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黨研究論集

中國青年黨研究論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青年黨
  • 黨史研究
  • 政治史
  • 近代史
  • 民國史
  • 政治組織
  • 曆史研究
  • 學術著作
  • 中國近現代史
  • 颱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為作者二十年來研究青年黨的論文集結,內容全麵觀照青年黨人的時代關懷以及政治參與。在時代關懷層麵,特彆舉齣梁實鞦、聞一多等人的文化國傢主義運動;另外也從史學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創見及貢獻,肯定左舜生和常燕生兩位青年黨領袖的遠見卓識。

  當然身為一個政黨,政治參與仍是其主要的活動,本書完整的論述青年黨曾琦、李璜兩位創黨人組黨之經緯始末,以及青年黨在抗戰和戰後中國政局的錶現;最後則評論青年黨來颱後的分裂滄桑及五○年代於香港從事第三勢力運動之失敗過程。

作者簡介

陳正茂

  颱灣省澎湖縣人,1959年生,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係畢業,國立政治大學曆史研究所碩士。曾任大學講師,現為北颱灣科學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研究方嚮為中國現代政黨史、颱灣史、民國人物傳記。

  著作有《少年中國學會之研究》(中國青年黨中央黨史委員會齣版,1996年)、《曾琦先生年譜》(國史館印行,1996年)、《左舜生年譜》(國史館印行,1998年)、《在野的聲音──青年黨人的時代關懷及其政治參與》(新文京版,2004年)、《傳記與思想──青年黨領袖群像》(新文京版,2004年)等專書。另編有《曾琦先生文集》3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左舜生先生晚期言論集》3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主編《中國青年黨史料叢刊》21冊(國史館版,1993-1998年)。此外,亦編著大專用書10餘種,及在《傳記文學》、《中外雜誌》、《近代中國》、《東方雜誌》、《國史館館刊》、《光武學報》、《香港中國近代史學報》等刊物,發錶論文30餘篇。

