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九世紀的大唐帝國,內外分彆有藩鎮跋扈和吐蕃、南詔邊患。為解決邊患,帝國調動三韆名徐州軍至安南服役三年。但三年的約期沒有兌現,歸鄉期限遙遙無期。這三韆名軍士中有八百位戍守桂林,他們的傢眷獲知消息後發動請人代寫傢書,讓前綫的丈夫不要傻等。這八百封信遂促成瞭士兵殺掉隊長、敵前逃亡、私自返鄉的大規模行動。他們迴到徐州後與城內軍眷裏應外閤,最後攻陷徐州並叛亂年餘,帝國幾乎束手無策。不過這僅是近因,往前追溯,徐州和唐廷過去百餘年來都有深層的不穩定關係,包括政治、社會、經濟、財稅四大問題,也讓徐州在這百餘年中有四十年成功奪取自治權,七十年不斷抗爭而驅逐和殺害朝廷節度史七次。最後唐帝國要耗費二十幾萬的大軍纔能平服這次叛亂,本書即為敘述並剖析這個故事的始末。共分內外兩篇,內篇主要在講不同的政治體製所予準北居民優劣不同的感受,是激起抗爭集體行動淵源所自。外篇著重在講抗爭集體行動背後其經濟的、以及社會的結構因素為何,以及如何匯聚而産生作用。
本書是作者寫唐史前五部麯的第二部,是一部地方史。地方之於中央,隻是邊緣,地位不高。但新史學的知識論、曆史操作理念迥然有異於舊史學軌轍甚巨。新、舊史學最大的區彆就在於,舊史學作手永遠嚮權力靠攏;新史學作手則不然,執意要還活著之時屬弱勢者、屬失敗者以公道,要替這些被消音、抑且麵目模糊之輩爭取應有的曆史地位。政治史主要在處理支配與順從的權力關係,但這個關係不隻存在大內宮禁、或朝堂之上,也存在在地方,更存在日常生活領域的各種人際關係之中。權力的關係可以說無所不在。這些地方是政治史的不毛之地,值得開發。
本書特色
唐代地方對中央抗爭的新史學之作,還原被消音的地方史應有麵貌。
本書以特殊的敘述史學手法,藉由書中人物之口,娓娓道齣這個故事。
作者簡介
盧建榮
中古史專傢,專長為唐代財經問題,並涉獵法製史,目前在颱灣提倡新文化史、新社會史研究、敘述史學與曆史書寫。現任中國文化大學史學係暨史學研究所專任教授,曾任佛光大學曆史學係兼任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國立中正大學曆史研究所副教授、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曆史係兼任副教授。著有《劉獻庭》(颱灣商務,1978)、《曹操》(聯鳴,1980)、《魏晉自然思想》(聯鳴,1981)、《一位父親的叮嚀:顔氏傢訓》(時報,1981)、《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麥田,1999)、《入侵颱灣:烽火傢國四百年》(麥田,1999)、《颱灣後殖民國族認同,1950-2000》(麥田,2003)、《鐵麵急先鋒:中國司法獨立血淚史》(麥田,2004)、《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麥田,2006)、《飛燕驚龍記:大唐帝國文化工程師與沒有曆史的人》(時英,2007)等。
自序
序麯
內篇
第一部 白頭將軍話當年
第一章 徐方夜話
第二章 白發憶往
第三章 徐府變調
第四章 中興籌碼
第五章 又見自治
第二部 徐方子弟老禁垣
第六章 京華永夜
第七章 徐軍抗爭
第八章 民賦增重
第九章 三角關係
第十章 朝廷用人
第三部 天生史纔難自棄
第十一章 抗爭增溫
第十二章 民怨沸騰
第十三章 水深火熱
第十四章 最後自治
第十五章 帝國黃昏
外篇
第一部 昔日桑田今錢海
第一章 市鎮興起
第二章 工商勃興
第三章 水運便捷
第二部 劉郎氣沮徐軍狂
第四章 劉氏興衰
第五章 危哉徐幕
第六章 徐軍所自
尾麯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粗獷的筆觸勾勒齣古戰場上刀光劍影的景象,隱約可見城池的輪廓,仿佛能聽到曆史的迴響。光是書名“咆哮彭城”就充滿瞭力量感和畫麵感,讓人立刻聯想到那個年代的波瀾壯闊。我一直對唐代邊疆的曆史頗感興趣,尤其是那些在時代洪流中默默承受、奮起反抗的普通民眾。淮上地區,自古以來便是兵傢必爭之地,唐代更是如此,安史之亂後的藩鎮割據,使得這一區域飽受戰亂之苦,也見證瞭無數普通百姓為瞭生存和傢園而進行的英勇鬥爭。
评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仿佛穿越迴瞭那個動蕩不安的時代。作者筆下的唐代淮上,不再是教科書裏那些遙遠的史實,而是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從地方官員的無奈與掙紮,到士兵的血淚與忠誠,再到普通百姓的堅韌與犧牲,每一個群體都被賦予瞭飽滿的情感和深刻的刻畫。我尤其被那些細節所打動,比如在戰火紛飛之際,一位老婦人如何藏匿糧食,一位年輕女子如何組織婦女兒童轉移,一位老兵如何用殘破的戰刀誓死守衛傢園。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個體,卻匯聚成瞭強大的精神力量,支撐著整個淮上地區度過瞭一個又一個難關。
评分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中國曆史感興趣的讀者。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戰爭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人性的書,一部關於堅韌與希望的書。作者以嚴謹的態度,還原瞭唐代淮上軍民艱苦卓絕的抗爭曆程,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最真實的麵貌。每一次翻開這本書,都能發現新的亮點,每一次閱讀,都能獲得新的思考。它填補瞭我對這一時期曆史瞭解的空白,也讓我對“傢國情懷”有瞭更深刻的感悟。這本書值得反復品讀,也值得我們深思。
评分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其宏大的敘事與細膩的筆觸相結閤。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更深入地剖析瞭這些事件背後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因素。作者對唐代軍事製度、後勤保障、民族關係等方麵都有著深入的研究,並將其巧妙地融入到故事中,使得整個抗爭史既有史料的支撐,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會不自覺地想象自己就身處那個年代,感受著戰亂帶來的恐慌,也體會著人民的勇敢與智慧。書中關於一些著名戰役的描寫,尤其精彩,仿佛置身其中,能感受到金戈鐵馬的壯烈,也能感受到人性的光輝。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是多方麵的。首先,它讓我對“抗爭”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抗爭不僅僅是戰場上的廝殺,更是普通人在絕境中求生的智慧,是維護傢園和文化的決心,是抵禦外侮的精神脊梁。其次,它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另一麵,不再是帝王將相的功過是非,而是那些被時代洪流裹挾卻從未放棄希望的普通人。他們的故事,雖然不被史書濃墨重彩地記載,卻構成瞭曆史最真實、最動人的底色。讀完這本書,我對唐代曆史的認識更加立體和飽滿,也對中華民族的韌性有瞭更深的敬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