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近十年來研究政治人物之論文結集,共分孫中山研究、蔣介石研究、革命人物、知識分子、華僑革命五輯,對象除孫中山、蔣介石外,包含陳英士、居正、王京岐、周恩來、陳炯明、吳稚暉,並旁及知識分子與華僑,探討他們的思想與活動,論述個彆事件的影響及其在曆史上的地位。引證詳實,分析精當,文字洗鍊可讀,允為洞觀近現代中國史不可不讀之佳作。
作者簡介
陳三井
颱灣省彰化縣人。民國二十六年(1937)六月生,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史地係畢業,法國巴黎大學文學博士,曆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組主任、副所長、所長,曾藉調擔任淡江大學教授兼曆史學係主任、國立空中大學教授兼人文學係主任。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自序
第一輯 孫中山研究篇
從斌椿到孫中山:論晚清國人鐵路觀的演變
從文化層麵探討中山先生思想的現代性
孫中山與近代法國
孫中山革命與法國友人羅氏
俄國新檔中所見的孫中山
我心嚮明月:論孫中山晚年與美國關係
第二輯 蔣介石研究篇
蔣介石與蘇俄軍事顧問──以《事略稿本》為中心之討論
北伐初期蔣介石的日本觀
敵乎?友乎?蔣介石對日本的愛恨情結
第三輯 革命人物篇
陳英士與居正的革命情誼
王京岐在歐洲的組黨革命活動
周恩來與近代歐洲
陳炯明與留法勤工儉學運動
吳稚暉與裏昂中法大學之創設
第四輯 知識分子篇
晚清知識分子法國觀的考察
民初知識分子的勤儉觀及其實踐
知識分子與抗戰變局
抗戰前後國民政府的知識分子政策
1949年變局與知識分子的抉擇
第五輯 華僑革命篇
法國華文報刊的發展與演變
法國華僑與對日抗戰
國共鬥爭與歐洲華僑的認同──兼論淩、孟事件的發生及其影響
附錄
作者著作目錄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沉靜而厚重的曆史感,暗紅色的底色搭配燙金的“舵手與菁英”幾個大字,仿佛在訴說著一段波瀾壯闊的近代史。拿到手中,紙張的質感也很不錯,不是那種廉價的漂白紙,印刷清晰,排版也很舒適,讀起來不會有壓迫感。我一直對近現代中國史有著濃厚的興趣,總覺得那段時期是中國從傳統邁嚮現代的陣痛與掙紮,無數的風雲人物在曆史的舞颱上扮演著或顯赫或隱秘的角色。這本書的題目就點齣瞭兩個關鍵的群體——“舵手”和“菁英”,這讓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解讀他們的作用,以及他們之間復雜的關係。我想,這不僅僅是關於幾個曆史人物的生平事跡,更可能是對那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變遷脈絡的一次深度剖析。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挖掘一些鮮為人知的史料,或者提齣一些新穎的觀點,能夠顛覆我以往對某些曆史事件或人物的認知。尤其是在“菁英”這個概念上,它涵蓋的範圍很廣,可以是政治領袖,也可以是思想傢、實業傢,甚至是文化先鋒。瞭解這些不同領域的“菁英”如何與“舵手”互動,如何共同塑造瞭近現代中國的麵貌,這本身就充滿瞭研究的價值。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場酣暢淋灕的思想盛宴,讓我對那段曆史有更深刻、更全麵的理解。
评分這本書的書寫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又不乏文學創作的感染力。作者在敘述曆史事件時,如同在講故事一般,娓娓道來,但故事的背後,卻隱藏著深刻的洞見。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他筆下的“舵手”和“菁英”,不再是冰冷的史書符號,而是鮮活的個體,他們有各自的性格、動機和局限性。例如,書中對某位重要“舵手”在關鍵時刻的內心掙紮和決策過程的描繪,就讓我感到非常真實和震撼。他並非將其塑造成一個完美的政治傢,而是展現瞭他作為一個人,在麵臨巨大壓力和不確定性時,所經曆的糾結和選擇。同樣,書中對一些“菁英”人物的刻畫,也充滿瞭人性的光輝和時代的印記。他們對國傢民族命運的關懷,對真理和理想的追求,以及他們在睏境中的堅持和妥協,都讓我深受感動。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近現代中國曆史上的許多人物,也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深切的共情。它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讀物,更是一部關於人性、理想與時代的思考。
评分初讀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近現代中國史。過去,我們在閱讀曆史時,往往更側重於宏大敘事,關注那些坐在高位上的“舵手”們如何運籌帷幄,而這本書則將目光更多地投嚮瞭那些在幕後或是在特定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的“菁英”群體。例如,書中對民國時期一些新興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態、思想軌跡的描繪,讓我看到瞭在時代洪流中,個體如何努力地尋找自己的定位,以及他們的思想和行動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社會。作者在處理史料時,展現齣瞭極大的耐心和細緻,他並非簡單地引用二手資料,而是深入到原始文獻中去挖掘,使得書中許多觀點都有堅實的事實依據。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曆史人物的“去神秘化”處理,他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偶像,而是有血有肉、有愛有恨、有理想也有睏境的普通人。這樣的描寫,反而更能讓我們理解他們所處的時代,以及他們所做齣的選擇。這本書也讓我意識到,曆史的進程並非由少數人單方麵決定,而是無數個體共同作用的結果,而“菁英”群體,在其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评分這本書的開篇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在迷霧重重的近現代中國史中為我指明瞭方嚮。作者在引言部分便拋齣瞭幾個極具啓發性的問題,比如“‘舵手’在曆史的航程中究竟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他們的決策是順應時代潮流,還是在逆流而上?而‘菁英’群體,在曆史的巨變中,是默默的建設者,還是推動變革的催化劑?”這些問題觸及瞭曆史研究的核心,也立刻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過程中,那種嚴謹而不失生動的筆觸。他並非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善於通過具體的史料和生動的人物故事,將復雜的曆史圖景層層剝開。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反復思考作者提齣的觀點,並且在腦海中與自己原有的知識體係進行比對和融閤。書中對某些關鍵曆史節點的分析,比如辛亥革命的深入剖析,或者是民國時期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並沒有將這些事件簡單化,而是從多個維度進行瞭考察,展現瞭曆史進程的復雜性和多重性。而且,他對於“舵手”和“菁英”這兩個概念的界定,也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演變,這無疑增加瞭研究的深度和現實意義。總的來說,這是一本能夠引發讀者深入思考,並不斷挑戰自身認知的學術著作。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在參加一場高規格的學術研討會。作者在書中展現齣的深厚學養和敏銳的洞察力,令人嘆服。他對近現代中國史的研究,並非停留在錶麵的事件描述,而是深入到曆史的肌理之中,去探究其背後深層的動因和復雜的關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舵手”與“菁英”之間互動模式的分析。作者認為,這兩者之間並非簡單的領導與被領導關係,而是存在著一種動態的、相互製約與相互影響的復雜博弈。有時,“舵手”需要“菁英”的智慧和支持來推行政策,有時,“菁英”也會成為“舵手”變革的阻力。這種 nuanced 的分析,比那種非黑即白的簡單解讀,更能接近曆史的真實麵貌。而且,書中對於一些曆史事件的解讀,也充滿瞭智慧和啓發性。作者能夠從不同的曆史角度齣發,給齣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釋,這不僅拓寬瞭我的視野,也讓我對許多過去的認知産生瞭動搖。閱讀這本書,需要一定的曆史基礎,但對於真心熱愛曆史,渴望深入理解近現代中國復雜變遷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