《曆史的微光: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軌跡》 本書簡介 《曆史的微光: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軌跡》是一部深度剖析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葉,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在劇烈社會轉型時期所經曆的思想嬗變、精神掙紮與文化擔當的學術專著。本書超越瞭傳統上僅關注政治精英或思想流派的敘事框架,力圖從更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和個體生命體驗的維度,重構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 全書共分為六個主要部分,旨在係統梳理並闡釋這一特殊群體在“數韆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內在矛盾與外在選擇。 第一部分:傳統與啓濛的張力(1880-1911) 本部分聚焦於洋務運動後期至辛亥革命前夜的知識精英。這一時期的知識分子,是傳統儒傢士大夫身份與西方現代性觀念激烈碰撞的第一代人。我們詳細考察瞭他們如何在中西文化衝突中掙紮求存,如何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保守立場,逐步轉嚮對製度、文化乃至民族命運的深刻反思。重點分析瞭早期留學歸國人員、維新派士人以及新興的城市知識階層(如報館編輯、新式學堂教員)的閱讀偏好與思想源流。書中通過對大量私人信函、日記和早期刊物評論的細緻爬梳,揭示瞭知識分子在“救亡圖存”的緊迫感下,如何構建其初步的現代國傢認同,以及他們對傳統倫理體係瓦解所帶來的心理衝擊。特彆關注瞭“學界”與“政界”之間的界限模糊與相互滲透現象。 第二部分:共和迷思與精神的失落(1912-1927) 辛亥革命的爆發,既是知識分子集體努力的結果,也帶來瞭巨大的幻滅感。本書的第二部分著重探討瞭民初“共和”實踐中的知識分子的心路曆程。麵對袁世凱稱帝、軍閥混戰以及“德先生”和“賽先生”的落地睏境,知識分子群體的理想主義受到嚴峻考驗。我們深入分析瞭“新文化運動”的內在邏輯,探討瞭其對傳統文化(尤其是禮教和文學)的激進批判,並非完全是思想上的進步,更夾雜著對政治秩序失範的焦慮投射。本部分通過考察知識分子在不同政治派係間的流轉,揭示瞭他們對“真正共和”的探尋是如何從製度層麵轉嚮文化層麵,並最終轉嚮對國民性改造的深層關切。 第三部分:救亡圖存與知識分子的左翼轉嚮(1927-1937)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群體分化與重組的關鍵階段。本部分聚焦於“左翼”思想的興起及其對知識界的影響。我們細緻比較瞭不同思潮在大學校園、文學團體和學術機構中的滲透情況。本書認為,知識分子對國民政府“現代化”路徑的疑慮,加劇瞭他們對社會底層疾苦的關注,促使他們將目光投嚮更具革命性和徹底性的理論工具。通過分析當時主要的文學社團、思想論戰以及知識分子對俄國十月革命和馬剋思主義理論的接受過程,本書力求展現這一轉嚮的復雜性——它既是基於對現實壓迫的敏感迴應,也是一種文化身份的重塑。 第四部分:抗戰烽火中的文化堅守與集體遷徙(1937-1945) 抗日戰爭是檢驗近代知識分子群體凝聚力與理想性的試金石。本書詳細描述瞭知識分子群體在民族存亡之際的“內遷”過程,尤其是西南聯大這一特殊時空中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態與學術成就。我們分析瞭知識分子在“後方”如何平衡學術研究的獨立性與抗戰宣傳的需要,以及在物資匱乏與政治壓力下的精神狀態。本書特彆關注瞭那些主動投身抗戰宣傳、參與敵後工作,或在艱難條件下堅持民族文化傳承的個體案例,展現瞭知識分子在國傢危難時期的集體擔當與“文化祭獻”精神。 第五部分:戰後爭鳴與政治抉擇(1945-1949) 抗戰勝利後的短暫“民主之春”以及隨之而來的內戰,將知識分子的命運推嚮瞭最終的抉擇關口。本部分細緻考察瞭戰後知識界對“第三條道路”的探討,以及他們在國共兩黨意識形態攻勢下的立場選擇。本書側重於分析知識分子在“政治化”浪潮中的身份焦慮:是保持獨立性、堅守學術專業主義,還是融入某一方的革命洪流?通過對當時各大報刊的社論、知識界公開發錶的宣言以及私人往來的分析,本書試圖描繪齣這一時期知識分子在理想與現實、良知與生存之間的艱難權衡。 第六部分:精神遺産與當代迴響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是對貫穿整個近代史的知識分子精神譜係的總結與反思。我們梳理瞭他們對“人”的價值、對“國傢”的責任以及對“文化”的使命感是如何形成並傳承的。同時,本書也探討瞭這種精神遺産對當代中國知識界的影響與挑戰。我們強調,理解近代知識分子的復雜心路,對於我們重新審視當下知識分子在社會轉型中的角色定位,依然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 研究方法與特色 本書主要采用紮實的文獻研究方法,廣泛藉鑒瞭曆史學、思想史、社會學以及文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特彆強調對一手資料的挖掘,包括未刊日記、通信集、地方誌以及被忽略的學術期刊和文藝小報。全書敘事力求平衡,既有宏觀的曆史脈絡勾勒,又不失對具體人物心靈世界的細膩描摹,旨在提供一個立體、多維、去標簽化的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群像。本書旨在填補現有研究中對知識分子個體心理動力和內在思想矛盾分析不足的空白,為理解中國近現代史提供一個更富有人文關懷的視角。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自序 

緒論篇
近五十年來有關中國青年黨之研究概況與評述
「第三勢力運動」史料述評──以《自由陣綫》週刊為例

人物篇
「大江會」的國傢主義運動──以梁實鞦、聞一多為探討對象
左舜生的史學思想
常燕生教育思想初探
曾琦與民國政治
李璜的政治初航(1919-1923)

政黨篇
抗戰中推進民主──青年黨與抗戰時期的民主憲政運動
青年黨與政治協商會議
青年黨與製憲國民大會
青年黨來颱分裂始末(1950-1990)
堅持民主憲政──青年黨與雷震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中國近現代史,就不能僅僅關注那些占據主流的政治力量,那些曾經有過獨特存在痕跡的團體,同樣值得深入研究。 《中國青年黨研究論集》恰好滿足瞭我這樣的期待。 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否能夠深入探討青年黨在不同曆史階段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在當時的政治舞颱上究竟有著怎樣的影響力。 很多曆史敘事往往忽略瞭這些“配角”的存在,但這恰恰是理解整個曆史圖景的關鍵。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細緻地梳理青年黨的組織發展脈絡,分析其成員的構成,以及他們所秉持的政治理念。 更重要的是,我期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青年黨與當時其他政治派彆之間微妙互動關係的論述,這些互動可能並不顯眼,但卻可能影響著曆史的走嚮。 此外,對於青年黨最終的命運,以及其留給後世的經驗教訓,我也非常感興趣。 一本好的學術著作,應該能夠讓我們看到曆史的復雜性,而不僅僅是簡單的二元對立。 我相信這本書會提供給我這樣的洞察。

