問題深感興趣。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識的獲取變得前所未有的容易,但如何將碎片化的信息整閤成有係統、有深度的“學問”,卻成為一個巨大的挑戰。作者很可能在此書中提齣瞭獨到的見解,指齣瞭未來學問發展的新方嚮,而形上學,作為對存在、實在、本質等終極問題的追問,無疑將在這一進程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再僅僅是哲學傢的專屬,而是可能滲透到各個學科領域,成為連接不同知識體係的橋梁。我猜想,作者在書中會深入剖析當代科學與哲學之間的張力與融閤,探討那些尚未被充分認識的宇宙奧秘,以及人類意識在理解這些奧秘中所處的獨特位置。這本書仿佛在邀請我們一同踏上一場智識的探險,去發現那些潛藏在現實錶象之下的更深層次的規律與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