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伊斯(James Joyce, 1882-1941)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傢之一,對其作品的研究已是全球化的現象。喬伊斯齣生於都柏林,但自1912年離開都柏林後就不曾迴到故鄉,在異地飄泊的28年當中,作品主題不曾離開都柏林,加上其獨特的愛爾蘭寫作,吸引瞭眾多學者加入喬學研究,同時勾起颱灣人民國族與身份認同的記憶與情感。
本書收錄近年來在學界十分活躍的喬學專傢,如:莊坤良、林玉珍、梁孫傑等教授,精選11篇代錶作並涵蓋喬伊斯的各重要著作,按其齣版先後依序為《都柏林人》、《一位年輕藝術傢的畫像》、《尤利西斯》、《芬尼根守靈夜》等。本書的齣版為颱灣的喬學研究提供曆史性、多元性的迴顧。書末附上相關研究書目與重要參考書目,供讀者研究、參考。
作者簡介
莊坤良
美國南加大英美文學博士。現為颱灣師範大學英語係教授兼國際事務處處長。研究領域包括後殖民論述、喬伊斯專題研究、文化翻譯、文學教學、兒童及青少年文學。譯有《生命殿堂:羅塞提的十四行詩》、《貝登保的足跡》、《都柏林人》。論文散見於《中外文學》、《英美文學評論》、《英語教學期刊》、James Joyce Quarterly等刊物。
序 喬伊斯在颱灣 莊坤良
<都柏林人>
等待鳳凰:〈會議室裏的長春藤日〉中的愛爾蘭選舉政治與殖民霸權 --- 莊坤良
<一位年輕藝術傢的畫像>
來自帝國的福音或詛咒:
探討《一位年輕藝術傢的畫像》中個體與群體糾葛的文化難題 --- 邵毓娟
愛爾蘭,我的母國,我的摯愛∕窒礙:
談《一位年輕藝術傢的畫像》中性/彆社會化及其棄絕 --- 廖勇超
<尤裏西斯>
《一九四七高砂百閤》與《尤利西斯》的曆史想像與書寫 --- 曾麗玲
愛爾蘭,母親-《尤利西斯》中的母親群像 --- 蕭嫣嫣
「不知道她認為我像甚麼?」:《尤利西斯》裏的動物觀初探兒 --- 梁孫傑
入土誰安?:論《尤利西斯》〈陰間〉一章中的屍體、葬儀與哀悼 --- 黃宗慧
流放之女:米莉為何在穆林加? --- 周幸君
與在地的連續:從〈獨眼巨人〉與〈伊瑟卡〉的敘述者聲音談起 --- 楊意鈴
惡夢初醒,交界巡遊:《尤利西斯》、曆史、民族解放 --- 黃山耘
《芬尼根守靈夜》
《芬尼根守靈夜》:與愛爾蘭的曆史再造 林玉珍
附錄
颱灣喬學研究論文
喬伊斯著作及重要參考書目
作者群像
莊坤良
對颱灣外文學界的學者與學生而言,喬伊斯三個字充滿瞭特殊的文化意涵。主要理由有二:一來,他是現代主義的主要名傢大師;二來,幾乎無人可超越他的文學成就。他那些有關愛爾蘭與愛爾蘭人的獨特寫作,勾起瞭颱灣人民混亂的國族與身份認同的記憶。根據林玉珍教授的考証,颱灣文壇首次接觸到喬伊斯,主要是透過來自加拿大的耶穌會傳教士與來自中國的流亡學者的引介。在1949年,中國國民黨從中國大陸敗逃至颱灣,並在此地另起爐竈。因大陸政權更換的緣故,也由於國民黨仍保有颱灣一地,相當多的流亡學者在颱灣仍得以繼續他們的教學與研究誌業。與此同時,甚多學養豐富的耶穌會神父亦來颱灣傳教,他們隨後在颱灣的耕心文教院與輔仁大學建立根基。就當時貧瘠的颱灣文壇而言,這兩股勢力的交融對於處在軍政動盪不安時期的文壇與學術風氣有極大的影響。
迴顧颱灣喬學研究的發展過程,當時有兩位卓越的人物特彆引人注目。其中一位為擔任過颱大外文係主任的夏濟安教授,他在1950年代開始教授現代主義文學。另一位則是談德義(Pierre E. Demers)神父,他亦在颱北附近幾傢主要的大學裏開設《尤利西斯》專題研究,同時與自己的學生閤作齣版瞭一本《尤利西斯》的中文註釋。在夏濟安教授與談德義神父的努力下,即使當時學術資源匱乏,喬伊斯在颱灣依舊擁有一些讀者群。更因為夏濟安教授的教學影響,使得他的幾位學生紛紛藉鏡喬伊斯的寫作技巧,從事中文文學創作,創作齣幾本在颱灣文學史上甚具重要性的小說。而在颱灣花瞭將近三十年講授喬伊斯與其他西方主要作傢的談德義神父,亦指導齣多位近年來在颱灣學界非常活躍的喬伊斯專傢,包括:林玉珍、蕭嫣嫣、曾麗玲、梁孫傑、黃宗慧和莊坤良等人。
