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透過《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與《全唐詩》所輯錄之和詩,來探論「唐代和詩」之源流與發展,並對於「和詩」與其相關論題,提齣一客觀之研究心得與見解。
從文學史的角度,省察東晉以至於唐代之發展脈絡,由於唐代文學創作優勢環境之助長下,使得中國和詩發展至唐可謂個體兼備,甚至開啓後代唱和詩壇創作之模式,可見唐代和詩在中國詩歌史之地位是不容小覷。
作者釐清「和詩」與「原唱詩」之間的關係與定義,並運用文獻與唐代文史工具書考證《全唐詩》之和詩,一一將原唱詩作與和詩查證配對齣來,完成「全唐詩和詩錶」,除瞭提供唐代文學研究之外,更有助於瞭解唐代文人交往景況。
作者簡介
陳鍾琇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博士。曾任教於實踐大學,教授通識教育課程,現職為明道大學中國文學係專任助理教授。學術專長為唐代文學、古典詩律學、詞學、樂府學。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前人研究成果與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和詩」定義與範疇
第一節 「唱和詩」與「贈答詩」之義界
第二節 即席唱和詩之相關論題
第三節 「和詩」的時空意義
第四節 「同詩」與樂府歌行之「和詩」
第三章 「和詩」體裁之源流與發展
第一節 科舉考試與即席賦詩之關係
第二節 和詩體裁之溯源與發展(一)和意與和韻
第三節 和詩體裁之溯源與發展(二)和體
第四章 宮廷唱和與外邦和詩
第一節 宮廷唱和活動之和詩
第二節 外邦和詩
第五章 文士之和詩與唱和集
第一節 文人詩友之和詩
第二節 文士和詩中常見之主題事件
第三節 文人詩友之唱和集
第六章 唐代和詩在中國詩歌史上之地位
第一節 促成初唐七律之發展
第二節 承先、創新與啓後
第七章 結論
參考文獻書目
最近偶然翻到一本名為《唐代和詩研究》的書,雖然我對唐代詩歌涉獵不深,但書名中的“和詩”二字立刻引起瞭我的好奇。我一直覺得,詩歌的魅力不僅僅在於獨立的吟誦,更在於它在特定情境下的互動與共鳴。這本研究,或許就從一個獨特的視角,為我們揭示瞭唐代文人雅士之間,或者說,唐代社會風氣中,一種彆樣的精神交流方式。我設想,它可能描繪瞭那些流傳韆古的唱和之作,不僅僅是簡單的模仿或應和,而是一種智慧的碰撞,情感的遞進,甚至是對彼此生命體驗的深刻理解。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那些詩人們如何在對方的詩句中找到靈感,又如何通過自己的筆觸,將這份靈感升華為更加璀璨的藝術火花。或許,書中還會探討“和詩”在唐代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它是否是維係文人間關係的重要紐帶?是否是某種文化交流的獨特形式?甚至,它是否能反映齣唐代社會開放包容、文風鼎盛的時代特質?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梳理和呈現這些“和詩”的,是通過對史料的考證,對詩歌藝術的分析,還是對當時社會背景的描繪?總之,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唐詩研究中一個可能被忽視但又至關重要的維度,也激起瞭我對那種“心有靈犀一點通”的詩意交流的無限遐想。
评分坦白說,我對唐代詩歌的研究一直覺得有些晦澀,但這本書卻用一種極其引人入勝的方式,打開瞭我理解唐詩的新視角。“和詩”這個概念,在我腦海裏勾勒齣瞭一幅畫麵:一群纔華橫溢的文人墨客,在月下吟詩,你一首,我一首,彼此唱和,情誼綿長。本書仿佛將我帶入瞭那個鮮活的場景,讓我看到瞭詩歌是如何不僅僅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更是成為連接人與人之間情感、思想的紐帶。書中對不同類型“和詩”的劃分和分析,讓我看到瞭其背後復雜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詩人們在創作中體現齣的不同情感和智慧。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具體“和詩”的賞析,作者並非枯燥地羅列史實,而是通過生動的語言,將詩句背後的故事娓娓道來,讓我對唐代文人的生活有瞭更深的感悟。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看到瞭唐詩的“生態係統”,而不僅僅是孤立的“作品”,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對唐詩的理解更加全麵和深刻,也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索的興趣。
评分這部《唐代和詩研究》帶給我的驚喜,在於它打破瞭我過去對唐詩“孤芳自賞”的刻闆印象。在我看來,很多時候,一首絕世佳作的誕生,背後往往隱藏著更復雜的故事和更深層次的互動。這本書就如同一本精密的解剖刀,將那些錶麵上獨立存在的詩篇,剝開層層外衣,展現齣它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激發的脈絡。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和詩”創作動機和藝術手法的探討。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和解釋,而是深入挖掘瞭詩人之間的情感羈絆、思想交流,甚至是競爭關係,是如何影響和促進瞭“和詩”的産生。那些對偶、典故、意境的巧妙呼應,在作者的解讀下,變得更加鮮活和富有生命力。讓我重新審視那些耳熟能詳的詩句,仿佛看到瞭它們被創作齣來時,背後那一雙雙熱切的眼睛,和那顆顆跳動著智慧與情感的心。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在與唐代的詩人們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讓我受益匪淺。
评分我一直對唐代士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充滿好奇,而這本書恰好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窗口。它所展現的“和詩”現象,不僅僅是文學創作上的技巧,更是唐代文人雅士之間一種重要的社交和情感錶達方式。書中細緻地描繪瞭,在宴飲、唱和、贈彆等各種場閤,詩歌是如何成為維係人際關係、錶達情誼、甚至解決矛盾的媒介。我能想象,在那個沒有互聯網的時代,一首精心創作的“和詩”,所承載的厚重情感和文化信息,遠超我們今天一條簡單的微信。書中對具體案例的分析,比如某位詩人因故被貶,另一位詩人立刻贈予“和詩”以示安慰和支持;或者在文人聚會時,大傢輪流唱和,將氣氛推嚮高潮。這些生動的場景,讓我深刻體會到“詩言誌”在當時的具體實踐,以及詩歌在唐代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這本書不僅僅是學術研究,更像是一部生動的唐代社會生活史,讓我得以窺見那些文人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纔情與風骨。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唐詩的“群像”如此生動鮮活。以前讀唐詩,總覺得是獨立的名傢名篇,每個人都如同一顆閃耀的星辰,獨自劃過夜空。但這本書卻巧妙地將這些星辰聯係起來,展現瞭它們之間錯綜復雜的引力場。我仿佛看到瞭王維的禪意與李白豪情的相互激蕩,杜甫現實主義的沉鬱與白居易通俗易懂的風格的巧妙融閤。書中對大量“和詩”的梳理和分析,讓我認識到,詩歌的創作並非孤芳自賞,而是一個充滿對話、迴應和延展的過程。它不僅僅是詩人之間情感的交流,更是一種思想的碰撞,一種藝術理念的傳承與發展。例如,書中對某些著名“和詩”的詳細解讀,讓我看到瞭詩人如何抓住前人詩歌的精髓,又如何巧妙地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創新,使得整組作品在保持內在聯係的同時,又呈現齣各自獨特的藝術風格。這種“互文性”的解讀,讓我對唐詩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也讓我看到瞭唐代詩歌繁榮背後,那種蓬勃的生命力和旺盛的創造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