评分

讀完《中國青年黨研究論集》,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親眼見證瞭中國青年黨從萌芽到壯大的曆程。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並非枯燥的政治史敘述,而是將曆史人物的命運、時代的脈搏與深邃的理論思考巧妙地融為一體。它不僅梳理瞭青年黨在不同時期所采取的策略,分析瞭其內部的派係鬥爭和思想演變,更重要的是,它將青年黨的行動置於更廣闊的中國社會變革的大背景下進行審視。我深切感受到作者在研究過程中付齣的巨大心血,對大量一手史料的挖掘與辨析,以及對復雜史實的客觀呈現。書中關於青年黨成員的個人經曆和思想軌跡的描寫,更是賦予瞭曆史以溫度,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理想與彷徨。此外,作者在分析青年黨與國民黨、共産黨等政黨關係時,展現齣的辯證思維和宏觀視野,讓我對中國近現代政治格局的理解又嚮前邁進瞭一大步。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學術研究,它更是一麵鏡子,能夠摺射齣那個時代中國知識分子的選擇與擔當,以及他們在中國命運麵前的掙紮與探索。

评分

一本讓我眼前一亮的著作! 《中國青年黨研究論集》的齣現,無疑填補瞭當前學術界在這一領域研究的空白。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中國現代史的業餘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深入剖析那些在曆史洪流中扮演瞭重要角色的非主流政黨或政治團體的信息。 青年黨,作為一個在特定曆史時期有過顯著影響的政治力量,其復雜的形成、發展以及最終的結局,一直是我求知若渴的焦點。 這本書的內容,恰好滿足瞭我對這方麵的探究欲望。 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對青年黨在不同曆史階段的政治主張、組織形態、與國民黨、共産黨等其他政治力量的互動關係,以及其成員的社會背景和思想淵源進行細緻的梳理和分析。 作者的研究是否能夠提供一些新鮮的史料,或者在既有研究的基礎上提齣新的視角和更具說服力的論斷,這對我來說至關重要。 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史實堆砌,而是能夠具備一定的理論高度,能夠揭示青年黨興衰背後的深層原因,以及它在中國近代政治格局演變中所處的獨特位置和扮演的特殊角色。 當然,一本好的學術論集,其嚴謹的學術態度、紮實的文獻基礎和清晰的邏輯推理也是不可或缺的。 我非常期待能在這本書中獲得一次高質量的思想盛宴。

评分

《中國青年黨研究論集》的齣現,如同一道清風拂過沉寂已久的學術園地,為我們帶來瞭一抹不同尋常的色彩。作為一名對中國近現代史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為我揭示那些被淹沒在曆史洪流中的細節的著作,而這本書無疑滿足瞭我的這一期盼。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對我黨在國民黨和共産黨兩大政治力量之外的另一條政治道路進行詳細的描繪。例如,其早期提齣的政治綱領有哪些獨特之處?在麵對國傢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青年黨又是如何抉擇的?書中是否能夠提供一些關於青年黨成員個人迴憶、文獻資料或者其他一手史料的呈現,來幫助我們更生動地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和政治行動?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冷冰冰的政治史分析,而是能夠通過對具體人物、事件的深入剖析,展現齣那個時代青年知識分子的理想、抱負以及他們所麵臨的睏境。這本書的研究價值,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構建一個更加全麵、立體的中國近現代政治圖景,而不僅僅是狹隘地聚焦於兩大黨派的鬥爭。

评分

《中國青年黨研究論集》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學術力作,它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力,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中國近代政治史研究新視野的大門。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青年黨這樣相對邊緣的政治群體時所展現齣的嚴謹與細緻。書中對於青年黨早期思想淵源的追溯,以及其如何在國民黨和共産黨兩大政治力量的夾縫中尋求生存與發展的策略,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剖析。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論述青年黨在特定曆史時期所提齣的具體政策主張,以及這些主張是如何受到當時社會思潮和政治環境的影響,又反過來對曆史進程産生瞭怎樣的作用。此外,作者對青年黨內部不同派彆之間的思想差異、組織分歧以及其最終走嚮的解讀,無疑是本書的亮點之一。我希望這本書能夠避免流於錶麵化的敘述,而是能夠提供更深層次的理論分析,挖掘青年黨興衰的內在邏輯,並在此基礎上,引發讀者對中國近代政治發展規律的進一步思考。一本好的研究論集,應當是能夠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它能夠持續地為後來的研究者提供寶貴的藉鑒和啓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