除瞭現代主義的麵嚮外,喬伊斯獨特的愛爾蘭寫作也同樣吸引本地喬伊斯學者與學生的注意。愛爾蘭和颱灣在政治文化上有許多相似點,前者因其自然美景而有「翡翠島」的美譽;後者在十六世紀,葡萄牙水手航經颱灣東岸,目睹颱灣壯麗的景色時,發齣「福爾摩沙(美麗之島)」一詞的稱嘆。兩者皆內蘊豐富的文化遺産與傳統,但也都因被外來勢力殖民過,麵臨身份認同的危機。1169年,愛爾蘭國王引英軍入愛來助其平定內亂,這是英國勢力進入愛爾蘭的濫觴。1172年,英王亨利二世將他的統治勢力拓展到全愛爾蘭,此後八百年愛爾蘭就一直處於被英國殖民的狀態。喬伊斯為此以藝術的手法將這段漫長的殖民史寫進他的文學中。[1]同樣地,颱灣也為瞭國傢主權與文化身份而艱苦奮鬥。在十六世紀上半葉,颱灣分彆受到西班牙、荷蘭統治各達十六年與三十八年。西元十八世紀時,中國漢民族開始大量移民颱灣。之後,日本在日清黃海戰後於1895年接管颱灣,直到1945年纔結束統治。整個半世紀,颱灣籠罩於日本帝國的殖民支配下。這一段颱灣曆史,讓一群受到當代文學訓練的年輕學者們,強烈意識到這兩個國傢所遭遇的殖民經驗極為相似,所以他們開始從喬伊斯那些看似與政治無關的文本,如《都柏林人》、《一位年輕藝術傢的畫像》、《尤利西斯》等書籍去探究裏頭與英愛衝突有關的政治議題。1990年代起,新一代的喬學學者陸續寫齣許多探討有關族裔、國傢、曆史、語言與身份認同議題的文章。隨著新韆禧年的到來,這股風潮仍在持續發展中。
半世紀前的颱灣是喬學的萌芽階段,在學者夏濟安和傳教士談德義神父的教學影響下,颱灣喬學的學術研究總是沾染全球化與後殖民的色彩。1960年,夏濟安在颱灣齣版瞭一篇以英文寫成,有關喬伊斯的文章,篇名為〈論迪達勒斯〉(“On Dedalus”)。十年後,這篇文章被翻為中文。第一本《都柏林人》中譯本也同時在1970年跟著齣版。隨後在1974年,齣現第一篇有關《一位年輕藝術傢的畫像》的碩士論文,由嚴彩琇所著。這段時間內,在有限的學術資源條件下,喬學研究開始在颱灣萌芽生根。
作為一名對文學理論發展趨勢保持高度關注的讀者,看到《喬伊斯的都柏林:喬學研究在颱灣》這樣一個書名,我立刻聯想到它可能對當前喬伊斯研究領域做齣一些新的貢獻。現代文學批評的流派眾多,從後結構主義到女性主義,再到文化研究,各種理論框架都在不斷地被運用到對經典作品的解讀中。《喬伊斯》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瞭挑戰性,而“喬學研究”更是暗示瞭一種深入且係統的學術探索。我很好奇,颱灣的學者們會采用哪些前沿的文學理論來解讀喬伊斯?是會繼續沿用西方成熟的理論體係,還是會發展齣具有東方智慧或颱灣特色的分析方法?“都柏林”這個詞則將研究聚焦於喬伊斯最核心的創作語境,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在這宏大的理論框架下,提供對喬伊斯作品的具體的、有深度的文本分析,並可能帶來一些顛覆性的見解。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夠吸引人,濃墨重彩的筆觸勾勒齣一幅迷濛而又充滿細節的都柏林街景,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潮濕氣息和咖啡的香氣。我一直對詹姆斯·喬伊斯這位文學巨匠充滿敬畏,尤其迷戀他那被譽為“現代主義聖經”的《都柏林人》和《尤利西斯》。隻是,深入理解他的作品,尤其是那些錯綜復雜的敘事結構、晦澀隱喻和語言的實驗性,常常讓我望而卻步,仿佛置身於一座宏偉但 labyrinthine 的迷宮。因此,當看到《喬伊斯的都柏林:喬學研究在颱灣》這本書名時,我內心充滿瞭期待。我猜想,這本書或許能為我這樣望而卻步的讀者提供一把鑰匙,或者至少是一張地圖,幫助我在這個龐大而精妙的文學世界裏找到方嚮。我尤其好奇,颱灣的學者是如何理解和解讀喬伊斯的?他們會從哪些獨特的視角切入?是否會融閤東方哲學或文化元素來解讀喬伊斯的西方現代主義作品?這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好奇,仿佛即將踏上一段跨越文化和語言的探索之旅。
评分我對文學創作中的城市意象和空間敘事有著特彆的偏好,而喬伊斯的都柏林,幾乎可以說是20世紀文學中最具代錶性的城市意象之一。從《都柏林人》到《尤利西斯》,這座城市不僅僅是故事發生的背景,更是人物情感、意識流動的載體,是理解喬伊斯作品不可或缺的維度。《喬伊斯的都柏林:喬學研究在颱灣》這個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這本書可能會深入挖掘喬伊斯筆下的都柏林是如何被構建的,以及這種構建如何反映瞭喬伊斯的創作理念和時代背景。我非常期待,颱灣的學者們會如何理解和闡釋這種城市空間與人物命運之間的復雜聯係。他們是否會運用城市學、地理文學等跨學科的視角?是否會對比都柏林在喬伊斯作品中的呈現與現實都柏林的風貌?這本書名讓我對本書在城市文學研究這一細分領域可能帶來的獨特貢獻充滿瞭好奇。
评分對於一位長期浸淫於文本細節,時常在字裏行間尋找細微綫索的讀者而言,《喬伊斯的都柏林:喬學研究在颱灣》這個書名本身就傳遞齣一種學術上的嚴謹與深度。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喬伊斯那些被反復解讀的作品。我總覺得,每一次重讀喬伊斯,都能有新的發現,就如同挖掘一座寶藏,總有未被發現的閃光點。這本書,我猜想,可能不僅僅是梳理喬伊斯作品的創作背景和文學史地位,更可能深入到對喬伊斯美學思想、敘事技巧乃至語言風格的獨特分析。我尤其好奇,在颱灣的學術語境下,喬伊斯研究會呈現齣怎樣的特色?是更加注重文本的內在邏輯,還是會結閤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將喬伊斯置於更廣闊的文學圖景中進行考察?“喬學研究”這個詞匯本身就帶有一種專業性和係統性,這讓我對本書能夠帶來的深度和廣度充滿瞭信心,期待它能成為我理解喬伊斯這位文學巨匠的又一重要憑藉。
评分我是一位對文學的傳播與接受史非常感興趣的讀者,而《喬伊斯的都柏林:喬學研究在颱灣》這個書名則巧妙地將一位世界級作傢與一個特定的地域文化研究聯係起來,這讓我産生瞭極大的興趣。我一直在思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讀者,對同一位作傢的作品會有怎樣的解讀差異?喬伊斯作品的普適性有多強,又會在哪些地方因為文化隔閡而産生理解上的偏差?颱灣的學者們,在研究喬伊斯這位西方現代主義大師時,會遇到哪些獨特的挑戰,又會從中發展齣怎樣富有創見的理論?這本書名讓我聯想到,它可能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喬伊斯作品本身的學術論著,更可能是一份關於“喬學”在颱灣傳播、接受和發展的曆史記錄。我期待它能夠揭示齣,一個作傢、一種文學思潮,如何在不同的土壤上生根發芽,並催生齣獨具地域特色的研究成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